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
华山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恰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等。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再加上别具一格的建筑,使得华山更是妙趣横生。
(一)道教场所玉泉院
玉泉院在华山峪口,为太华山麓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由华山峪攀登华山主峰的必经之径,因院内原为玉泉注处而得名。
玉泉院最早建筑始于宋初,是名隐士陈抟的修行之所。历代旋废旋兴,明时初具规模。清康熙四十二年毁于水患,乾隆四十二年华阴县令陆维垣建亭水榭,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建国后当地政府又几度修葺,院名匾额为郭沫若先生所题。
玉泉院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其古树婆娑,绿荫天,奇石嶙峋,碧水中流,曲径回廊,泉石如画。且题刻丰富,又大多出于名人手笔,笔法刀法精绝,是华山景区保存最完好的园林式古建筑群。
玉泉院内主要景观有希夷祠、希夷睡洞、山荪亭、七真殿、无忧亭、天然石舫、七十二窗廊等以及金石题刻多处。
希夷祠在院之最高处,是贾得升为祭祀陈抟所建的祠堂。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因其隐居华山,不仕朝廷,所以宋太宗赐号希夷,取意陈抟的追求高妙深远,无从感知。
传说陈抟知自已将不久于人世,便立遗嘱给徒弟贾得升,要贾得升在自已仙逝后把太宗皇帝当年所恩赐的仙鹤、鞍马等原物归还朝廷。
宋端拱二年陈抟化形于华山峪石室,贾得升便遵照师傅遗愿,到朝廷去见宋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又把这些遗物回赐贾得升,还赐钱500万,要贾得升在云台观营造北极殿,以实现陈抟生前的心愿。所余之资,贾得升便为师傅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塑造金身,虔心供奉。
明代知县朱官谒祠,观“堂宇隘而窗扉羲”便重新修葺扩建。祠堂两边各有配殿三间。祠堂前有五楹厅堂,祭祀者必须穿堂而过。
如今,堂上奉全真教华山创始人郝大通塑像。祠堂前还有古树两棵,一株为紫微,游人轻抚树干,枝叶便晃动如抖;另一株叫蜡梅,每至寒冬腊月,梅花含苞怒放,星星点点如同蜡塑,奇香扑鼻。
祠堂后原有二臣塔,为埋葬宋王朝使臣尸骨之处。传说两使臣来劝陈抟应诏辅佐朝廷,被陈抟谢绝,遂亦看破红尘,束发作了道士,后便仙化于此。
山荪亭在殿堂外西北侧巨石上,传说为陈抟亲手所建,苏轼曾有过修葺。亭建在一巨石上,尖顶圆形,风格独特。
希夷睡洞在山荪亭下,向北走几步就是埋葬陈抟尸骨的地方,称希夷冢。洞前原有铁索可攀,因陈抟尸骨色呈浅红,经年放香有游人好奇盗去趾骨,众道动怒,砍断铁索,使游人再也不能攀入洞内。
后来又过了许多年,道士们商议为陈抟筑墓,常拿着陈抟的尸骨化缘。明嘉靖侨丑年间春三月三日陕西巡按一元携副使张凤泉谒岳庙,遇一位道士出示陈抟尸骨乞请改葬。一元夜里便梦见陈抟对他说,所改葬之地需戴岳履河。
第二天,一元等随从官员们来到华山北麓,从朝元洞处慢慢向东察自地形,得先生当年卧云之所即睡洞,见室中石像睡卧之态宛如梦中所云戴岳履河,于是就向北几步定下墓址。
此处,前依无忧佳木,后拥石室,左环古柏,右绕清泉,又与云台旧居相对,且南仰乔岳,北俯大河,正是善穴。
时隔不久迁葬工程就动工破土,后将陈抟衣衾等物全葬于此。当时,华阴县士大夫们都赶来送葬。传说当年久旱无雨,葬毕忽然雷雨大作,百姓们都说这是先生之灵得到安妥的原因。明万历年发洪水,冢被冲毁,棺木飘出,道士们又将陈抟尸骨复葬于希夷峡,故今冢已为虚冢。
希夷睡洞内现有希夷石雕像一尊,俗传病者祷而抚之,沉疴辄愈。沿周有无忧树数株,山荪亭前的一棵传为陈抟亲手所植,虽干朽而根不枯,每逢万世便发新枝。游人树前默祷,可望消灾避难,无忧无虑。
七真殿原名含清殿,在希夷睡洞西,后因供奉道教全真七子而改名七真殿。丘处机因在其七子中成就最高,故居其中。其它六位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则分列左右。
无忧亭在院之西北角。亭内宽敞雅洁,四周长几为游人休憩而设,夏纳凉至此,心清气爽,乐而无忧。
天然石航在希夷冢北,石航上建筑檐角高,雕梁画栋,石航周围一泓清波,并有曲桥沟通池岸,清风徐来,碧波荡漾,石航即呈现一种动态美。
七十二窗廊绕院一周,窗形据《礼记?月令篇》七十二物精心建制,有方有圆,有花鸟虫兽,皆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可谓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除此而外,院内还有纳凉亭、通天亭、三官殿、群仙殿、百狮台等古代建筑多处。
院内的金石题刻琳琅满目,其中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苒的“第一山”题碑,有明万历年所立的华山图碑,其上刻王维、李白等诗句多首。有名儒王宏撰请贾群绘制的华山全图碑,有清光绪皇帝亲笔书“古松万年”匾额、慈禧太后所书“道崇清妙”匾额,以及冯玉祥将军诸多手迹石刻等。
玉泉院向来是华山道教活动场所,每逢吉日,善男信女云集,院内香烟缭绕,咏经颂道之声不绝于耳。
1987年玉泉院被陕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园林式的纯阳观
纯阳观在玉泉院东,文仙峪口,始建于明代,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得名。又因观内两厢有近代道士孟元照及弟子孙亨纯募修的十二孔石洞,所以又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二洞。
纯阳观的建筑模式为一座北方园林,占地十余亩,观门前曲水修竹,观内古树婆娑,且伴有奇花异草交相辉映,环境清幽,雅静宜人。
纯阳观的主体建筑为吕祖殿,座南向北,五开间,砖木结构。殿堂正中供奉吕祖坐像,其凤眼溢彩,神态端祥,超然物外。
传说吕祖成仙之前曾在纯阳观南的文仙峪隐居修行,故峪被命名为文仙峪,他打坐的地方被称为吕洞宾造墨处。
因后世多有隐者追随吕祖仙踪,文仙峪内吕祖庙香火甚盛,还立了庙会。每年正月初九,香客纷至沓来,小小的文仙峪容纳不了,后人便在文仙峪口筑观以方便香客,又称其为文仙峪吕祖庙的下院。
(三)四合院的东道院
东道院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青柯坪以东,清康熙五十三年道士郧礼慧创建,1950年重修一次,1982年再次得到修缮。
道院坐东朝西,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正殿三间,内供奉九天玄女塑像,楼阁道舍二十余间,为四合院式。
宫座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院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朝光绪皇帝所写。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
院内窗明几净,环境清雅,院北唐槐婆娑多姿,生意盎然。院南有桃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岩壁石洞,均为古时道士静心修炼之处。四周群峰环抱,景色如画。
东道院原名九天宫,位于青柯坪,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她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的弟子、轩辕皇帝的师傅。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天娘娘下凡,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并制作了夔牛鼓80面,帮助黄帝战败蚩尤,所以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
东道院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九天宫几近毁废,1982年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
(四)宏伟建筑西岳庙
西岳庙在西岳华山脚下,是一座“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
西岳庙规模宏大、古香古色,是非常珍贵的大型建筑群落,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建筑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建筑概括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之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
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围有回廊,气势宏伟,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
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整个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这里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
西岳华山,以其“势飞白云外,奇险冠天下”的磅礴气势和巍峨雄姿,赢得了“天外三峰”的美名,而在其脚下北面的西岳庙,却似华山镶嵌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雄伟的建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冠名古今。
从汉武帝创建至今,它已经历了风风雨雨和人间沧桑。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浩繁的史籍中,也留着它深沉的足迹。
2.兴建时期 雄才大略,并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
然而频繁对神的礼敬,没有使汉武帝的生命更长久,也没有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反而被生活日益穷困的劳动人民奋起倾覆了汉高祖刘邦建筑起的皇室大厦。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未忘记祖宗成法,继续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灵宫离华山较近,又是在山下,难以完全体现“望”祭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封建帝王及达官显贵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便将这一座神庙迁到了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如今这个地址。
相传,迁建的庙址选好之后监造大臣和工匠们对庙宇的建筑形式犯了难,各有所想,但都不成熟,长久决定不下来。时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从华山之巅生出团团乌云,迅即遮天蔽日。
由于突然,人们无不惊骇,以为是建庙不力,得罪了岳神。顷刻又见狂风稍息,骤然天空又降下了鹅毛大雪。雪后,又见一只矫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飞奔,并且所走路线怪异,人们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过来,白兔似融化在雪里,已不见踪影。仔细一看,白兔抛出得路线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且布局严谨得建筑图样。人们欣喜若狂,就按着这一图样,开始了建筑。
经过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及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战火,这座庙宇依然屹立于华山之阴的官道旁。
直至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才使西岳庙中的香火又旺盛起来。晋武帝太康年间,还在西岳庙至华山的路旁植下几千棵柏树。这种树四季常青,质地坚硬,生命长久,常用于庙内。
北朝之时,虽战乱频繁,但西岳庙未再遭到重创,对西岳神的祭祀愈来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就有遣使祭华岳之举,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八月车驾西征到陕西时,也曾派宰臣杜晓祭华岳。
祭祀最频繁的,则莫过于北周时期了。武帝保定三年大旱,命同州刺史达溪武祭西岳,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庙立碑,万纽于瑾还在此撰写碑文。
3.营建时期 隋唐时期一向被史学界誉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作为封建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岳庙,在它发展的长河中,此时形成了一个浪峰。
隋文帝是一代励精之主,以节俭闻名于世,其子隋炀帝,却是一个刚愎自用而残暴无常的君主,尽管曾于大业十年十二月有祭祀华岳并在岳庙旁筑场的表示,也不过是应景而已。
唐初,由于天下甫定,统治者忙于制定巩固江山的措施,君主比较贤明,臣下又多正直之士,迷信风气较薄。如李世民曾想效法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因遭到臣下的反对而罢。对华山也仅仅是一次性的祭祀,致使他也未暇顾及西岳庙。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升平日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又使西岳庙的官方香火燎绕起来。
据说,开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去东都洛阳路经华阴将至西岳庙时,猛然发现有许多人迎接他。他不知所以,便问左右随从这些人是什么人,群僚却因未曾看见而莫名其妙。唐玄宗又招来当时可以专会交通神人的巫师询问,其中有一个叫阿马婆的巫人说是西岳神迎接皇上来了。
唐玄宗听了此言,信以为真,受宠若惊了,立即召令全国,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也改称为“金天王神祠”,直至明洪武三年才恢复西岳庙原名。
唐玄宗欣喜之余不但封华山神以人间官号,而且亲自写下碑文,让华山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袆勒石纪念。第二年碑成后就立在了应天门外的通街上。
这座碑通高五丈多,阔一丈多,厚四尺五,堪称天下碑之最了。碑铭“高标赫日,半壁飞雨”,背面还可刻有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制作宏丽无以复加。在西岳庙里,它堪为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象征。
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唐东都洛阳后,迅即西入潼关,烧毁了金天王庙。
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统一了全国,第二年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在唐代旧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此每年祭祀遂成定制。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陕西大旱,即派遣专使祭祀西岳庙,禳灾祈雨。在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宋真宗亲自到西岳庙祭谒华山神。五月,为了给西岳神加封号,宋真宗亲谒岳庙,群臣陪位。加号岳神为“顺圣金天王”,成为了继唐玄宗后第二个亲目进西岳庙祭祀的皇帝。一个月未后,宋真宗又将西岳神的封号改为“金天顺圣帝”。
元世祖至元二年规定了每年祭祀华山的制度,并于至元二十八年春正月加封西岳神为“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等,但元朝统治很快便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所推翻和取代了。同时也使西岳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兴盛时期 明朝的统治在全国确立之后,极力恢复被元朝破坏殆尽的我国传统文化,以换取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现在国内所有大型建筑祭祀群几乎都是明代修建或扩建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西岳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西岳神被唐、宋、元诸朝皇帝所加的封号。为了向人们显示统治者的统治受天的旨意,明朝统治者对西岳神的祭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不分类别或人无定制的祭祀“华山之神”,对内对外用兵要祭告。
皇帝即位也要祭祀,从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武宗到世宗、穆宗、怀宗等无不如此。遇自然灾害更要祭祀,如明成祖九年的疫疠,英宗正统六年正月的边境地震,十年的陕西疫灾,宪宗成化四年的灾荒、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的大小自然灾害,都遣官前往祭祀。
太祖洪武十年八月,派遣宋国公冯盛和道士何公溥祭西岳,成祖永乐元年即位时派遣道士曾维新祭西岳,永乐四年七月因要用兵打仗也派遣道士邓金礼祭西岳。
从宋太祖建隆三年对西岳庙进行过大修之后,一直未见有大修之举。直至明宪宗成化十八年才进行了修建,此次修建从成化乙亥秋开始,至壬寅夏工程结束,历时竟达到近三十年,可见规模之大,想必是进行了彻底的扩建、增修。
可惜明代以前的西岳庙建筑规模,由于历时的久远,文献的缺乏,加上历代、特别是唐末黄巢起义的破坏,已难知其全貌了,从个别幸存的碑记如北周碑记中,也只是仅知当时有些庙堂、廊坊和柏树而已。
明宪宗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葺,这次大规模的修建,已基本具有现在的规模,但和清代“敕修西岳庙图”碑所绘相比,尚少灏灵门、牌坊及万寿阁等,其正殿和廊房规模也比后来小些。
自成化年间大修之后,历经六十多年,西岳庙渐渐地倾颓了。嘉靖年间,对倾颓的西岳庙又进行了修建,增加了玉垒神荼殿两座,即今灵宫殿玉冥王殿,七座头门则指棂星门有屋七个,与今棂星门形制相同,比明宪宗时的庙制又有扩建。
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西岳庙被毁坏。此时已近明末,国力疲惫,灾民又多。一时完全修复,国力不支,不修又意味着将冷落这无形的山神。于是嘉靖帝便先修起了寝宫,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历时两年告成。
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以满族为主要统治者的封建政权。他们从灭掉李自成大顺农民政权伊始,建立了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吸收了中原汉政权的统治制度,在礼仪方面也毫未怠懈,继续奉行儒家学说,即便在汉政权所崇奉的神灵上,也是全盘接受了汉族的传统之神祀,并和十分重视礼仪鬼神之的明王朝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满清对于西岳庙,与明代一样,逢事必祭告。推究起来,清代西岳庙发展的高峰是始于康熙帝的。
清代对西岳庙进行过三次比较大的修建。陕西巡抚毕沅奏称西岳庙岁久倾颓,急需葺治,乾隆帝毫不犹豫便拨银12万两,让毕沅酌情办理,叮嘱毕沅修西岳庙“务必工程坚固,庙貌鼎新。”
毕沅对西岳庙建制的完善,尤其是所设古碑亭,刻“敕修西岳庙图”碑等,对保护西岳庙的文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研究西岳庙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清同治元年,陕甘回民不堪满清王朝的残酷统治,以回汉种族纠纷为导火线,发起了暴动。他们发展迅速,由数万至百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官吏,陷城池,沉重打击了满清统治者,并于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烧毁了西岳庙主要建筑灏灵殿和五凤楼,后又烧掉了万寿阁。
到了同治五年,清廷的战将左宗棠平粤归来后,随即被派往西陲平乱。于同治六年入关,过华阴县时,想先祭谒华岳神,以求得岳神庇佑。但没想到,西岳庙已毁于战火五年了。
左宗棠和巡抚刘典商议,重新修复西岳庙,命令华阴令总办督促,立即开工。从同治六年十月至九年十月,历经四年,将庙筑成。
光绪四年冬,在外强入侵,内部政治斗争繁复的情况下,也未忘记西岳神的庇佑作用,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础上,又修复了庙内的万寿阁,并补修了御书房、望河楼、五圣祠、两角楼、放生池等,使西岳庙又焕发了青春。
5.衰落时期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主义、神权思想被愤怒的人们抛于九霄云外。
统治者依赖的思想基础的儒家思想也一时被人们所弃,各军阀之间争权夺利,帝国主义列强仍在肆虐侵略,连年的混战,使人们无暇有意识地去保护那些随时都有被战火吞没的文化遗产。西岳庙自光绪年间修补后,很快从其发展的高峰跌落,被罩入战火的风云之中。
1932年,国民党驻军冯玉祥部驻进了封建社会的神灵圣地西岳庙。昔日只有皇帝或其派遣大员方能涉足的地方成了兵营,昔日庄严肃穆、香火燎绕的岳神殿宇,成了兵工厂,昔日藏经的万寿阁,成了弹药仓库。
由于意外的原因,万寿阁弹药库失火,并使万寿阁瞬间成了废墟。
6.现在状况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颁布了不少保护古建、文物的法令,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
1979成立了西岳庙文物管理所,使西岳庙得以复生,并在1986年6月公布西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曾数度拨款对西岳庙的城墙、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等古建筑加以维修,折除了庙内中轴线以内有碍观瞻的建筑和设施,并将分散在县内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碑碣和文物统一征集,集中收藏保管,对西岳庙作了大量的修建。
7.六个空间 从整体布局而言,西岳庙建筑群坐北向南,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分为六个空间,相互衬托,协调对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一个空间为五凤楼前入口部分,主要建筑有木牌楼、琉璃照壁、灏灵门、石栏杆围成的棋盘街、石狮子等。
第二个空间为五凤楼后面的院落。当年,这里主要是矗立碑石的地方,各代名牌林立左右,篆、隶、草、行琳琅满目,曾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如今仅剩下唐玄宗的“御制华山铭残字碑”。
第三个空间即棂星门到金城门之间的院落。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明代“天威咫尺”石牌楼以及金城门等。
棂星门取灵星之意,灵星原为管天田的神,祭祀它以祈五谷丰登。
西岳庙里此门形如窗棂,就改灵为棂。门共七间,主体三间为高大的木结构琉璃互单檐歇山顶楼,半拱部分昂出九条雕刻精致的龙头,张牙立目,昂首视天,惟妙惟肖。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人称“九龙口”。其门整个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繁杂,色彩绚丽,从各个方面都显出西岳庙的等级之高。
“天威咫尺”石碑楼为明万历年所建,结构为四柱三开间五楼,是庙里石牌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牌楼各部分全为石质,由石梁、石柱、石枋等组合而成。
牌楼共分三层,层层收进。最上为雄狮托宝瓶,屋燧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燧为圆雕的行龙,在每个顶的檐角,均雕有仙人团座。牌楼最上层檐下,双龙环抱,上书“敕建”两字。正中上下两面嵌有“尊严峻极”“天威咫尺”石匾各一方,字体苍劲有力,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
龙门枋正面有“八仙庆寿”图,背面是“帝后宫廷行乐图”正反面均有两人手捧托盘,取加官进禄之意。
牌楼立柱的前后面刻有楹联两副,一面是对岳神职权范围的规定,一面为对岳神慈恩广德的赞扬。除此而外,牌楼上还雕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双凤朝阳”“鹤戏图”“鲤鱼跃龙门”等各种图案,且运用圆雕、浮雕、线雕、透雕等各种技法,几乎将我国古代传统中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采用殆尽,其艺术价值之高令人瞠目。
第四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灏灵殿等。灏灵殿是西岳庙的正殿,是一座具有大柱、大梁、大檩的琉璃互檐歇山顶宠伟建。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环绕,飞檐高耸,斗拱密布。
殿内安置有西岳之神祭牌及香案。殿额上悬有清同治皇帝御笔“瑞凝仙掌”、光绪皇帝御笔“金天昭瑞”和慈禧太后御笔“仙掌凌云”匾额。
第五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御书房等。御书房是供放皇帝书的地方,其建筑为琉璃互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的阁楼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是乾隆四十二年所建,内置乾隆御书“岳莲灵澍”横卧碑。
第六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万寿阁、游岳坊、望河楼等。万寿阁在庙的最后方,是庙的制高点,为明神宗万历年间所建。阁分三层,缘梯登楼顶可遥望黄河,故又称望河楼。
万寿阁左右两侧,原各有藏经楼一幢,遗憾的是,楼阁几经劫难,已不复存在。
游岳坊在万寿阁后,琉璃互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是乾隆四十年华阴县令陆维垣所建。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西岳庙还有“青牛树”“放生池”“汉石人”“古碑楼”等建筑。
(五)清雅悠久镇岳宫
镇岳宫位于西峰东坡下边,这里林木繁茂,苍松插天,溪水环绕,松涛声和流水声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
镇岳宫为一楼一殿,供奉镇守华岳之神,即“西岳大帝”。宫内有一大石洞,内供“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洞外崖壁上镌刻有“华庙观上院镇岳宫”八个大字。
正殿之前有一玉井,水潜流而下,《李攀龙记》中有“在上宫前五尺,水行上而潜于下”的记载。此井就是当年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于华山修道时,早起汲水洗头,不慎将一把玉簪掉入井中,第二天,返回“仙姑观”到玉泉院洗手时从水中拣到了玉簪。
玉井上边,明朝建玉井楼,此楼构造玲珑。据《三才图记》中记载,玉井“可十丈,国经半之。”《华岳志》有“玉井生千叶白莲,服之可羽化”的记载。
现在,镇岳宫作为道教旅社,为游客提供食宿之所。1982年塑有西岳大帝像一尊。
这里是一块洼地,海拔1700米,两股溪流汇合于此。从前这里是一大片莲花,每到夏季,这里莲花朵朵,草青林茂,景色格外迷人。
镇岳宫门前有一巨大松树,人称华山大将军。七八人手拉手抱不住。现已被重点保护起来,游人到此,无不惊叹。
(六)白云宫的仙姑观
仙姑观又名仙宫观、柱臣观,在华山玉泉院东,是唐金仙公主修真养性的地方。
金仙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女儿,710年超度为女道士,在京师长安筑观修道。传说后来到华山白云峰构舍居住,苦心修炼。道成后在白云峰驾鹤轩飞升成仙。
如今白云峰大上方有她修行的白云宫、看岳棚、竹园、药畦、驾鹤轩遗址。
仙姑观是白云宫的下院,每到冰天雪地的时节,朝廷就派侍臣接金仙公主至下院修行。因侍奉金仙公主的两位大臣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仙蜕在观,所以一度称观为柱臣观。观内东侧的砖塔,即二臣的葬身处,称二臣塔。
如今,观内庙宇筑为清代建筑,院内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有围墙、门楼、门房、东西厢房、上殿等,而且观内名树婆娑,芳草如茵。观外翠竹千竿,溪水淙淙,环境清幽。游人到此,顿觉心旷神怡。
(七)华山主庙金天宫
金天宫又称白帝祠,在南峰松桧峰头,是华山主峰上祭祀华山神的主庙。
古时,祭祀华山均在山下,到魏太武年间才在主峰立祠,但旧址已堙没时久。如今遗址始建于明代,之后又被毁废。
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祭祀华山时见金天宫一片破败,便拨银令陕西巡抚鄂海重新修建,庙成后康熙帝亲赐题匾,鄂海撰文立碑。
乾隆四十三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毕沅到金天宫祀神祈雨,果然天降甘霖,毕沅奏请朝廷,对金天宫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乾隆皇帝不仅亲笔御赐了“岳莲灵澍”匾额,而且为新修的金天宫撰楹联一副。
由于清初几次大的修葺,金天宫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建筑宏伟壮丽,古朴庄严,且铁瓦石墙,文窗绣拱。宫内大殿供奉西岳华山神少昊,其祀典之隆,规模之大非它庙所能比拟。
(八)华山西峰翠云宫
翠云宫在华山西峰,又称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之后,庙内主持周静观在此释经布道,由于周静观的博学与才华,吸引得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内香火大盛,甚至于超过了诸峰各庙观,宫也由此而扩建重修。
特别是藏经楼里所蓄的道教真经是华山道教研究的宝贵财富。解放后又经多次修葺方成今天的规模。
重修的翠云宫为木石结构,依崖就势而筑。外廊明柱,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其风格秀丽典雅。
翠云宫分前后两殿,上下两层,东西各建有配殿,将前后两殿沟通连为一体。后殿门额悬有翠云宫牌匾,殿内供奉众星之母斗姥神位,塑像神态威严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