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12

第12章 弟子规(1)

弟子规

一、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入则孝 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三、谨而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过誉。损友未,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凉土,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章。

四、泛爱众 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矢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勿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侍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五、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 圣人训

【原文】

弟子规【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拆解开为“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做人应尽的道理。】,圣人训【圣人: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训:义为训诲、训勉,指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好的典范,立教于后世的,值得后人学习的,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首孝弟(tì)【弟:应该读成“悌”,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意为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就是做哥哥的懂得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次谨【谨:是谨慎,谨言慎行。】信,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亲仁:亲近仁德之人。】,有余力,则学文【文: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师说】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面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也要深入了解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知识卡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1722)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链接】

鹿乳奉亲

郯(tán)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处寻求,未能得到。郯子见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1],于是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mì)取鹿乳。鹿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连去几日,终未如愿。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与猎人相遇,猎人张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来,将实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动了猎人,猎人以家中驯养[2]的母鹿之乳相赠。郯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眼疾。

注:

[1]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驯养:饲养野生动物使逐渐驯服。

父母呼 应勿缓

【原文】

父母呼【呼:呼唤】,应勿缓【应:回答。勿:不可以。缓:迟缓。】。父母命,行勿懒【懒:偷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教导。责:斥责。顺承:顺从的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qìng)。晨则省(xǐng),昏则定【则:就要。凊:使……清凉。省:向父母请安。定:使……安定,这里指伺候父母安睡。】。出必告,反必面【出:出门。反:在古代是通假字,同“返”,义为“返回”。面:用作动词,问候。】。

【译文】

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wǔ nì)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得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师说】

古代有地位的人家,父子各有居室。“入”,指到父母的居室去。“入则孝”告诉我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此则节选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孩子如何应答父母的教诲、如何关心父母和出入对父母的礼仪三个方面,告诉我们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规范,角度虽小,但紧贴生活。让每个孩子孝敬父母,从生活的细小环节做起。

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只有供给吃穿,奉养也要让父母感到快乐。除了感到快乐以外,更要善体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子女温暖体贴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

【知识卡片】

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思,就是代代相传。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传承父母留给我们的美德教养,并再传下去。

【故事链接】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1]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了。曾父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重责而愤愤不平[2]。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守常规,要通权达变[3],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注:

[1]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走,古义“跑”。小杖(小的惩罚)就承受,大杖(大的惩罚)就应该逃走。对于父母不切实际的重罚,我们要合理避开。

[2]愤愤不平: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同“愤愤不平”。

[3]通权达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事虽小 勿擅为

【原文】

事虽【虽:即使。】小,勿擅(shàn)【擅:自作主张。】为。苟(gǒu)【苟:如果。】擅为,子道亏(kuī)【道:原义是道理。子道,这里指子女的本分。亏:欠缺。】。

物虽小,勿私藏【藏:隐藏。】。苟私藏,亲心伤【亲:父母亲。伤:伤心。】。

亲所好(hào)【好:喜爱。】,力为(wèi)具【力:尽力。为:替。具:准备。】。亲所恶(wù)【恶:讨厌,不喜欢。】,谨(jǐn)为去【去:除掉,去掉。】。

身有伤【伤:受伤,伤害、损害。】,贻(yí)亲忧【贻:遗留。忧:担忧,发愁。】。德有伤【德:道德,品行。】,贻亲羞(xiū)【羞:耻辱。】。

【译文】

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自做主张,而不向父母禀(bǐng)告。如果擅自作主,事情就容易出错,为人子女的本分就有欠缺。

物品即使很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父母亲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shèn)地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亲忧虑。品德修养上受到损害(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会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师说】

此则节选从做事、关爱父母的角度告诉我们四条行为准则:一是凡是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二是不要私藏别人的东西;三是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关心体贴父母;四是应该珍爱自己的身体和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四个方面能很好地指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

【知识卡片】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

【故事链接】

皇甫绩受罚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因为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1]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塾[2]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3]。

注:

[1]放纵:纵容;不加约束。

[2]私塾:中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

[3]声望:众人崇仰的名声、威信。

亲爱我 孝何难

【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亲:父母。孝:孝顺。】。亲憎(zēng)我,孝方贤【憎:憎恶,恨。方:才。贤:有德行的人。】。

亲有过,谏(jiàn)使更(gēng)【过:过错,过失。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更:改变,改正。】。怡吾色,柔吾声【怡:和悦,愉快。这里是“使……和悦”。吾:我。色:脸色,表情。柔:柔和,这里是“使……柔和”。】。

谏不入,悦复谏【入:原义是进入,这里是规劝的话被接受的意思。悦:高兴,愉快。复:再。】。号(háo)泣随,挞(tà)无怨【号泣:号,大声哭;泣,小声哭。随:跟。挞:用鞭子、棍子打人。怨:怨恨,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