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39672900000036

第36章 建筑(16)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特别是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三百年。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东西双塔结构合理、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堪称为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奇珍瑰宝,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人香客。

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各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

河南开封铁塔

开封自五代建都,曾是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荟萃之地,那时它叫汴京,也称东京,自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定汴京作为宋朝国都,到1127年,金兵南渡,攻下汴京,掠走徽、钦二帝止,在这167年中,汴京繁华,汴河、蔡河、五大河、金水河“四水贯都”,南中国的各种物资通过大运河和汴水源源不断地运至汴京。然而,这一切如今都灰飞烟灭,逝如流云。无论是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营建的艮岳花园,还是大宋天子不断烧香拜佛的大相国寺,无论是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即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的府邸天波杨府,还是一代青天开封知府包拯的开封府衙,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不过,有一座宋代建筑在历经种种劫难之后,仍然完整地幸存了下来,这就是开宝寺塔。因为此塔贴面的琉璃砖呈铁锈般的土红色,所以也被人们称为铁塔。

在无边无际的黄淮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座塔,它高大瑰丽,蓝天、白云、铁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因此明代人称其为汴京八景之一,有“铁塔行云”之美誉。清人有诗咏道:“浮图铁色自康年,石磴登临落照边。北望大河盘白气,西看少室起白烟。云居艮岳豪华尽,日射古城睥睨悬。”如今这座劫后孑遗了900多年的高塔,已被作为城徽,成为开封人的骄傲,也牵动着每一个旅游者的心。人们总是要到塔前绕视一番,或拾级登临,寻觅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北宋汴京的繁华踪影。

铁塔位于开封市区东北角归安远门里原甘露寺东侧。甘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十年(560),初为独居寺。唐开元十七年(729),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还都时,路过汴州,驻跸此寺,遂改名封禅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970),又被称为开宝寺,同时,大兴土木。有记载说,当时开宝寺面积20公顷,内有24僧院,其中,以仁王院、福胜院和上方院香火最盛,驻僧最多。铁塔就建造在这上方院中。

这座铁塔的建造同一颗舍利有关。相传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8个国王均分。其中摩陀揭国中的一份在200年后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据说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8.4万个小塔内,运送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中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分送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迎入杭州供奉、视为国宝。后来宋朝军队进逼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为表诚意,派人将佛舍利送给宋太宗赵光义。太宗大喜,将它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师之冠”的13层木塔,专门供奉。当时,宋太宗召盛名于世的木工大师喻皓建塔。喻皓接受往务后,潜心构图,并通过模型反复推敲自己的设计,还邀请了著名建筑画巨匠郭忠恕为之谋划,前后历时8年方才建成这座8角13层、高360尺的木塔。这就是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有人虚传塔上相辎金光四射,皇帝“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而又被赐名为灵感塔。

不幸的是开宝寺塔在建成55年后,即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1044)的时候,毁于雷火。1049年,当时宋仁宗不顾国库空虚,边防吃紧,决心重建灵感塔。这次重建的塔址,换了地方,由福胜院改到了上方院。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人们有意保留原来塔的样子,借以对喻皓和毁掉的木塔的追思。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铁塔。文献里说铁塔同木塔高度一样,但是,据测量它的高度只有54.66米,加上淤入地下的塔座部分,也不到60米,即180尺,比原木塔的360尺却矮了一半。明代重修寺院后,易名为同寺塔,清代改称甘露寺塔。

人们参观这座古塔时,经常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个塔平地拔起,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连第一层的塔门都好像在地里。其实并非如此,原来在这个塔下还有高大的石刻须弥座塔基,只是因为多少年来历次黄河泛滥,泥沙把塔基淹没了。据《开封府志》上记载:当年塔基周围有八棱水池,水清见底,修嵌秀丽的铁塔破水而出,犹如一朵擎天的芙蓉。池北有拱型小桥,过了小桥从北面进塔,是登塔必由之路,台基南门题有“天下第一塔”的匾额。铁塔外形如笋、瘦削挺秀,别具一格。塔体底层每边宽4.15米,以上各层逐层向里收分,塔顶如盖,塔刹如瓶。塔的每一层都有仿木塔平座回廊、棂窗、空门和塔檐、斗拱以及额坊、倚柱一类构件,仿造得惟妙惟肖。如此复杂的构件组合,只用了28种型砖(浮雕花饰的不同没计算在内)。塔体琉璃砖面上的花饰图案,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不下50种之多。这些花饰图案雕工精细,神态生动,观之仙境历历,妙趣横生,为宋代琉璃砖雕艺术的佳作。据行家们说,这些花饰图案,除少数是明代后补的,大都是原物,是研究我国宋代砖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的底层四面,各有一门。门头成圭形,既美观又符合力学原理。上边的各层也是四方各有一窗。不过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窗,其余三个都是假窗。真窗排列得很有规律。如果把各层真窗联结起来,可以明显看出它的轨迹是一条绕着塔身向上伸延的螺旋形曲线。这个有趣的现象,同铁塔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铁塔内部采用的是螺旋式砖磴道的结构形式,每层真窗的位置,都是磴道的起点或终点,这样一层层地接上去,便形成上边所说的螺旋形曲线。

铁塔的这种结构形式,也是别具一格的。最大的优点是塔心和外壁的联结十分紧密。大大强化塔的坚固性和抗灾能力。明崇祯十五年(1642),为了截堵李自成起义军,统治者掘开黄河大堤,使开封城变成一片汪洋,绝大多数房屋倒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1),黄河再次决口,开封城内水深丈余,人民死伤无数。1938年,国民党为阻拦日本侵略军前进,炸开黄河大堤,开封又一次蒙难。经过这些次水灾之后,开封一带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大都没能保存下来,铁塔高4米的基座全部没入土中。抗日战争中,在日寇的炮火和炸弹的袭击下,铁塔的4至13层受到严重破坏,然而,铁塔仍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它的结构形式的成功。

螺旋式磴道的内部空间,常常会给登塔的人带来意外的情致,在磴道的整个行程中就像在一个大螺丝壳里爬升一样,那乐趣是不比寻常的。更叫人难以忘怀的是,磴道中忽儿渐渐暗去,忽儿投来一缕光亮,给人以强烈的莫测神秘之感。登塔时,每到一层人们都可以凭窗远眺。不同方面,不同高度,远眺时的感受也迥然有异:登上五六层,开封全景便可一览无余;登上10层以上,若在晴朗的日子,远眺黄河如绿毯中的白带,银光间烁,游人至此,飘飘然如置身于云天之外。

山西应县木塔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室内,有一座木塔的模型。参观的人看了,无不翘起大拇指,赞叹中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聪明才智。这座木塔,就是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里的释迦塔,人们俗称它为“应县木塔”,而历史博物馆中的木塔模型,即此塔之模型。

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相当于现代一座20多层的高楼,它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一座木塔。它那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900多年前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它巨大的魅力至今仍使无数的建筑家为之赞叹。

应县古称应州,此塔坐落在应县城的西北角。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和研究此塔约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比宋朝的料敌塔晚一年。料敌塔是砖砌的,这座塔则不同,完全由木构架搭起来的。有关专家估算过,建造这座木塔,至少要两万立方米的木材。解放后对此塔仅仅做加固维修就用了几千立方米的木材。这座木塔的建造,大概用掉了不少个山头的木材。

和料敌塔是由皇帝下诣修建的一样,宏丽的应县佛宫寺塔,是由辽国当时的皇后岜氏及其父肖孝穆决定建造的,并得到崇信佛教的兴宗皇帝的拖持,由一个名叫田和尚的人奉敕募建。1900多年过去了,如今剩下的钟鼓楼和大殿,都是清代初期后建的,只有这座高塔仍然耸立在那儿。

站在佛宫寺山门遗址处,释迦塔的雄姿一览无余。过去,每年夏天有成千上万只燕子绕塔飞翔,喃喃的燕语在这儿汇成巨大的声响,蔚为壮观。这个塔曾使无数墨客骚人动情,为它挂上了许许多多颂扬的巨大匾额,如“天宫高耸”、“峻极于天”、“霄汉凭临”、“鹫岭无异”、“慈光远照”,连明成祖朱棣也写下了“峻极神功”四个大字,挂在最上层。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登塔宴赏时,题了“天下奇观”的匾额,现在还挂在三四层塔檐下。

全寺以塔为中心,寺院其他建筑都是绕它而建。这同唐代建的慈恩寺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布局是一样的。高耸入云的木塔,成了应县一带最吸引人的景观。难怪前人挂的一块匾额称塔为“天柱地轴”呢。

应县木塔从外边看高五层。最下一层有重檐并有回环廊塔,在建筑上这种回廊叫“副阶周匝”。如果你登上木塔,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有9层,是由5层明层和4层暗层组成的。这种暗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平坐层。偌大的一座木塔,竟像堆积木一样被我们的前人叠了起来,而且历经900余年而不垮。如果没有科学的依据是难以建成的。

专家们通过反复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这里的科学依据。第一个依据就是,木塔由内外两层柱网组成。这同今天美国摩天大楼中的一种结构形式相似,叫筒套筒。即,如果一个高楼有内外两圈结构,它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的性能就会大大改善。第二个依据就是,每层柱网都是由暗层——平座层拉结起来。这又像摩天大楼的另一种结构方式,叫做竹节式。竹子虽然是空心的,但因为有了竹节,它的整体广包度就大大提高了。在应县木塔中,平座层就是竹节。不仅如此,木塔的各层柱子叠加起来,尤如5张桌子叠加起来,将上层桌子脚同下层桌子面用螺栓连接起来,这样每张桌子都有了足够的强度。同时,即使上层桌子受到震动摇晃一下,传到下面桌子的力便大大减弱了。由于应县木塔具有上述三种结构的性能,才使它抗住了多次天灾人祸。

用两万多立方米的木材建成一座高67米多的塔,其设计任务之艰难,可能会使今天任何一位建筑师望而却步。但是辽国当时的工匠却只用了6种断面规格的木材。就把这个异常复杂的庞然大物建造起来。如果不是经过专家仔细测量后得出的结论,实在不敢叫人相信。在这6种规格木材的基础上,反斗拱就组成了60余种形式,真可以说是即简单又丰富了。我们用“巧夺天工”来比喻此塔的建筑艺术,是并不过分的。

木塔上还有许多泥塑佛像,底层的佛像尤其高大。底层南面辟门,迎面是一高10米的释迦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壁上画有6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的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入像尤为精美。这些佛像、壁画为辽代风格,是壁画中的珍品。近年来还在塔内发现了不少辽代的写经、刻经和佛像画等珍贵的文物。

中国有着悠久的建造木塔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能建造很高的木塔了。著名的九层高的洛阳济塔,相传曾使来东土传教的南天竺高僧达摩赞叹不已。宋代的木塔曾经影响过日本木塔的发展,也影响过宋代的砖木混合塔的发展。早期的楼阁式砖塔也是直接模仿木塔的。然而,这些木塔历经浩劫战乱都已无存,得以保存的,全国仅此一座。如今应县木塔仍扰如一个昂首挺胸的巨人,屹立在塞北的土地上。

河南嵩山少林寺

在电影《少林寺》里,人们可以看到少林寺附近有一处塔林。这一处塔林,一共有220来座各式各样的塔。有方形的、六角形的、圆形的、瓶形的。高矮也不一样,高的有几米,矮的才一米多。在我国许多塔林里,这是最大的一处。虽然这儿的塔很多,但是就我国古塔来说,它们还都排不上号,比这些塔出名的还有很多。比如离这处塔林10多公里的嵩岳寺塔,就是一个代表。

唐代诗人白居易游嵩山时,曾写了一首题为《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的五律:“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似从忉利下,如过剑门中……”诗的开头一句所说的双塔,就是著名的法王寺舍利塔和嵩岳寺塔,而嵩岳寺塔比法王寺塔更早,为我国现存大型古塔中年代最早的一个,在建筑结构、造型艺术等方面,都是堪称第一的。

嵩岳寺塔,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县城西北的嵩山南麓。远远望去,嵩山蜿蜒起伏。人们说它像一个睡美人,而嵩岳寺塔就像美人头上的一根玉簪。不过此塔更像一把饱含力量刺向青天的宝剑,只是年长日久,剑峰已经缺损了。

如今,公路已修到嵩岳寺塔前,从登封乘车,半小时就能来到这里。远远可以看见一棵巨大的古槐,枝干像手臂一样伸到墙外。这棵树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可是和塔比起来,只能算是孙子辈。除了塔和树之外,这里还有著名的嵩岳寺。嵩岳寺的殿字不知修建了多少次。假如嵩岳寺能够说话,或者有朝一日全息摄影技术能把此塔往日的历史再现出来,说不定中国建筑史的某些篇章还要重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