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41

第41章 中庸(1)

君子慎其独也

【原文】

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天,即自然界。命,令。性,指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率性之谓道【率:遵循,按照。道: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修道之谓教【修道:按照道的原则去修养自己。教,教化,包括礼、乐、刑、政等。修道之谓教,即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去修养自己就合乎教化了。】。道也者,不可须臾【须臾:片刻。】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戒慎:警戒,谨慎。】乎其所不睹【不睹:看不见的地方。】,恐惧【恐惧:担心之意。】乎其所不闻【闻:听到。】,莫见【见(xiàn):显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符合,恰当,不偏不倚的态度】,发而皆中节【中节:合乎常理。节,法度。】谓之和【和:和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达道:通达之道,指天下古今之必由之路,即指普遍的规律。】也。致中和,天下位【位:安于所处之位置,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焉,万物育【育:养育,生长。】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小心谨慎,在没有人能看到的地方、没有人能听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惧,如同周围有人窥伺一般。正人君子在幽隐之所和细微之处也不让自己犯过错。正因为怕自己在幽隐之处暴露罪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独处时也谨小慎微。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法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如果人的心情做到自然平和,总是保持安详的状态,那么天下便能各就其位而正常运行,万物就各得其所而生长发育。

【师说】

“道”原出于天因,因而不可改变;人不能脱离本性中的“道”。遵循道的方法是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达到至仁至善境界。这里强调的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的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从“天赋”人性立论,高屋建瓴,通过个人的教化,落脚到“天下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境界,将儒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知识卡片】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故事链接】

梓庆削锯

梓(zǐ)庆是古代的一位能工巧匠,他能削刻木头做锯。每次锯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觉得好像只有鬼神才能做得这样精巧。鲁国国君见了他做的锯,也很惊奇,问:“你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个工匠,能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呢!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那就是我准备做锯的时候,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通过斋戒静养心思,摒除一切杂念,精神不为外界所动,连自己的形体仿佛也忘掉了。在这个时候,我才进入山林,仔细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和体态与锯最相符合的木料,直到锯的形象呈现于我的眼前,才开始动手加工,不这样的话我就放弃不做。这就是我用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了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所为的原因吧!”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中庸:即中和,不偏不倚,没有过或不及。】,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随时以中庸之道待人处事。】。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忌惮(jì dàn):顾忌和畏惧。】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守中庸,小人则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能随时随地做到适中合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师说】

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君子和小人对“中庸”之道有何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呢?适可而止,没有过与不及,是君子;违背人情事理,做事肆无忌惮,不知节度,是小人。

【故事链接】

孔子因材施教

有一次,弟子子路向孔子请教:“先生,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就去做呢?”过了几天,弟子冉有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实行吗?”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说:“冉有性格谦恭,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逞强好胜,遇事轻率,所以我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能够因材施教,我们通过这个故事,也要明白“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原文】

子曰:“舜【舜(shùn):我国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其大知【大知:最有智慧的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察:省察。】迩言【迩(ěr)言:身边的言论,浅显的话。迩,近。】,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两端:指过与不足两个极端。】,用其中【用其中:折中。即运用两端中符合中庸之道的道理。】于民,其斯【其:语气词,表推测。斯:这。】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吧!他乐于向人请教,善于聆听周围人的言论,他又能包容别人的过错,鼓励善言善行,综合人们意见上的过与不及,采取中庸之道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

【师说】

这一章引用孔子的话,颂扬虞舜的大智慧,能行中庸之道。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审察亲近的言论是否有假,以吸纳民众智慧,为己所用;二是对善言善行大加表扬,对恶言恶行暂时隐而不宣,使善者乐于为善,不善者不失面子,悄然改恶从善;三是对待百姓适用中庸之道,无过无不过,百姓乐于听命。由此可知,舜的大智慧,就在于集中百姓的聪明才智,回头又为百姓办善事。这就是舜的伟大品德,也是中庸之道的效应。实行中庸之道,需要有自觉意识,也要依赖丰富的经验,还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知识卡片】

圆满的人格应是德、智、力三者的结合。

——张岱年

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

——朱自清

【故事链接】

一碗没要钱的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个老婆婆,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吃东西?”“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擦干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您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了几句,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几年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回家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子路问强

【原文】

子路【子路:又称季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为人勇武。】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抑(yì):“还是,或者”之意。而:代词,你,指子路。与:疑问语气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报:报复。无道:蛮横不讲理的人。】,南方之强也,君子居【居:具有,引申为采纳、取用。】之。衽【衽(rèn):本指卧席,此处为意动用法,“把……当做席子用”。】金革【金:铁制的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盾。】,死而不厌【厌:后悔。】,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和:和气。】而不流【流:指随波逐流,盲目顺从而没有主见。】,强哉矫【矫(jiǎo):坚强的样子。】!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不变塞:不改变志向。塞,堵塞,指穷困时为国效力的信念。】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至死不变:意为杀身成仁。】,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呢?还是你所谓的‘强’呢?胸襟宽广,态度温和用心感化别人,人家对自己蛮横无理也不报告,这是南方人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备这种强。把兵器甲盾当作枕席,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刚劲勇猛的人具备这种强。和他们相比,品德高尚的人柔和随顺,但不同流合污,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忠诚爱国之心;国家政治混乱时,也能坚持操守,宁死不改变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师说】

孔子对“强”的理解有独特之处。他看中的不是体力和武力方面的“强”,而是精神力量方面的“强”。精神、人格方面的强表现在以德化物,以柔克刚,和而不流,坚持操守。这是一种更深厚并且难以战胜的“强”。

本章对于“强”的阐述,实际上是对中庸之道强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知识卡片】

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柏拉图

有学问而无道德,是一个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是一个鄙夫。

——罗斯福

德者,本也;败者,末也。

——《礼记》

【故事链接】

墨子救宋

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墨子是一个主张仁爱、反对战争的人。他不但宣扬自己的学说,还身体力行,尽力阻止不义战争。

大概在墨子二十九岁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名匠鲁班制造攻城用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后非常着急,马上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去帮助宋国守城;同时自己动身去劝阻楚王。他日夜兼行,步行十天到达楚国都城郢。

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鲁班,说服他停止制造武器。鲁班引荐墨子见楚王。墨子对楚王说:“有这样一个人,扔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烂车子;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破衣,您觉得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答道:“这人肯定有盗窃病!”墨子趁机说:“楚国方圆五千里,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乏。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不正如盗窃病一样?如果攻宋,大王一定失败,并且丧失道义。”楚王借口鲁班已造好攻打器械,拒绝放弃攻宋的决定。墨子就与鲁班当着楚王的面演习了攻城与守城的战阵,看看到底谁能赢。墨子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代表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阵势。

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九次都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输后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楚王听得莫名其妙,问:“你们是什么意思?”墨子义正词严地说:“他以为让您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其实,我早已布置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他们正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们也无法取胜!”于是,楚王只好打消了攻宋的念头,墨子终于阻止了一场战争,保全了宋国。

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

君子之道费【费:指效用广大。】而隐【隐:精微。】。夫妇【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之愚,可以与【与:预先。】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不肖:不贤。】,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憾:遗憾,不满意。】。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破:破解,剖析。】焉。《诗》云:“鸢【鸢(yuān):老鹰。】飞戾【戾:至、到。】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察:著,昭著,明显。】也。君子之道,造端【造端:开始。】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坚守的道广大而又精微。世俗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预先感知到它,但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不了解的地方。普通世人虽然不贤明,也可以效法君子持德行善,但道的最高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辽阔广大,人们对它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道大而无边,大得整个天下都找不到能盛载它的东西;君子说道小若无物,天下没有能剖解它的东西。《诗经》说:“雄鹰翱翔于蓝天,鱼儿潜游于深渊。”这是说上至高空下至深渊,对圣人来说一切都是明澈的。君子提倡的道,是从平常人开始修炼而成的;但它的最高境界却昭示了整个天地的无穷奥妙。

【师说】

本节阐释中庸之道广大无边,无处不在,同时它又奥妙精微,深邃难解。即中庸之道有平常之理和高深之理。平常之理是普通男女能够明白也能实行的道理,诸如儒家学说中的父慈子孝、夫仁妻顺、兄友弟恭等伦理道德,是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高深之理是中庸之道的精妙之处和最高境界,这些是圣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做到的。不过这些高深之理不应脱离普通百姓。所以,“道”是从普通男女向最基本的人伦开始,逐步弥贯于天地之间的。它既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实践;同时,它又意义无穷,昭示了整个宇宙的规律。

【知识卡片】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故事链接】

庄子释道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庄子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存在道,都符合道,提倡人遵循道的原则去生活。为了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他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有一天,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手、脚、肩、膝的动作和刀子出入筋骨缝隙的声音非常完美,就像古代的桑林妙舞,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