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商保证智慧(下)
40400000000019

第19章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3)

⑤总是:自觉有该项症状,总是存在,5分。

(2)评分方法

仔细阅读心理健康表每个序号的项目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等级高低中的一项等级,并相应地画上圈,要尽快回答,不必过多思索,只能选一项。

把选出80个序号中等级高低的级别列出,按照无是1,偶尔是2,有时是3,经常是4,总是是5,加在一起所得之和被8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检测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数。

2分~2.99分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分~3.99分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分~4.99分为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是5分则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检测者的心理健康分数在2分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及时进行治疗。

4.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

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首先,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企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分界线或绝对标准是极难做到的;其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等,而判别的标准又受到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认识及其所采用的差别方法的影响,因而在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认识及其所采用的判别方法的影响,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较难有统一的为人们公认的判别标准。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常态(正常)与变态(异常)就无法鉴别了。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两者确实存在着实质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自己感到忧郁、不愉快、心理不适,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等等,因而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这种判断标准在某些神经症病人身上常有运用,但是,也有某些病人坚决否认自己在身心方面确实存在着的异常现象,而这恰好构成了判定其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标准,这实际上也是运用了主观经验的标准。

其二是指旁观者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参照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以自身经验为标准来判别他人行为正常或异常的作法,与医生利用临床经验来对病人进行心理诊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标准

这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常态和变态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者,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判别标准虽然符合一般常识的看法,但不能作为普遍适宜的原则。因为社会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阶段、阶层的人对于行为也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若看到男青年留长发、穿花衬衣,人们恐怕会将其视为异常,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则对此就习以为常了。又如,我国旅店通常是将同性客人安排在一室住宿,若在西方国家这类旅客将会被视为同性恋者。因此,任何有关异常或变态的定义都不能仅仅根据个体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界定。

(3)以个人对环境顺应与否作为标准

顺应(adjustment)是指良好的适应(adaptation)过程及其效果。如果适应的后果没有成效就称为顺应不良(maladjustment)。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种行为对个人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变态。例如,刚刚步入对个人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变态。例如,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因难以全面独立应付新生活而导致辍学或退学;一位男子在遭受挫折后,以酗酒、吸毒、自杀或制造事端来对待自己和他人。所以这些行为如果伴有痛苦和功能紊乱的话,都可认为是变态。

(4)统计学标准

这是以统计学上常态分配的概念来区分常态与变态。在取大样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配,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正常与否就是以其心理特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就是说,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统计学标准应用到心理测验中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而且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检查方法也容易为大家所掌握。但是,这种以纯数量为根据的判别方法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行为的分配则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有些虽呈常态分配,但仅有一端是异常,而另一端则是超常或优秀的状态。

(5)以病因与症状是否存在作为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定等就有较强的鉴别力。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例如它对神经症、人格障碍等的判别上就无能为力。

如上所述,在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划分上,实在难以找出一个通用、客观的标准。上列五种标准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全解决问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就无法判别了。事实上,在患严重精神病时,以上所有标准都是适用的。但是从心理正常范围过渡到心理异常范围的临界状态(边缘状态)时,则哪一个标准都难以判定,只有具备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知识,通过对量与质的辩证分析才能正确作出判别。

三、中年人的心理调适

中年人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都处于成熟阶段,比较稳定,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处于社会的中坚地位,面临着家庭生活、养育子女、照料老人等多层面责任,心理冲突时而发生;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中的压力更重,许多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因此,心理问题较普遍,也较严重,特别需要适时正确地进行心理调适。

1.中年人心理问题的诱因

诱发中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重任与心身健康的矛盾

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人,往往面临着家庭、社会及人际关系的矛盾,既要顾及家庭,又要顾及事业,给自己带来较多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身心疾病。许多中年人往往采用重事业而轻健康的理念,盲目拼搏,处于高山不胜寒之中。

(2)家庭内部矛盾

中年人处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复杂的阶段,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面临着子女抚养及老一辈人的生老病死,面临着周围人及其他亲朋好友的各种关系。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往往耗费了中年人的大量精力,如果协调不好,必然带来矛盾和烦恼,从而导致身心障碍。

(3)身心疾病出现

随着中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加之精神紧张、过劳、不良的生活方式,易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溃疡病、癌症及脑血管疾病等。

(4)面临更年期

中年人经历更年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恼、多疑、敏感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2.中年人心理调适的原则

中年人只有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胜任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职责。中年人进行心理调适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正视现实,发挥优势

中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好时期,自身条件虽然成熟,但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影响。面对现实,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绝不气馁,没有条件的要等待时机,这样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2)心胸宽阔,不盲目攀比

中年时期也是同龄人社会地位升迁、经济收入悬殊较大的年龄。面对同龄人成为上司或时代骄子,应以坦然豁达的心理面对这一切;正确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及有利时机,避免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时差距是由人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无需让悲观失望的情绪困扰自己,应以踏实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

(3)与家人相互沟通

在家庭里中年人处于老年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年龄和时代造成的心理差异。需要同家人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缩短心理差距,以拥有融洽的家庭气氛。

(4)合理安排时间,善待自己

中年人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回到家中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又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还有日复一日的繁杂家务。应统筹安排,劳逸结合,不要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能消除疲劳,维持良好的心境。

(5)时刻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随着岁月的推移,衰老的迹象已开始出现,也易受到各种疾病的袭击,应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对疾病应有正确的认识,无需过分担忧、恐惧。

3.中年人心理调适方法

中年人被诸多心理问题所困,该如何调适以保障心理健康呢?从中年人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出发,应掌握以下方法。

(1)强志、修身、慎行和制怒

中年期是人生中最复杂,最易遭受各种不良刺激而引起伤害的时期,因此,维护心理健康必须遵循强志、修身、慎行、制怒之要则,有意识地培养生活情趣,以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

(2)处理好家庭关系

其中包括三代共居家庭的核心作用的发挥、三口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作用、夫妻间的情感生活以及婆媳、姑嫂、兄弟姐妹关系和双方老人的赡养。“清官难断家务事”,看似一件小事却可酿成家庭的不和谐,久而久之,必形成心理上阴影。据称,在中年人心理疾患的发病原因中,来自家庭的过半,因而不可小视。

(3)加强自身修养

正确对待、客观对待别人,对自己洒脱一些,做到力所能及,不苛求;对别人宽容一些,不无端责备,这样才“生不起气来”,自然,心理也会平和。

(4)热爱自己的工作

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获得成绩,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便把无端琐事置于脑后,精神上的大片空间为事业所占,自然,也就不会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5)加强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主动摆脱不良情绪和刺激。要学会主动克制以及自我宽慰。遇有挫折、冲突引起的有害情绪,要保持冷静,要理智地控制情绪,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主动摆脱、迅速转移;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放松自己,并在放松过程中劝说自己、安慰自己。

(6)要有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要充满自信心,充分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家庭、友人及事业的价值,尤其在集体环境中,充分认识个人的角色作用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与生活上要培养独创精神及与自己的职业、年龄、环境相协调的气质风度。这样,在公共交往中得到的赞誉将构成对自己的良性刺激,从而产生愉悦与幸福感。

(7)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努力搞好人际关系,要交几个知心朋友;在社交场合一方面要严肃、认真、诚实;但另一方面又不拘谨、做作。适当的时机,要有必要的风趣和幽默,但不庸俗。还要增强集体感,培养乐观情绪和开朗性格。

(8)努力安排和调节好自己的生活、工作、饮食、睡眠等

要保持自己躯体健康及心理活动的平衡。这里强调,中年人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体育锻炼。

夫妻之间必须心心相印。这是家庭关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维系心理健康的金钥匙。要知道,夫妻之间不单单是性的欲求,也是人性的相互结合。从心理学上讲,男女的性确立不仅是解剖学的,亦包括男女相对应身份的形成。如果这种男女性确立的不安全,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困难。男女性生活的不协调,或男女任何一方出现的性功能障碍,是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而这又恰是心理失衡的原因之一。因此,双方均应互相体谅、主动配合,增强信心,克服障碍,使家庭真正成为幸福的“港湾”。

4.把压力调适放在心理调适首位

中年人经常被各种压力,心理(精神)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慢,超过负荷极易引起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及偏头痛。若长期如此,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所以,中年人要把压力调适,放在心理调适首位。

(1)控制精神压力

要想有效地控制精神压力,首先要了解引起精神压力的因素,然后再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加以控制。以下控制精神压力的步骤可供参考。

√合理安排时间。把要做的事情列下来,再按照计划去做。

√把重大变动分开进行。使自己先适应一个变动,再做另一个变动。例如,避免在同一段时间既办婚事又买房子。

√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职业,定下的目标须切合实际。

√明智决定。在决定重大事项前应收集资料和听取意见。

√接受自己的外貌。对自己外貌不满之处别耿耿于怀,应学习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

√凡事朝好处想。避免消极情绪滋长,不要夸大困难。

√别孤军作战。有心事可向配偶、亲友、上司倾诉,别隐藏于心底。

√建立快乐家庭。对待家人应像对待亲朋一样亲切和互相尊重,他们会在你有需要时给予大力支持。

√结交朋友。我们都需要友谊。友谊能带来欢乐和力量。

√体质健康。经常运动,注意饮食健康和保持充足睡眠,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要知道健康的体魄是克服精神压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