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21

第21章 礼记(4)

【译文】

鲁国和齐国在郎交战。公叔禺人遇上一个拄杖进入城堡来休息的人。公叔禺人说:“虽然徭(yáo)役使百姓们痛苦不堪,赋(fù)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要做到啊!”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一起上了战场,后来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踦办丧事,于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hàn)卫国家,就算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用成人的丧礼来安葬)那也是合理的呀!”

【师说】

公叔禺人和汪踦自告奋勇上战场,并战死沙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特殊情况处理呢?先圣孔子的回答是可以。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不如此则无规可循,就会乱套。但是,如果死守规则,就会将一些应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了。所以,面对特殊情况,规则也要灵活用。

【知识卡片】

有关规则的名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故事链接】

农夫救驴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尽各种办法想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驴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qī)惨[1]。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上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到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这只驴子便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跑开了!

注:

[1]凄惨:凄凉悲惨。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哀:伤心。】。夫子式【式:同“轼”(shì),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而听之,使子路【使:派,让。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子:你。壹(yī):的确,确实。重:一再,多次。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伤的事。】者。”而曰:“然【然:对,是的。】。昔者吾舅【昔(xī):以前。吾:我。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苛(kē):苛刻,暴虐(nüè)。苛政: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统治。】。”夫子曰:“小子识之【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之:这句话。】焉,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看到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非常伤心。孔子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xún)问。子路问:“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人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孔子对子路说:“年轻人,要好好记住: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师说】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黑暗和残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苛政猛于虎也”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给普天下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知识卡片】

孔子的成就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故事链接】

捕蛇人的故事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底上有白斑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做成药,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1](mù)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们捕蛇来抵他们的租赋[2](fù)。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一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柳宗元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柳宗元同情他,并问他:“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远比不上交租赋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我家住在这个地方,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贫困,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不够交租赋,只得到处迁徙[3](xǐ),死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因为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处狂喊乱叫,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就算完事儿了。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有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的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柳宗元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

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

注:

[1]招募:征召募集。

[2]租赋:田租,赋税;租税。

[3]迁徙:迁移。

鲁人有周丰也者

【原文】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执:拿着。挚(zhì):古人相见时所带得的礼物。之:代周丰。】,而【而:表转折,但,却。】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其:岂,怎能。已:停止。】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有虞(yú)氏:古代部落,首领为尧、舜、禹。未:没有。施信于民:进行信义的教化。信:信任。】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夏后氏:古代部落,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施敬于民:进行诚敬的教化。敬:敬重。】之,何施【何施:怎样的正教。】而得斯【斯:此。这里指代信任和尊敬。】于民也?”对曰:“墟【墟(xū):废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施哀于民:不教百姓悲哀。】而民哀;社稷宗庙【社稷(jì)宗庙: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寺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殷(yīn)人:殷代统治者。畔(pàn):同‘叛’,反叛。】,周人作会【作会:举行盟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悫(què):质朴。莅(lì):君临。】之,虽固结【固结:安定团结。】之,民其不解乎?”

【译文】

鲁国有个叫周丰的人,鲁哀公带着礼物去请求见他,他却不见。哀公说:“难道我就此罢休吗?”于是哀公派使者去请教周丰说:“虞舜没有对百姓进行信义的教化,而百姓却信任他;夏禹(yǔ)没有对百姓进行诚敬的教化,而百姓却敬重他。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丰回答说:“在先民的废墟和坟墓之间,不教百姓伤心,而百姓自会伤心;在供奉谷神和土神的宗庙里,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会敬重。殷代统治者曾用誓言约束民众,而民众却背叛了他们;周代的统治者曾举行盟(méng)会来团结民众,当时百姓是团结安定了,但最终百姓还不是离散了吗?”

【师说】

周丰举正反事例对比,告诉哀公只有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也就是要求别人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对一个人的教育,言教只是手段,而更重要的手段是通过自己的示范,影响别人。言教只是一时,而身教是时时刻刻,潜移默化,更能让人学习和接受。

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关键是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与别人对话。

【知识卡片】

鲁哀公(?—前468),名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的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至前468年在位,共在位二十七年。

【故事链接】

陆陇(lǒng)其帮妇教子

陆陇其以孝闻名。据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京城考试,一听说父亲去世了,立刻赤足步行往家赶。到了家里,日夜哭泣(qì),每天也不入内室,只是席地而卧。

他在灵寿当知县的时候,为政清廉,深得人民爱戴。有一天,一位老妇人来告她的儿子不孝,那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陆陇其对老妇人说:“我还没有小仆人,你的儿子可以暂时来帮忙,如果我找到合适人选了,我就给他施用杖刑然后遣送回家。”

从此以后,这位青年每天侍奉在陆陇其左右。每天早晨,陆陇其都恭(gōng)候[1]在自己老母的门外,等母亲起来了,就照应着母亲梳洗、吃早饭。午饭的时候,他在旁边服侍着,时常逗母亲开心。母亲吃完了,他才吃剩下的东西。晚饭也是这样。如果有点空余时间,就陪着母亲,讲些故事让母亲高兴。母亲稍有不适,就立刻找医生,买药煎(jiān)药,几夜不睡也不知道累。

这样过了几个月,这个青年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回家看望母亲。陆陇其问:“你不是和母亲不和吗,为什么还要看她呢?”这位年轻人哭着说:“过去我不懂事,对母亲不好,现在好后悔啊!”

于是陆陇其让他们母子相见,两人抱头痛哭。青年和母亲回家后,与以前判若两人[2],后来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

注:

[1]恭候:恭敬地等候。

[2]判若两人:一个人前后的表现截然不同。

季孙之母死

【原文】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吊:吊唁(yà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焉,阍人为【阍(hūn)人:看门人。为:因为。】君在,弗内【弗:不。内(nà):同“纳”,使进入。】也。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入:进入。厩(jiù):马圈。修容:改变装束。】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乡者:刚才。告:通报。】矣。”曾子后入,阍人辟【辟(bì):同“避”,躲开。】之。涉内霤【涉(shè):来到。霤(liù):房屋,内霤指房子里面。】,卿(qīng)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公:鲁哀公。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揖(yī):作揖,拱手行礼。】之。

君子言之【言:评论。之:代这件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译文】

季孙的母亲死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的人不让他们进门。曾子和子贡到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的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进去,守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进入室中央,卿大夫们都离开原位来迎接,鲁哀公也从台阶上走下一级,向他们拱手行礼。

君子评论这件事时说道:“尽力整理好仪表,这样才能畅通无阻啊!”

【师说】

本文用曾子和子贡的例子,说明尽力整理好仪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无法证明人物身份的古代,人们只能借助外表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所以,一个人的仪表,有时直接关系到别人对他的判断和印象。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心灵美的同时,也要追求外表美,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知识卡片】

男子称氏不称姓

在春秋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氏的一个重要由来就是以祖父的名或者字为氏,比如仲孙氏就是以他们的祖父——庆父的字公仲(也叫共仲)为氏的。

【故事链接】

爱因斯坦与司机的故事

美国有许多大学争相邀请爱因斯坦去演讲,爱因斯坦每天就为这些学术演讲来回奔波,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爱因斯坦有一位专职司机理查,为人十分风趣。他每天把爱因斯坦送到会场以后,就坐在观众席听演讲,而且每次都凝神倾听,直到散会。在台下做了二三十次观众以后,这位司机突发奇想,竟向爱因斯坦建议:“我已经听过您二三十次的演讲了,您的演讲内容我可以完全背下来了,不如下一次演讲就由我来代替您,让我穿您的西装,一直说到被发现为止,好不好?”同样幽默风趣的爱因斯坦回答他:“好呀,反正认得我的人也不多。”

于是在一场演讲前,理查就穿上爱因斯坦的衣服,一本正经地坐在汽车后座上,爱因斯坦假扮成司机,坐在驾驶席上开车,一路驶向演讲地点。

理查把爱因斯坦演说的表情模仿得惟妙惟肖(xiào)[1],对于相对论的解说也没有任何差错,当他结束演讲、准备走下台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台下有位教授打扮的先生突然站起身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叫他解释“相对论”。真正的爱因斯坦略为吃惊,但他仍穿着司机的服装,静静地坐在会场一角。台上的冒牌爱因斯坦则不慌不忙,轻松地对那名教授说道:“哦,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就叫我的司机给你回答好了。”真正的爱因斯坦穿着司机的服装,走上讲台,对教授所提出的问题作了圆满的解释。

注:

[1]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原文】

赵文子与叔誉观【叔誉(yù):即羊舌肸(xī),晋国大夫,字叔向。观:巡(xún)视。】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作:起。这里是复活的意思。】也,吾谁与归【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我追随谁呢?】?”叔誉曰:“其阳处父【其:大概。阳处父:晋国人名。】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并:专断。植:同‘直’,刚直。没:终。知:同‘智’,智慧。称:称道。】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利:利益。】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则:效法。随武子:卿大夫,即士会,字季。】乎。利【利:谋利益。】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遗:遗忘,抛弃。】其友。”晋人谓文子知【知:了解。】人。文子其中退然【中:身体。退然:柔弱的样子。】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言:说话。呐呐(nè)然:言语迟缓的样子。】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举:推荐。管:锁钥。管库之士:管理所藏的小官。】七十有余家。生不交【交:同“徼”,求。】利,死不属【属:同“嘱”,托付。】其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