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全书
39805400000045

第45章 破坏均衡的恶果(1)

1.一碗水没端平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

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级特权制的影响,更多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

在这些皇帝中,有一类非常特殊的皇帝,你说他无能,他在一个时段任贤使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你说他有能,他又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家族政权,使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的皇帝,唐玄宗是一个,明朝的明神宗也是一个。唐玄宗的失误在于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明神宗的失误又在什么地方呢?一言以蔽之,一碗水没有端平。

明神宗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也正是因为他生性聪颖,才被明穆宗看重。他读经史过目不忘,而且很有见识,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枪匹马地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不久,立他为皇太子。1572年,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年仅10岁的朱栩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皇帝。

明穆宗给明神宗留下了一个非常团结的内阁班子,使他前期的十年能够坐享其成,这十年是他备受后人赞誉的十年,也是他一生转变的关键十年。在这十年期间,明神宗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

张居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张居正还是明神宗的老师,明神宗对这位霍光似的大臣是非常“孝顺”的。他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

张居正或者是感激明神宗的厚爱,或者觉得皇帝还小,或者习惯于执掌大权,或许各种因素都有一点儿。随着明神宗年龄的增大,张居正还是独揽大权,而且对皇帝异常严厉,这终于导致明神宗对张居正的不满。这对君臣实际上在进行一场权力的博弈。

张居正在皇帝年幼的时候,以首辅身份成为大明帝国的掌舵人。由于他取得了太后和宫内掌权太监的支持,明神宗年幼,也就自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君臣间形成一种双赢的博弈,张居正替明神宗处理政务,明神宗坐享其成。

但随着明神宗年龄的增长,必然产生失落感,而张居正大权不放,又以老师自居,仍对神宗严格要求,却不给予他应该拥有的权力,终于导致明神宗的不满,这就使得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迅速废除他苦心建立的一切善政,使大明帝国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

明神宗并非真正的糊涂,但由于他私欲过度,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使他在处理家事、国事的时候,很难按照世俗标准办事,使臣民反对;而臣民的反对,又反过来让他行为更加偏激,不依常理,终于导致了君臣之间长达三十年的冷战,形成一种非合作性博弈。

明神宗与朝廷产生矛盾的一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在立太子上的对峙。神宗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为明神宗宠幸一个宫女所生,后来宫女被封为恭妃,次子朱常洵为郑贵妃所生。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根据明朝各代立皇太子的一般原则,应当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即嫡长子继承制。嫡子必须是皇后所生,现在皇后无子,自然应当以长子为尊。因此,多数大臣主张立朱常洛为太子。皇帝和大臣相持不下,册立太子一事拖了十五年,君臣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博弈形势。

明神宗想依照自己的感情来确立自己的接班人,但大臣却鉴于明朝的祖制来决定国家未来的继承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明神宗爱屋及乌,偏爱幼子,这就使君臣很难达成合作性博弈。

立谁做接班人,表面上看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在古人看来,太子是天下之本,因此,历史上的“争国本”延续了十五年,双方互不相让。明神宗想以拖待变,但大臣就是不妥协,以至于事情越闹越大,朝野皆知。最后,社会舆论占了上风,以神宗的妥协而告终。

神宗贵为天子,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让他对大臣非常恼火,从对张居正不满以来产生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剧。作为报复,他对国家事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上早朝,不批答奏章,不主持祭祀仪式,不出席讲筵,不任命官员。最终,立太子导致君臣间产生巨大隔阂,形成双输的局面。

事实上,明朝时代,封建社会已经走下坡路。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腐化,朝中大臣党派之争非常厉害。从上到下,为己的私心都非常重,作为君王和大臣也不例外。

神宗虽不理朝政,但他却把“国”和“家”分得很清楚,在他看来,“国”是大臣在治理,既然大臣不“听话”,他就不管,好坏与他无干,任由国势腐败。而“家”却是他自己的小“内廷”,这个小“家”必须宽裕,让他能够任意挥霍。因此,神宗可以三十年不理朝政,但对搜刮民财却非常热衷。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使百姓怨声载道,造成民变频繁。边境形势也日益险恶。

神宗出于报复心态,不理朝政,不委任大臣,出现权力真空。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利益集团,相互争斗不休,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

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这种现象,居于高位的明神宗并不是不知道,这既是他厌恶的,也是他所希望的。

大臣相互为私利而争斗,使明神宗对大臣更加厌恶,更加不理朝政;而大臣结党互斗,谁也不能吃掉对手,左右全局,这使居于权力中枢的神宗即便不理朝政,也能安然无恙、独掌大权,使他不受到威胁,这又是他所希望的。

这种方式,虽然看似高明,但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双输的非合作性博弈。

明末的君臣博弈,如果在上的君王和在下的臣子都能为国,必然可以实现万历初年和张居正一样的合作性博弈。但在上的神宗心态变异,总是偏私于自己,敛财无度,大肆挥霍;对大臣也无法公正平衡,而是始终处于一种矛盾心态,既希望大臣一心为国,又希望大臣相互倾轧,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不仅使他自己无心过问国事,而且使少数想有作为的大臣也是有心无力,为己是明朝官僚队伍的主流,大明的君臣形成一种双输的博弈。

这种微妙的君臣之间、臣属间的相互关系,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朝政开始造成的。

1620年,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继位后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这不能不说他在权术上、博弈策略上是个高手。但他变态的心理,加上贪恋酒色财气,他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一种公正的心态,所以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2.那些历史

在博弈过程中,作为博弈双方要在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均衡,必须考虑对方的利益。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必须使双方得失相当;双方力量不对称的时候,也要让对手获得最低限度的生存资本,这样的博弈均衡才可能形成。

但这种不对称的博弈均衡非常难以实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实力对称的博弈中,占据优势的一方根本不会考虑对方的利益,而总试图为己方攫取最大限度的利益,这样的博弈最后都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零和博弈。如果博弈双方是个人,往往会两败俱伤;如果是较为强大的势力集团,就很容易引发大的社会动荡。

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统一之后都出现了几个短命王朝,关键还是统治集团内部没有意识到君民之间舟和水的关系,在博弈上没有达成纳什均衡。

秦朝统一后,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秦的统治仅仅延续了十五年;西晋统一后爆发的“八王之乱”,势力集团之间彼此拼斗不休,结果西晋的统治也不过近三十年就迅速崩溃;隋朝在杨坚手中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但其统一的局面也只维持了三十年,其罪魁祸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

隋炀帝并不像晋惠帝那样平庸,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的文治武功也是相当不错的。从他夺取太子之位的手段来看,他的才智谋略是相当不错的,堪称一个博弈高手。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磨。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13岁。

589年,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20岁的杨广是统帅,杨广指挥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建康,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侵之臣,封存府库,善待南方士人,很快赢得了人心;590年,他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高智慧的叛乱,在此过程中,他善于孤立顽固派,争取中间派,很快平定叛乱,维护了统一。公元600年,他又北上击败突厥进犯。可以说,杨广的战功在他五个兄弟当中是最多的。

杨广备受后人抵毁,原因之一就是他夺取太子之位的手段不光明正大,杨广是杨坚夫妇的次子,长子杨勇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被立为太子,杨坚和他的皇后独孤氏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对国家的统一,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杨坚希望子女生活简朴,而独孤皇后则希望儿女像他们一样保持一夫一妻制。然而太子杨勇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知道父亲喜欢节俭,却偏要奢华;他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但如此,还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的夺位提供了好机会。他的博弈策略就是投其所好。

杨广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最大的策略就是伪装简朴,不好声色。他只有萧妃一个妻子。杨坚夫妇到杨广家,杨广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有意让乐器上布满灰尘,甚至连弦都没有,以示简朴,不爱声色。

杨坚夫妇每派人到儿子们那里,杨勇只把他们当仆人看待,杨广却不然,他和妻子一定双双站到门口,亲自迎接,致送厚礼。杨广每次入朝辞行时,都要痛哭流涕,依依不舍。

他对任何人都很诚恳,谦虚有礼,尤其曲意交结重要官员,包括杨坚最信任的宰相杨素,这一切,使他受到朝野拥戴。最后,杨广在母亲独孤氏的干涉下,终于夺取了太子的宝座。

从开始采取夺嫡行动,到他成为帝王,历时十四年。在这段漫长岁月中,一直保持伪装,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杨广竟做得天衣无缝,可说明他具有绝顶的聪明才能。

对于这段历史,后人一直抵毁颇多。究其原因,还在于后来杨广的表现。撇开其后的表现不说,单从博弈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博弈手段,至少比唐朝的李世民发动武装政变,进行赤裸裸的杀戮要好得多,至少他把集团内部相互间的倾轧代价降低到最小限度,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其实,杨勇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沉醉在酒色玩乐之中,谁又能保证他即位后比杨广日后的表现更佳呢!所以,在这十几年的博弈中,杨广的真正对手不是兄长,而是杨坚夫妇。只是这对精明的夫妇没有看出儿子的本质,被他的表面伪装所迷惑。

如果把继位后的隋炀帝形容成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或者把他比做周幽王、南朝陈叔宝那样只知道享受美色的昏君,似乎有欠公平。公元605年,即隋炀帝即位第一年,他让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修建洛阳的同一年,隋炀帝开始修建贯通南北的运河。他先后组织人力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邢沟;从京口到达余杭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达涿郡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

不可否认,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度低下的封建社会,短时间内修建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的确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但如果就因为这些“暴政”就否定隋炀帝,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他的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对后代还是很有好处的,他主观上也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只是对于其他很多措施,隋炀帝做得太急了,而且太过火了,做的都是些赔本的买卖,如果从博弈的角度来说,他没有考虑到天下的忍受能力,从而把大好形势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