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39672900000013

第13章 科技(12)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做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阿,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宫一至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贯两种。“官交子”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发行限额:每界发行1256340缗;2.流通期限:3年1界(实足2年),界满持旧换新;3.发行准备金,即“本钱”:大凡每造1界,应备本钱36万缗(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铁钱,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4.交子的行使限于四川,兑现或持旧换新,每贯须缴工墨费30文。“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通,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他均改用“钱引”。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官交子制度的最初实行并不是为了搜括钱财,而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商业及民间周转支付所需,这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后来,宋朝政府却利用它来弥补财政支出了。

宋代纸币无实物存世。有一块流入日本的印钞铜版,约为北宋实物,目前对它的定名尚不一致,或称交子,或称钱引,或称小钞,或称盐引。南宋的会子也只留下一块印钞铜版。以上两块铜版,有人认为所印之物具有纸币性质,也有人认为真伪难定。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造酒技术的革新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李白的诗句让我们联想到古人们喝酒的场面。那么,在古时候,人们又是怎么造酒的呢?他们的造酒技术怎样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宋元时期的造酒技术来看看古人的造酒技艺。

宋元时期的酒业十分发达,主要是官营专卖。宋代的官营酒库遍布京城繁华街道和附近各县。官营酒库不仅大量造酒,而且下设酒楼,兼营卖酒。为了招徕酒客,还设有妓女,用来招待千金买笑的风流才子。宋代虽以官营专卖为主,但法令时紧时松,私人造酒也逐渐加多,而且成为市场上热门作坊。同时,宋代酒的种类和级别也都超过了隋唐时期。

元代的造酒资料比较少,但早在元政权建立之前,就进行了造酒业的管理。政权建立后,管理逐渐严格,将地方对酒的管辖权收归中央政府。但是由于官营专卖的制度贯彻不严,高官、贵族私酿牟利的情况时有出现,专卖的规定渐渐松弛下来。元代酒醋的课额很重,酒醋税是元代拄要财政收入之一。

宋元时期造酒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造酒业的发展促进酿造技术的进展。宋元时期在造酒技术上,比隋唐时期有了新的进步。

提到宋元时期的造酒技术,不得不提到《北山酒经》,从《北山酒经》看床元时期的造酒技术,更能鲜明的感受到当时的技艺。

宋代留下了一批有关酒的书籍,其中就以朱翼中的《北山酒经》所写科别最多、最具体。其他相关的还有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范成大的《桂梅酒志》等。《北山酒经》的作者朱肱,字翼中,吴兴人,以“无求子”、“大隐翁”为号。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简述酒的历史,以科学技术为主线,谈论酒的诞生与发展,总结造酒中的技术和经验。其中朱肱所述《周官·酒正》和《礼记·月令》的引文,是中国古代造酒技术的主要贡献,现代人都称它为“五齐六必”。

“五齐”是指酿酒过程中,观察到的五个阶段,发酵开始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把部分的谷物冲到液面上来,是“泛齐”阶段;逐渐有薄薄的酒味了,是“醴齐”阶段;气泡很多,还发出一些声音,是“盎齐”阶段;颜色改变,由黄到红,是“醍齐”阶段;气泡停止,发酵完成,糟粕下沉,是“沉齐”阶段。“五齐”说的是原料发酵的五个阶段,正确掌握这五个阶段,是早出好酒的保证。

“六必”是所选原料稻秫必须颗粒整齐。所用曲蘖必须掌握时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菌类的活动。“六必”就是说酿造必须有洁净的条件;用水直接影响酒的质量,必须加以选择;酿造必须控制温度。

上卷还强调“多投”陈酿是古代的宝贵造酒经验,这点在《齐民要术》中也有提到。

中卷写的是造曲技术,是全书的重点。中国古代记载造曲技术的书主要是《齐民要术》和《北山酒经》。朱肱继承并发展了《齐民要术》中的造曲技术。

在《齐民要术》中共记载了十二种造曲方法,有神曲五种、笨渠三种,白醪曲、女曲、黄衣曲、黄蒸曲各一种。而《北山酒经》中制曲方法有十三种,分三大类。罨曲类有顿递祠祭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风曲类有瑶泉曲、金波曲、滑合曲、豆花曲;罨曲是把生曲埋在麦秸里,定时翻动,风曲是用树叶或纸片包着生曲,挂在透风的地方。各类曲中,都加少量中药,如白术、川芎、杏仁等,为了增加酒的风味。《北山酒经》的造曲方法,比《齐民要术》有了两大进步:第一,所用原料多不再蒸煮和烧炒,只用磨碎的面粉拌和,省略了无用的工序,降低了成本。第二,把老曲碎末抹在生曲饼的表层,有下种的作用。老曲是优良的菌种,糖化力比较强,杂菌较少,制成新曲更适合酿酒。

宋代造酒技术中最大的发明是红曲。红曲的造成是很困难的,它是由一种红米霉的作用产生的。在曲块中红米霉只是呈现一些小红点,生长机会比较少。没有耐心的观察、长期的经验、特别的技术是造不成红曲的。国内外的专家都认为红曲是一种天才的发明,欧美的酿造学家也为之宋·耀明窑印花碗惊叹不已。宋应星和李时珍也对红曲的发明作了高度评价。

下卷写的是宋代造酒的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

这本书质朴无华,语言通俗易懂,所记技术多为亲身经历,来自实践的,与一般士大夫记述酒的典故和经营也不能同日而语,是一部以酒的酿造为主的科技著作。

此外,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烧酒。对于烧酒的发明,古今学者向来意见很不一致,李时珍认为烧酒发明于元代,而有学者考证,烧酒发明于唐朝。但是1975年河北省青陇县西山咀村金代遗址中发现了蒸馏器,有学者根据发掘出来的金代蒸馏器撰文,提出了烧酒始于宋代和金代的意见。可根据试验证明,青龙县出土的蒸馏器,出酒顺利,是可以完成从加温水酒法到蒸馏法的过渡的。所以蒸馏酒产生于宋代,传入金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唐代诗人所写的烧酒,不是蒸馏酒。经过学者们不断研究和考古器物的证明,可知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蒸馏酒技术是从阿拉伯传入是不正确的。古人认为烧酒(蒸馏酒)发明于元代也是根据不足的。实际上,烧酒应该是发明于宋、金,盛行于元代。

中国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造纸应始于西汉,地下的考古材料证明了纸的发明应在西汉。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麻纸,质地粗糙,尚不便书写。1977年甘肃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汉的麻纸,色泽白净,薄而均匀,已可书写,经鉴定原料是大麻纤维。内蒙古额济纳河接着出土了的纸张,而且有残字六七行,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纸。考古材料告诉了我们纸的发明过程。蔡伦造纸首见于《东观汉记》,《东观汉记》的《蔡伦传》是东汉元嘉元年(151)曹寿和延笃所撰,距蔡伦之死仅30年,说蔡伦“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经蔡伦的总结经验,改良技术,造得更精美了。造纸术发明后,很快传向国外,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兰人将造纸术传到美国的费城,19世纪初传到澳洲的墨尔本,至此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纸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和欧洲的羊皮,成为全世界的书写物,对世界的科学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代以后,造纸术有了新发展,西晋有藤纸,当时晋代会稽已有竹纸。隋代有士纸。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煮楮皮制纸,并记载了“染黄及治虫法”,开始使用以黄蘖染纸防串的技术。隋唐时期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唐代的名品有“宣纸”、“硬黄”,五代的名纸有“澄心堂纸”等等。唐代的造纸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有提高,生产出全国有名的十色笺、五色金花绫纸、深红小彩笺等。唐代许多纸本的绘画艺术珍品保存至今,它们是唐纸技术高超、质量优异的有力证明。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印刷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印刷术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辈应该是印章,第二个前辈是石刻。图章和石刻为雕版印刷铺平了道路,到此时雕版印刷的诞生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结合的产物,是两者取长补短的结果。印章刻的是阳文(字凸起来),便于印刷,缺点是面积太小;石刻刻的是阴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积很大。人们自然地开始雕刻大面积的阳文木板,开始印刷历书、佛像、经书等。贞观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则》一书,是目前为止所知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

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沈括的《梦溪笔谈》卷18记载了这一发明:“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昇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干本,则极为神速。”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研究木活字印刷术取得了成功。王祯还制造了转轮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传入了近邻朝鲜、日本,而后传入西亚各国,接着又从西亚传入非洲,又传入了欧洲。1445年德国人戈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接着活字印刷术传入了意大利、瑞士、捷克、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书籍,活字印刷术传遍了全世界,它造福于人类的功绩是永垂史册的。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最早解决了将火药应用于军事这一重要问题。火药的最初配方记于《道藏·诸家神品丹法》中,此书转载了唐初孙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个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药的科学配方和大量应用于军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雳火球,就是用火药、瓷片、竹子等制成,燃放时声如霹雳。靖康元年(1126)李纲在抵御金人的汴京守卫战中,曾使用霹雳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烧性武器,也广泛用于战争。南宋的火枪盛行一时,又称梨花枪。宋代还出现了管形火器。绍兴二年(1132),陈规发明了用巨竹为枪简的管形火器,这种喷射火焰的突火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管形火器。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出现了在竹筒内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子窠”是瓷片、碎铁、石子之类,它开创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弹丸的先河。

金军在与宋军的交战中,逐渐掌握了火药武器。大约13世纪初,金人制造了铁制外壳的爆炸性武器,这就是金人自制的“震天雷”,宋人称它“铁火炮”,还曾制造过“飞火枪”。

元代的重要创造是在宋、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宋人的突火枪,枪筒是竹制的,而元人发明了金属制的铜火铳,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金属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属管形火器,以元至顺三年(1332)的铜火铳为最早,它比欧洲最古老的火铳早500年,是世界火药武器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12世纪至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是中国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磁石的这种特性,被古人利用制成指南工具。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称秦的典籍中对司南已有记载。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较低,磁性较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而指南针更为简便,更具实用价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装置在方位盘上,就称为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