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5年第12期)
40611700000044

第44章 事无空言说皇木(1)

邹蓉

好久以前就想去皇木,还专门为此筹划过几次,总以为我很快就要去了,实际上也是遥遥无期。即便人已经到了汉源,还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始终不能成行。

这些年没少听人说皇木,有人说皇木的腊肉好吃,也有人说皇木的竹子坪风景如何优美……我曾经在大渡河峡峪听人说,最佳的观景点就在皇木的三合村。如若仅仅是这些,不能对一个地方有更详尽的说法,终归还是让人意犹未尽。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想必“皇木”的地名还是有讲究的。一个“皇”字,免不了又要和古代的皇帝扯上关系,比如汉源的花椒之所以称之为“贡椒”,亦是如此。有史料记载:“皇木古为夷人之大堡子……明建文帝朱允炆居南京皇城,因此处森林茂密,多产上等杉木、楠木等,被列为采伐地……所以称为皇木厂。”还有史可证,500多年前,汉源帽壳山的确为北京紫禁城提供了木料。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国西南的皇木,就没有今天的紫禁城,也没有明清时候的北京。汉源的皇木是中国西南采伐皇家用木最重要的地方,也是迄今发掘出实物,唯一能够证明皇木存在的地点。

我对所有的史料都抱有一定的警惕性,免得混淆视听。如此,我自己对“皇木”实际上还是没有概念。

当年,我在汉源县第四中学上了一年的学。寝室里住有一个隔壁班的女生,我现在还能想起她的模样,就是忘记她叫什么名字,连姓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一个爱运动的高个子女生,模样俊俏,一说话就笑,篮球场上还很拼命……我记得最初认识时,她说自己是皇木人。我第一次听人说“皇木”,就是从她那里得知汉源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倒不是觉得诧异,就是觉得新奇。我去过的地方不多,听说过的地名也不多,自己也知道世界之大,还有很多地方我闻所未闻。也听人说过一些地名,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主要是缺少一些关联。恍惚记得她说要带我去她家玩,还说皇木离大树有好几十里路,得挑个周末才行。我以为她说的是真的,心里记着这事。有一段时间,我接连几个周末都不回家,总以为她看见我在,就会邀我去皇木玩。我没想到的是,她后来就再没提这件事情,有可能是她忘记了,也有可能就是随口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想邀我去耍。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一等再等,满心希望她有一天想起这事,然后我就跟她去皇木了。我小时候脸皮薄,没好意思提醒她,这事就不了了之。后来再听人说皇木,我都无一例外地想起那个女生,以及她对我说的话。

真要去皇木,并不是一件难事。就因为没有去成,又说来说去都说了好几回,后来就不大好意思再说。所有没有做成的事,都不过是想法,人生最不缺少的就是想法,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基本上我所有的想法都在,不会自己消失,总有契机给它溜出来,时不时撩得人心猿意马。人要活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明白,不能把想干的事停留在嘴上。还是让我逮着了机会,和一些写作的人去采风——于是,我在这个秋天去了皇木。

我坐诗人何文的车,车上还有杨兴中老师,我们一共就三个人。他们两个是天全人。天全和汉源同属于雅安地区,说起来也不算远。很凑巧的是,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去过皇木。对于这一点,相互都不用作过多的解释。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总是惦记着远方,难免会忽略近处。就何文的话来说,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前面的路才极富诱惑,每前行一米都是一个新的纪元……

开车从汉源县城出来往东,有很长一段公路是沿着大渡河顺流而下,过了乌斯河火车站,在某个分路口以后,车就往山里去了。大渡河也就越来越远了,但时不时还是能看见,不过真的是有点远了,看上去已经不敢相信是大渡河了,倒像是一股细流,又或者说是成了山与山的分界线。

何文的车开得极平稳,不紧不慢地跟着前面的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沿途的景和物与汉源别的地方相似,或者说就是农村与农村的相似,我不能马上神而往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长着高的树,以及矮的灌木丛,道路在中间绕来绕去,加之山中有薄雾飘散游走,四下变得扑朔迷离。还是能看得见远处的山,却看不到更长的路,前面的车突然就不见了,恍惚我们便这样迷了路,从此要与世界隔绝了。鸟儿清脆的叫声,忽左忽右,总觉得它们在旁边跳来跳去,像是在故意逗我,可惜我听不懂。隐约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兴奋,抑或假装迷路倒是很开心的事,有一点小刺激。看似每一段路即将消失,它还是要往前一点一点地延展,就像是路载着我们往前蹭。

无论如何,还是应了那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面突然就出现了一片开阔地。公路两边的地里种着红苕,红苕藤爬了一地,长得铺天盖地。离公路远一点的地里长有青菜、包心菜,排列整齐,长势喜人,看上去有一些规模,应该是蔬菜种植基地。坡上坡下的地里稀稀拉拉地立着苞谷杆。这个季节,苞谷已经收了有一段时间了,留在地里的苞谷杆不过是一些“光杆司令”,大概还没来得及收拾。近年去过的农村,农民只忙着收粮食,收过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地里还是一片狼藉。

每次看见这样的情形,就不由得想起我曾经的乡村生活。当年,我们家也要种苞谷,而且每年都种,种出来的苞谷磨成粉给猪食。母亲才收完苞谷,又要拿镰刀去地里砍苞谷杆,她是要把地里收拾亮堂。母亲总说“只有把天亮出来,地里的庄稼才长得好”。那些秋天,我也是要跟着母亲下地干活,苞谷杆背回家立在晒楼边的空地里,太阳晒得到,风也吹得到,要不了多长时间,苞谷杆就脱水干透。然后再折成一截一截的,每次煮饭的时候用它来生火,等火烧旺了再往里放柴禾,火就这样烧起来了,燃后的灰烬撒在地里作肥料。

凡是看见收了苞谷的地里还立着苞谷杆,我都恨不得抓一把镰刀,亲自下到地里去把余下的事情做完……尔后惊觉,这事与我并无关系,倒像是某种强迫症在作祟。我害怕看见别人没做完的事情摆在那里,我就会很认真地思考,而事情确实与我不相干,我不过就是想想而已,并不会真的去做,还是感觉到累,一种力不从心的累。我想着当年的母亲,想着她那些种地的日子,她作为一个农民,那么多年一直都很是尽职。

算起来,我离开汉源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还真是有点久了。这样长的时间,新生儿也能长大成人。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我曾经生活过的农村,还有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现代交通的日新月异,新农村的建设初见成效,有过半的乡村已经实现路路通、村村通,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里的描述,已然成为过去。所有的变化,已经不能单纯地说是好与坏,凡事皆有两面性,常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过去的农村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的限制,以至部分土地板结,田地荒芜。路过那些长着过膝蒿草的田地,风吹野花显凄婉,都不忍心多看几眼,看着看着就难过。

我小时候看见过有人为争一点地,大打出手,还有人为给自己家田里多灌点水被砍死在水沟里……我吃自己家地里种的粮食长大,自小就知道土地的珍贵。家里的田地不多,只有母亲和我分有土地,父亲和兄长有工作,户口不在农村,分不到土地。我也有童年的忧伤,小小年纪就要担心田里地里的收成,害怕地里长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看别人家田大地多,心里总有一些羡慕。我曾经梦想拥有大片的土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地主”,如果这个都不能实现,那我就要远远地离开。归根到底是不忍心看母亲患得患失,担惊受怕,还是希望生活富足,能够让母亲过得好些。

每个人的心里都长着欲望。

虽然我无法拥有大片的土地,虽然我也是按我设想的那样,远离了那块只能养活我和母亲的田地,对土地还是有割舍不下的情怀。有时候我都觉得可笑,也很幼稚,面对别人的田地,我要去估算它的收成,评估它是不是已经物尽其能。看着一些空在那里的田和地,想着母亲那一辈农民的勤劳,每一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死心塌地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近年有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身强力壮的都跑城里打工挣钱去了,唯有老人和孩子还守着乡下的日子。这便是我这些年觉得,农村再不是我熟悉的农村了。

前面的车停了,我们也跟着停下来。旁边有一个湖,听人说是松坪湖。

松坪湖是皇木松坪土司地的人工湖,湖里长满水葫芦,也不知道那水里有没有鱼在游。几只白鹭在湖上面交差盘旋、飞翔、栖息,从自己过去的记忆中慢慢回到现实中,心情异常平静。从湖的这边看湖的那边,湖水宁静而澄澈,湖那边的亭子里有几位老人,他们围坐在一起,看样子可能在打川牌,也可能是在抽烟、聊天,或只是坐在一起,什么也没有做,样子很是闲适。

近处的农舍有人推门,能听见院子里的鸡鸣狗叫,还闻到空气中家禽的味道……农村生活又缕缕涌现,仿佛也还是熟悉。这个时候有一种冲动,想去拍人家的门,进到院子里去讨要一口水喝。所有的想法都很隐秘,只要不说出来,就不会有人觉察,自己却很容易就融入这样的氛围中。

沿着湖边新修的公路徒步前行,我也不清楚是要往哪里去。突然就有人指着旁边一片林子说是土司古墓,我跟着驻足观望。土和石头堆砌而成的土司古墓异常质朴,如果不是有人指引,我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片林子。树长在土司的坟头上,中间荒草丛生,也不知道那些树长了多少年,长到现在树冠甚是茂密,已是遮天蔽日,想必此地是福地,抑或是风水宝地。还是觉得土司古墓太过朴素,实在是跟平常百姓以往的坟茔没什么两样。一边在说松坪土司的一些生平过往,另一边秋蝉在树上一刻也不消停,叫声尖锐刺耳,如利器或铁丝般“嗞嗞嗞”地要长进脑子里去,保不准耳膜会在下一刻“噗”一声破掉。有点烦心,下意识要寻它,却一直不能发现它所在的位置,即便是借助声音也不能。

关于松坪土司,《汉源县志》有专门的记载:明时有土司世居松坪,直至明终清至。康熙四十三年,因松坪土司马比必招抚发难彝民有功,即荣升其为土千户,即第一代松坪土司。道光十三年,土千户马林因“反叛”罪名,被清廷处死于成都。松坪土司历时130年。而民间传说土司居松坪是为避战乱,在此狩猎为生。

由松坪土司说松坪,过去整个松坪是一个大型的建筑群落,全是四合院,呈七星抱月之势,还设计有五福捧寿的造型……想必那是松坪土司地过去的盛况,就如大树的张家盐店也是如此。如今松坪土司地尚存甚少,除去土司古墓,还有一截大约三十米长的土司城墙。我看到的松坪是4·20芦山地震后重建的。基本上所有的灾后重建都是旧貌换新颜,是按现代新农村规划建设。现在农村的房屋修建非常讲究,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都跟小别墅似的。我不得不说,自己对新农村的认识极为模糊,好像整个国家都在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城市。另外,新农村与新农村的建筑模式又都差不多,识别度不高,这就跟城市与城市的千篇一律是一个道理。

——或许,习惯了就好。

看过松坪土司地,我还是坐回先前的车继续往前行。是我先问要去哪里,何文和杨兴中也是一脸茫然,原来他们也不知道具体的行程安排。一个车上三个人,就没一个明白人,我们竟然为此哈哈大笑。其实这样也挺好,越是对未来的事情无所知,就越是新奇。

说话间,不经意瞥见右前方有一个路牌:皇木镇。我当时就愣住了,居然忘记刚刚想要说的话,有点傻傻的。一直以来,我脑子里只有“皇木”,并没有“皇木镇”。可能是我对文字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这个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好在事情也不难理解,皇木——皇木厂——皇木镇,它们大概就是以这样的线性方式出现的。我来之前听人说过,现在皇木还住有当年的伐木工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