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39679300000042

第42章 真假明师与法门(2)

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被称为欲界呢?欲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两性和合产生的,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阴阳。什么叫阴阳?阴是负面消极的,阳是正面积极的。是阴阳和合构成了娑婆世界,是一阴一阳造就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主宰我们的身体,改变我们的身体,驾驭我们的身体,因为拥有的是同一种属性。

有一句话,人的情感有多强烈,理智就有多清醒。我们可以把情感理解为欲望,理智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只有理智没有情感,或者只有情感没有理智,这本身就是阴阳不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具备这两股力量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同时拥有这两股力量,我们的身心才能达到平衡,否则无法平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因为存在这两种力量才达到平衡。如果出现问题,就是这两种力量失去了平衡。无论自然界还是我们的四大都是如此。

修,就是把这两股力量修到平衡。地大不平衡就会地震,水大不平衡就会洪水泛滥,风大不平衡就会刮台风。地震、山洪、台风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方式。

问:您在书中写到,很多禅师悟道以后还在反复打捞,甚至六祖惠能还在禅床上反复打捞了十几年。请问这些禅师都在打捞些什么?怎么才能打捞到?

师:打捞有两种:一是看自己能否念念入道,是否会被境牵,被境转。二是看这个独立超越于身体之外的东西是否随看随在,是否真的来去自由,无牵无挂。前者是为了用,后者是为了体,有体有用,四大才能如是。

问:我们学佛其中的一个诱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从何方而来。您在书中提到人是从光音天来的,那么光音天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持续不断地上溯到源头,我们的生命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师:人不是从光音天来的,是经过光音天而来的。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住在东华寺的方丈楼,要经过牌坊、山门、大殿、法堂、三圣洞,才能到方丈楼。如果我们从方丈楼出来,方丈楼又在哪里?方丈楼只是东华寺的一部分。但是三界的概念不同,三界内外是一个整体。我们原本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才形成了个体,一旦变成了个体,就无法融入整体。什么时候我们超越了四相,就和整体融为一体了,这时候我们才会没有分别地知道东华寺就是方丈楼,方丈楼就是东华寺。因为众生的根器和素质不一样,无始以来的业力不一样,所处的时空也不一样。只有当你通过修证获得了圆满,你和它们融为一体了,你才不会再分别方丈楼和东华寺。

问:凡夫有名利权情的欲望,他们的六根不断地追逐六尘,很难明心见性。所以佛家要我们放下。但是,一旦我们把这些欲望放下,又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消极,也无法一心一意、一心不乱地做事。我们应该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

师:实际上从究竟位上来讲,六根和六尘也是本来面目的显现,它本身就是佛。但这句话必须建立在三身四智圆满的基础上,也就是要通过实证才可以感受到,不是用头脑能理解到的。为什么佛教讲烦恼就是菩提,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讲。佛已经圆满了,到哪里都是个快乐、自在、没有分别的人。可是有很多无知的信徒认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烦恼,没有解脱,阿弥陀佛把我带到极乐世界,我就得大自在,就有智慧了。可能吗?你在中国是个弱智,是个烦恼的人,把你接到美国,你就变成一个高智商、自在的人了?可能吗?可是竟然有很多人都相信!

至于如何协调的问题,能利益众生和社会的事你就去做,或者以利益众生和社会的心去做你做的事,否则就停止你的妄想。

问:南传佛教的小乘修法可以修到四果罗汉的境界。他们也必须经过四禅八定——打通中脉、灵体出窍这个过程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小乘经典对这些问题从来不谈呢?

师:汉传佛教过去也从不谈这些,只是最近这个时代才开始谈,所以好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没有这些东西。不管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教和法都是为人制定的。无论你是东方人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你的奇经八脉、生理结构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现代人的身体比古时候缩小了一点。无论你修什么法,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色身,要改变色身,经络必须畅通。无论你是否了解自己身体的经络,是否刻意去修通经络,在修行的过程中,色身都是随着身体经络的不断疏通而转化。只不过你懂得经络的位置、布局和走向,在修行的时候会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有反应,反应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你可以知道你的身体净化到什么程度,通过了哪个阶段。如果你不懂经络,对身体的反应你只会一概而论,以为这些都是相,不要执著。如果你是后者,你更容易超越身体的反应。因为你不了解经络的流程和走向,你就不会把觉知放在身体的感受上,也就是说你不会把心理放在生理上,这样你更容易超越生理。我们不能超越生理,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生理有所了解,但又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生理的人,不会把觉知放在生理上,会把身体彻底空掉。过去的祖师大德非常慈悲,很有智慧,所以从来不讲身体的反应,一旦听到你在讲身体的反应,他就一香板打到你身上,告诉你不要执着。对身体执着得越多,越不容易突破生理的反应。

问:您在《降伏其心》上讲人有八层身体,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突破这八层身体。那么,这八层身体的突破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境界是如何对应的呢?

师:这讲起来很多啊!初禅是突破了第一层身体,进去,看到了第二层身体,但没有穿过第二层身体。这个道理就如同八道墙,你穿过了第一道墙,见到了第二道墙,但还没有钻进第二道墙,更没有突破第二道墙。就算四禅八定修完,最多也只突破了第六道墙,见到了第七道墙。一个四禅八定都修完的人同样还有我执,还有分别,还没有超越第七识(第七识分别是非、好坏、善恶、对错等),更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穿过第一、第二、第三道墙,靠的全是禅定功夫,与理论无关。这时候身心合二为一。这个“一”与大自然衔接,再次合二为一。如果连最初身心的合一都达不到,更不要谈与大自然合一了。当第二次的合一完成以后,就可以从整体里面分出千千万万个你,这时候才能起大用,起妙用。

我们身体里面有一股先天的力量,它来自哪里,来自哪个方向呢?不能给它定方向,也不能说它来自哪个层次,它可以穿透任何一个层次,经历任何一个方向。在进入我们身体之前,它已经遍布每一个空间,穿透了任何一个层次,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它已经具备了任何一个时空的信息。因为它已经经历了千百万劫,收录和储存了千百万劫的信息。而我们的头脑只收录和储存了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信息,跟它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主张我们放弃头脑的知见,把自己的自性、本来面目,或者说灵魂开发出来,发挥它的智慧呢?因为它已经经历了千百万劫,里面储存了无数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用佛教的话来讲,它经过了三界二十八重天,经过每一重天的时候,它都把这重天的信息和智慧储存了进去。正因为它经历了那么多重天、那么多劫,一旦要返回的时候,它才有能力,才有可能返回。它本身就是从那条路下来的,为什么不能再从那条路返回去呢?之所以我们现在回不去,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它,没有和它沟通过,我们用的是头脑,头脑怎么可能返回到灵体的处所呢?这个头脑使用最长也就一百年,况且我们现在还没有历经一百年,只不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而已。

理论说多了,大家不容易理解。还是一句话,不要用头脑的思维去修道,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头脑停止思维。如何让头脑停止思维呢?先确定一个方法,也就是把你的千念万念归于一念。比如你念佛,就住在一句佛号上;你观想,就住在观想上。无论你做什么,就住在你所做的事情上。只要能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住在一件事情上,住在一个念头上,你不需要信任何教,不需要修任何法,你的这种状态已经超过了任何教、任何法。哪一个教,哪一个法都是让你持续地执着在一件事上,停留在一个念头上。你能长期执着一件事、一个念头,就是入三摩地。比如我们修莲花生法门,你能时时刻刻把念头放在头顶的这朵莲花上,这样定上半年,你的眼前一定会大放光明。当眼前这个大光明出现以后,你就会住在这个大光明上,这时候你的觉照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丢失,你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外境所转。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执着在你自性的光明里面,已经有所住了,怎么还会住在外面呢?之所以我们住在外面,是因为内在无所住。当你内在有所住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是无所住的。

无所住的时候就是有所住,完全有所住的时候就是无所住。比如你现在的心很清净,很空灵,周围有十种声音你都听到了,但是你的心并没有住在任何一种声音上。如果一定要说你的心住在外面的声音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你把你的力量分散到外面这十个声音上了,是全方位的融入和觉知。但是一般情况下周围的十种声音你并没有完全听到,只听到一两种,为什么?因为你太散乱了,而且你有所住,所以才能听到一两种声音。如果你把自己完全空掉,与万物融为一体,外面有一万个物体,你就分为一万份融入它们,你就能完全地觉知它们。不怕分散,就怕你不能大分散——把自己分成千千万万份就是大分散。凡夫是一专就滞,一散就乱。圣人是专而不滞,散而不乱。

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来,时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当心念被境转的时候,你要知道它被转。不怕心被转,就怕觉知迟,有一念觉知,心就回来了。经过无数次这样:被转——觉知,又被转——又觉知,再被转——再觉知……一年、三年、五年,最后,你就没有来没有去了,也可以说哪里都是你,哪里又都不是你了。

要善于捕捉道,善于感受道,善于思考道。身体的道、心灵的道要经常去捕捉,去感受,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当作道去做,去体验。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才是修道,才用心去做,其他事就不用心。其他事你不用心去做,修禅修道这件事你也不会用心。你在日常生活中都抓不到心,进入禅堂又怎么抓得到心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你都能用心去做,到禅堂里来打坐,你说你不会用心,那是绝无可能的。三百六十行只要有一行你会用心,行行你都会用心。绝对不会工作的时候会用心,做饭的时候就没有心了。你工作的时候已经找到心了,做饭的时候怎么会找不到心呢?你做饭的时候找到心了,到大殿里诵经,到禅堂里打坐怎么会找不到心呢?如果找不到,只能说你在做饭的时候找到的心是假的。心只有一颗,事情有千千万万,是一颗心在做千千万万的事。如果你说你打坐没有抓到这颗心,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你的一生从来没有用心做过一件事,从来没有抓住过自己的心。过去我不是讲过三句话:用心做事——一心一意,做事用心——全心全意,无心做事——无心无意。当一个修行人达到无心无意的时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乱了。欲散先专,欲专先散。

201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