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挺拔峻峭,被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天下奇景”。
嵩山历史悠久,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
嵩山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的宝地。在嵩山上可以领略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感受到儒、释、道三教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太室山和少室山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
太室山和少室山共同构成整个雄浑高大,气势巍峨山川秀丽的嵩山。
1.太室山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于此地,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为妻的意思。
太室山共有36峰,岩嶂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记载中“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
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山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
2.少室山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十公里。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在山下建少姨庙,所以山名称为“少室”。
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36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
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中记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
御寨山西有水池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后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字。
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及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
(二)禅宗祖庭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创禅宗,所以史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1.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少林寺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
北魏孝昌三年,佛祖第二十八代弟子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大师到我国,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于此首传禅宗而名扬天下。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改名为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恢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
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
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少林寺大半被毁,直到唐末五代,寺院逐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也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
1928年,少林寺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以及千佛殿等。
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的塔林,有塔二百二十余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少林寺后来曾屡加修缮,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禅院、达摩洞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一百五十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除了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经考据后证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称为“南少林”。关于南少林所处地点,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种说法。
少林功夫是汉族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700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
由于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提倡武术禅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禅程式。
少林武功有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其他兵器械类、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技击散打气功、软硬功夫,著名的功夫有童子功、铁砂掌、排打功、梅花桩、少林寺五行拳、八段锦、少林寺易筋经等。
少林寺向来以拳术驰名海内外,享有“武林之尊”的盛誉。
与少林寺武学、禅学同样光辉灿烂的是少林医药。
少林医药的总纲是活血化瘀抗衰老,疏经通络祛百病。它以通为补,以通为用。这个古老的主张,正符合现代医学界的共识,即多种怪异之病,如癌症先起于相关的瘀堵。
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认定经络调理能治疗43种疾病。国家中医药局更指出,中华医道是新世纪人类干预和消除亚健康工程之根本。
少林武功以易筋经、洗髓经作为镇寺之宝。同样少林医药的治疗理念也强调,不仅仅要治疗疾病的症状更要让病人易筋洗髓,脱胎换骨,去除病根不复发。
少林黑膏是一千五百多年来历代高僧不断实践总结的圣方,效果神奇,被称为寺内三大镇寺秘方之一。
2.历代发展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清景日眕《说嵩》中说道:“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小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我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
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少林寺功夫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
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一万四千多亩,寺基五百四十多亩,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僧徒达两千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
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如今,少林寺绝大部分建筑均是重新建造,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制作。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得以保存。
3.禅法传说 最初东汉明帝时,明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鸟儿在宫里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异常清晰。
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讲给大臣们听,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个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
皇帝于是决定派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跟随汉朝使节来华的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为佛教的东来作出了卓越贡献,佛教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汉明帝敕于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两人译经。白马寺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的诗句“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说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马寺,到三国年间在南方发扬光大。
在白马寺生活的摄摩腾、竺法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建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
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两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邻浚流,立僧房”。寺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于白马寺三年,这是我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凝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寺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山。“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单。
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三国时期,嵩山出了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山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山出发,开始他的西行求法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20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80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
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住锡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我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150岁,周游列国,从未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山。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公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
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
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我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山后成为我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
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
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12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
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
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
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
玄奘遍学佛教传入我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见解差异。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
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5年成为精通50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19年,共翻译佛经75部1331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4.建筑布局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
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建年代无考,当在金、元时代。如今的山门,1986年按旧制重建,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
据《少林寺志》中记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
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为“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为“跋陀开创”四字。西石坊内横额为“大乘胜地”四字,外横额为“嵩少禅林”四字。
进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
郭沫若为此曾题诗说:
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
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
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山门的整体结构配置高低相应,十分和谐。
山门,应叫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
如今的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敕修时所建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为元明旧物。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绎着少林武术的发展史及其显赫功绩。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1928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七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四十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天王殿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个个威武雄壮。
慈云堂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在三门内甬路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通,故亦称碑廊北齐武平六年《少林寺碑》、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宋宣和四年《面壁之塔》、宋《第一山》,元皇庆元年《裕公碑》、元至正十四年《淳拙才禅师道行碑》、明万历三十七年《少林禅师道公碑》等名碑,皆列其中,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现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
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
大殿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历代每有修葺,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在建筑学术上具极高价值。殿门有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殿内供达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绘23幅,另有5幅在历代修葺已被毁坏,内容为初祖达摩以下36位禅宗祖师。绘制年代约在明末,形象质朴古拙。
彩绘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12根檐柱,4根内柱,神龛须弥座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画面非常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皆为北宋宣和七年大殿创建时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殿前尚有传六祖手植柏一株,围四米多,传说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钵盂将树苗从广东带回,植于此地。
大雄宝殿之后,又有藏经阁,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650公斤。
钟楼、鼓楼座落在大雄宝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1928年少林寺遭“火厄”,钟楼毁,大铁钟堕地,裂为数块。现钟楼按旧制重建于1994年。
大铜钟按原型铸于1995年,重6.5吨。钟楼北隅平台上残破大铁钟,即金泰和四年所铸原物,钟上有铭详记因缘。鼓楼,1928年毁于大火。现鼓楼按旧制重建于1995年。
法堂,即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为高僧讲经说法处。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及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清《少林寺志》木版,达摩面壁影石等。
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悉毁于火厄,殊为痛心。现法堂按旧制重建于1992年,内供汉白玉大卧佛,长7米,重16.5吨。
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过了法堂便来到方丈室,这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就宿于此,并赋诗一首: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
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方丈室内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在方丈室后是达摩亭,这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
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为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
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7.5米,长42米,面积320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
殿内地面上,尚有48个脚坑,传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另外,千佛寺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壮观,值得一游。
少林寺西面不远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塔林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现存自隋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代舍利塔一座,唐代塔一座,宋代塔两座,金代塔7座,元代塔43座,明代塔139座,清代塔10座,当代塔两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面积达1.4万平方米。为我国最大的塔林。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也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
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明两朝是少林寺历史最为重要时期之一,自元初一代宗师雪庭福裕入主少林,禅宗曹洞法脉重归祖庭,一直传到明末无言正道,其间名师辈出,高僧济济,史称“少林中兴时期”,并尊雪庭福裕为“中兴之祖”。
结合禅宗史传,可以看到少林寺的这段黄金时期也是曹洞宗的黄金时期之主体表现,夜是该时期我国佛教的重要表现。少林寺塔林中的元、明两朝墓塔及铭文资料,对于元、明两朝禅宗史学术研究,尤为难得可贵。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围还散布着自唐代以来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一座,宋塔两座,元塔一座,明塔两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塔室存碑,对早期禅宗史研究,价值更大。
古塔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典雅,石雕艺术精湛,塔铭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少林寺塔林入选我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
从塔林北行约一公里,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价值最高的一达摩祖师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从初祖庵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洞内,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
******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
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另外,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
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庵院内尚有碑石四十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从初祖庵后,攀登而上,盘曲周折,约一公里便到达摩洞。洞在五乳峰中峰上部南侧,为当年达摩面壁十年处。石洞深约七米,高宽三米余,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造,南额题刻“默玄处”,北额题刻“东来肇迹”。内供达摩塑像一尊。
甘露台,在寺院西墙外30米处,传为少林寺创始人跋陀译经处。当年跋陀与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译《十地经论》,天降甘露,因此得名。
唐显庆年间,玄奘法师亦向往在此译经,致书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两株,挺拔如铁。台下东南隅有古树数株,根出如虬如梁。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
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切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侧还有塔院等。据记载,从隋代起,少林寺内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时又加整修。现在塔院内有古塔两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为少林寺僧广庆所建。少林寺为千古名刹,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三)现存最古老的塔
北魏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明帝正光元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嵩岳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塔高39.8米,底层直径为10.6米,壁体厚2.5米。
塔之外部,由塔基、塔身、15层密檐和宝刹组成塔身高35.9米,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四面辟门。上部为全塔最好的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
东、西、南、北四面与腰檐以下通为券门,双门双券,其面做尖拱型,拱尖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卷旋纹,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铭一方。
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一根,外露部分呈六边型。柱头饰火焰宝珠与俯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状柱础。
除辟门之四面外,其余八面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尊狮子,全塔共雕16尊狮子。
塔身之上,是15层叠涩檐,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两扇,门上皆有尖拱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下施有垂幔,有的两扇门板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
门两边各辟一“破子棂窗”,每窗多为四根窗棂。密檐之上为塔刹,通高4.7米。塔刹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七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而成。
全塔外部,都敷以白灰装饰。该塔全部是用青砖垒砌而成,青砖的体积很小,但质地坚密,历经近一千五百年风雨侵蚀而不酥不碱,坚韧如初,的确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四)嵩山古老的三阙
阙是一种装饰性门观,它是尊贵的符号,华表的前身。阙由浅浮雕青石垒砌而成,顶部仿屋檐,称为“四阿顶”。每座阙分正阙和子阙,两者连为一体,只是子阙要矮正阙一截。
嵩山太室山的太室阙、少室山的少室阙、以及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1.太室阙 太室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距县城4公里。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
太室山早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设立寺庙祭祀山神汉代的时候扩建寺庙,隋唐时期香火最为旺盛。到明末被大火毁坏,清顺治年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宋金时期的布局和规模。
现在中岳庙门前500米的中轴线两侧相对而立的就是太室阙。太室阙分东西两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的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
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的石面除了镌刻有铭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
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阙身四面用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戏、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
2.少室阙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1961年,******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
少室阙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内容大部分都已剥落,模糊不可辨识。
少室阙的阙壁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共计有六十余幅。这些画的主要内容包括车马出行、马戏、驯象、月宫以及动物图案等,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地显示出了骏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汉代的雕刻手法十分夸张,风格则显得飘逸自然这些彩画是汉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3.启母阙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大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1961年,******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的阙北边190米处有一块开裂的巨石,即是启母石。根据文献《淮南子》中记载,上古时期大禹奉命治理泛滥的河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巨石从北面破裂而生启。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为此石建立了启母庙。
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即是启母阙。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曾一度改名为开母庙、开母湖。
启母阙是中岳汉三阙中损坏最为严重的,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高3.18米,两阙间距6.8米,整体结构和太室阙相同,阙顶已经部分遗失。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有长篇小篆铭文,记述了夏禹及其父亲鲧治水的故事,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一直为国内外学家所注重。
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字体为隶书,可惜大部分已经剥落。阙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历史故事画像六十余幅,其中的蹴鞠图,刻画有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展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
(五)树龄最高的柏树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我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传汉武帝于元封年游嵩山时,见三株柏树非常高大,一时高兴,将其封为“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胸围5.4米。二将军柏树高18.9米,树干粗4.5米,树身已空,可容数人。三将军柏树已于明末被火烧死。现在存活的两棵将军柏,大将军显然不及二将军古老。
民间传说,柏树受封时,汉武帝首先看到一株大柏树,便封为“大将军”,而又看到了更大的一棵,但天子金口玉言,不能更改,只好它屈居第二。
现在大将军柏半伏在石墙之上,二将军柏树干中裂有诗曾赞叹“嵩阳有周柏,阅世3000岁”,估计这两棵柏树的树龄可追溯到周代以前,堪称我国古柏之冠。
目前,树身虽有部分树皮脱落,但生机尚存,枝叶犹茂,苍劲挺拔。
(六)最古老的观星台
登封元代观星台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告成即古阳城,是我国最早的私有制夏王朝的建都之地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历史上曾被人们看作是天地的中心。
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心。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履斗状,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石圭居于子午方向,圭面为水渠,用来取水。台下北壁设有两个对称的踏到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
(七)悠久的嵩阳书院
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也坐落于嵩山的脚下这些都为嵩山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今天的嵩山到处是人文风物的瑰宝。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当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至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造,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由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圣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
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都置有学田,用来充当书院的费用。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八)宏伟的唐朝石碑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制宏伟,结构紧凑。
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于宝珠两边。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于宝珠的基座上,嘴唇吻于宝珠,堪称奇妙。这不仅是装饰,使碑首不至于显得单调,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功用,使碑身牢固稳当。
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有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的浮雕,两侧是浮麟的雕麒。这种碑首较那种盘龙式或半圆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征着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气势特别宏敞。
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细,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嵩山碑刻作品多达两千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嵩山留有墨宝。
(九)其它多样的景观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除了丰富的负有盛名的景观外,尚有许多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元素构成的引人入胜的自然奇景。古往今来嵩山有“八景”“十二胜”之称。
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十二胜景是龙潭贯珠、嵩阳洞天、少室夕照、御寨落日、石池耸崖、石僧迎宾、石笋闹林、珠廉飞瀑、云峰虎啸、猴子观天、熊山积雪、峻极远眺。
另外,嵩山的主要旅游景观有老母洞、卢崖瀑布峻极峰、老爷庙、中岳行宫、三级圣母宫、嵩山滑草场等,嵩山自然景观优美,有奥妙无穷的奇峰怪石。
全山群峰巍然耸立,峰峰经典。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有“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说法。
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皆为我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似一条玉带;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