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40908800000007

第7章 对“迷宫”出路的寻求(3)

伽桑狄公然复兴古代原子论,目的无疑不是为了复兴,而是为了给近代兴起的个人主义提供某种本体论的证明。应该说他的这种复兴反映了近代时代的趋势和要求,是对近代的时代课题所作出的一种回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疑是进步的、具有革命意义的。这犹如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发起文 艺复兴运动,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利用中世纪被埋没了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作为反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一样。但是,伽桑狄所复兴的原子论虽然有某些近代科学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建立在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上,没有超出古代原子论的水平。用这种理论来论证近代兴起的个人主义是脆弱的,它像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样,具有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的作用,但不具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观念的作用。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原子论作为一种哲学信念后来并没有多少人信奉。从理论上看,近代原子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理论,本身存在着矛盾和缺陷。首先,原子论通过断定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自动的物质实体而断定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在原子论者看来,原子是物质实体,而根据近代普遍流行的哲学和科学观念,物质是惰性的、被动的。

既然如此,它何以具有能动性?根据原子论者的看法,原子是有体积、有形状的,而有体积、有形状的东西,即有量的规定性的东西,至少在观念上可以设想总是可以无限分割下去的。既然如此,这种有体积、有形状的东西何以能成为不可分割的实体?正如笛卡尔所指出的:“宇宙中并不能有天然不可分割的原子或物质部分存在。因为我们不论假设这些部分如何之小,它们既然一定是有广延的,我们就永远能在思想中把任何一部分分成两个或较多的更小部分,……最小的有广延的分子永远是可分的,因为它的本性原来就是如此。”其次,按照原子论的观点,原子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那么由原子构成的自然物体与由原子构成的人之间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人在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中何以能成为能动的主体?人何以能获得超出因果自然规律的自由?人何以有理性、意志和情感?第三,按照原子论的观点,原子是自发运动的,而且它们的运动是按照不同方向进行的、混乱的,既然如此,由原子构成的物体,以及由物体构成的世界似乎就不可能是和谐的,而只可能是混乱的。原子论者似乎也承认物体有其运动规律,自然界中存在因果必然性。如果这样,它们的根据又何在呢?这样,这种理论难以说明宇宙和谐的客观事实,也难以说明由个体构成的社会和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四,根据原子论的观点,原子和虚空是宇宙的两个本原,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既然如此,原子本身是孤立的、隔离的,原子和原子之间只有结合和分离的关系,而没有连续性,没有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没有目的和追求。所有这些矛盾和缺陷表明,从近代的思维方式看,原子论不是一种自圆其说的形而上学理论。正因为如此,在伽桑狄之后,原子论没有得到多少哲学家的支持和进一步发展。相反,正是对这些缺陷的清楚意识,使莱布尼茨摒弃了这种理论,或者说从根本上改造了这种理论。

近代的机械唯物论从与原子论不同的角度给个人主义提供了本体论论证。在莱布尼茨之前,近代的机械唯物论的主要代表是勒奈.笛卡尔和托马斯.霍布斯。笛卡尔是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性的物体构成的。物质性的物体虽然像灵魂一样也是由上帝创造的,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但与精神实体不同,它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他说:“作为广延以及以广延为前提的偶性(如形状、位置、地点的运动等等)的直接主体,叫做物体(或肉体、身体)。”在笛卡尔那里,自然界的物体不仅指无机事物,也指植物、动物和人。既然所有物体都是实体,那么它们就都是独立的,具有独立性,由此必然可以得出个体在本体论上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的结论。

如果到此止步,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就与原子论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事实上笛卡尔已经意识到了原子论的缺陷,而且为克服其缺陷作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他否认有绝对的虚空存在,认为物质与空间在范围上是同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空间“也必然包含一个实体”;其次,他主张物质在宏观方面是无限延伸的,在微观方面是无限可分的;第三,所有物体都服从机械运动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上帝创造物质时赋予物质的,上帝创造的就是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创造以后不但不任意改变,而且永远协助这个世界遵循其规律运动。不难看出,笛卡尔的上述观点从多方面克服了原子论在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上的缺陷,如原子论所假定的原子不可分性与原子作为有广延的物质元素事实上的可分性的矛盾,原子被虚空隔离的问题,个体的和谐统一问题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肯定物体的独立性的同时肯定物体运动的统一规律性,从而肯定了独立的个体之间的连续性和和谐性。然而,笛卡尔的理论仍然存在着自身的困难。首先,他仍然否认物质性物体的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物质,整个物质世界,从动物、植物到矿物,是一个同质的体系。其次,他认为所有的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都服从机械运动的规律,甚至提出“动物是机器”。

这样,他在强调世界的统一性的同时,事实上就否定了个体的独立性。既然所有物体都是物质,广延是其根本属性,而有广延的东西又是无限可分的,那么,物体何以能成为实体?何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既然所有物体都服从机械运动规律,都只作位置的移动和机械运动,那么物体就不可能有自主性,不可能有自由,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由此看来,笛卡尔把广延看作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体只服从机械运动规律的观点,事实上是与他把物体看作是实体的观点相冲突的,因而也就在肯定世界的统一和和谐的同时事实上否定了个体的独立性。这样,他的观点的逻辑结论走向了他的初衷的反面。笛卡尔本人也看到了他的物理学理论的上述困难。为了保住人的独立性地位,他不得不假设人与所有其他物体不同,人不仅有形体,而且有心灵,这种心灵也是一种实体,它不服从物体世界的机械运动规律,它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由性、主体性的根源。然而这样一来,又导致了难以解决的作为实体的人的形体与作为实体的心灵的关系问题,或身心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他事实上没有给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提供本体论的论证。因为尽管他一般地谈论心灵或精神,但他自己也认为只有人才有精神,而其他一切事物并不具有。这样他肯定精神是实体只有人类学意义,而不具有普遍的形而上学意义,个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是一条形而上学原则。

霍布斯的机械唯物论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霍布斯的观点更彻底、更极端,从而事实上走向了论证个体独立自主的反面。他否认笛卡尔在物质实体之外承认有心灵实体,认为进行思想的东西是某种有形体的东西,我们不能把思想与思想着的物体分开。他虽然也承认物体的独立性,但似乎不是把物体看作实体,因为他认为既然物体的属性是广延性,那么它就是可以加以组合和分解的。他说:“世界是有形体的,这就是说,世界是物体(我所谓的世界不光是指尘世,……我所指的是宇宙,也就是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全部 物质),具有量纲,也就是具有长、广、厚;物体的每一部分同样是物体,也具有同样的量纲;所以宇宙的每一部分都是物体,不是物体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宇宙的构成部分。由于宇宙包括了一切,所以不能成为宇宙构成部分的东西就不存在,因之也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根据这种观点,上帝、心灵当然没有独立存在的余地,物体也没有什么独立性了,物体不过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已。而且,他还把力学中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的定律直接引入哲学,认为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外力造成的,物体本身没有运动的能力。既然物体是完全惰性的,当然就谈不上什么自主性。难怪霍布斯基于他的机械唯物论引出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主义的结论。机械唯物论的这种结局,逻辑地包含在这种理论本身之中。

通过对原子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理论倾向都是西方近代时代精神在哲学本体论上的反映,就其社会实质而言,它们基本上都是针对宗教神学和****主义,力图为个体的独立和自主争取本体地位,它们都把个体看作是实体,而不是把整体看作是实体。但是,由于它们都把个体看作是有量的规定性的物体,因而陷入了理论上的二难境地: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就否认了整体的和谐;肯定了整体的和谐,就事实上否认了个体的独立性。其结果是个体的独立性最终没有确立,以个体独立性为前提的普遍和谐更没有可能得到论证。这种后果表明,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上,这两种形而上学走入了歧途,不可能找到出路。要找到迷宫的出路,必须另辟蹊径。

三、出路在于寻求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莱布尼茨丰富而复杂的个人经历、渊博的学识、勤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兼收并蓄而又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使他深深地感受到时代的课题,又敏锐地洞察到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理论上的困境,并使他在克服这种困境的基础上给时代的课题提供了一份他充分自信的自圆其说的答卷。

莱布尼茨(1646—1716)在欧洲历史上最悲惨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前两年诞生在莱比锡的一位大学道德教授家庭。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古希腊罗马西塞罗、塞涅卡、普林尼、希罗多德、色诺芬、柏拉图等人的著作,以及罗马史学家和教父们的著作,相当熟悉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13岁时开始,他对逻辑产生了兴趣。15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他深受精通古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的教授雅可.托马修斯(Jacob Thomasius)的影响,受到传统经院哲学的训练,同时又读了许多近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培根、康帕内拉、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尔等)的著作,并产生了把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调和起来的思想。1663年他大学毕业,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个体性原则的形而上学争论》。在这篇文章中,他维护唯名论观点。1666年,他写成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论组合术》。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建立普遍科学的思想。这两篇文章构成了他终生既重视个体性、又重视普遍性,追求以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为前提的普遍和谐的出发点,他后来的许多形而上学观点已预先在这两篇文章中展示出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