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下一次开牌,还是有猫头鹰大口唾猜错。猜错了自然就被淘汰。麻雀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不再引以为奇,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引起它们注意的,不再是有猫头鹰预测不准,而是越来越激动人心的股市——随着猫头鹰顾问数目的减少,股价波动越来越剧烈,每次的输赢也越来越大。每次开牌总是会诞生一批欣喜若狂的千万富翁或亿万富翁,在众鸟的簇拥下狂呼乱叫。股市复活了!
麻雀们不明白股价波动其实是大数定理失效的结果——它们不在乎。它们注视着股市中蕴藏着的无限机会,深埋着的巨大宝藏。为了抓住机会,发掘宝藏,它们疯狂地不断追逐那些做出成功预测的大口唾们。而成功的猫头鹰们俨然一副成竹在胸,掌握了开启宝藏金钥匙的样子,大腹便便,气宇轩昂,到处开班讲学,从电脑中调出各种曲线和图表、进行讲解。它们撰写的从《股市必胜术》一类小册子到《股市预测学教程》一类大部头,无不热销。它们编制的那些花样翻新、日趋复杂的股市数学模型,同样受到热烈的崇拜(一些失败的前猫头鹰顾问管这些模型叫作“随机数发生器”,不过麻雀们不懂,也不关心,只当它们醋劲发作,发些酸葡萄式的议论而已)。
却说不久之后大浪淘沙,成功的顾问只剩下一个,这鸟碰巧是我们熟悉的瞎撞先生。想想看,这是何等伟大的时刻,全体鸟儿们都紧密闭结在瞎撞先生周围,以瞎撞先生的思想为唯一指导。“卖!”瞎撞先生一声令下,全体雀儿们照行如仪。结果可想而知,除一鸟以外,所有雀儿都血本无归。
据传,瞎撞先生写了一本总结经验教训的书,题目是“关于X年股市大崩盘的若干历史问题”。根据它的理论,鸟儿总是免不了犯错误的,只要过去一段时间犯的错误比较少特别是能够表现出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顾问。这个理论得到了许多猫头鹰大口唾的大力支持,很快被广泛接受。雀儿们也终于在大口唾们的教导下、懂得了不能强求顾问们永不犯错的道理。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大口唾们遂出山重操旧业。
从此以后,随着正确率的上升和下降,顾问们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股市也因之风云变幻,高潮迭起。这正是:“鸟岛代有大口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这就是股市的寓言。分散决策的随机性,在股市的正常运行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人天生厌恶风险,但恰恰是随机风险维持着一些市场的发展。没有风险的市场,也就不可能有利润。
有人批评经济学家们观点太多,他们说:“10个经济学家有11种经济观点”尤其是在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上,经济学家之间往往分歧严重。
问题是,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分析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暂且不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另一个事实:我们常常发现,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做出乐观预期的时候,那么这段乐观的经济常常就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全社会太乐观的预期超过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状态,经济泡沫不断膨胀,直到有一天神话破灭,一下子跌入深渊;当所有经济学家都做出悲观预期的时候,经济常常也就急剧萧条,因为悲观的预期加剧了投资的萎缩;而恰好是当经济学家众说不一的时候,经济反而能比较稳定地发展。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将经济看做是一个巨大的股市,经济学家就是那些股评家。就像前面才讲过的股市寓言一样,当经济学家各说不一的时候,投资决策是比较分散的,有人判断经济形势乐观,有人判断经济形势悲观,他们各自按照乐观和悲观的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结果是不至于使投资过于集中且迅速地膨胀,也不至于使投资迅速地萎缩,经济反而能比较健康地发展。当经济学家都众口一词,就像股市预言家瞎撞先生一声令下“卖”,结果整个社会投资血本无归。
所以,如果经济学家有分歧,那不是坏事,是好事。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的精神和信念是社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时候,如果全社会的人都采用一种信念模式,其实那能是社会运行中最大的潜在危险。譬如说,我们在下面的文字将看到,思想多元化的国家可能比思想单一的国家更稳定。
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更稳定,还是一个单一思想的社会更稳定?这个问题对于政治家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做梦都想“长治久安”。遗憾的是,许多政治家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思想统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在不少的社会中,思想钳制是异常危险的。
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似乎都表明,越是钳制思想,其实是越危险的。一方面,是因为新的思想总是要冒出来,越钳制反而越容易让不满于社会现状的人们去追逐这些新的思想——而任何一个社会,不满于现状的人民终究是大多数,因为满于现状的,只有那些高居权利顶端的少数人。结果,社会思想的基石从最底层开始被破坏,最终导致政权大厦的倒台。中国古代的智者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另一方面,即便一个社会成功地钳制了“异端”思想,单一的思想体系的必然后果只能是创造力的缺乏,最终带来国家生产力的疲惫、制度的疲劳,逐渐丧失生命力而在历史中引退、消失。所以,钳制思想、排斥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常常面临两种结局:要么被革命推翻,要么被历史淘汰。
相比之下,多元化思想的社会就稳定得多。因为大家信奉不同的思想,因此要真正形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甚至取代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思想,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既然多元化的思想使社会底层的人们如一盘散沙,他们又何以能撼动政权的基石呢?另一方面,多元化思想所表现出的不竭创造力,往往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思想动力源泉。
其实,这也是一种随机性之和谐的一种体现。多元化思想的社会中,每个成员就像一颗随机运动的粒子,一个小小的震动对社会无关紧要;单一思想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被设计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然而哪怕只有几颗螺丝钉脱落,也可能会给系统带来灾难。
混合策略的思想,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譬如我们常常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可能在事实上是不公正的。俗话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们习惯上认为法律在实质上会偏袒富人。但事情不是绝对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打官司是靠谁的钱多来定输赢,那么穷人就不会选择打官司,他们会尝试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暗杀)来解决问题。所以,法庭不会总是偏向富人,富人也不会总是想着去收买法官。更麻烦的是,当人们认为有钱人更容易打赢官司的时候,对富人实际上是越不利的,因为这时法庭为了获得穷人做顾客而不得不偏向穷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
又比如,难免有一些警察败类会与匪贼合谋,但是绝不可能全部的警察都与匪贼合谋。道理很简单,如果大部分警察甚或所有的警察都与匪贼为伍,那么公民就会要求政府取消警察队伍。同样,警察也不会扫尽所有的犯罪分子(且不说扫尽犯罪分子的成本有多高,假设有能力全部扫尽),因为如果没有了犯罪分子,那么警察也就要失业。
所以,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作为人们的博弈结果,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对中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很难出现极端或绝对。因为在现实的诸多博弈中,人们常常至少有一个博弈的策略就是“不参加博弈”。极端或绝对的状况常常意味着彻底消灭对手,或者让对手无法得到一点儿好处,这也使得对手会放弃博弈;从而,看起来胜利的一方也将因失去对手而难以存在——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教师是依赖学生而存在的,领导是依赖下属而存在的,富人是依赖穷人而存在的,警察是依赖罪犯而存在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坏就没有好。所以,诸多博弈的社会后果,都表现出一种中间状态而不是极端或绝对,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达到极端或绝对的状态,至少大家在态度的选择上常常采取一种混合策略。
为什么捕食者和猎物共存?
警察不会消灭全部的小偷,在前面我们曾说是因为警察依赖于小偷而存在。不过,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可能坚持,所有的警察都希望抓尽小偷。是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点成立,但是即便如此,警察也可能并不能抓尽所有的小偷。其中的道理,与下面我们将提到的生物学上的捕食者和猎物为什么能够共存是相同的。
按照生物进化的最适性观点,捕食者发明了最有效的捕食对策,而猎物则发展了最有效的反捕对策。那么,为什么最有效的捕食对策没有导致猎物灭绝呢?或者反过来说,最有效的反捕对策为什么没有把所有的捕食者都饿死呢?这一结果符合我们上面讲过的,世界常常并非是绝对的。但是,我们的确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捕食者和猎物实现了长期共存,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生态学家曾提出三种假说来解释这一事实。第一种假说是精明捕食假说。人类肯定是精明的捕食者,因为人类知道对食物资源的过度滥用将会使自身灭绝。问题是,动物有可能成为精明的捕食者吗?也许人们对此会比较质疑,因为在一个种群中,如果有一个欺骗者,那么它就会因其欺骗而获得更大的好处。它遗传给后代的欺骗基因也会比老实的精明捕食者多一些,最终导致种群中欺骗者越来越多,精明捕食者的比例就越来越少。第二种假说是种群灭绝假说,即我们之所以只看见稳定的捕食系统,是因为不稳定的捕食系统早己经灭绝了。第三种假说是猎物超前进化假说。该假说认为,稳定的捕食者——猎物系统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猎物总比捕食者超前一步进化。这里有一个“生命——晚餐”原理,其意思是:兔子比狐狸跑得快,是因为兔子快跑是为了保全性命,而狐狸快跑只是为了获得一顿晚餐。因此,兔子的进化压力比狐狸的进化压力要大,在进化过程中就总是先一步适应。
在很多条件下,猎物的确具有超前进化的条件,因为它们的世代历期比捕食者要短,因此进化速度就比较快。但是,这种超前进化为什么没有把捕食者饿死呢?这其中的原理也许可以由混合策略来解释(大家马上在下一节就会见到,对于混合策略的一种解释就是作为集体行为的一种推断):当超前进化比较快,那么捕食者就会饿死一些而数量渐渐减少;但捕食者数量减少,也就会减轻猎物进化的压力(它没有那么多危险了,也不必时时需要逃命了),其进化速度就慢下来甚至停滞,从而有利于捕食者恢复自己的种群;而一旦捕食者种群壮大,那么猎物的数量就会下降,然后猎物就会在生存压力下加速进化,而同时猎物数量减少也使得捕捉一只猎物的代价会更高(需要走更远的路、等待更长的时间等)。这本身可能降低捕食者食物获得数量而减小其种群规模——当然,捕食者通常不可能杀完所有猎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什么捕食者会依赖于一种猎物,当一种猎物变得稀少,那么它们常常会转向捕食数量相对更多的其他种类的猎物。
8.如何认识混和策略
混合策略要求人们以随机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行动,由于随机性的行为无法准确预期,因此很多人认为混合策略并非一个令人满意的均衡概念。难道现实中人们真会这样采取行动吗?如果两个策略对于参与人来说是无差异的,他为什么不直接选择一个纯策略而要采取一个混合策略呢?为此,人们对混合策略的合理性提出了很多解释。
虚张声势
混合策略的一种解释是虚张声势,即参与人试图通过选择混合策略给对手造成不确定性,使对手不能预测自己的行动,从而使自己获得好处。譬如,在赌硬币的博弈中,如果参与人太有规律地行动,那么他就会被对手战胜。或者他一旦破坏了自己的随机策略,那么他就会失败。
由吴孟达和童星郝绍文主演的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吴孟达和郝绍文要通过猜“剪刀·石头·布”来决定最后10块钱的归属。吴孟达的做法是,给郝绍文一枚硬币让他握在手里然后划拳。郝绍文是小孩子,理所当然地按照吴孟达的预期出了“石头”(因为郝只有出石头才能确保手中的硬币不至丢落),吴孟达自然是出了“布”,赢得了1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