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说讲学高僧名道及骚人墨客等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之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宝地。
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
(一)历史文化
嵩山的圣山地位,不仅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也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创建和兴盛,与嵩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息息相关,与历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禅、祭祀中岳,以及人们的嵩山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历史记载,历史上有72位帝王或亲自或遣使到嵩山祭祀、巡游,有众多文人学士、高僧名道到嵩山游览讲学、隐居修身,在嵩山留下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建筑和遗迹。
嵩山一带的文化又可称为“三河文化”,古代三条大河孕育了我国非常古老的“中原文化”,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就是孕育了“嵩山文化圈”。
嵩山文化圈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吸纳性,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显露出南北文化兼有的特征,是我国新石器文化很发达的地区是立国和强国的中心地区。
在距今约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分布在嵩山地区的遗址初步统计就达43处,其数量和密度在全国都居首位。
而在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豫西、豫中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距今三四千年,在郑州西北广武山麓和古济水之滨耸立了雄伟的西山古城。
在四千多年前的颍河支流溱河之旁,耸立了世界罕见的古城寨古城,在三千多年前还筑起了大师姑古城和二里头古城。
嵩山地区成了我国夏商周三代的立国中心,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我国踏入文明时代最早的地方,是萌发我国治国之道和形成礼仪之邦的发祥地。
嵩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我国史前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交流格局,使得嵩山地区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国家文明。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发生在嵩山脚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使得嵩山地区不仅成为当时我国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
最迟在西周初年,嵩山地区已被称为“我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嵩山也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对象到圣山崇拜对象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
(二)宗教文化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据《嵩高志》中记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
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异,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于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被称为“鬼谷宅”。
另有三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那里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
1.最早兴起的道教 嵩山上道、儒、释三教皆有,但道教兴起较早。
唐代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曾居山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均曾向其参访道要,高宗曾为其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
唐道士李筌曾隐在嵩山的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经典相传在山中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
嵩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为中天王。《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中记载,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
汉末魏晋时期,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
太平真君三年,太武帝还亲到嵩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到这里来。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于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
唐武后垂拱四年,武则天祭完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
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余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
唐开元十八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
宋乾德元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着冠戴一直沿袭至今。第二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
2.繁荣兴盛的佛教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
嵩山的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3年,比少林寺早42年,据《说嵩》记载,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我国佛寺创建之始。
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南朝刘宋末年,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王子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可迦业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我国。
北魏孝昌三年到达少林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历史九年,寺院逐渐扩大。
东魏天平三年,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最后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于定林寺,即今河南省峡县。禅门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
唐初,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昙云宗、志坚、惠扬等人,因救助有功,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赞许和封赏。
其后,唐朝诸帝优崇佛教。从此,少林寺日益隆盛起来。拥有土地一万多亩,殿堂楼阁五千多间。成为中外驰名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
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时期。殿宇楼阁历经修葺,楼殿金碧,花木满园。现在少林寺的布局和主要殿宇,大都为此时重建。明朝的王子中就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寺被称为“域内巨刹”。
佛门净土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传播之地。嵩山的佛教寺院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佛教,在建筑艺术、碑刻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方面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精品,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3.嵩阳书院的儒教 嵩山的嵩阳书院先后接受了佛教、道教、儒教的洗礼,但佛教、道教持续的时间不长,最有名气的是儒教。嵩阳书院是儒教的圣地也是我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一。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
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等人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
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著书讲学,创立了“洛学”。程颢字伯淳,号明道。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兄弟两人年少时皆师从理学祖师周敦颐入仕之后又都曾居崇福宫祠,在嵩阳书院讲学。
北宋中期,国内太平,文风日起,儒生经历了五代久战之后,都喜在茂密丛林或名胜中寻找安静之地研讨学问,著书立说,以避烦嚣。
二程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创立的洛派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新儒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具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其学问以“明道”为目标。
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到清代康熙年间,清初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地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它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耿介在嵩阳书院主讲二十余年,名震中州,影响全国。
司马光在此讲学期间,曾以儒学的历史观融合理学的思想,在嵩阳书院编写了《资治通鉴》的部分篇章。
理学的出现也表现为我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理论思维深化的表现,它把佛、道的“修身”“养性”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给予伦理纲常的哲学论证,既使之神圣不可侵犯,又使之深入人心。
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
(三)嵩山的诗词
自夏代以来,嵩山不仅被历代帝王将相关注,而且也成为文人墨客、高僧名道、达官贵族云集的地方。他们在此或祭祀封禅、或寻根朝圣、或吟诗作赋、或讲经论道、或登山赏景,均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千古绝唱。
唐代光启年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嵩山八景赋诗以赞,诗中写道:
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简约地说了嵩山的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八大景观。
嵩山“十二胜景”风物各不相同,有的雄壮魁梧有的秀逸诱人,有的飞瀑胜空,有的层烟叠翠,其惊险处让你魂飞魄散,迷人处使你留连忘返。也有一首诗赞美嵩山的“十二胜景”,诗中写道:
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
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
熊山积雪稍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少室山阴多有石板,其中,一块巨大的斜石板面向少林寺。每逢夏季中午雨后初晴,映着日光,银光反照游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面的月台上,举目南眺,可观绿色山峦中闪烁出银光一片,恰似白雪一般,人称“少室晴雪”。唐代诗人李颀有诗称赞道: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目试望南山岭。
太室山东崖之巅,岩石嶙峋,陡立云际。夹豁处一条瀑流从几十米的高崖跌下,岩石碧绿,水珠迸洒。
太室山上有一巨大石池,池水墨绿成潭,深不可测潭水沿崖下石冲出一条弯曲渠道,跃下陡峭高崖,崖下又成一潭,潭水冲出山峡,相迭灌流,成为九潭。
潭深坡陡,形势险要,巨石如牛,草木青青,环境幽雅,传为九龙隐身之地,故名九龙潭,即现在的蛟河东张庄八龙潭。
唐武后偕太平公主曾来此游览,建造离宫,驻跸于此,唐代大诗人王维诗赞此景写道: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眈。
仙人采药景观位于太室山嵩门待月处,距登封市区正北十余公里。乘车经嵩阳书院、老君洞下车,沿千级石阶路北上到“行宫”,站在“石船”上,面向西北玉柱峰下观看即可。
在桂轮峰的南端,有一处岩石特别突出,酷似一位老人,束发、宽衣、身背药蒌,脸略向东北看,一手抓着药苗,一手高举小镢,正在采药。
“石船”不远处还有“炼丹庵”遗址。仙人采药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和嵩阳书院大唐碑文,叙述的是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采药炼仙丹的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赞叹此景,诗中写道:
仙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在嵩山峻极峰西北,玉女峰、玉人峰、独秀峰一带是满山的鹅耳枥,俗称红榆,面积有数千亩之大。
每逢春季,红榆发芽吐穗,一簇簇、一团团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满山遍野全是紫红色的榆笋。
人走在红榆林内,榆笋散发出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心醉,登山赏景如进花园,好不惬意。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中赞道: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河南嵩山像一部博奥精深的文化史册,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封禅之山,是汉武帝、清乾隆等四十余位历代帝王巡狩游历之山,更是李白、徐霞客、司马迁、朱熹等文人墨客玩品抒情之山。
(四)民俗民风
嵩山区内居住有汉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八个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数民族节庆之日,地方政府与汉族同胞共同庆贺,充分展示其民习、民风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数民族的习俗乐趣。
中岳庙的庙会兴于何时,当地的老百姓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这是从老辈子那里传下的规矩。
每到春季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传统的古庙会就拉开了序幕。
会期长达十天,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人群摩肩接踵,似水如潮。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她们的肩上和手提的篮子里搭满一缕缕鲜艳的红绳。她们时而分散在中岳庙的大门外,时而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人们从她们面前走过时,总是随手递上一两角钱接过老人手里的一缕红绳,然后向中岳庙的纵深处走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妇女,她们向老人讨要红绳时,总是脸上腾起红云,羞怯地把红绳往腰间一塞,行动极为迅速,很快便隐入拥挤的人群中。
原来,这是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人们俗称为“拴娃娃”。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要在庙会期间参加这项活动。
娃娃是一种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涂上色彩。这种泥娃娃并不是谁都可以卖的,人们认为,只有从庙里道人手中拴回的娃娃才最灵验。因为娃娃需要拴回家,所以,红绳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拴的责任。拴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
寝殿内供奉着“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天中王”,又被人们称为“嵩岳大帝”,是主管嵩山一带的大神,人们都很尊敬他。
据说嵩岳娘娘心地善良,很同情人们的疾苦,凡没有儿女的人向她求援,她都会慷慨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把红绳递给道人。想要男孩的,需事先向道人说明。想要女孩的,也要在红绳拴上之前,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如果想要个双胞胎,道人会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
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揣在怀里,抱回家中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不管此法是否灵验,她们求子抱回泥娃娃后,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安慰。如果如愿以偿,她们生下孩子后,还要在孩子周岁时到中岳庙里向嵩岳娘娘还愿。
做了妈妈的妇女还愿时总是很慷慨,当初抱嵩岳娘娘一个娃娃,还愿时一般都要送回十个。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对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报答。
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当地的老百姓受传说的影响,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孩子周岁时,当地人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
除此之外,当地人来到中岳庙的铁人前,总要先抚摩一阵。据说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自己的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登封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