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39672900000020

第20章 科技(19)

西藏的测绘工作,康熙皇帝是派在钦天监学习过的两个喇嘛去的,由于当时西藏受到策妄的侵扰,两位喇嘛只从拉萨测量到恒河发源地,已不能前进,只好返回。在这次测绘中,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印度测量局测量珠穆朗玛峰早135年。

18世纪初,欧洲很多国家尚未完成本国的大地测量,我国却已完成了全国的经纬度测量,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全国地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康熙皇帝领导完成各地的测绘以后,开始编制全国地图。康熙五十六至五十七年(1717—1718)完成了全国地图的绘制,赐名《皇舆全览图》。全国采取经纬线都是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按1:1400000—1:1500000比例尺绘制。地图的范围包括东北各省、蒙古、关内各省、台湾、哈密以东地区,即西到西经40余度,北至北纬55度。全国由28幅分图组成,包括蒙古、高丽,但未包括哈密以西和西藏。康熙五十八年西藏被绘入铜版的“皇舆全览图”中。

康熙年间对古生物化石记载说:“喀尔沁地方有青白色石,开发一片,辄有鱼形,如涂雌黄,或三或四,鳞鳍首尾,形体俱备,各长数寸,与今所谓马口鱼者无异。扬腮振鬣,犹作鼓浪泳游状。”有学者认为这是中生代狼鳍鱼化石。

康熙皇帝对泰山的预测:“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对温泉水可以治病和所含矿物质有关的看法:“每遇温泉,即以银碗盛水,隔汤用文火收炼,俟碗水干,观水脚所积,或为磐石,或为碱卤,或为硫黄等,皆判然分晓”。对鸟叫声与鸟舌的长短有关的看法都是较有科学根据的。

传教士与科技引进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强化,而腐朽的封建王朝正臼益走向衰弱,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海等重大事件之后,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国力日盛,正一步一步迈向征服世界的道路。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基督教的分裂,天主教力图改革,向外传教以寻求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16世纪至18世纪末,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是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作敲门砖的。传播科学知识比较有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1552—1610)、南怀仁(1623—1688)、汤若望(1591—1666)等人。

利玛窦等人利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学习科学技术,成了他们的朋友和信徒,也成了他们传教的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康熙、乾隆等皇帝也对西方科学技术感兴趣,使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的工作得以顺利发展。

数学

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应首推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该书中所表现的严格的定义、完整的结构、一贯的演绎法、纯几何证明等,都是中国传统几何学所没有的。如三角形的性质、两个三角形全等、一般三角形相似的黄金分割等都是新课题。他们两人合译了《测量法义》一书,说明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

利玛窦还与李之藻翻译了《同文算指》《乾坤体义》,其中讲述了比较图形关系的几何学,包括多边形、多边形与圆锥体与棱柱体、正多面体浑圆与正多面体之间的关系等。

天文历法

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以利玛窦的传播最早。1584年,他在广东肇庆展览了浑天仪、天球仪、日晷、地球仪等。向当地官员和知识分子讲解基督教推算日历的方法。1595年在南京利玛窦又制造了象限仪、纪限仪,并向观众讲解相关知识与使用方法。

1601年利玛窦回到北京后,又在天主教堂展览千里镜、地球仪、简平仪等天文仪器。与李之藻联合撰写了《乾坤体义》《经天该》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论,日球大于地球,月球并不发光等知识。

汤若望和罗雅谷在1630年奉诏参加《祯崇历书》的编修工作。他们采用西法推日月食,“常应验无误”。1646年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其中采用第谷体系和几何学计算方法,同时亦述及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使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

地学

西方地学知识的传入,以地图的影响最大。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第一次展出了他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有东西两半球、五大洲、经纬度、赤道、南北极和海洋,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世界的大体轮廓。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地图的绘制,他利用在华传教士的技术力量,采用西方先进的测绘理论和方法,发起了全国范围的地图绘制工作。

传教士雷孝思(1663—1738)、白晋和杜德美参加了测绘工作,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始,康熙五十六年(1717)完成,全部测绘资料由杜德美绘成全图,命名为《皇舆全览图》。它采用的是正弦曲线等面积为圆柱投影,即桑逊投影,比例尺为1:140万。其后的《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均在它的基础上绘制而成。法国皇家首席地理学家唐维尔所绘《中国新图册》也依据康熙的《皇舆全览图》绘制。

传教士的测绘工作中,直接使用西方的测量法。他们在细致的测量工作中,还发现了地球为扁球体的证据。18世纪初,牛顿的地球扁圆说与卡西尼的长圆说正在争论。我国实测数据证明了牛顿扁圆说的正确,这也是世界科学史上值得称道的科学成就。

黄道经纬仪物理学

两方传入的物理学知识,瑞士籍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1576—1630)写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介绍得最多。第一卷叙述力学基本知识与原理,包括地心引力、重心、物体比重和浮力学;第二卷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与计算,包括杠杆、滑轮、螺旋、斜面等知识;第三卷记载实用机械知识,有54幅图说。包括起重、取水、转盘、水日晷等。汤若望的《远镜说》最早介绍了光学知识。记载了望远镜的制造原理、工艺流程、使用方法,对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光经凸透镜放大物象的阐述都符合科学原理。

生理与医学知识

邓玉函撰译的《泰两人身概说》是最早向我国介绍两方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的书籍。全书论述了人体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1665—1741)撰译了法国著名外科医生迪奥尼的《人体解剖学》8卷,用满文译成。该书系统地讲述了西方人体解剖学的知识,现收藏于法国的图书馆。英国传教士合信编译的生理和医学书籍最多。1851年,他写成了《全体新论》,是一部生理解剖学概论的著作。合信同年还出版了《妇婴新说》一书,介绍西方妇产科和儿科的理论与医疗方法。美国传教士嘉约翰(1824—1901)在中国开办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传播西方医术,接种牛痘,开展医学教育,招收学徒,培养中国西医。1866年,他的医院附设西医学校。孙中山先生就曾在嘉约翰办的医学学校中学习,共培养医生200多名。

英国圣公会的傅兰雅(1839—1928)是一位多学科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翻译家。他在江南制造局做翻译,共译书113种,已刊刻出95种。其中《声学》和《电学》两书,是最早最系统介绍西方声学和电学的专著。他与徐寿合译的《化学鉴原》是最早的无机化学的译著,《化学鉴原续编》是最早的有机化学中译本。

1876年,傅兰雅创办了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前后出版了8年,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各种西方科技知识。1895年,他又在格致书院开办算学讲习班,传授算学知识。

傅兰雅不是耶稣会的传教士,但他却以极大的热情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技知识,被誉为“传科学之教的传士”。他把一生最有为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他说:“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

西方科技的传入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对闭塞的明清政府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但这并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大厦将欲塌陷的危机。而此时的欧洲,不仅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