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6年第4期)
40612900000059

第59章 “恶人害怕你的利爪,好人喜欢你的优美”(1)

-流亡途上的布莱希特

芮虎

在德国文学的伟人祠里,布莱希特的位置高高在上。-兰尼基(注1)

布莱希特是德国,也是世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及理论文章。他的“叙事戏剧”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戏剧走向现代化。

布莱希特对于中国人而言,太熟悉了。至少是他的戏剧及戏剧理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翻译介绍到了中国。他的戏剧理论对于中国话剧创作和演出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剧本《四川好人》在1985年竟同时出版了两个译本。后来,这个剧本经过四川戏剧天才魏明伦创造性地改写为电影文学剧本之后,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布莱希特的诗歌在中国虽然也在1987年出过译本,却被他的戏剧影响力遮盖了。对于他的诗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楚克迈耶评论道:“我相信,布莱希特留下的作品,应该属于‘世界级’的水平,不是指那些说教的东西,而是他个人的音调,那些他的后继者无法企及的风格和方式。我佩服他的戏剧创作,特别是诗歌,并相信它在德国文学中是不可替代的形象,同时也是年青人的伙伴。”(注2)另一位他同时代的文学家福伊希特万格说:“德国有许多语言大师。而语言创造者在这二十世纪就只有一位,这就是布莱希特。布莱希特的影响在于,今天人们能够用这种德语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他开始写诗的时候还是不可能的。”(注3)

从慕尼黑到柏林

1898年2月10日,布莱希特出生在德国南部奥格斯堡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年,他到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和自然科学。其实,对于这些专业布莱希特毫不在意,他的兴趣一开始就集中在文学上面。1922年,在慕尼黑上演他的具有左翼倾向的剧本《黑夜鼓声》。由于剧本受到巴伐利亚保守势力的攻击,加之布莱希特也不满南德的沉闷气氛,1924年他移居柏林。这是他流亡生活的开始。这种流亡,开始只是自愿的对于自由环境的选择。在柏林,他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班,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据他后来回忆,这种研究和学习他耗时十年,花了四万马克。

有人说,布莱希特对于东方的现代戏剧理论和实践具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是共产主义者,而且得过斯大林奖章。其实,尽管布莱希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希望打破社会等级制度,达到理想的平等。而且,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实践的。从他的戏剧和诗歌里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主题。然而,严格说来,布莱希特虽然同情共产主义的革命,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加入德国共产党。而且,他也对于苏式社会主义制度不以为然。

严格说来,布莱希特是个诗人,才华横溢,他的戏剧本身是用诗歌的语言创作的,而且,他也写了不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诗。布莱希特的诗歌集《家庭祈祷书》(Hauspostille 1927),分为五部分:忏悔游行,祈祷练习,编年史,桃花心木赞美诗,麻木死者的短暂时日及可怜的布莱希特后记。兰波的叙事歌谣,威德金特(注4)的讽刺市民传统的街头说唱,维约和吉普林富有时代批评及鼓动意义的舞蹈歌曲,哥德的讽刺摹仿诗歌及教堂歌曲在这部诗集里都可以看到其影子。

1928年,布莱希特创作了《三分钱歌剧》。开始了叙事剧创作,并首次使用了戏剧间离方式,使观众和剧情之间产生距离,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出戏堪称布莱希特的样板戏:它将古典和现代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其中交织着音乐,对白,微妙的比喻,具有鲜明的主题,戏剧冲突和张力,重大的历史事件,敏锐的知识和通俗性。这个剧本他在1934年改编为小说,在荷兰出版。

“老鼠们登上了快沉的船”

1933年2月28日,国会纵火案次日,布莱希特携家眷离开德国,经布拉格到维也纳,最后到丹麦。在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多数是以反法西斯为主题。流亡期间,他和众多的流亡知识分子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本雅明(W.Benjamin)及艾斯勒尔(H.Eisler)等联系密切。

布莱希特逃离德国的经过,正如他的戏剧创作,富有传奇色彩。

1933年开始,德国保守及纳粹势力膨胀,布莱希特知道,自己离开德国在所难免。在一月,他拍摄了自己的空空如也的书桌,在照片上写道:“业已装箱”。同时,他请奥地利文学家克劳斯在维也纳给他安排一场诗歌朗诵。2月22日,克劳斯告知他,他将安排于3月16日在维也纳举行“诗歌的戏剧”讲演,同时,奥地利国王勒阿尔将接见他。为了安全,布莱希特让保姆将两岁的女儿巴巴拉送到奥格斯堡祖父家里。让儿子斯提凡住到朋友豪普特曼家。这样,逃亡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这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布莱希特因骨折必须住院做手术,出走日期因此推后。二月底出院,他惊悉国会被纳粹分子纵火并嫁祸于共产党,一场大逮捕开始了。布莱希特和妻子荷乐娜不敢回家,在出版商苏尔坎的帮助下,住到城郊,于2月28日到火车站,坐火车去巴黎。边境已经被封锁,在出境检查时,布莱希特出示到维也纳讲演的邀请书,以此为借口,得以蒙混过关。在布拉格机场,布莱希特接到了儿子斯提凡。在布拉格住了三日,就去维也纳。克劳斯在维也纳迎接这些难民时,说了句后来成为名言的话:

“老鼠们登上了快沉的船。”指奥地利本身也将成为第三帝国的属地。自然,诗歌朗诵会没有开成,那只是个离开德国的借口。

从那时开始,流亡途中,布莱希特就不断为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来源操心。在维也纳,他和另一位德国流亡诗人,共产党人贝西尔商量创办“火星”杂志,是为流亡文化人提供思想喉舌,同时也希望对大家增加一个经济来源。

3月中旬,布莱希特独自坐火车去苏黎士,去确定避难之地。而布莱希特的妻子则在维也纳认识了一位英国贵格会教会的女教徒,她到奥格斯堡将布莱希特的女儿走私过边境,送到父母身边。而他们的行李,则由布莱希特的父亲和豪普特曼交给可靠的人,稍后,通过不同渠道运送给他们。至于流亡地方一开始就难以确定。布莱希特考虑到瑞士的鲁嘎纳湖或者巴黎。然而,荷乐娜不愿意去这两个地方。于是,她在维也纳和丹麦的女作家她的小学同学米夏里斯联系好,去丹麦的斯文特堡附近的小岛图洛居住,在那里米夏里斯家有一座度假屋。五月中,她带着孩子,没有在当时布莱希特所在的巴黎停留,就去了丹麦,给布莱希特造成既成事实。于是,布莱希特也于6月20日到达图洛。

不久,在德国,希特勒政权禁止了共产党,许多作家都被列入黑名单,布莱希特的著作也被列入图书馆“清除污染”之例,被付之一炬。布莱希特得考虑长期流亡了。

1933年8月,在布莱希特的父亲资助下,加上荷乐娜所得遗产,他们花了7000个丹麦克朗在丹麦的斯文德堡附近买了一幢渔人的房子,加以装修。不久,他们的藏书也运到了,其中包括社会民主党的全套“新时代”杂志,那是布莱希特了解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宝库。

那时,布莱希特的书房设在马厩里,对于这间书房,一个丹麦记者描述道:

“很大的染色的松木办公桌占据了书房的一边,墙上挂着中国的京剧脸谱和荷乐娜的巨幅照片。在低矮的天花板下的横梁上,用小钉钉着用黑色纸板剪就的列宁的名言‘真理是具体的’。”

对于自己的流亡居所,布莱希特在诗歌“流亡地”里写道:

“木浆压在屋顶,使阵风/不会吹走干草层。/在院里打下木桩,/给孩子竖一个秋千。/邮件每周来两次/这里信件将受到欢迎。/海峡上来往着渡船。/房子开了四道门可以逃往安全。”

布莱希特称这里是“丹麦的西伯尼亚”。

那时,这里由于便宜的房租,成了德国流亡者的聚居地。布莱希特的家也成了流亡者活动中心。常常来访的有流亡巴黎的作家本雅明、作曲家艾斯勒尔、艺术家格罗斯茨等,另外,克尔西1936年也在这里写作《马克思传》。

根据丹麦官方规定,布莱希特和来自德国的其他流亡者一样,不能进行政治活动,居留只能每三个月延期一次。

1936年7月,布莱希特主编的杂志《词语》在莫斯科出版,成为德国流亡文化人反法西斯的重要刊物。同时,他还先后在布拉格、巴黎等地出版的报刊,比如《新世界舞台》,《工人画报》,《我们的时代报》,《巴塞尔民族报》,《德国中央报》上发表作品,鼓动宣传反对法西斯统治。

在流亡的途中,中国画“老子出关”常常挂在他的工作室。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生活艺术、京剧实践对于布莱希特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老子出关表现了几千年前在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流亡。同时,布莱希特还带着“墨子”的德译本,他对于墨子的平等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本中国诗歌英文译本也是他流亡书库的常用书。布莱希特以中国哲学家及诗人的思想为训,以忍耐、理解、宽容、无为的态度渡过自己十五年的流亡生活。以下是他不断变换的流亡地。

1935年6月8日,布莱希特一家被希特勒政权剥夺德国国籍。六月,在巴黎参加第一届国际作家保护文化大会。1937年10月,剧本《卡拉尔大娘的枪》在巴黎首演,布莱希特的妻子荷乐娜主演。

1939年5月,因为德国军队侵占丹麦,继续流亡瑞典。那里,女演员维福斯特兰特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给他们找了座别墅,住了一年。

1940年4月,布莱希特流亡芬兰。芬兰的女诗人沃里育基帮助他,在她的房子里住了四个月。其间,他与沃里育基共同创作了“潘提拉先生和他的仆人马提”。剧中弥漫着对于芬兰乡村风景的美好记忆。那时,布莱希特回忆流亡途中对于德国消息的了解途径:

“消息越来越少了。开始还有德文报纸,来自奥地利,捷克,瑞士,萨尔兰德。后来,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了。还可以收听电台,可是,不久维也纳沉默了,接着,布拉格也沉默了。”

1940年7月,布莱希特辗转到了莫斯科,在那里逗留了两个星期。那时,布莱希特的女友纳赫尔正在被莫斯科当局逮捕受审,布莱希特也无法给予帮助。事实上,布莱希特的许多苏联朋友都受到审查,监禁。这时,布莱希特感到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是另外一回事。而他的朋友本雅明则干脆称苏联政权为“无产阶级的独裁”。这样,布莱希特本来想留在那里避难的想法也被残酷的现实灭杀。毕竟,他还不像老朋友贝西尔那样是共产党员,能够认同中央的决定。骨子里布莱希特还是个自由主义者。

逃离了猛虎,喂养了跳蚤

1940年8月,布莱希特一家乘西伯尼亚快车,经莫斯科,到海参威。从那里乘船流亡美国加里福尼亚,住在好莱坞城区圣莫尼卡。这里,布莱希特一家住在一座加了一层楼的牧场屋,带一个长满茂盛南方植物的园子。邻居有托马斯·曼兄弟。然而,布莱希特常常对于自己在好莱坞的居住感到抱歉,说:“我没有钱也没有选择在那里居住”,或者“我们居住在一个没有尊严的城市”等等。那时,他必须写电影剧本挣钱,可是,经过与多人合作,却接二连三地失败。

在这里,布莱希特和卓别林开始来往。并发展成朋友。卓别林的富有个性的演出技巧对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甚至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了卓别林的思想。他们常常在一起,自然,卓别林是演员,而布莱希特是观众。后来,布莱希特认为,当今演坛“只有两个导演,……”除了自己,另一个是卓别林。

布莱希特和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维尔费尔以及别的德国流亡者,每周聚会一次,读书、讨论、时事述评。

1943年,布莱希特与托马斯·曼在建立“自由德国委员会”的宣言上发生思想分歧。这年,他还在纽约会见众多流亡知识分子,参加“民主德国促进委员会”。

流亡岁月,是布莱希特的重要创作时期,其间他创作了戏剧《四川好人》(1942),《高加索灰阑记》(1945),《伽里略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