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人际关系,我们一定要本着为人利就是为己利的态度去做。首先,别见利忘义,做人之本,心存诚意。在人际交往的博弈中,之所以会出现“零和博弈”,大多是因为人的见利忘义。如果人们能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会相处得很好。和美的人际关系是靠自己用心点滴积累而成的,何不站在对方的立场让自己多为人想一些?事实上,体谅别人并不难做。我们放宽眼光,远望才能有更多收获,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有和美的人际关系,更不必对小事斤斤计较。多为他人想一点,大度些,你就会拥有灿烂而愉快的生活。
总之,面对博弈中的人际关系,一定要理性地去分析。不要为了一己之利,或一时的胜利,而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现象。
在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并且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一天,农夫看着这些灌木,总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用处,于是,便决定砍掉当柴烧。
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哀求农夫说:“善良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大用途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不要毁掉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的。”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
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个时候冲出来六只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道:“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农夫脸上被蛰了好几个包,一怒之下,把灌木烧的干干净净。
当农夫把目标锁定在第三丛灌木上时,蜂王飞出来了,她对农夫柔声说到:“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利益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多么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的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利益啊,如果您把这些灌木给砍了,您除了一堆柴火,将什么也得不到,您想想吧!”农夫听了蜂王的介绍,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放下了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这当然是一则寓言了。但在这场人与蜂的博弈中,面对农夫,三群蜜蜂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其合作。而也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其实,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或双方都受损,这样做的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与对方共赢,把人际关系变成是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方共赢。而这样也是使人际关系向着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唯一做法。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因此,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从照顾双方的利益出发,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以促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例如,夫妻之间的互谅互让,可以使彼此间的感情更亲密。曾有一对夫妻,妻子半身瘫痪,勉强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丈夫是个聋哑人。可以说,他们应该是一对最不幸的夫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们要去镇上买一些日用品,由于妻子不会走路,这个聋哑丈夫一定会骑着三轮车,让妻子坐上;到了要买东西的地方,丈夫由于不会说话,当然不好交际,所以,妻子便坐在三轮车上谈价钱、购货物。更可贵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某件事情而发生过争吵,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彼此默契,虽然他们都有残疾,但却懂得配合,所以有了互惠互利的情况,这正是“正和博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得不到的谁都别想得到”,“我办不成的事情,谁都别想办成”。而这种想法一旦进入交际情境,必然会出现双方坚持的僵局。而如果此时,能够不使性负气,互相谅解,采取合作的态度,那么,矛盾和冲突就不会发生,人际关系自然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一生都没红过脸,更不用说吵架了,在生活中他们更是默契、和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每天都要煮鸡蛋吃。不过,奇怪的是妻子在吃鸡蛋时,每次都是自己吃了蛋白,而把蛋黄留给丈夫;而其丈夫每次煮鸡蛋时,便吃蛋黄,把蛋白留给妻子。这似乎成了习惯,直到丈夫去世前,说自己想吃鸡蛋时,妻子便煮好了鸡蛋,首先剥掉了蛋白,将蛋黄了丈夫,丈夫说,他想吃一次蛋白。妻子说,你不是喜欢吃蛋黄吗?丈夫摇摇头说,其实他并不喜欢吃蛋黄,只是看妻子爱蛋白,所以才每次都吃蛋黄的。这时,妻子也告诉了丈夫,其实她本来爱吃的是蛋黄,只是因为见丈夫每次都愿意吃蛋黄,所以她每次才吃蛋白的。这个故事虽然说明他俩沟通不够,但的确很美丽,读后让人为其夫妻间的相敬如宾而动容。其实,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与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像这对夫妻那样,互相之间都能为对方着想,采取一种双方合作的态度,那么,一定能避免交际中的对抗性博弈的发生。
从上面几个例子不难看出,所谓“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又不受损害,从而使整体的利益有所增加。
所以,为了短期胜利,建立共同利益;为了长远成功,建立良好关系。也就是拥有博弈中的双赢思维,拥有平等、互惠的思想,采取合作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呈现“正和博弈”状态,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明白了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思想基础之上的道理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博弈论”来使人际关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就是人的爱心和勇气。正和博弈是双方都赢或一方得利,另一方也不受到损失的人际状态。而要呈现这样的状态,就离不开爱心和勇气。因为爱心使你关心他人,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勇气使你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有爱心而没有勇气,也是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样,只有勇气没有爱心,显然也是不行的。只有当爱心和勇气平衡时,才能真正得到人际博弈的双赢。
其次,就是诚实守信与信赖他人,不过,“诚信”与“信赖”也必须保持平衡。因为做人要诚实守信,使别人信赖你,与此同时,你也要信赖他人。如果不信赖他人,对他人总是充满怀疑与排斥,一想到要与人交往,就犹豫不决、疑神疑鬼、充满恐惧,那么就无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充分理解他人与充分表达自己,使“理解”与“表达”保持平衡。因为人际交往是离不开沟通和交流的,只有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再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使双方减少冲突或矛盾,使人际向着“正和博弈”的状态发展。
第四,学会感激和宽容。成功学家安东尼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颗感激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还是帮忙,都要及时向对方表达谢意。过河拆桥的人是不会走远的。无数事实证明,及时回报他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成功的人,不仅会赢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还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嫉妒心不仅难以使自己“见贤思齐”,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会使自己失去盟友和潜在的机遇,甚至还会树立强敌。一般来说,爱嫉妒的人是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他,并与其合作的。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需要一些忍耐力的,宽容就是耐心,就是给人第二次机会。即使有过一次的背叛和冒犯,只要不是死怨,就要抱着一切着眼于未来的心态,给对方改正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重新合作。事实上,这种机会往往也是给自己的,就是自己有时也会荒唐、会短视、会无意冒犯别人,别人也是会原谅的。但同样的错误只可犯一次。
用体谅改变别人,与不相投的人相处是一种思维艺术和修养。宽容的基础是强大,是自信,是不易受伤,所以强者易宽容。在别人第二次机会前,一定要学会对事不对人,一定要告诫自己:“是事错了,不是人错了。”
总而言之,人际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采取这种合作的方式,让交际呈现“正和博弈”。
2.人生生存博弈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博弈中不等价交换都是存在的,面对这种局面,人们要做出的选择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唐明宗在位时,他的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的儿子李从珂,另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两个人都是骁勇善战,但又谁都不服气对方。到了李从珂当上皇帝以后,两人终于正式决裂。于是,李从珂带领十万大军征讨石敬塘。石敬塘无奈之下,派谋士桑维翰向契丹国主讨救兵。
在那个时候,耶律阿保机刚刚死去,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国主的位子。桑维翰帮石敬塘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做父亲,还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的丰地献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云州等16个州,都在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北部)。
但石敬塘的投降活动遭到他的部将的反对,部将刘知远说:“您向契丹求救,称臣还说得过去,可是您拜他做父,也未免太过分了罢。再则说,您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还不要紧,怎么可以割让土地呢?”
可是,石敬塘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哪肯听刘知远的劝阻,急急忙忙派桑维翰带了这些卖国的条件去见契丹国主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来就想向南扩张土地,现在听到石敬塘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其他的好处,耶律德光真是喜出望外。
应该说其部将刘知远说的没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比土地更重要的呢?与人合作虽说是弱者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以出卖“国土”来与人进行合作来保全自己的平安,那不是卖国又是什么呢?可见出卖人格往往是困境中的一些弱者,尤其是那些为人所不齿的弱者的本能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中这一本能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于是,耶律德光立刻派出了5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石敬塘从晋阳城出兵夹击,把唐军打了个大败。
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塘亲自出城迎接,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10岁的耶律德光称作父亲,还请教契丹兵为什么这样快就能打败唐军。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吹了一通,石敬塘马上表示自己的钦佩,并捧得耶律德光满心欢喜。耶律德光经过一番观察后,觉得石敬塘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他,于是就对石敬塘说:“我奔波三千里,来营救你们,总算有点收获。我看你的外貌和气度,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我就封你做中原的皇帝吧!”
石敬塘假惺惺推辞难接此大任,但他还是求之不得的,经过部下一番劝说,石敬塘也就高兴地接受了。于是,契丹国主正式宣布石敬塘为中原的皇帝。在石敬塘称帝以后,他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国。并把契丹国主称作“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所以历史上就把石敬塘称作“儿皇帝石敬塘”。
石敬塘靠契丹的支持,带兵南下攻打洛阳。唐末帝李从坷接连吃了几次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着国家的灭亡,哪还有勇气去反抗。石敬塘还未进洛阳,唐末帝就已经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小几十口,投入火中自杀了。
石敬塘攻下洛阳,灭了后梁,彻底统一了中原,把国号叫做晋,定都在了汴京,也就是历史上的后晋高祖。从此以后,石敬塘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更是感恩戴德,并向契丹上奏章,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向契丹贵族大臣等契丹的重要人物送礼。那些人一不满意,就派人责备石敬塘,石敬塘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罪。晋朝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官员更是傲气十足,说了许多侮辱性的话。使者回到汴京,把这些事传了开去。朝廷上下都觉得十分丢脸,只有石敬塘毫不在乎。石敬塘靠着契丹的保护,做了7年可耻的儿皇帝。在他病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他的位子,就是晋出帝。晋出帝向契丹国主上奏时,不称臣儿自称孙儿,这使得耶律德光认为是对他不敬,于是带兵进犯中原。两次进犯都在晋朝军民的抵抗下失败了。但到了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契丹兵打进了汴京,晋出帝当了契丹俘虏,并被押送到了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