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孩子与什么人接触的时间最多?毫无疑问,就是老师。
可以说,老师能把孩子的口才带向峰顶。
当父母将这棵自己精心培养的“幼苗”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接过来的是父母沉甸甸的希望。然而,多少年来,老师常常忽视培养孩子的口才能力,把“讲”变成自己的专利。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在恰当的时候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不仅是对老师讲课的反馈,还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口才能力。
实际上,课堂是最能锻炼孩子勇气和口才的地方。孩子第一次面对如此多小朋友时,心中总是充满了紧张和兴奋,此时如果他的答案能够得到小朋友和老师的认可,那紧张感就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豪感,并期待着下一次发言时,自己的回答更有条理、更完美。
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接受科学和规范的教育的同时,父母不妨和老师进行沟通,请求老师把讲台让给孩子,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挥。
辛老师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时,他都发现孩子们总是在观察他的脸色行事,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思考的热情。
于是,辛老师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讲台让给孩子。
辛老师用《手套》这篇课文作为实践。辛老师决定让孩子们到讲台上面讲一讲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孩子们已经都习惯了由老师主导课堂,因此让他们自主发言时,课堂瞬间陷入到一片沉寂中。辛老师耐心地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孩子们在辛老师的鼓励下开始踊跃地来到讲台上发言。
刘洋是第一个上台发言的,他认为故事的主人公非常可怜,并讲述了他自己小时候生病,妈妈是如何照顾他的故事。第二个发言的是芳芳,平时大家都说芳芳是只“百灵鸟”,歌声十分动人,于是刚登上讲台的芳芳就给大家演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接下来是袁小宇,他的观点和其他人有些不同,他认为虽然主人公没有了妈妈的关心,但是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给予了主人公关爱,主人公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观点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孩子们踊跃地到讲台上发言,一边述说着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边联系课文,想象着主人公没有妈妈关心的日子,不少孩子热泪盈眶。虽然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很一般,但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意犹未尽。
辛老师看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辛老师把讲台让给孩子,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学生也能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迅速地锻炼自己的口才。如果父母得知孩子的课堂也有这样的活动,那么就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美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整个中小学教育的主流,老师们通常会安排开朗外向的孩子与性格内向的孩子坐一起,让开朗的孩子帮助不善言谈的孩子参与课堂讨论。
上中学的琳琳一直是一个不善言谈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更是如此。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总是不发言,于是在一次模拟法庭比赛中,老师让琳琳扮演控方的“专家证人”。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给予琳琳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琳琳信心倍增,最后表现得很突出。
这一次的模拟法庭比赛后,琳琳开始变得敢于开口讲话了,并经常参加老师组织的课外小组活动。回到家,琳琳总会把活动的过程讲给父母听。
其实,琳琳的父母知道,演讲并不是女儿的强项,但是,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培养,使得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琳琳也从中获得了自信。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向老师问问题:
1.问题要简练、清晰
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大都不知道怎样表明自己的问题,以至于老师无法理解他们究竟是要问什么。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简化问题,在孩子无法清楚地表达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问题本身简化成几个小问题,这样他们的表达就会更清晰,而老师也会很容易地明白孩子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2.问题要问得有意义
有些孩子由于思考不彻底,经常会提一些常识性或者浅薄的问题。
虽说好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但关于问什么问题,如何问也是需要斟酌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问题不但需要深思熟虑后提出,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口才的好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培养孩子的口才仅仅依靠父母是不够的,老师也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制订更加合理、系统、科学的口才训练计划,让孩子在课堂上除了获取大量知识外,也能有良好的口才训练,让孩子茁壮地成长、绚烂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