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107

第107章 史记(14)

夫山西【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包括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饶材、竹、榖【榖:楮树,树皮可以造纸。】、<;纟卢>;【<;纟卢>;(lú庐):古指苎麻,一类植物,可以织布。】、旄【旄:(máo):牦牛尾,可以做旗杆上的装饰品。】、玉石;山东【山东:指太行山之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江南:指长江以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连:同“链”,未炼过的铅。】、丹沙【丹沙:即朱砂。】、犀、玳瑁【玳瑁(dài mào):海中动物,像龟,其甲壳可制装饰品。】、珠玑【玑(jī):不圆的珠。】、齿革【齿革:齿,象牙。革,皮革。】;龙门【龙门:山名,在今山西河津。】、碣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西南,一说即今河北昌黎北的碣石山。】北多马、牛、羊、旃【旃:同“毡”。】、裘、筋角【筋角:制弓箭的材料。】;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棋置:棋布。】:此其大较【大较:大概,大略。】也。皆中国【中国:中原。】人民所喜好,谣俗【谣俗:风俗习惯。】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虞:掌管山林川泽的官。】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发征:发动征召。】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劝:勤勉。】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道:指客观规律。】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周书》【《周书》:周朝的文诰。这段引文今本《尚书》中没有,已亡佚。】曰:“农不出【出:出产,生产,指种田。】则乏其食,工不出【出:制作。】则乏其事,商不出【出:流通。】则三宝【三宝:指食、事、财。】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鲜:少,这里指缺吃少穿。】。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太公望:姜太公远望,即姜子牙。】封于营丘【营丘: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地潟卤【潟卤(xì lǔ):盐碱地。】,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女功:指有关妇女纺织的事。】,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纟强>;【<;纟强>;(qiǎng):穿钱的绳子。一说,同“襁”,即襁褓,包婴儿的衣、被。】而辐【辐:车轮中的辐条。】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海岱之间:指渤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国。】敛袂【敛袂(mèi):整理衣袖(表示敬意)。】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管子:管仲。】修之【修之:继续执行这一政策。】,设轻重九府【轻重九府:《管子》有《轻重篇》,轻重是指在各地贮积货币来调节谷价贵贱的办法。九府,周代掌管钱币的官有九类: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九合诸侯: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九”表多,非指实数。】,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三归:指管仲所筑的三归台。】,位在陪臣【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威、宣:指齐威王和齐宣王。】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二句:语见《管子·牧民篇》。】。”礼生于有【有:富有。】而废于无【无:贫穷。】。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附焉:归附于他。】。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之:前往。】,以而不乐【以而不乐:因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熙熙、壤壤:都是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壤,通“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千乘之王: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万家之侯【万家之侯:食邑万户的诸侯。】,百室之君【百室之君:食禄百户的大夫。】,尚犹患贫,而况匹夫【匹夫:平民。】编户之民【编户之民:编入户口册的老百姓。】乎!

【译文】

老子说:“治理得极好的社会的鼎盛时期,虽然邻近国家的百姓互相之间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都认为自己的食物香甜,自己的服装漂亮,安于自己地方的习俗,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直到年老死去也不互相往来。”到了近代,如果一定还要按照这种要求办事,就等于堵塞老百姓的耳朵眼睛,几乎是无法实行的。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不知道。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自虞舜、夏禹以来,人们的耳朵、眼睛要极力享受最好的音乐、美色,嘴巴要尝遍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而心里又夸耀有权势、有才能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用法令制度来规范约束,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乐器和颜料,江南出产楠木、梓木、生姜、桂皮、金、锡、铅矿石、朱砂、犀角、玳瑁、珍珠、兽牙、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多产马、牛、羊、毛毡、皮衣、兽筋、兽角,至于铜、铁,则不出千里之内,往往在山上出产,像棋子一样密布。这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形。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按民间习俗,是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开采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发掘出来,靠工匠劳作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靠政令教化来征召发动人民去实行的吗?人们各自按其能力干活,尽自己的力量做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人们认为物价贱了就会找贵的地方去卖,认为物价贵了就会找贱的地方去买。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用不着召唤,老百姓自己会来;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各种物品。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且得到自然法则的证明了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缺乏;工匠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开采,资源就缺乏。”资源缺乏,山泽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足,本源小就贫困。本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人们或贫或富,没有人可以掠夺,也没有人可以给予,而灵巧的人会有余,笨拙的人会不足。从前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人口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工艺技巧,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去,四面八方的人力和物力都归向齐国,就像钱串一样络绎不绝,又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因而齐国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等,行销天下;大海和泰山之间山东半岛上的各小国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到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一度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掌管货币的九个官府,齐桓公就借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不过是一个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从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基础上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有了,才愿意施行恩德;平民富有了,就做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工作。渊深了鱼类就会产生,山深了野兽就会前往,人富有了仁义自然归附于他。富人有了权势,声名就更显赫;一旦失去权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感到没有归栖之地,因此而不快。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因犯罪而在集市上被处死。”这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的人熙熙,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攘攘,都是为财利而往。”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担心贫困,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师说】

本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详细介绍了有关货殖的各种情况,以及各地货物、人民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这个序文,主要是论述货殖的重要性,反映了司马迁卓越的经济思想。

文中否定了《老子》所设想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而主张发挥民众的才干,促进货物流通。至于文中把民众分为“君子”与“小人”,是依照当时统治阶级的标准来划分的。所谓“人富而仁义附”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地强调了财富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本文据事论事、逻辑严密、有破有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雄辩色彩。语言简洁、生动,文势如行云流水,是今人写作议论小品的典范之作。

【知识卡片】

成功意味着各种资源的巧妙利用。

——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希腊政治哲学研究》

物能尽其用则财力丰。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财富为智者所用,将愚人支配。

——(英)富勒《至理名言》

【故事链接】

司马迁漫游大江南北

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又是中国早期的旅行家。他二十岁的时候有过长途漫游的经历,从长安出发,先后游览了今天的江苏、浙江、湖南、山东等许多地方。司马迁在漫游过程中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同时寻访名胜古迹。在长沙水滨凭吊屈原,在河南登封瞻仰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之墓,在山东曲阜孔子庙前观看儒生演习礼仪,在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听长老讲述楚汉相争的故事。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探求历史的真相。在游览楚汉相争的重要军事统帅韩信的故乡时,听说当年韩信为母亲选择的墓地高敞宽阔,就亲自到墓地考察,证实了传说的可信。

司马迁在朝廷担任官职后,曾经出使西南,到达今天的云南昆明。又陪同汉武帝东面到达渤海之滨,西部到达今天的甘肃平原,还北登长城,放眼塞外。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史记》的写作搜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也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