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40392400000007

第7章 文化风韵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不仅山峰雄伟惊奇壮观,而且还是道教名山,从古至今,有多位学者在华山开馆受徒,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览,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

(一)华山的宗教文化

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称“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为金天王。有四仙庵,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郝大通、贺元希、邱处机等道教高人修炼处。

山上现存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

自周末始,即有道家在云台观布道,秦汉以来,和道教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现存二百余篇。

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

金元时华山已成为全真派发祥道场,其中华山派为全真道的一个支派。华山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为开派祖师。

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全真教祖王重阳的弟子。卒于金崇庆元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加封“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

清代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中记载有个叫贝本恒,字常吉,淮阳的人。在17岁,拜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又拜龙门派的王常月受戒律。

这本书说贝本恒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在《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中则说他是华山派传说。书中记载:“贝常吉,名本恒,为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好。

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云逝世后,“为封其龛,葬于大涤山之金筑坪”。卷三《樊初阳律师传》也称贝本恒为华山派传说,说他又跟随樊太初学习,“得其宗旨”。

在《金鼓洞志》中又记载了李仁凝的事情,书中写道:“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称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为师。隐于云窝山房,好清静,修性炼命,备尝苦楚。性喜洁,最爱花木,精修三十年。”

据此,贝本恒乃是华山派道士,又曾参学龙门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带。

《诸真宗派总簿》第十三卷,记有华山派的传代派字,前四句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据此可知,贝本恒为华山派第十五代传人,李仁凝为十六代传人。

(二)有关华山的诗词

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

于是出现了《华山志》《华山记》《华岳志》《西岳华山志》《太华山记》《华岳全集》《华山小记》《游西岳记》《华山经》等不下十种记述华山的书本,因此可以说这是华山的兴旺时期。

1.寇准的《咏华山》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写道: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难能可贵。

2.崔颢的《行经华阴》 崔颢,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尚书司勋员外郎,他以才名著称,好饮酒赌博,行为轻薄,为时论不满。

崔颢早年写诗,情致浮艳。后游览山川,从军东北边塞,风格转为雄浑豪宕。他的短诗,清新活泼,富有民歌风味。崔颢有一首《行经华阴》诗咏叹华山,诗中写道: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峭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崔颢写山水行旅,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

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它雄壮奇险,是神话传说中的“众仙之天。”诗人在此诗中,着意刻划华山的崇高形象。首句叙述自己经过华阴仰望华山,一下笔就以“岧峣”两字笼罩全篇,表现华山的高峻雄伟。

3.王维的《华岳》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太乐丞,之后被贬为司功参军。

王维晚年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王维在诗歌艺术上造诣极高,是唐代杰出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又擅长音乐与书法,他善于运用精炼准确的特征性语言,着墨无多,却具写意传神之妙,把山诗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维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华岳》一诗咏叹西岳华山,诗中写道: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大寒,森沈华阴城。

昔闻乾坤开,造化生巨灵。

右足塌方山,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岳峙,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恩奉迎。

人只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诗人运用夸张笔法,化合神话故事,传神地写出了华岳威峙秦京的雄伟气势和壮丽风貌。

4.杜甫的《望岳》 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

杜甫的诗书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正义感与鲜明的倾向性,忠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后,诗人莫不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受到他的影响。

杜甫有《杜少陵集》第二十五卷,诗一千四百余首,后人注本极多。其中《望岳》是描述华山的一篇诗作,诗中写道: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盘。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首诗写华山崇高,可比当年望东岳时的崇敬,然而随后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两字已表明了作者的愿望无从实现。

恰似作者的前半生,想入世有所作为,却总是报国无门,本诗透着无可奈何的心情。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旁徨。

5.李白咏华山的诗作 李白青年时,博学、广览、击剑、任侠,即漫游全国各地,形成了豪放不羁的性格。742年经道士吴筠以及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召他到长安,供奉翰林。

千百年来,在众多的游山者中,谈及西岳华山,畏险者比比皆是,而以韩愈之怯懦最具代表,唯独李白以险为乐,最是豪放,堪称真勇。

其中,《玉真仙人歌》《登华山》《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描绘了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观。

史载,李白26岁以后“辞亲远游”,曾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西过潼关而入长安。当时玄宗的御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已出家,金仙公主隐居华山大上方,而玉真公主常来往于华岳三峰,李白有诗赠玉真公主,其诗为《玉真仙人歌》。

诗中写道: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迎。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

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

诗中赞美玉真公主说:“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鸠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把玉真公主描绘成在太华峰头弄电行云无所不能、自由来去的仙人。

大约因了这首诗,天宝元年经玉真公主与华州华阳人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被诏人京,供奉翰林。天宝三年因权贵谗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东游梁园,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在李白游梁园的途中,经关西大道行至华阴县境,举目南望,西岳华山直人云表,不觉动了游兴,他要游览这座闻名于世的仙山,会一会高卧在峰巅的羽客。

李白喜欢喝酒,特别是他心情不佳时,常喝得烂醉如泥,借以解忧。华阴县志载,其时,李白醉人县城,竟倒骑在驴背上,任驴自由行走。不料这驴驮着李白居然闯进了县衙。众衙役见状,慌得一时手足无措,李白却像无事一般骑在驴背上背靠县令直乐。

华阴县令本是个势利的贪官,见李白这番举动,不觉勃然大怒,即令将李白扯下驴来,升堂审问。

县令拍着惊堂木厉声喝问:“汝姓甚名谁,胆敢如此无礼,还不从实招来!”

李白满不在乎地答:“本人无姓名。”

县令愈怒:“大胆!此乃有意戏弄朝廷命官,来呀,大刑侍侯!”

李白嘻嘻一笑说:“且慢!本人无名亦有名,不说,你亦知。”

县令问:“汝究竟是何人?”

李白斜视着县令淡淡地答:“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高力士脱鞋,贵妃捧砚,你该知我是谁了吧!”

李白在朝廷戏弄皇上和贵妃权贵的那一段故事,早已传遍朝野,华阴令自然知道。

县令听言,当下大惊失色,慌忙离座,连连致歉道:“原是李学士到了,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还望海涵。”说罢,便命衙役备茶,请李白后堂叙礼。

李白冷冷地说:“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马,华阴县里不许我倒骑驴?”言罢,又倒骑驴而走。

李白骑驴戏罢贪官后,即出华阴东门,赏罢西岳庙,便顺古柏行人华山黄神谷游览,李白游黄神谷至今民间仍有传闻。相传李白入峪时,正是炎夏六月,暑热逼人,他将驴寄放在峪口人家,一人独步进峪。黄神谷内,有一竹林庵,庵内有一道士,姓裴。李白对道家一往情深,便欲会这位裴道人。

黄神谷为秦汉赏岳之古道,自华山峪路开之后,这里已绝少游人,李白穿谷慢行,只见前边一大片青竹,竹林中有一条弯曲的小道。沿竹径而人,翠枝蔽日,绿草覆地,但闻溪流淙淙,山鸟啼鸣。竹林中果有一庵,主持正是裴道人。

于是,两人相与携手,携长瓢、大壶,盛着美酒,在峪内且游且饮,直至日暮始返竹林庵。次日早晨,李白出黄神谷,取道华山峪登山。一路上他穿关过隘,直奔主峰。当他登上南峰仰天池时,目空万里,手可摘星,不由脱口赞叹,此处最高,呼吸之间相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游罢天外三峰,李白出金锁关,行至云台峰。站立云台峰上,北望黄河如丝,自朔漠天际而来,至华山前,折而东奔大海,不由想起巨灵神擘山的传说。

回首南顾,翠崖高耸,仙掌犹在,华岳三峰就像一整块巨石雕成的莲花,而缠绕三峰之下的云层,就像神仙打坐的莲台,恍惚间,明星玉女、麻姑等仙子纷纷隐现于峰间云中,以至使得李白想入非非,飘飘欲仙,久久不愿下山。

下山之后,李白在梁园盘桓了一段时间,便下江南漫游。天宝五年,适逢好友丹邱子由江南人华山学道,李白便把他登华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赠给丹邱子。

这首《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中写道: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邱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邱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去蓬莱复西归。

玉浆党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李白的这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作大气磅礴,当推历代千余首咏华山诗中第一壮歌。因此,古人亦有“怯昌黎而壮谪仙”的赞语。

李白虽飘然而去,但他始终向往着华岳三峰的仙境,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反,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建立伪政权,自称大燕皇帝。当时李白流落在江南宣城一带。时局的突变,给予他精神以极大震撼超脱,使他从超脱现实的心情中猛醒过来。

他的名作《西上莲山》便于此而生。诗中写道: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惚与之去,驾鹤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该诗采用游仙体,前面写幻想中诗人与群仙会于华山而逸世独立的情趣,结尾从幻想回到现实,对叛军的残暴极为愤慨,而对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6.元稹的《华岳祠》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九岁时,年少有才名,贞元九年拜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因遇事敢言,得罪宦官,谪为江陵士曹参军,文宗太和三年为尚书右丞、武昌节度使等。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两人文学观点相同,彼此唱和,在新乐府运动中,起了桴鼓相应的作用。但元稹的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尚不及李白。元稹的诗风,有时流于僻涩,不似李白的舒缓畅达,但有一部分作品,却写得精惊深峭,有其独到之处,宫中呼为“元才子”。

元稹的《华岳祠》是描述了华山的景观,诗中写道:

山前古寺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

双燕营巢始西别,百花成子又东还。

7.王昌龄的《过华阴》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即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是江宁,即今南京人,一说是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的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三年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其时声望很高,晚年因不慎,被贬为江宁县丞、龙标县尉,安史乱起,还乡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其诗微婉多风,又句奇格俊,雄浑自然。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以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其中绝句约占分之一。其中《过华阴》是专门咏谈华山的诗作,诗中写道: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窤映转奇艳。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作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8.施耐庵作《华山赋》 施耐庵,元末明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早年他曾游览过西岳三峰,并即兴作了一篇《华山赋》。其赋中写道:

峰名仙掌,观隐楼台。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乾坤皆秀,尖峰仿佛接云根;山岳推尊,怪石巍峨侵斗柄。青如澄黛,碧若浮蓝。张僧鲧妙笔画难成,李龙眼天机描不就。深沉洞府,月光飞万道金霞;睾蓉岩崖,日影动万条紫焰。旁人遥指,云池波内藕如船;故老传闻,玉井水中花十丈。巨灵神忿怒,劈开山顶逞神通;陈处士清高,结就茅庵来瞌睡。千古传名推华岳,万年香火祀金天。

相传施耐庵下山之后,曾上过岳西的少华山,并仔细考察过华山脚下、关西大道两侧的山川形胜与风土人情。等到他写《水浒传》时,把这些素材经加工提炼大都写了进去。

《水浒传》的开篇,便自华山脚下写起,写了少华山九纹龙史进的故事。而史进其人,便是华麓长涧河畔人。

1998年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剧组,曾到史进家乡进行过采风活动。另外,《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提辖鲁智深,他早期的从戎生涯便在关西一带,有名的“鲁提辖怒打镇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史进与鲁智深,以及少华山的起义军头领朱武、陈达、杨春等,大都具有关西大汉豪爽的性格特点。

然而,书中宋江大闹西岳庙的片段,最为精彩。梁山泊好汉鲁智深和武松奉寨主宋江之命前往少华山邀史进、朱武、陈达、杨春四条好汉入伙,到得华山脚下,得知史进为救画师王义之女娇枝,一怒杀了公差,只身前往华州城欲刺杀贺太守,不慎被人察觉,打入死牢,性命危急。

鲁智深急于搭救史进,不听众头领劝阻,独自去闯华州城,伺机寻贺太守报仇,反被贺太守发觉,设计擒拿,也一并打入囚牢。宋江得报之后,星夜率领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等好汉,点齐三千兵马,直趋关西大道,赶往华山救人。

其时,适逢宋室遣殿司太尉宿无景奉旨持“金铃吊挂”至西岳庙降香,祭拜西岳神。于是江、吴用劫了御香并金铃吊挂,计赚贺太守至西岳庙内,众好汉杀了贺太守,大闹西岳庙,并赶奔华州牢中救出史进与鲁智深,会集少华山众英雄,经由华麓,过华阴,潼关,出函谷关,一路浩浩荡荡,奔梁山泊而回。

这一片整整用了五十八、五十九两个章回,详细叙述,十分引人人胜。此外,施耐庵早年游览华山所作的那篇《华山赋》,也被他原原本本地写入《水浒传》中,由此可见,施耐庵这位著名的小说家对西岳华山这座天下名山的情有独钟。

华山钟灵毓秀,造就了不少匡世之才,像开创朱明数百年江山的台阁重臣刘伯温便是如此。他早年曾隐居华山上方读书、撰文,成就了许多著作。像这类隐士文化和贬官司文化早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华山的民俗特色

华山沿路均有小吃摊点,民间小吃既有陕西的特色美食,又有华山特色小吃,尝过后让人流连忘返。

除此之外,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华山,还有着许多民俗产物,这些东西不仅美观,有着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1.华山剪纸 剪纸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艺术形式。

多见于窗棂、门帘、顶棚、炕围等民间住宅,也用于陶瓷、刺绣、印染等艺术品。剪纸风格明快简洁、手法夸张朴拙。

华山剪纸因地域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秀丽明净,有的概括凝炼,有的柔健相济,有的粗犷古拙,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形象。

2.华山皮影 华山皮影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戏曲造型艺术形式。

华山皮影选用上乘牛皮作原料,通过制皮、画稿、雕镂、彩绘、熨平、合成等工序,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的艺术形象。

华山皮影题材多以传统戏曲人物和华山神话传说为主。

3.华山刺绣 刺绣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与色彩的搭配在窗帘、门帘、鞋垫、马鞍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戏曲人物等,寄托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风格以粗犷恣意、色彩艳丽而见长。

4.大刀面 大刀面是华山的特色面食,名字和华山一样有气魄。顾名思义,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浇上事先调好油炸面酱、豆腐、粉条臊子,调入醋、盐、辣子油,即可食用。

特点是面条泛黄,汤红里透黑,酸辣可口,长久食用,可治胃寒。

5.踅面 踅面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

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十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

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

6.麻食泡 麻食泡是华阴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可与西安的羊肉泡馍媲美。麻食做工精细,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层油泼辣子和飘香的大油珠子。

透过油层,碧玉般的豆腐块、黄金般的粉条、银白色的葱节、火黄色的蒜沫若隐若现,切成块的锅盔馍埋在下边,手一端碗,香气扑鼻。

此外,还有面花、麻食、荞麦凉粉、锅盔、牛羊肉泡漠、凉皮、凉粉、黄河鲇鱼等可口的特色小吃。

(四)金庸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在现代我国的词汇里,意味着最高境界的交流、探讨和较量。这一现代成语的创造者,我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号称“武林盟主”的金庸登临华山北峰,凭风畅谈江湖风云。

华山雄伟的山势就像挺立在中华大地中心的倚天之剑,华山论剑就是在剑尖上的挑战。金庸的小说中,华山论剑举行过三次,都是在南宋年间。时隔八百多年,第四次华山论剑,2003年10月8日,在华山北峰举行。金庸从香港飞临西安登上华山,与天下英雄说侠论剑。

在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中,有13部提到华山,但在2003年10月8日,金庸却是第一次来到华山。

天公作美,一直阴雨连绵的西安,在金庸6日抵达的那天放晴。8日的华山也是阳光肆意,天蓝云淡。

此次金庸论剑的主会场设在华山的北峰,10月8日9时10分,金庸从黄浦玉道来到索道广场。这条道是华山古道当中最古老的一条道,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从这条道上山寻仙。穿行过绝壁,金庸和北大教授严家炎、“巴蜀鬼才”魏明伦、“武侠导演”张纪中、编剧杨争光、“北大醉侠”孔庆东在这里坐而论剑。

有天下第一庙的西岳庙成为“金庸迷”所在的分会场。代表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金迷”,除通过大屏幕全程收看到主会场的直播外,还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与主会场形成互动。

美人关、美酒关、奇局关是武侠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上午,金庸登临华山北峰之前,主办方也特意精心安排了这三关来考“金大侠”。

第一关是华山索道前的“美人关”,翁美玲、朱茵、周迅的剧照先展现在金庸面前。大陆版电视剧《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扮演者刘亦菲,请金庸把四个形容词赠给这三位演员,得到两个形容词者则表示金庸对她的表演很认可。金庸把俏皮给了翁美玲,把乖巧给了朱茵,把聪慧和妩媚给了周迅。

这样,金庸顺利过了第一关。金庸走出索道后,大家看到的却是电视剧《笑傲江湖》中岳不群的扮演者巍子早已摆下的酒席。金庸要么喝两坛酒,要么辨认青铜爵、夜光杯等三件传世酒具分别是哪个年代的。

经过仔细的辨认,最后金庸正确回答出商朝、周朝、唐朝,顺利过关。金庸先生在华山比的不是酒量而是酒趣和酒识。

第三关是我国有围棋“棋圣”称号的聂卫平为他的弟子设下的“奇局”,金庸只需走一步棋便可过关。金庸见到围棋老师,笑着说:“手下留情。”而后一步轻松过关。没有难住金庸,“棋圣”聂卫平却被华山难住,过招后不久,因为身体不适而被抬下山。

此次活动的特约嘉宾主持、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评论说:“金庸三次华山论剑的描写,是他对武侠境界的三次理解不同,可以说是认识的深入和递进。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把天下的五位武林高手选出来到华山顶上比武功,五大高手事实上没有高下之分。第二次华山论剑事实上没有一个结果,因为最后到底谁是天下第一,在描写当中看不出来。第三次华山论剑,中心是老顽童,他武学天下第一,和欧阳锋正好是两极对立。老顽童千方百计忘掉他所学的武学,求而不得。这表现了金庸先生对武学当中某种境界的思考。”

在和嘉宾谈剑影江湖、侠旅萍踪、荧屏春秋、情为何物的四个主题对话中,金庸思维敏捷,时有妙语而出。

魏明伦是号称“巴蜀鬼才”的著名作家,这一轮谈的是剑。魏明伦首先发难:“我想说的是铸剑,鲁迅有一篇小说叫《铸剑》,他的目的是冲向帝王帝制,我想问问鲁迅的《铸剑》和金老的‘华山论剑’之间有什么联系?”

金庸用《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和屠龙刀来说明:“我写《倚天屠龙记》的时候,就把这个意思融进去了,里面有两把宝刃——倚天剑和屠龙刀。屠龙宝刀可以号令武林,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也就是可以反对元朝统治。可是要是得了屠龙刀的人成了暴君,倚天剑又可以取他项上人头。意思是如果你为老百姓服务,大家接受你统治,但是如果欺负老百姓,单独一个人也可以置你于死地。”

金庸小说中有着许多精彩招式,但是他又提出了一个无招胜有招的概念,着实让广大金迷费解,到底是“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这样的绝招厉害,还是无招无式厉害?

魏明伦的意见是,有招无招是道家学说,不拘泥于招式,炉火纯青之后看不出他的技巧。而金庸自己的解答则是:无招胜有招只不过是一句口号,出招之前心里早就有招了,无招有招是统一的,有招是无招的基础。金庸提倡要无招胜有招,不要靠这些绝招,而要靠相互让步,和平相处,这就是无招胜有招,合乎于武道。

在谈论中,金庸竟然说自己不是大侠,这样的说法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愣。

金庸说:“他们叫我金大侠,我不敢当,我不是大侠。这个侠字在我心目当中有一定的意义。以牺牲自己利益,主张公道正义,抱打不平,就算倾家荡产,自己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去干,这种事情我做不到,所以谈不上大侠。”

杨争光认为金庸太过谦虚,追问金庸有没有侠气,金庸这回不再自谦,坦然点头,说自己性格刚强,要是别人压迫,是绝对不会屈服的。

当论及金庸书中的感情时,主持人提及金庸曾经说的一段话,金庸说他曾哭过三次,大哭:看到杨过在赴小龙女之约的时候苦苦等到太阳下山他哭了;张无忌与小昭分离的时候,他哭了;萧峰误伤了阿朱的时候,他哭了。问金庸现在再回忆起这些片断是否还会伤心时,金庸的眼睛湿润了,他动情地给了肯定的回答:“会的。因为写的时候就难过。重读的时候觉得更伤心。”

随后,节目中播出了到金庸家乡浙江海宁拍摄的短片,金庸在论情和看短片期间,前后四次抹去眼角的泪珠。

在华山上,金庸不仅得到华阴市赠送的“白虎印”,还将被封为“武林盟主”。

“华山论剑”结束,金庸按下了自己的手印,不久之后,由他所书写的“华山论剑”这几个大字将刻在华山北峰的绝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