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事,胡猜有何用
孩子的心思总是纷繁复杂的,他们想着学习,想着玩乐,想着交朋友,想着怎样满足父母的期望,想着怎样实现梦想。而青春期的孩子的心事就更带有几分朦胧和梦幻的色彩。在这一段时间,他们对异性开始产生兴趣,具有强烈的友情需要。通常情况下,他们喜欢交异性朋友,大家往往选择志趣、爱好相投的异性做朋友,把真诚、坦白、亲密作为友谊的宗旨。
当老师和父母发现两个异性孩子频繁交往,难免会非常紧张,轻则劝诫孩子,重则打骂孩子。有时候会妄加猜测,以致误解孩子。因为他们本来彼此是真诚的朋友,可是经过父母的阻止和老师的批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措。因为年龄不够成熟,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很容易将友情和爱情混为一谈。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孩子,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而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妄加猜测。
与异性交往,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在交往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对异性的尊重和爱护,明白了它意味着对异性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早恋而阻止孩子与异性交往,就像不能因为可能发生车祸而不敢让汽车上路,因为怕发生空难而禁止飞机上天的道理一样。作为父母,应该正确认识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要客观地认识异性交往的互补性。同时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对方,注意礼貌。对于孩子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父母应该给予支持,不要主观猜测,随意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比如,在一次以《被父母误解的苦恼》为题的作文中,一个初三女生就谈到了这方面的苦恼。
这是一件发生了好几天的事情,但是憋在心里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前几天我过生日,好朋友江坤送给了我一本诗歌作为生日礼物,妈妈看到后对我说:“等他过生日时你要记得送他一个礼物!”“不用了,跟他从来都不用客套,我和他挺好的。”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回答。妈妈对我更加怀疑了,她说:“看来你们老师不是凭空捏造事实!”听完这句话,我整个人就懵了,妈妈怎么可以这样怀疑我。
自从妈妈上次和老师见面以来,她总是问我这方面的事情。在这之前,妈妈对我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关系非常放心,但是这一次她为什么如此怀疑我。
没错,我经常和江坤通电话,在家里我还经常提起他的名字,但这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如果仅仅因为上次考试我和江坤的成绩都退步了,我只能说那是一种巧合。
记得上初一时,我所认识的一个男生给我写了一封委婉的信,并附上了他的照片,当时妈妈对我说:“这件事你自己处理吧,妈妈相信你。”那时我心中洋溢着幸福的感觉,因为我得到了妈妈的信任。
但是为什么现在妈妈对我失去了信任呢?难道只是因为我比当时长大了两岁吗?确实,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我现在还不懂什么叫爱情,可是我还是有能力分辨友情的。虽然,我现在还处于未成年的年龄阶段,但是我相信我能控制自己,因为我长大了。
所以,我真心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和信任,请她相信我。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误解,父母应当理智地面对男女孩子间的交往和接触,在没有事实证据之前,不要胡乱猜测孩子的心思。因为异性彼此之间的接触,不单单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愿望,也是他们成长中必须上的一课。通过彼此的交往,他们可以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关系好,大多数还是属于好朋友关系,最多也就是对彼此存在着好感和喜欢的感觉而已。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同异性的交往过于频繁,可提醒他们,这个年龄段以学业为主,孰轻孰重自己掂量。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只单独和某个异性接触,可以鼓励他要多交朋友,多交异性朋友。因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群体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同时还能将异性朋友身上的优点捕捉到。
彭亮读高一的时候,一次回家向爸爸妈妈宣布:“我有女朋友了。”父母说:“好哇!你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很想结识她,欢迎你请她来咱家做客。”几天后,彭亮真的把那个女孩子带回了家。父母对彭亮说:“我们还希望你多交女朋友,多带其他朋友来我们家,这能培养你的交际能力,也可以证明你的人缘不错。”
为了给彭亮创造交往机会,父母鼓励彭亮和异性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参加有益的活动。彭亮生日的时候,父母让他把相处得比较不错的朋友邀请过来,大家高高兴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在休息日,父母总是尽力抽出时间和彭亮外出游玩。在浓浓的亲情和友情的包围下,彭亮逐渐淡化了对那个女孩子的感情。然后,父母又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给彭亮听,例如怎样保持适度,怎样尊重对方,怎样才是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得到父母的正确指教,彭亮的学习和成长没有受到早恋的干扰。
通过父母的积极引导,让孩子知道与异性交往是人生重要的生活内容。理解孩子与异性交往,而不是封杀孩子与异性交往;支持孩子与异性交往,但是又不能放纵孩子。这样能得到孩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在尊重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讨论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要胡乱揣测孩子的心事,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就应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应鼓励孩子多和异性交往,交更多的朋友。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拓展他的人际关系,与人多交往也能很好地避免孩子陷入早恋的泥潭。
面对追星的狂热,父母要理性对待
小越读初二,是一个典型的蔡依林迷。因为喜欢蔡依林,小越每天都用很多时间去收集和偶像有关的新闻,和同学打电话讨论偶像的动向,甚至花很多钱去买偶像演唱会的门票。对蔡依林的痴迷小越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偶像的资料她都能倒背如流;每当偶像发了新专辑,她在预售期就能买到。
不仅如此,小越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也极力模仿蔡依林。妈妈见女儿不好好学习,就没收了小越所有关于明星的东西。小越为此跟妈妈开始冷战,还说如果妈妈不道歉,自己就不原谅她。
很多父母反对孩子“追星”,当他们知道孩子有了明星偶像的时候,这些父母总会显得焦躁不安,实际上不必这么大惊小怪。站在另一种角度来看,孩子追星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表现。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渡过了这个阶段,“追星”的热情也就没有那么高涨了,而此时已经成熟的他们把当年的追星行为当成了一种美好的青春回忆。
青少年追星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明星的技艺和性格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二:青少年对明星的拼搏精神、顽强毅力等优秀品格的钦佩与崇拜。三:青少年盲目地崇拜明星的外表、言行或某种动作。
孩子之所以“追星”,崇拜某个偶像,一定有他们的心理动机。比如,偶像的身上有他们所向往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具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