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情绪,孩子也将离你远去
生活中似乎每天都上演着类似这样的情景:
寂静的夜晚,不知是从哪个屋子传来的摔打声和责骂声。女人情绪终于在愤怒中爆发了,男人声嘶力竭地吼着,孩子的啼哭声,这是人们多么不想看到的一幕。深夜中的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而知,但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处于这种环境之下是何种感受!
一个小男孩眼睛近视特别严重,原因是用眼不卫生。去医院检查一看,视力只有0.3。家长听到医生的答复后,马上指着小男孩吼着说:“你再这么下去,你就等着眼瞎的那天吧。”小男孩一听这话顿时就被吓哭了,他认为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他带着哭腔说:“如果失明了,真的是生不如死。”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一件小事,因为父母情绪的爆发,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惧,情绪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就是再大的事情,如果父母不情绪化,结果可能就没有那么严重。对孩子多一点耐心,慢慢地对孩子说“健康的方式用眼,坚持下去,你的眼睛就会好了”,这样的说话态度是不是更好呢,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呢?
情绪是生活中困扰我们最多的因素。生活的种种压力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即使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也会常常产生紧张沮丧的情绪。我们不能将情绪堆积太久,情绪需要宣泄,需要科学的宣泄。成年人心智成熟,他们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冲动都是不理智的情绪宣泄。
成熟的家长都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成熟或自私的父母,才不能控制自己。一个成年人如果不分时间、地点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会给别人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对孩子来说尤为突显。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如生气、愤怒、焦虑、沮丧、忧郁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孩子会因为大人之间紧张的关系而感到焦虑不安。天资聪颖的孩子尤为敏感,即便是刚刚降生的婴儿,他也会对家里的氛围特别敏感。小狗的智力水平和出生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差不多,主人高兴的时候,它会不停地摇着尾巴在主人身边转来转去;而当主人难过的时候,它就会悄悄躲在一边,人的情绪都能让动物如此敏感,更何况是人呢?
生活中很多父母情绪化严重,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高兴的时候就拼命补偿,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对这样的行为真的是无所适从,孩子的是非观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为孩子小不会反抗,于是自己在生活中受了委屈,或者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把怒气发到孩子身上。小孩子不知道家长发怒的原因,他们很可能就会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太招人烦了,是不是父母不喜欢我?”甚至他会为无力让父母高兴起来而难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长期沉浸在这种自责的状态中。所以,成熟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好的情绪。另外,父母不妥当的发泄情绪的方式也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比如,如果家长难过时,在家里骂骂咧咧,摔碗砸盆……孩子很可能就会把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学去。
有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甚至孩子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家长性格好,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家长性格浮躁,就会导致孩子在遇事时毛毛躁躁的。所以,家长们应该把控制情绪这门学问研究好。
人是否成熟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看:体征、情绪与社会性上的成熟。小孩乱发脾气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不是很好。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很大程度在于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是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而心智成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她控制、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心智成熟就意味着情绪成熟,与此同时,心智成熟也能让变得冷静、智慧。很多人年过半百的时候,他们的情绪都是不成熟的,他们难以用理智去克制和处理问题。这样怎么会培养出性格良好的孩子呢?
那么,怎样使我们的情绪成熟呢?
心智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走过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调整、自我成长的阶段,最终引导自己到达心平气和的境界,所以说成长意识对调控好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我们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孩子的成长,来重新审视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等于性格,有人常常把“我是急性子,我控制不了”。其实,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是有控制力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做过一个相关实验:刺激和反应是相连的,但在这两者之间是有间隙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一个暴脾气的父母,某次偶然撞见了孩子看色情电影,那一刻,他们的情绪马上就要爆发了。但他们之前了解了管理情绪的相关知识,心智也得到了提升,于是给了自己10秒钟缓冲情绪的时间,最后把想要吼出来的话压了回去。情绪管理正是这个转变过程。在此之后,才能采取最理智和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
很多暴脾气的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怒之后暴打,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利的,很多时候暴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暴怒哀伤或委靡沮丧等负面情绪是很容易产生的。世事难料,很多事情不在我们的能力掌控范围内,但情绪是可以被我们控制的。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生活的舵手,为了孩子和我们的幸福生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人,理智的、平和的父母才是一位真正成熟的父母。
你的呵斥和不满,都会刺痛孩子的心
想象一下,如果你开着车和妻子行驶在路上,这时你转错了一个弯,如果她生气地说:“为什么转错了?难道你没长眼睛吗?那么大的路标,任何人都能看见。”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她的话会让你感受到绵绵的爱意吗?相反,如果妻子充满温情地说:“没事,前方两千米处有一个出口。”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
很明显,前者所言是一种不满和批评,言语中带着责怪,很让你反感;而后者是一种指导,言语中带有包容和爱意,会让你很受感动。任何人都喜欢指导不喜欢批评,孩子也是如此。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用善意的指导和关爱代替批评和责骂。这样才能让孩子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
8岁的约翰不小心碰翻了他手里的果汁,妈妈看到这一幕之后,平静地说:“打翻了果汁没关系,我们再去拿一杯,还要拿一块海绵过来,将打翻的果汁清理干净。”说着就把果汁和海绵递给约翰。约翰抬起头来看了看妈妈,面带微笑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他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止,当然,妈妈也没有闲着,而是帮他一起擦桌子。
对于约翰不小心犯的错,妈妈没有给他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而是充满爱意地指导。随即博了约翰的理解和感谢,在妈妈的指导下,约翰干得非常漂亮。相信下次约翰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即使犯了同样的错他也会知道怎样处理。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最重要的不是批评或教训肇事者,而应该首先处理事情。然而,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很难做到这点。一旦孩子出现错误的情况,父母立刻大声呵斥孩子,有时甚至带着侮辱性的语言。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7岁的斯蒂夫在吃早餐的时候,手里摆弄着一个空杯子,斯蒂夫的爸爸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对他说:“别摆弄它了,你还嫌你打碎的东西不够多吗?”
斯蒂夫自信地说:“放心吧,不会打碎的,我保证。”话音刚落,斯蒂夫手里的杯子就掉在地上摔了个稀碎。父亲生气地说:“你真是个笨蛋,你除了会摔坏东西,你一无是处。”
斯蒂夫显得毫不罢休,他说:“你也是个笨蛋,你曾经打碎了妈妈最好的盘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父亲气地大声说道:“你太没礼貌了,怎么叫你父亲笨蛋呢?!”
斯蒂夫说:“是你先没有礼貌的,谁叫你先叫我笨蛋的。”父亲无言以对地说:“闭嘴,马上滚回你的房间。”
斯蒂夫看到父亲生气的样子,他来劲了,“来啊!打我啊!”斯蒂夫带着挑衅的语气说。
父亲一下被激怒了,他将斯蒂夫摁在地上好一顿揍。儿子也因此负气出走,直到后半夜才回家,全家人也因为这样的事情一晚上没睡好。
或许,这件事情让斯蒂夫得到了教训,或许以后他不再玩空杯子了。但是父亲的做法同样不对,他不应该用侮辱性的语言和暴力方式教育孩子。
其实,孩子在玩耍玻璃杯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这样指导儿子“小心杯子摔坏了划着手”,然后告诉儿子玩皮球是不错的选择。或父亲帮助儿子清理地上的碎玻璃片,顺带说“下次要小心哦,玻璃杯是很容易摔碎的”。这种和气的话很可能让斯蒂夫吃惊,继而会因为自己闯了祸而产生歉意。在没有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也会认真思考,并最终告诫自己:杯子不是玩具。
生活中有这类意外的事情,聪明的父母会抓住机会,给孩子正确的指导,让孩子从小意外中学会大道理。
徐婷婷已经8岁了,有一次她不小心弄丢了戒指上的诞生石,伤心的徐婷婷随即大哭起来,爸爸抚慰着伤心的孩子:“宝贝儿,你要明白心情才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其他物质不可比拟的。谁都有可能出错,有可能弄丢东西,但是东西丢了我们替换回来便是了。你应该开心地去寻找那个诞生石,我看得出来你确实喜欢那个戒指。”果然,几个小时后,徐婷婷开心地告诉爸爸:“我找到了诞生石。”
父母一味呵斥出错后的孩子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反感和厌恨的情绪。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批评的状态下,则结果更为糟糕,这样的孩子因为批评学会了谴责别人和怀疑自己,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被自己轻视、怀疑,久而久之产生重大的人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指导而不是批评。
你的“刻薄”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延续,因此总想用最快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让他尽早掌握生活的知识、社会的知识。看到孩子刷不好碗,嘴上不免批评几句;考试成绩令人失望,不免又想训斥一番……一而再、再而三之后,父母嘴里就蹦出了这样“刻薄”的话:“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到底能做好什么!”
父母发怒的同时,一定没留意孩子脸上的委屈与落寞。其实,由于孩子自控能力差等综合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这是正常的。如果父母觉得这很不正常,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总是不停地指责孩子,必然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郑晴是个十二岁的孩子,但是从来都不快乐。为什么会如此,她在日记里如此表达:
现在,我真的不想回家了。每天我刚一进家门,妈妈就开始唠叨,说什么“你一点都不争气啦、学习不用功啦、在家里做作业慢吞吞的啦、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啦……”有的时候,她还会说:“你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到底以后能干得了什么呢?是不是你要让爸爸妈妈养着你一辈子?”
这样的语言,几乎每天都能听见。的确,我承认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可是这就能判断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吗?妈妈总是在指责我,说我不行,难道我就一点都不好吗?我的数学也考过100分呀,可是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也是小队长啊,可是妈妈却觉得当个小队长没啥意思……难道我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吗?若是爱我,爸爸妈妈不可能对我这么凶……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做妈妈才能满意了。
也许妈妈说得没错吧,我真的是个废物。我到底能做好什么呢?
一个不过十几岁的孩子,却有如此沉重的心情,由此可见父母把她逼到了何种程度。不仅仅是郑晴,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这是今天许多孩子的悲哀。
在父母看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孩子总是做不好,难道这就不能批评教育吗?诚然,适当的批评能够让孩子做出积极的调整,但如果父母忽略孩子正常的心智发展规律,对孩子有错必究,指责铺天盖地,那么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对,我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我不行!”从此自卑的种子开始在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案例中的郑晴。
有机构通过调查发现,长期被父母指责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紧张、不知所措的情绪,并且从心理上疏远父母,影响父子、母子的感情。久而久之,他们会把这种情绪带至其他环境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其实,孩子也是人,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可是当父母时常把孩子贬损得一无是处的时候,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话可能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或是伤害别人的极端行为。所以,父母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即使犯了错,也应该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孩子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