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73

第73章 朱子治家格言(2)

儿子请到了厨师,先从和面擀面做起,然后才学着怎样做馒头,直弄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馒头做成。等到馒头蒸好以后,高高兴兴地送到病榻前,郑板桥却早就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话:“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到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临终时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原来是教他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与肩挑贸易 毋占便宜

【原文】

与肩挑贸易,毋【毋:不要,不可以。】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恤(xù):救济。】。

【译文】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他的援助。

【师说】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不要占便宜。《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人与人之间往来,必定有取有与。与是给与,君子绝对不会占人便宜,绝对是给别人的多,施惠多;收取别人的恩惠要尽量少,而且尽量不麻烦别人,不要让人家受到损失。在生意场上,取与就是买卖,更要“贵分晓”。要多给别人恩惠,多分利润给别人,自己宁愿取少一点,这绝对不是吃亏,你多给别人利益,反而存养自己的仁厚之心。这是“天道好还”之理,更何况对那些做小本生意的人家,更不能够去占他们的便宜,要体谅他们谋生之难,如果自己还有能力,应该存仁厚心,多帮助别人。

【知识卡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故事链接】

忧乐天下圣贤风范

宋朝范仲淹出将入相,在朝廷里得到重用,朝野上下都把他奉为圣贤,可是他自己的生活却极其简单。有一次他买了苏州南园一块地,准备在上面建自己的住宅,有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地就说:“这块地不得了,你家将来会出很多人才。”他一听说这块地能出人才,就立即把它捐出来作为学宫,为国家培养人才。

范仲淹自己所得的俸禄都用作布施救济贫苦,或者是弘扬国学。他对儒教的复兴有很大的贡献,可是他居家非常节俭,家里人都穿布衣,甚至他去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只想着万民,只想着国家社稷。他的四个儿子都是道德崇高,继承了范仲淹的德风。

刻薄成家 理无久享

【原文】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乖舛(chuǎn):违背。】,立见消亡。

【译文】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师说】

这是跟前面一句相对反过来讲的。前面教我们“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养我们仁慈的心,这里告诫我们,不可以刻薄待人。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告诉我们,人能够常常行善,天必降福;人如果刻薄而不善,天必定降下灾殃。刻薄的人是不念恩、不念旧,受人恩惠,也没想到要去报答,而且一心只图私利,那么,即使是骤发,他也不可能久享,必定有骤亏之日。反过来,受人恩惠,常常念着报恩,那么天也必报他以后福。如果是常念着旧友,念旧,那么友谊也必定恒常。我们今天刻薄待人,必定也招致别人刻薄待我;我们凶狠待人,必定有人会用同样的方法治我,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

【知识卡片】

李世民对生活的百字箴言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确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功名富贵长久。

【故事链接】

杨荣祖上救灾得上天厚报

明朝有一位贤臣叫杨荣。他的祖上以撑船济渡(撑船渡人)为生。有一次他的家乡发大水,冲毁了很多民居,很多人都淹死了。不少船夫就趁这个机会捞取那些货物,哪家民居被摧毁了,他们马上就去抢捞。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救人,没有拿任何财物。乡里人都笑话他们父子俩:“太愚蠢了,有得拿还不拿,不要白不要。”

后来杨荣出生了,曾弱冠登第,没到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他辅佐明成祖建立奇功,后来被晋升为太子少傅、少师、太师,三公这个职位是最尊贵的,而且朝廷还把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追封和他相同的官位,他的子孙也是非常贵盛贤能。由此可见,存心厚道,在危急关头,只想着救人,虽然一般人笑话他愚钝,天自有厚报他的一日。所以厚道成家才能久享,刻薄成家必定会身败名裂。

君已入瓮 凄凉千古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当政时遭到很多人反对,于是就用酷吏去镇压反对她的人。其中有两个最凶狠的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仗着武则天的威势,常常是为所欲为,看见人不顺眼了,马上就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罚来整治人,被他们杀害的正直的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在当时有很多。

直到有一天,周兴也被人密告谋反(他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整人,人家也用同样的方法对他),这个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结果武则天大怒,就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要凭一封告密信恐怕无法让他说实话。那怎么办?要是查不出来,皇帝怪罪下来可担待不起。他苦苦思索了半天,想了一条妙计。于是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就请周兴到他家里吃饭,一边喝酒一边聊。酒过三巡之后,来俊臣就装模作样,叹口气说:“哎呀,兄弟我平日办案常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这时酒正喝得很得意:“这很好办,你就找一个大瓮(就是腹部较大,盛东西的陶器),四周用火把它烤热,烤得很热很热,然后把犯人赶进这个瓮里,你想想,这个犯人能不招供吗?”来俊臣听了之后,点头称是。马上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着周兴的方法在这个瓮底下点火,把瓮烧得通红,然后回头跟周兴讲:“现在有人密告你谋反,皇上命我来查办,对不起,现在就按你的方法,请老兄钻进瓮里头。”这周兴一听,吓得面如土色,马上跪下来,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招供。”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过去曾经用残酷的手法来迫害人,就会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整治你。成语“请君入瓮”,就是讲的这个故事。

来俊臣的残酷比周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来俊臣下场比周兴更惨,他的好景也不长。有一个酷吏叫吉顼(xù),曾经还跟来俊臣共过事,他心计深沉,后来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把来俊臣也整下去了,来俊臣最终落得个斩首的下场。到了斩首那天,洛阳城中的老百姓倾城而出,拍手称快。

兄弟叔侄 需分多润寡

【原文】

兄弟叔侄,需分多【多:指富有的。】润寡【润:帮助。寡:指贫穷的。】;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师说】

这句话是说,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应该资助贫穷的。“分多润寡”,多,是讲富有的要分出一些,润是帮助,帮助那些比较贫穷(寡)的,家里面能够利和同均,这个家族就和谐,就没有怨恨了。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自己独富,别人都贫穷,那会生怨恨。这句话告诉我们,能够利和同均,必定使家人和睦。扩大来讲,这一家能够“分多润寡”,帮助其他家庭,也就使一个地区和睦。

【知识卡片】

治家格言

财也大,产也大,后代子孙祸也大;

借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

天般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

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少胆子小,

些微产业知自保,省吃俭用也过了!

【故事链接】

叔代侄死感化盗贼

兄弟叔侄不仅是一家人,而且是一体的,因为都是同一个祖先所出,祖辈父辈是相同的,所以兄弟如手足,叔侄是一体。元朝顺帝年间,在黄州有一班妖贼,侵犯很多的百姓。当地有一个人叫章溢,跟他的侄子,就是他哥哥的儿子章存仁,叔侄两人为了避贼乱,逃到了山里。不料,侄子章存仁被妖贼捉去了。章溢就跟那一班妖贼说:“这是我的侄儿,我的哥哥就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现在年纪还很小,我情愿代我侄子死,不可以让我的哥哥没有后代。”请求妖贼不要杀他的侄儿,说着说着竟然号啕大哭起来。结果这些贼人都被他感动了,对他的这种道义非常敬重,于是把叔侄两人都释放了。

在危乱之中,最能够看出人的真情真意。章溢能够在颠沛流离当中,一心念着自己的兄长,愿兄长能够留一线宗祀,舍身代自己的侄子受死,这种深情厚谊,可谓是大丈夫。如果不是把兄长和侄子这一家看做是自己一体,真的是做不到。所以圣贤教导我们,要用仁心。仁是二人,二人同体这是仁。先从自己的兄弟叔侄一家人养成这种仁爱一体的心,然后把它扩大,把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一体。人我一体,哪有彼此之分?佛家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都放下了,就进入人我一体的境界,这就是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