刘滢
延安时代,党中央、毛泽东曾制定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政策,并领导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双拥运动,对于增强军民团结,坚持持久抗战起了极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继承发扬当年双拥运动的优良传统,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把双拥运动作为调节军民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抗战的胜利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自力就是指军队和民众的力量,而军队同民众间,只有建立起鱼水相依、水乳交融、患难与共、团结一致的良好关系,才能显示、发挥出无穷的威力。
当时,延安群众秧歌队演唱的一首《花鼓词》,就真切地道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
军民本是一家人,
根根叶叶心连心;
人说母子亲又亲,
这比母子还要亲十分。
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
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
军为利箭民做盾,
为保江山团结紧。
如果说“双拥”运动是盛开于革命圣地的一束奇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则是培育其争妍斗奇的辛勤园丁。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总后方,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在一段时间里,由于驻延部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军阀作风抬头,不尊重地方政府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比如有一次,部队执行任务中半夜在一个村庄宿营,一位团长去敲一户老乡的门,要人腾出地方让部队住。因房东是一位老太太,听觉不好,动作慢了点,团长发火了。他一边喊叫“开门,快开门!”一边用劲敲门。老太太生气了,故意不开门,团长怨气很大,责怪老太太不关心部队,老太太则说:“我只见过国民党的兵才骚扰老百姓,没见过八路军中有你这样的人。”双方争执不下,老太太便拉上团长去找毛主席评理。
地方上,一些干部和群众把军队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总说负担过重,以为多帮助了军队而人民却“吃了亏”。因此,对于军队的困难,不积极解决。有些地方遇到军民发生误会或纠纷时,往往不责备自己,只是苛求军队。对优待抗属的工作也做得不好。
这些问题的出现,虽说只是个别或局部现象,但确实影响到军民之间的团结。
毛泽东对军、民两方面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他认为矛盾的产生尽管是双方的原因,但军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应从整顿军队纪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起。
为此,延安留守兵团连续召开了几次军政首长会议,毛泽东亲自到会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把你们留在延安,不少同志闹情绪,以为只有上前方才光荣,蹲后方就不光荣了。没有后方,哪有前方?延安还要不要保卫?党中央还要不要保卫?边区还要不要?如果不要,咱们都上前方去冲冲杀杀,行不行?”在毛泽东的亲切教导下,同志们认识到了留守边区,保卫战略总后方的重要性,稳定了思想情绪。
当毛泽东得知军队对地方上有不少意见时,便要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把各路诸侯请来谈一谈。
一天上午,萧劲光领着阎红彦、贺晋年、文年生、莫文骅、甘渭汉、周仁杰、刘遂春、李赤然等负责同志来到杨家岭,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毛主席拿出边区产的老刀牌香烟招待,鼓励同志们把闷在肚子里的怨气、意见统统讲出来。来的同志也决心当着主席的面诉诉委屈,希望主席能为他们做主,治一治地方上的那些“官僚”。因此,发言十分踊跃。
有的说:“杨桥畔的老乡凶得很,不给我们腾房子,部队只好露宿野外。”
有的说:“群众睡在炕上,让我们睡在地下,太不像话,一位老太太叫门不开,让我们一位团长在门外冻了半天。”
有的说:“我们辛辛苦苦保卫边区,让群众过安宁日子,没功劳也有苦劳吧,如果部队上有不周的地方,也该谅解一下吧,可老百姓不理解,动不动就要拉我们去找毛主席、朱总司令评理……”
毛泽东耐心地听着,等大家把心里的话都讲完之后,沉思片刻,然后用讨论的口气说:“对同志们所反映的问题,我先不作简单的结论。我想首先提个问题,请同志们考虑。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只有老百姓怕军队,见了兵就跑就躲。历史上的朝朝代代,也只有军管民,没有民管军。今天,咱边区的老百姓竟敢批评军队,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毛泽东,考虑着该怎样回答主席提出的问题。
毛主席环视了一周,然后加重语气,十分肯定地回答:“我看是好事,不是坏事,而且是天大的好事!这充分说明我们边区的民主政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了。我们军队有群众当老师了,有他们帮助监督,你们搞军队工作的同志就不会犯大错误。边区的民主建设很有成绩,边区大有希望呵!你们谁懂得历史,说一说是不是这个理?”
毛泽东真会做工作。他没有直接批评军队中存在的军阀作风,而是表扬边区的民主建设有成绩,老百姓觉悟高。经毛泽东这样一点拨,同志们一思量,茅塞顿开:是呵,老百姓之所以敢于批评我们,正是把军队当成自己的子弟兵看待的,是对军队建设的真正关心呀!我们不检查自己的军阀思想,反责怪政府和群众不通情达理,这是颠倒了是非,太不应该了。
同志们又记起1940年初毛主席在边区农工展览会上就说过:“八路军也就是老百姓,故军队不要忘本,本就是工农,在座的有许多八路军同志,你们要向老百姓敬礼不要骂人。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想到这里,同志们以愧疚的心情,心悦诚服地望着敬爱的领袖笑了。来时满肚子的委屈、怨气,顿时烟消云散了。
后来,毛泽东又召见了边区政府的负责同志,指出军队在保卫边区政权,维护人民安定生活中的重要,要他们加强拥护军队、优待抗属的工作。
军队和地方的同志,原先互不服气,都想给毛主席告状,替自己撑腰出气,结果演了一出“军阀”告“官僚”的闹剧。双方都作了自我批评,都说毛主席这个“法官”判得公道。
为使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形成一项制度,一条调整军民关系的基本政策,1943年1月,边区政府与留守兵团分别做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并把农历正月定为“拥军优属”月和“拥政爱民”月,双方还制定了公约,广为宣传,严格遵照执行。
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及时总结了开展“双拥”活动的经验,在枣园的窑洞里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指出:
“为了使党政军和人民打成一片,以利于开展明年的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于明年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彻底检查军队方面和党政方面各自在1943年的缺点错误,而于1944年坚决改正之。以后应于每年正月普遍举行一次,再三再四地宣读拥政爱民公约和拥军优抗公约,再三再四地将根据地曾经发生的军队欺压党政民和党政民关心军队不足的缺点错误,实行公开的群众性的自我批评(各方面只批评自已,不批评对方),而彻底改正之。”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指导下,从1943年春节开始,以延安为中心的“双拥”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根据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每当新春佳节,延安街头、部队机关驻地的秧歌就红红火火地闹起来了,到处唱着拥军秧歌:
正月里来是新春,
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
猪呀,羊呀,
送到哪里去?
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宝塔山下,延河两岸,“双拥”之花到处盛开,横穿枣园村的幸福渠,流淌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在震天响的锣鼓和唢呐声中,延安群众为毛泽东主席送来了“人民救星”的大红金字匾,为军队献上了“钢铁长城”的锦旗;军队和政府机关派出干部上门为群众打扫卫生,书写张贴对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举办联欢会,增进友谊。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和中央首长集中居住的枣园,更是热闹非凡。
1943年正月初二一大早,枣园村的群众代表就在区长、乡长的带领下,拿着油糕、米酒和一面上书“为民谋利”的锦旗,来给中央首长拜年了。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满面春风地站在小礼堂门前迎接客人。
小礼堂里放了两排桌子,堆满了花生、红枣、糖果和香烟。领袖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共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区长将代表们一一介绍给首长。当介绍到枣园乡长杨成福时,毛主席站起来风趣地说:“你是枣园乡的乡长,我是枣园乡的一户居民,以后你们开会要通知我一声啊!”酒菜端上来后,毛主席一再劝大家吃好、喝好,而且给每个代表敬酒。整个小礼堂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在领袖与群众毫无拘束的猜拳行令的吆喝声中,自古以来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被彻底打破了,这里只有干群一体、军民同乐的感人场面。
1945年春节时,为了赶在群众前面,毛泽东于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书记处的同志们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而且要乡长杨成福带路到各家各户去。杨成福连说使不得,建议将各家的家长请到乡政府来,互相拜个年。周恩来说这样也好。杨成福便同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一同上门请人,毛泽东等首长亲自动手布置团拜场地。
群众一听说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亲自上门拜年了,喜出望外,不约而同地都拥进了乡政府的院子。毛主席抱拳一周向大家行礼,祝贺新年。周恩来、任弼时将带来的糖果、香烟散给大家。这些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望着毛主席亲切的面容,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一位老人用一双结满老茧的手紧握着毛主席的手说:“毛主席啊!你领导我们搞生产,现在家家户户的粮食吃的有,存的有,这是几辈子也没有的好光景呀!”
毛主席一边同群众拉家常,一边征求意见,详细地询问机关、部队的同志上山砍柴,砍群众的树没有?机关的牲口吃群众的庄稼没有?借老乡的东西还了没有?损坏的赔了没有?干部下乡给群众耍态度没有?
乡亲们一哇声地说:机关、部队的同志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经常抽出人力、畜力帮村里群众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而且饭不吃,水不喝,对咱老百姓是再好不过了……
毛主席一再启发大家要多提意见。他说:“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只有批评我们,才能纠正错误,把工作搞好。”
当毛主席了解到枣园村的儿童因没学校上不了学时,就派叶子龙的爱人江英去当教师,并兼了乡政府的文书工作,使村里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当知道枣园群众看病难时,就要中央卫生所的同志为群众看病,而且要随到随看,免费送医送药。机关举办文艺晚会时,主动邀请附近的老乡来观看,并要群众坐在前边。
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毛泽东将枣园村24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请进“延园”,在小礼堂设宴,为他们集体祝寿。走时,又送给每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要他们讲究卫生,延年益寿。……
尽管延安时代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却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其中上下一致,军民同心,干群亲如一家是一个重要原因。
昨天,我们高唱鱼水奏鸣曲,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自由、解放。
今天,我们继续高唱鱼水奏鸣曲,必将大步跨进富强、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