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全书
39805400000013

第13章 “斗鸡博弈”的难题(3)

那位首席科学顾问以挑剔的眼光盯着我看:“好吧,您不用担忧,俄国人为什么要吞并整个欧洲?他们甚至连阿富汗都控制不了。”他一边说一边摇头,“不过,如果他们要干什么,那将是萨拉米香肠战术。”

罗森布拉姆站起身来。他兴奋地踱来踱去,手里拿着一杯橘汁,阐述各种各样的防卫方案。首先,他假设在西柏林发生暴乱,建筑物处在火海之中,东德消防队越过边境来救火,他突然停止踱步,瞪着我,并问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不会按钮。

很显然,答复是“不”。

罗森布拉姆点点头他看来表示同意,然后他问我如果东德警察与消防队一起进来,我会不会按按钮。我又摇摇头,我怎么可以由于这样一个小小的领土侵犯行动而发动一次核战争呢?

罗森布拉姆又踱起步来。在他的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假定东德人派遣部队,随后再增加部队——他们说不过是为了控制暴乱。接着俄国部队来替代东德部队。您会按钮吗?”

俄国部队在西柏林替代东德部队?我会不会发动一次核战争?我看不出我怎么会这样做。我又摇摇头。

那位首席科学顾问又微微一笑,并高兴地提出下一个俄国部队拒不撤走的策略。部队被“邀请”留下来支援民政管理。接着,民政管理署也许下令封锁道路和滕玻尔霍夫机场。于是,西柏林被切断。他问道:“现在你会不会按钮?”

我不知道。我对他说我需要时间来加以考虑。

“您只有12个小时!”他厉声说。

我感到非常惶恐,然后我提醒自己和提醒他,这一切都出自他的虚构,说完了我轻松了一些。罗森布拉姆教授转身向我。他又开始说话了:“行。现在设想一下:假如俄国军队的策略是‘出于偶然’,使士兵故意越过西德边界……这是不是你所说的最后一招呢?”

“不,”我回答。看来还不是。

“好吧,”他很兴奋地继续说下去,“再设想:假设俄国人已经入侵和占领了西德、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再假设他们的坦克和部队都已到达英吉利海峡;再假设他们已经布置就绪,准备入侵,这是不是最后一招?”

我设置障碍,说:“不。”

“为什么?”他问,“为什么不?”

我脑子昏昏沉沉,“因为,”我支支吾吾地说,“因为我们只能为自卫而打仗,如果用自杀的办法,我们又怎能自卫呢?”

“那么,什么才是最后一招呢?”瘦小的老教授微微一笑,他耸耸肩,靠在沙发里,“皮卡迪利?西沃特福德峡谷维修加油站?革新俱乐部?”

我凝视着他,想把我的思想整理一下,“如果你这么说,”我对他说,“那么,核威慑就没有意义了。你是不是在说这个?”

整个入侵过程,攻方每次只增加那么一点点分量,幅度那么小,以至于守方根本没有理由发动一场大的报复行动。北约就这样一点一点重新确定自己的忍耐底线。最后,苏联人可能已经抵达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被迫逃亡的北约总部还在琢磨自己究竟在什么时候错过了反击的机会。

这个结论其实完全错了。美国就苏联在欧洲的常规入侵发动核报复的威胁是边缘政策之一。有两个办法可以绕过被迫重新确定忍耐底线的问题。这两个办法边缘政策都会用到。

首先,你要设法让惩罚措施的控制权超出你自己的控制,从而断绝你自己重新确定忍耐底线的后路。其次,你要将悬崖转为一道光滑的斜坡。每向下滑一步都会面临失去控制而跌入深渊的风险。要使这种威胁变得可信,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于: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对手都不知道转折点究竟在哪里。美国通过创造一个风险,即哪怕政府本身竭尽全力防止,导弹还是可能发射出去的风险,成功地运用了边缘政策。美国的威胁能不能付诸实践与它本身的意愿无关,核武器的威胁在于可能出现意外事故。

核武器的麻烦在于,你一旦把它制造出来,就没办法停下来。因为你有了核武器,就等于在竞争中占了上风,对手如果不想受制于人,也只好千方百计研制核武器;这时你当然更不会将优势地位拱手让出,于是又要研制更多、威力更大的核武器……结果是你们双方都坐在一堆足以把整个地球都炸上天的致命武器上面,苦苦思索着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例如动物的“长牙巨角”的威慑策略,它的确是有益的,可以使对阵双方明确相互关系,避免你死我活的厮杀。可是,这种策略的危险在于,谁也不知道该走多远。

实际上花费在这上面的多数资源和能量都是与生存本身无关的,一旦超过了某种限度,反而成为无法承受的重负。比如大角麋鹿,在一个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的时期,它们显然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穷兵黩武”上。它们的大角长达12英尺,角最长最大的个体就最有可能“成功”,赢得配偶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然而,随着气候变得寒冷,这个繁华的时代结束了,大角麋鹿成了牺牲品。

在国际政治中也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如前苏联在数十年的军备竞赛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美国竞争,结果严重拖垮了国民经济。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支付不起作为一个霸权国家的成本了。

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

这种骑虎难下的博弈经常出现在国家之间,也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之间,当然个人之间也经常碰到。

赌红了眼的赌徒输了钱还要继续赌下去以希望返本,也是骑虎难下的博弈,其实,赌徒进入赌场开始赌博时,他已经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赌场从概率上讲是肯定赢的。

股票市场也经常出现骑虎难下的情况:你买进一支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可是却越陷越深。

5.报复的作用

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中曾提到一个窃贼的故事:一天,一个持枪的窃贼潜入一所房子行窃,房主听到楼下的响动之后,同样持枪一步步向楼下走来。于是,危机和冲突发生了。不排除一种可能结果是窃贼成功逃逸,双方均没有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主人担心窃贼会先开枪而率先向窃贼射击,致使窃贼身亡;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窃贼担心主人会开枪射击,而首先射杀主人。但是,还有一种通常的形势是双方拔枪对峙,互相探测着对方的意图,谁也没有先开枪。毕竟,主人只是想赶走窃贼而不是要其性命,只要他相信窃贼不会对他下毒手,那么他就没有必要把窃贼推上绝路。要知道,窃贼的行为正好是跟他对主人的意图判断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他发现主人试图置其于死地,那么他就会尝试先置主人于死地;而如果他发现主人仅仅是想赶走他,那么他一般就并不会想射杀主人,毕竟盗窃未遂的罪名比杀人抢劫的罪名要轻得多,何况他可以安全离开呢。即便主人想要窃贼的性命,那么他也必须对自己的枪法充满自信(确信可以一枪打死窃贼),他才可能表示出射杀窃贼的意图,否则一旦他表示出这种意图(即使先开枪),那么窃贼也有机会对主人进行报复性射杀。同样的逻辑推理过程也适用于窃贼。

在这样的对峙中,除非一方确有把握一招制敌,否则谁也不想先动——没有一个人先动,那么危机就不会升级,这对双方都是相对较好的结果。任何一方都很清楚,一旦自己先动而又未能一招制敌,对方会疯狂反扑,危机因此升级。此时不管谁胜谁负,双方的结果其实都比大家不动的状态要糟糕。

在这样的拔枪对峙中,对枪法自信的一方率先开枪的可能性的确是有的,但这对其本人来说实际上增加了危险,因为对方可能也会因为担心他会开枪而率先开枪。相比较而言,如果双方只是手中持刀,那么对峙就更容易形成,因为谁都明白自己难以一刀令对方毙命,只要一方先挥刀,那么结果就是双方都会受伤。还不如在对峙下逐渐缓和,而窃贼慢慢退向门外并逃逸。

在这个例子中,对峙的危机常常并不会演化成血案,原因在于每个局中人都知道对方具有报复能力,从而谁也不愿去加剧危机。正因为如此,所以谢林认为,在博弈中,报复能力常常比攻击能力更重要。因为报复能力所形成的震慑往往约束了局中人,使其不会去采取攻击行为来恶化对峙危机。

比如,在幼儿园中,力气大的小朋友可能会欺负力气小的小朋友,但是,如果力气小的小朋友有一个能力更大的哥哥会在他受欺负时为他出头,那么力气大的小朋友实际上就不会去欺负力气小的小朋友,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无异于找揍。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借助于报复能力来增加谈判筹码的情况。比如两个人,其中叫张三的人掌握叫李四的人的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证据,足以令李四终身入狱。然后张三提出一笔交易,若李四给他100万,他就销毁证据。然而李四在约见张三时常常会设下圈套,试图杀人灭口。电影中常见的结果是,聪明的李四并不会带去证据,而是把它保管在第三方,且他告诉李四,如果自己死在他手上,那么秘密证据马上就会出现在警察局——这就是一种报复力量。因为这种报复威胁的存在,李四将无法处置张三,而只好将钱给张三,让他销毁证据。当然,读者会问,他怎么可以轻信张三会销毁证据而将钱付给张三呢?原因在于,一方面张三要在道上长期混,就有动机实践自己的诺言而保住其在“江湖”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李四也会告诉张三,如果张三拿了钱但是又没销毁证据的话,那么他会将张三碎尸万段——这也是一种报复力量。

谢林曾说:“20世纪后50年最伟大的事件就是——有一件事情没有发生。”这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核战争。

不少人认为,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上爆发战争的危险。核武器是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但是,冷战以来及冷战后的世界发展现实表明,核武器的威胁似乎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严重。因为拥有核武器的目的并不是用它来先发制人,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报复威慑力量,只是为了体现国家军事实力,而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正因为其巨大的报复能力而使其他国家不敢对它动之以武。当然,这也告诉我们,来自于策略应用的智慧,更来自于实力。不过,也正是由于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所以各个国家都会试图去拥有这种巨大的报复能力作为保证自己安全的手段。谢林指出,每个国家都将有动力打破不首先拥有核武器的承诺。因为从个体理性出发,自己首先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利益要高于信守承诺的利益。结果就导致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出现:每个人都不遵守承诺,陷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政治生活正如谢林在40多年前预言的那样,尽管存在各种限制发展核武器的公约和组织,但无论是在目前的朝鲜半岛和伊朗,还是在之前的伊拉克,这种游戏反复出现,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

从对报复能力的讨论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作为房子的主人,如果我们不仅具有充分的打击报复能力和实力(一旦窃贼行凶,我们可以将其绳之以法),同时向周边的人(包括窃贼)示善,如果足够幸运生活在一个崇尚和平的社会,则窃贼即使闯入房子也将平静地离开。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看守一所房子如此,保卫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人们常常在教育孩子时告诉他们要学会宽恕和容忍。因为,当一个人伤害了你的时候,你即使报复了他,也不能消除对你已形成的伤害。如果你还希望两个人的关系能够继续,那么最好是宽恕他。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策略,更好的策略应该是不宽恕。

其中的原因在于宽恕某个对手等于向其他人宣布你的报复威慑是不可置信的,因为你不会采用它;另一方面在于,这个被宽恕的对手在以后就会得寸进尺,可能一直有意无意地、不停地伤害你。为了使你的报复可信,为了使你避免遭受无休止的伤害,因此你应当学会不宽恕。

有许多教授一直被学生认为“心太狠”,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或参加考试,那就铁定不及格了。事实上,绝大多数教授是宅心仁厚、宽大为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教授变得铁石心肠呢?原因在于,聪明的教授知道,如果他原谅了一个迟交作业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下一次作业也可能迟交,而且其他的学生都有可能仿效这个学生,不断编造美丽的借口来获取教授的原谅。既然教授无法区别哪些理由是事实而哪些理由只是借口,所以“概不留情”成为教授避免麻烦的一个最好的策略。

就像我们在一些影片中看到某些心地善良却遇人不淑的女子,她们一次又一次原谅胡作非为的丈夫,希望用真情感动他回心转意,但结果是丈夫反而得寸进尺,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只要说一些花言巧语,扮一扮可怜就会获得宽恕。

所以有时候,人们会对伤害选择报复。当别人打你一拳,你若打回一拳,这本身并不能减轻你已挨那一拳的疼痛,而且用力打回一拳通常也得不到快感。那为什么还会回击呢?原因在于,你知道打不还手只会让对手更加猖狂,而选择回击是遏制对方进一步侵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