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36

第36章 三十六计(7)

【知识卡片】

败战计是整体对阵格局中,己方处于不利地位,有败战可能时的应对策略。

在战局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不能坐以待毙,要寻求或创造解脱困厄、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条件,把握有利的时机,适时地挽救自己的命运,保存实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因此丧失斗志,束手待擒,就随时有东山再起或其他想象不到的转机。

【经典案例】

洪承畴降清

公元1642年2月,清军攻陷松山城,明崇祯皇帝的股肱[1]之臣洪承畴被俘,随后明朝在关外的据点全部丢失。洪承畴文武兼备,谋略过人,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立过大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

清太宗皇太极活捉了洪承畴,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他认为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大臣,收服了他对于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皇太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笼络他,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盛京(沈阳);同时,皇太极命令斩杀与洪承畴一同被俘的邱民仰等人,借以威吓洪承畴。可洪承畴把脖子伸向刀口,表示宁死不屈。为此皇太极左右为难,杀了可惜,不杀他又不投降,以至寝食难安。

于是,皇太极派汉臣范文程等前去劝说,洪承畴则大骂范文程。范文程为了解洪承畴底细,竭力忍耐,与他东扯西拉地说着闲话,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

谈话之间,梁上一块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它弹掉。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洪承畴死不了。那洪承畴对自己穿的官袍都这样爱惜,何况是他的生命?”皇太极放心了,对洪承畴倍加关照,厚礼相待。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又每日派十多个美女去陪伴他,但还是没有效果。几天后,洪承畴绝食拒降,皇太极一时也无计可施。

孝庄(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看到这种状况,自告奋勇地向皇太极请命。她扮作一个侍女,带了一壶人参汁,进入关押洪承畴的院子。她看到洪承畴闭目面壁,气若游丝。

孝庄看到这一幕,悲从心头起,流下了惋惜的眼泪,她立刻用带进来的人参汁,一口一口地喂洪承畴。洪承畴在孝庄的精心照料下,慢慢苏醒过来,他看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服侍在身边,以为又是皇太极的美人计,便大声呵斥道:“你给我滚出去!去告诉你的主子,我洪承畴宁愿一死,也绝不做清妖走狗!”

孝庄笑着说道:“将军息怒,妾身是看在将军一身傲骨,不忍心看到将军就这样死了,才自愿来服侍将军的,不是皇上派我来照顾将军,请你别误会。”

洪承畴听孝庄这么一说,以为她是汉人,于是放低了声调问:“你是汉人吗?是清妖抓了你吗?”

孝庄仍然笑着回答:“妾身不是汉人,是蒙古人。”

洪承畴这才看清眼前的孝庄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她的注视下,自己浑身似乎又充满了力量,他不敢相信眼前的蒙古女人,竟然会长得如此水灵。

洪承畴的目光呆滞了,人也变傻了,慢慢体现出男人在女人面前的那种风度来,端坐床上,开始与孝庄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

两人的交谈,使洪承畴心情开朗了许多。就这样,经过几天的接触,洪承畴慢慢对孝庄产生了感情。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就这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被温柔给软化了,他的语气也没有以前那样强硬了:“我要活下去,我可以答应皇太极的任何要求,为了能和你在一起。”洪承畴含着泪对孝庄说。

孝庄轻声地叹息说:“将军,我其实不是侍女,而是永福宫的庄妃。我专门为了劝降你才来的。”

洪承畴一听,大惊失色,连忙跪在孝庄面前:“罪俘洪承畴该死!冒犯了庄妃娘娘!请庄妃娘娘赐罪!”

孝庄撒娇着笑了起来,她拉起洪承畴说:“将军不必介意,即使你不降清,我也不会怪罪于你的,我可以劝说皇上网开一面,让他留将军一命。”

第二天,皇太极亲临太庙,见洪承畴衣服单薄,立刻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感叹地说:“您是真命天子啊。”于是剃发易服,归顺清朝。

注:

[1]股肱(ɡōnɡ):大腿和胳臂。比喻得力的辅佐人才。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原文】

虚【虚:名词,意为虚弱、空虚。】者虚【虚:动词,虚晃,让……空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刚柔之际:出自《易经·解》卦,“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意思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紧要关头。】,奇而复奇。

【译文】

兵力空虚的再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这就使敌方更加难以揣测;在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运用这种奇妙的计谋,就会收到神奇莫测的功效。

【师说】

“空城计”是利用虚虚实实的惑敌手段,诱使敌方的攻势终止或落空的计谋。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此计是在形势严峻之时,为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险策,因此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且只作为缓兵之计。俗话说:兵不厌诈。空城计就是攻心诈术中的一种。要深入揣摩敌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小心运用,定能收到奇效。

既然是出奇招,自然首要的是人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凡是能成大事的人,绝非畏畏缩缩、思前想后的主儿。面对大敌进犯,生死攸关,而且对手也非泛泛之辈,稍有犹豫,就可能被识破而引来杀身之祸。面对一个要杀死你的人,不但临危不乱,而且还能主动出击,若没有看破生死的气魄,也绝对想不出这样的对策。

【知识卡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孙子兵法·虚实篇》

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认我为实。

——《草庐经略·虚实》

【经典案例】

李广巧布迷局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西汉时期,匈奴自视力量强大,屡次进犯中原,后来更加有恃无恐。当时镇守边关上郡的正是人称“飞将军”的李广,此人足智多谋,并且骁勇善战,因此深受朝廷赏识,皇帝还钦赐宠信宦官跟随他学习箭术,协助其抗击匈奴。

一日,那位皇帝宠信的宦官出外打猎,突遇匈奴袭击,手下多人被杀,宦官身负重伤逃了回来。李广听闻此事勃然大怒:“连皇帝身边的人都敢公然冒犯,长此以往,那还了得?而且瞬间发动突袭,其中必定有神箭手。”于是亲自率领一百骑兵前往追赶肇(zhào)事的匈奴兵,杀死了两名神箭手,活捉了一名。正准备凯旋回营时,突然有部下来报,前方有数千名匈奴兵也向这个方向开来了,但是因为害怕李广是皇帝派来的先头部队,唯恐后面还有重兵,所以也不敢贸然行动,生怕陷入埋伏。

此时此刻,匈奴正借着地势,在远处山头安插了很多探子往李广这边观望,许多人看到被敌人包围,早已乱了阵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李广不慌不忙地对手下说道:“现在敌人正在观察我们,如果我军因为一时的慌乱而逃跑,敌军肯定会派人来追,不出一百里,我们就会被匈奴俘获,所以到了这个关头,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我们唯有继续前进,而且不能慌张,要摆出一副挑衅的姿态,让匈奴误以为我们这一百骑兵是皇帝用来引蛇出洞的诱饵,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逃过一劫。”

说完,李广便带领仅有的一百骑兵,继续往前,一直深入到敌人的腹地,眼看离匈奴驻扎的营地只有二里地的样子,这时候李广才命令士兵全部下马休息,并且还特地吩咐所有人卸下马鞍,摆出一副像是在郊游的轻松姿态。手下的士兵听了感觉很奇怪,问道:“将军,匈奴人马众多,而且离咱们又近,把马鞍解下来,万一发生突袭,岂不延缓了咱们自己的时间?”李广一听这话便解释道:“卸下马鞍是为了让他们相信我们不会逃走,转而认定我军是皇帝派来的先头部队,这样匈奴才不会袭击咱们。”说完,他便第一个下马,卸掉了马鞍。而且身为主帅的他更是如入无人之境,躺倒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来。匈奴见此情形越发摸不着头脑,于是偷偷派了一个军官走到近处来探个究竟。刚要靠近,李广立刻跳起来吩咐手下上马,好一通穷追猛打。张弓搭箭,一箭便了结了探子军官的性命,然后又大大咧咧地回到原地休息。

匈奴看到对方这样的胆大妄为,早已惊慌失措,认定李广一定还有重兵做后盾,否则区区一百人怎么可能在几万匈奴大军面前如此嚣张?一定是皇帝派来引诱他们出兵的幌子,一旦中计便会陷入重重包围。眼看夜幕落下,李广的部队似乎完全没有打算要离开的样子,而是依旧泰然自若地在草地上休息。匈奴这边已经坐不住了,待夜深人静,匈奴连夜撤退,慌慌张张地逃窜开去。第二天一早,李广才率领部下大摇大摆地回到了营地。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文】

疑中之疑【疑中之疑:指的是在疑阵中再布疑阵。】,比之自内【比之自内:出自《易经·比》卦:“比,辅也。”意思是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不自失也。

【译文】

在疑阵中再设一重疑阵,比照此法,在敌营内巧设内应,以取得胜利,我方则不受半点损害。

【师说】

反间计,根据字面意思是指在我军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人的间谍上当,被我方利用,我方就可万无一失。

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时期,各种力量之间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知之必在反间”,其中讲到用间谍的五种方式:一是因间,利用敌国的本地人当间谍;二是内间,收买敌方的人当间谍;三是反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四是死间,故意传播假情报给敌方间谍,敌方上当后会将该间谍处死;五是生间,派来去方便的人侦探敌情,再回来报告情况。

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精髓就是“以假乱真”,目的是使敌人不自觉地上当受骗,对我方行动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采取错误的行动。

古人云:“非圣智不能用间。”意思是说,不是才智高的人不能很好地运用反间计。反间计要求大胆筹划,小心实行,果断结束。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

【知识卡片】

《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用之。”意思是说,反间这种计谋,就是利用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我国另一部兵法《长短经·五间》载:“陈平以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间者。”可见,反间计很早就被运用于军事、政治斗争了。

【经典案例】

项羽生疑遣亚父

公元前203年,刘邦趁项羽北上讨伐齐王之际,起兵攻楚,却被项羽用奇兵击破。刘邦损失惨重,逃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固守,随后与援军一道和楚军对峙于荥阳、成皋一线。

面对楚军强大的攻势,刘邦精神上有些扛不住了。他向项羽求和,项羽有些犹豫。亚父范增说:“这次是消灭刘邦的好机会,如果放过他,不亚于放虎归山,到时会后悔的。”项羽接受范增的建议,继续挥兵猛攻荥阳。

刘邦十分着急,担心照楚军这样攻下去,荥阳迟早会陷落,到时怕是脑袋要搬家了。在他吃不下、睡不香的时候,谋士陈平对他说:“汉王若想缓解目前的危机,只有采取分化项羽力量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猜忌,我们好从中脱身。”

刘邦大喜:“快快说出办法来。”

陈平建议刘邦拿出大量黄金,派密使去楚营买通楚军的一些不是项羽亲信的将领,让这些人私下散布谣言挑拨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谣言说:“亚父范增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没有被封上王。他们心里对霸王不满,现在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要共同消灭霸王,分占西楚的国土。”

时间不久,就有人将这些话告密到了项羽那里。项羽本性多疑,又嫉“恶”如仇。这些话他先不相信,后来总是听见自己军队里有人说起,果然对钟离昧和范增产生了怀疑,慢慢地疏远了钟离昧,有重大的事情也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对范增也很不客气,不再是对他言听计从了。

陈平见反间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使项羽彻底孤立,还要把范增从项羽身边除掉,陈平为此又设计陷害范增。

这些天,项羽也不踏实,怀疑这些流言是汉军的离间计。项羽于是派使者到刘邦营中下战书,顺便探查一下情况。陈平一看,机会来了,他让侍者准备丰盛的酒席,客客气气地款待使者。席间,陈平敬酒时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表现出对范增的关心,并对范增大大地赞颂了一番。随后他在使者的耳边低声地问:“你这次来,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

使者满脸疑惑地问陈平:“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

陈平一听,故意装作很吃惊的样子,满脸不高兴地说:“哦。没什么,没什么。”又叫几名侍从撤去酒肉,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把袖子一甩走了。使者受到这样的羞辱,很是气愤。

使者回营后,告诉了项羽在汉营中的经历。霸王项羽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很是生气,立即把范增的指挥权给收了回来,对范增的建议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知道了有人在项羽面前告密,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感到项羽已经相信自己与汉王有联系,于是他很生气地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基本确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干。我年岁大了,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正在气头上,并不挽留范增,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派人护送他回老家。范增一路上伤心不已,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病死。

项羽一向言听计从的谋臣范增,竟然被陈平不算高明的小计给除掉了。

岳飞智用敌间谍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济南(今山东济南)知府刘豫杀害抗金将领关胜,投降了金人。建炎四年,刘豫被金人封为“大齐皇帝”。从此以后,刘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成为北宋抗金的最大障碍,故而宋军需要伺机除掉他。

刘豫与金军将领粘罕过从甚密,引起金军右副帅金兀术的嫉恨。宋军名将岳飞决定利用金军的这个矛盾,铲除刘豫。

在一次战斗中,岳飞的部属抓获了一名金军的间谍,由岳飞亲自进行审讯。间谍被带进来,岳飞一见面就问:“你不是张斌吗?”金国间谍怕被岳飞杀掉,顺势承认了自己就是张斌。岳飞便要他“再”给刘豫送信,戴罪立功。岳飞在给刘豫的信中叙述了谋杀金兀术的计划,并密封好,嘱金军间谍一定保密送到刘豫手里。

这个间谍跑回营里,很快将那封信交给金兀术,金兀术见信后,对刘豫的嫉恨和怀疑更加深了。那时,正巧金国尚书省上书金主,说刘豫“治国无状”。金主下诏斥责刘豫。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金主下令左副元帅完颜昌、右副元帅金兀术率军以伐江南为名,进军汴京(开封),把刘豫和他的儿子抓住,废掉了伪齐政权。刘豫被充军到临潢(今内蒙古西林县)。这样,岳飞用反间计为宋朝除了一害。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间:计谋,计策。】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童蒙之吉,顺以巽(xùn)也:出自《周易·蒙》卦。意思是只要顺着懵懂儿童的性情启发、教育他,他就会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