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萧红研究七十年
4118100000016

第16章 萧红的文学是什么文学

萧红的文学是什么文学

林贤治

有一次,萧红跟聂绀弩闲聊。聂绀弩说:“萧红,你是才女,如果去应武则天的考试,究竟能考多高,很难说,总之,当在唐闺臣前面,决不会和毕全贞靠近的。”(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原注:唐闺臣,本为首名,武则天不喜她的名字,把她移后十名;毕全贞,末名)

萧红笑道:“你完全错了。我是《红楼梦》里的人,不是《镜花缘》里的人。”

“我不懂,你是《红楼梦》里的谁?”

“《红楼梦》里有个痴丫头,你都不记得了?”

“不对,你是傻大姐?”

“你对《红楼梦》真不熟悉,痴丫头就是傻大姐?痴与傻是同样的意思?曹雪芹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一个与他的书毫无关系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理解。但对我来说,却很有意思,因为我觉得写的就是我。你说我是才女,也有人说我是天才的,似乎要我自己也相信我是天才之美……我不是说我毫无天禀,但以为我对什么都不学而能写文章提笔就挥,那是大错。我是像《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在梦里也作诗一样,也是在梦里写文章来的,不过没有向人说过,人家不知道罢了。”

谈到鲁迅时,聂绀弩说:“萧红,你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散文家,鲁迅说过,你比谁都更有前途。”

萧红笑了一声,说:“又来了!你是个散文家,但你的小说却不行!”

“我说过这话吗?”

“说不说都一样,我听腻了。”萧红正色道,“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是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等。”

“我不反对。但这与说你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散文家有什么矛盾呢?你为什么看重小说、看轻散文呢?”

“我并不这样。但是人家,包括你在内,说我这样那样,意思是说我不会写小说。我气不忿,以后偏要写!”

“写《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之类吗?”

“写《阿Q正传》《孔乙己》。而且至少在长度上超过他。”

聂绀弩笑道:“今天你可把鲁迅贬够了。可是你知道,他是多么喜欢你呀!”

“是你引出来的呀!”萧红也笑了起来,“说点正经的吧。鲁迅的小说,调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齐受罪。如果鲁迅有过不想写小说的意思,里面恐怕就包括这一点理由。但如果不写小说,而写别的,主要的是杂文,他就立刻变了,最开始到最后都是个战士、勇者,独立于天地之间,腰佩翻天印,手持打神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出入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即使在说中国是人肉的筵席时,调子也不低沉。他指出这些,改革这些,和这些东西战斗。”

聂绀弩笑道:“依你说,鲁迅竟是两个鲁迅。”

萧红也笑道:“两个鲁迅算什么呢?中国现在有一百个、两百个鲁迅也不算多。”

聂绀弩大笑:“你这么能扯,我头一次知道。”

他们谈到《生死场》。

聂绀弩说:“萧红,你说鲁迅的小说调子低沉,那么,你的《生死场》呢?”

萧红说:“也是低沉的。”沉吟了一会,又说,“也不低沉!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他的人物,有的也曾经是自觉的知识分子,但处境却压迫着他,使他变成听天由命,不知怎么好,也无论怎样都好的人了。这就比别的人更可悲。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呢!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有的也很少。一下就完了。”

“你说的好极了。可惜把关键问题避掉了,所以结论也就不正确了。”

“关键在哪里呢?”

“你真没想到,你写的东西是鲁迅没有写过的,是他的作品所缺少的东西吗?”

“那是什么呢?”

“那是群众,集体!对吗?”

“你说吧!反正人人都喜欢听他爱听的话。”

“人人都爱拍,我可不是拍你。”

萧红笑道:“你是算命的张铁嘴,你就照直说吧!”

“你所写的那些人物,当他们是个体时,正如你所说,都是自然的奴隶。但当他们一旦成为集体时,由于处境同别的条件都起了变化,从量变到质变,便成为一个集体英雄、人民英雄、民族英雄了。用你的话说,就不是你所能悲悯的了。但他们由于个体的缺陷,也还只是初步的、自发的、带盲目性的集体英雄。这正是你写的,你所要写的,正为这才写的;你的人物,你的小说学,向你要求写成这样。而这是你最初没有想到的。它们把你带到一个你所未经历的境界,把作者、作品、人物都抬高了。”

“这听得真舒服。”

“你的作品,有集体的英雄,没有个体的英雄。《水浒》相反,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都是个体英雄,但一走进集体,就被集体湮没,寂寂无闻了。《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有许多是终身英雄。没有使集体变为英雄。其实,《三国》里的英雄都不算英雄,不过是精通武艺的常人或精通兵法的智士。关键是,他们与人民无关,与反统治无关,或反而是反人民的、统治人民的。他们所争的是对人民的统治权,不过把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推上去千多年,而又被写得一表非俗罢了。法捷耶夫的《毁灭》不同,基本上是个人也是英雄,集体也是英雄,毁灭了更是英雄。但它缺少不自觉的个体到英雄的集体这一从量到质的改变。比《生死场》还差一点儿。”

“你真说得动听。”萧红笑道,“你还说你不拍!”

“且慢高兴,马上要说到缺点了。”聂绀弩说,“不是有人说,你的人物面目不清,个性不明吗?我也有同感。但这是对小说,对作品应有的要求。如果对作者说,我又不完全同意。写作的第一条守则:写你最熟悉的东西。你对你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究竟熟悉到什么程度呢?你写的是一件大事,这事大极了。中国的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的成功,不可知,一定要经过无数的不自觉的个体到成为集体英雄。集体英雄又反过来使那些不自觉的个体变为自觉的个体英雄。可是,你这作者是什么人?不过一个学生式的二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什么面目不清,个性不明,以及还有别的,对于你来说,都是十分自然的。”

萧红掩着耳朵说:“我不听了。听得晕头转向的。”一面说,一面就跑了。

月色朦胧。

聂绀弩和萧红一起外出散步,在正北路的大马路上来来回回地走。他第一次听萧红说了那么多的话,像水一样从心底里流出来的话;想不到在一个看似柔弱却也活泼的人的身上,原来隐藏着如此可怕的、沮丧的阴影。

“你知道吗?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落的,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甘愿牺牲的惰性。我知道,可是我还是免不了想: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灾难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我不明白,我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这样想的是我呢还是那样想的是。不错,我要飞,但又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穿着绛色的旧棉袄,外披黑色小外套,毡帽歪戴着,帽外的长发在夜风中飘动。她一边走,一边说,一边用手里的小竹棍敲着路过的电线杆子和街树,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其实,她心里不宁静,说话似乎心不在焉的样子;走路也像小麻雀一样一跳一跳的,脸色跟月色一样苍白。她说到萧军,感叹道:

“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我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接着又谈到和萧军共同生活的一些实况,谈到萧军在上海和别人恋爱的经过……所有这些,聂绀弩虽然也曾零星地听说过,但是并不知道详情;听萧红谈起,才知道一个家庭在美好的外壳下,蕴含着多少苦痛和酸涩。

这时,聂绀弩不禁想起在临汾车站月台上和萧军的谈话。有意味的是,他们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里都同时说到两个单词:一个是“爱”,一个是“痛苦”。当时,听了萧军的话,聂绀弩还以为只有萧军蓄有寓意,今天他才知道萧红其实也跟萧军一样。这样,他想,临汾之别,大概彼此都明白是永久的了。

最后,萧红突然说:“我有一件事要拜托你!”

随即举起手中的小竹棍,递过去给聂绀弩看:“这个,你以为好玩吗?”那是一根二尺多长、二十几节的软棍儿,只有小指头那么粗。萧红说过,棍子是在杭州买的,带在身边已经一两年了。

就在白天,端木蕻良要萧红把小竹棍送给他,萧红答应说是明天再说。她对聂绀弩说:“明天,我打算放在箱子里,对他说是已经送给你了。如果他问起,你就承认有这回事,行吗?”

聂绀弩不假思索地马上答应了。

聂绀弩想起萧军临别时的嘱托,说:

“飞吧,萧红!记得爱罗先珂童话里的那几句话吗:‘不要往下看,下面是奴隶的死所!’……”

原载林贤治著《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

简论萧红小说的时空形式

刘媛媛

杨义称萧红的小说是“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a萧红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内容,也得益于其独特的叙述形式。而她的小说恰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闲散的结构、稚拙的叙述都构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莱辛在《拉奥孔》中曾说:“时间上的先后承继属于诗人的领域,”“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b恰巧,萧红可以说是集诗人与画家于一体,甚或她更偏重于画家。萧红小说结构的散漫、零碎化、片断化是和其小说中特殊的时空处理相联系的。萧红小说中的散点透视终止了时间的延续性,把一幅幅散漫独立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空间结构摒弃了时间结构,从而形成了小说结构的散化。

一、时空与作品结构、主题

时间与空间是构成一部小说的主要因素,而决定了小说结构最根本的依据只能是时间和空间。巴赫金在《时间的形式与长篇小说中的时空关系》中指出:研究长篇小说的时空关系在于它们的情节意义,造型意义——小说的全部抽象因素;哲学和社会概括、思想、因果分析等,趋向时空关系并获得丰满血肉,获得艺术形象性。c传统小说往往是情节结构模式占统治地位,时间大都沿“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空间变化随人物位移、情节推进而更进,呈顺序性时空结构特点。这类小说线索分明,人物鲜明,故事性强,容易吸引读者阅读。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缺乏时间的间断性,且利用因果必然律取舍材料,常常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传统情节小说的局限性与传统的时空观以及时空处理是密切相关的。

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学的译介使得近现代作家对传统章回小说进行了突破,时空艺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1903年,周桂笙在《毒蛇圈?译者语》中指出,西方小说与中国小说时空结构不同。与此同时,一批小说家开始探索新的时空建构方式,如徐卓禾《入场券》、《卖路钱》(1907)、吴趼人《平步青云》、《查功课》(1907)。他们改变传统直线型静态叙述模式以事件推移为主,以“时间一致”为原则,改变情节发展的自然流程。而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则采用了全新的时空结构,突破了传统情节小说的框架,淡化情节,以“狂人”心态来安排时空。萧红在谈到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时就认为:“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像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等。”d萧红的小说则是在其导师的引导下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萧红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结构,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胡风就曾批评《生死场》:“对于题材的组织力度不够,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e萧红的小说基本上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主要由叙述者所感受的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组合,时常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时间断裂,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多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出现,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独立成篇,形成并置的状态,这与萧红对于时空的独特处理是密切相关的。

二、个体时间与生存的状态

传统艺术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传统小说多是依照线性时间的发展来组织故事情节,而萧红则常会忽略叙事时间的连续性,终止具体时间的流动,造成时间的中断与碎片化。葛浩文认为:“由于萧红的作品没有时间性,所以她的作品也就产生了‘持久力’和‘亲切感’。”

《生死场》叙事时间跨度在十年以上,作者却只写了大约一年半的六个季节的更替,这里似乎有着一个连续的时间线索,但实际上这里的六个季节完全是不相关的,它们依附于具体的场景方式独立存在。《呼兰河传》表现得更为明显,小说的第一章完全是概述,各章节之间完全不存在时间的连续性,时间在这里已不存在组织文章结构的功能而变成一个个碎片。时间的碎片化又是与瞬间的强化相关联的,作者将一个个瞬间拉长凸显,让时间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在时间长河的瞬间里,人物的生死苦痛得以放大,令人触目惊心。《生死场》十年更替,作者以一年半的时间来表现,而这一年半中又分为几个时令,作者在时间刻度上通过截取一个又一个瞬间进行放大,用放大镜来张显瞬间的意义。

这种时间的断裂造成了小说结构的不连贯性,“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人们常认为《生死场》的中心是人民的抗日,但以传统思维却不能理解为何后七章与前十章造成了明显的情节上的断裂。其实,小说后七章的抗日情节只不过是萧红时间刻度上一个被截取放大的图像,它与前面各章应是并列的,只不过从内容上讲它是人生苦痛的一个应激状态,战争将人生的苦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的愚昧与挣扎也达到了顶峰。用抗日的主题来套《生死场》是偏颇的,萧红更注重的是人的生存状态。萧红关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普泛性的愚昧而苦痛的生活,这里有女人的生殖痛苦;有小团圆媳妇备受折磨却无力发声的无奈;有冯二成子追求爱情而不得,不得不回到自己孤独而丧失意识的生活中去的悲凉等等。

萧红的作品回忆色彩浓郁。萧红许多篇小说都是以童年视角进行叙述的,回忆对于萧红来说,首先是小说叙事技巧和形式,同时也与萧红对时间的感受有关。回忆的形式也给故事带来了时间的模糊与空间清晰的特点。这些故事发生在“我”的童年,但具体的时间却是模糊不清的。霍布斯认为:“(回忆)是找出一个固定而局限的时间和地点来寻找,然后他的思想便从这儿起,循着上面那些时间和地点追寻,以便找出动作或其他情况可能使他丢掉了这件东西。”g回忆是一个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双维度进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心有一个时间差的存在,即“固定而局限”的时间和被追寻的时间的时间差。萧红这里分别是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和小说文本的故事发生时间。《呼兰河传》现时和往事之间的鸿沟,模糊了往事的轮廓,剩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断片,对这些断片的审视,由于距离的生成,时间的淡化,从而超越了利害感,保持着对人和事的静观。

同时,徐岱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故事中的时间如果在向度上属于‘过去’,便常会赋予文本一种感伤色彩。”h怀旧是用过去某一瞬间来取代现实,对现实的一种挪移。不过在萧红那里“旧”的时间已经超出了怀旧范畴所能描述的。萧红那里过去性时间具有一种穿透性,这种过去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现实。同时这种时间也具有一种想象性,是作者对下层历史经验的想象。如《牛车上》,“我”在朦胧之中听五云嫂讲述她丈夫的故事,这里折射出的是兵年、荒年人的苦痛;《家族以外的人》,以“我”的眼写出了有二伯的辛酸苦辣,回忆所造成的时间距离,不仅仅沟通了叙述者与作者,也沟通了萧红与下层民众的体验。因而可以说这种回忆中既往的时间具有想象性、虚拟性的特点。萧红不仅在回忆,也在想象,以寻找一种反映下层民众生命体验的方式,以童年回忆进入叙事,这种方式中作者不是高于人物的,而是平等的,甚至是低于故事中的人物的。这种方式与当时主流所持有的高高在上的启蒙与拯救的姿态是完全不一样。萧红认为:“鲁迅是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奴隶,一切至高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回忆性时间所造成的萧红的观照姿态也正是萧红作品的意义所在。

同时,萧红小说中的时间并不具有明确的指示性,萧红作品中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泛化的时间,年年如是。萧红的时间是不具体的,“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口了”,“每当我到祖母屋去……”“一到了冬天,冯歪嘴子差不多天天出去卖一锅黏糕的。”这些叙事中,具体的时间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假定性的时间,时间对事件的发生无关紧要,人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呼兰河城的人们年年保持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亘古不变,呼兰河城的不幸又在遗忘中发生,发生后又遗忘。人们在千百年的传统的思维习惯的支配下生活着。萧红笔下的人生是循环的:“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生死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东边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呼兰河传》)循环的时间里有着宿命暗示,也暗示着人类的愚昧。时间的循环固化了人生的艰辛,人便在这种永远无法改变的循环中在命运的旋涡中挣扎,这便是萧红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认识与思考,同时这种时间的处理也造成了人的生存状态的普遍性,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方式,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方式,只要你生活在这一空间中,你便会依循这样的方式生存下去,永远无法改变。循环的时间里,时间的流逝无法带来事物的发展,一切都是固定的,静态的时间存在变得没有意义,它根本无力推动叙事的发展。

萧红作品中的社会性时间基本是缺席的。以往评论者总要将萧红与抗日文学、左翼文学相联系,每每在赞叹之余又批评其作品的消极性,不能像《八月的乡村》那样反映抗日的时代主流。其实,萧红作品与民族主义的叙述不同,作者摒弃了被强权化的民族大时间,淡化作品的时代性,以自然化的时间为背景,突显了个人的时间。

历史化的大叙事通常都是线性历史,李科尔认为,历史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连续的感觉,减轻因时间流动如一系列的现在而带来的焦虑。但由于线性历史本身的困境,杜赞奇提出了“复线历史”这一概念,指出了线性历史所不能涵盖的复线历史下的各种事件与状态。萧红她对时间的理解便与当时大多数人的理解有偏差,她写的不是全民族共有的时间,而是一种寂寞的个体时间,这里的“个体”不仅仅是萧红自身,而且是另一种视野下的大众。

萧红的作品很少有直接描写抗日的,为此她也常常受到诟病。萧红很少正面描写,她对抗日的描写都是从侧面:如《北中国》,作者没有写耿家大少爷是如何离家出走参加抗日,而是写了耿大先生在儿子出走后对儿子的想念、生病以及最后被炭烟熏死;《旷野的呼唤》没有正面描写出陈公公的儿子如何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而是写陈公公在儿子失踪后担心焦虑以及儿子被抓后急于救儿子的迫切,以及他在旷野上的奔走与呼喊;《朦胧的期待》写的是李妈在金立上前线前的焦躁与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演讲》写的是抗日战地服务团的王根在欢迎演讲时的心理与演讲失败后的害怕……萧红关注的不是抗日的英雄主义,而是普通人的真实情感。萧红当年曾极力反对萧军参加抗日义勇军,她认为以萧军的年龄以及他的写作才能实在不值得去战场牺牲自己。

到了《呼兰河传》,这更是一个缺乏历史时间的文本,评论者们因为无法再从中找到符合他们的宏大叙事,而将其斥为萧红创作的重大退步。茅盾也不得不说:“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枷锁,在呼兰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j在呼兰河城里,人们所遵循的时间秩序完全是源于季节与生命的兴衰更替。

恰如萧红所说:“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k这或许正是萧红超越那个时代的表现。

三、空间结构与人生隐喻

从小说结构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传统小说偏重时间的连续,现代小说开始更加关注空间的跨越。早期的叙事文学往往偏重时间的连续性,甚至莱辛曾片面地认为,文学要是表现事物的并列,就是对时间艺术的背叛和对空间艺术的侵犯。l而在萧红的作品中,空间往往超越了时间而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存在。

时间的模糊使得萧红作品的空间结构更为重要,萧红小说基本上是以空间变换来组织小说结构的。她的小说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不断变换的场景,这些独立的场景的并置建构了整部小说,而这些独立的场景都依附于一个作为大背景的空间。

《生死场》的大背景便是一个村庄,故事的镜头按场景来转移:麦场—菜圃—屠场—荒山一坟场—都市—乡村。十年的变迁,作者也是依靠场景的描写来实现的:“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的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一下子镜头便到了十年之后:“屋顶的麻雀仍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山下有牧童在唱歌谣,那是十年前的旧调……”

《呼兰河传》的空间特色更为明显,人们甚至认为这部小说的大背景呼兰河城便是小说的主角,小说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呼兰河城作全景式的描绘。小说在呼兰河城的大背景下又细致描绘了一个属于“我”的小空间,“我”家的后花园;后几章对人物的描写也是以“我”家的院子作为空间背景的。这部小说基本上是以呼兰河城这一空间环境为结构中心来组织全篇。小城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可以说弱化时间因素而以环境为结构中心来组织全篇是萧红小说的一个特色。

前文已经提到萧红小说中对瞬间的强调,而空间意识小说理论家则认为瞬间不能是真正的时间,而是空间。取消了时间顺序即暂时终止了时间流程而截取了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里,多个线索被置放在一个相对的平面上,场景的转化是要再现空间的存在。

可见,曾经学过绘画的萧红似乎对空间更加敏感,她常以空间塑形来打破时间的连续性。萧红小说由单纯的时间艺术转向对空间的描绘的重视,从单求情节的曲折而寻找奇特的性格转向了在场面的充分展开中让人物去推动情节的发展。普鲁斯特在他的《驳圣?伯夫》一文中谈到盖尔芒特城堡时有一句话:“时间在其中采用了空间的形式,这事实上可以作为小说特点的一种概括:叙事艺术的时间性不在于像音乐那样直接采取时间的形式,恰恰相反,它只能通过突出空间来表达时间。”这一点上,萧红小说具有了某种现代性的意味。

萧红小说的章节不依靠情节,不依靠时间来组织,而是依靠空间上的相对参照来结构,在萧红小说中,对场景的描写显得十分重要。空间在作品中总是被具体化为景物,与人物的活动相结合而构成运动着的场景。萧红对她的场景常常不遗余力地进行描绘,对于空间背景进行细致描写是萧红的一大特色。《呼兰河传》第一章便按方位顺序对小城进行概述式的描写。从十字街到东二道街,再到西二道街,小胡同,逐一进行点的描述。萧红几乎每一篇小说中都有大量的场景描写,甚至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也如场景一样进行转移与连接。《呼兰河传》中写到有二伯,萧红分别各用一节写到:“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有二伯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有二伯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有二伯的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在《马伯乐》中,对人物的描写也随着人物的辗转而逐步深入。作者的写法与常人不同,她没有去虚构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按照不严格的时空顺序,这里她以镜头追踪的方法,以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任意调整结构。

在传统或同时代其他小说中,场景虽然是一个空间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在这类作品中却是依附时代存在的,都已经时间化了。萧军在《八月的乡村》的重版前言中便直说:“任何一种文艺作品就其性质和职能来说,全属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显示生活的反映或升华,这《八月的乡村》当然也没例外——时代反映而已。”m而萧红笔下的空间都失去时代特征,静态场景、画面成为具有超越时代的无限性与永恒性的空间存在。萧红小说中多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少有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与她小说社会性时间的消失也有关系。

对于萧红而言,一种空间就代表一种生活,如后花园、桥。萧红小说多以空间命名,如《生死场》、《清晨的马路上》、《桥》、《马房之夜》、《牛车上》、《山下》、《莲花池》、《北中国》、《小城三月》……空间成为了人的生存的一个重要的隐喻性表达,空间在萧红的世界里往往具有主体性格。

“后花园”在萧红小说中是自由与多彩生活的象征,是童年“我”的天地,而在短篇小说《后花园》中,作者将它与磨倌的磨房形成了对比,并让后花园做了磨倌冯二成的活动背景,后花园像是一个隐喻:“后花园经过了几度繁华,经过了几次凋零,但那大菽茨花它好像世世代代要存在下去的样子,经冬夏为春,年年照样的在园子里边开着。”最后冯二成与时间的挣扎失败,他仍然回到了磨房,也许磨房中的生活也是世世代代无法改变。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一个“大泥坑”。这个“大泥坑”似乎是整个呼兰河城的隐喻,在呼兰河城的空间里有着种种的不幸,染缸房淹死过人,豆腐房里曾打断了小驴的腿,造纸房饿死过一个私生子……而这些不幸只是人们闲时的谈资,不久便会被遗忘。《莲花池》中“莲花池”是一个充满敌意,蕴涵危机而又充满诱惑的空间,它既承载了人生幻想,又有拳脚的惊悸。“小豆一天天地望着莲花池。莲花池里的莲花开了,……那不大健康的小豆,从未离开过他的窗口到池边去脚踏实地去看过一次。只让那意想诱惑着他把那莲花池夸大了,相同一个小世界,相同一个小城。”

对于萧红而言,人与空间是密切相关的,人既创造了空间,又受到空间的制约,萧红的空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它与民族的大空间又是有区别的。在萧红的笔下,空间比人物更能传情达意,更能体现人的生存悲剧。

四、开放式结构与小说的散文化

萧红小说时间的弱化,空间场景的切换使得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它使作者能够在自由放纵的创作心理状态下,摒弃情节结构(时间结构),把世界的诸多形态,人生的诸多滋味同时呈现出来,进而传达出一个整合的境界。小说的情节结构,也就是一种时间结构,它往往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一般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而萧红的小说却有意淡化情节,完全摒弃了偶然性、传奇性,也不倚重故事性。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没有构成情节的自然程序,没有成为推动情节的活跃因素。萧红的时间意识弱化了情节、弱化了“小说性”,有助于形成某种散文化特征。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一个瞬间的感悟,萧红便抓住这样一个具有空间性质的点作横向的开掘。萧红小说中还随处可见类似散文的“闲笔”。这样使得她的小说失去了一个“中心”而成为了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的散文化的诗化小说。

早期评论者多认为萧红的作品不能算是小说:“我觉得不能说它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因为,它没有严谨而贯串的小说结构。但它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诗,它由好多篇可以独立的散文连缀起来的,这些散文表现着呼兰河这个中国北方的小城的实际生活及世态,以及作者童年时代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某些人物。”n而萧红却不只一次地谈到自己对小说体式的理解:“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打碎时间连续性,不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有逻辑层面上的因果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风景画、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片段和场面的细腻描写,从某一侧面去揭示事物的社会意义,表现人物的命运,这种写法在取材和结构上都与散文类似。这种艺术风格使得萧红的小说与散文的界线十分模糊,这可以看作是萧红打破小说与散文界线的一种努力,这或许就是她所说的“各式各样的小说”中的属于“她”的小说。

萧红小说时间的弱化,空间场景的切换使得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它使作者能够在自由放纵的创作心理状态下,摒弃情节结构(时间结构),把世界的诸多形态,人生的诸多滋味同时呈现出来,进而传达出一个整合的境界。萧红作品的结构方式恰如“桔瓣式”的结构,“是像一个桔子来建构的。一个桔子由数目众多的瓣,水果的单个的断片、薄片诸如此类的东西组成,它们都相互紧挨着(毗邻——莱辛的术语),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是它们并不向外趋向于空间,而是趋向于中间,趋向于白色坚韧的茎。”o开放式的结构总归会凝聚在意义的茎干上,萧红的小说“不是萝卜,日积月累,长得绿意流泻;确切地说,它们是由许多相似的瓣组成的桔子,它们并不四处发散,而是集中在唯一的主题(核)上。”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p萧红无意于精心组织结构和情节,反而使得她的小说有一种自然天成,风行水上的韵味。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闲散的结构、稚拙的叙述都构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萧红的小说看似散漫无章法,表面体现出无限的诗情与宁静,文本的背后却蕴涵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萧红也正是“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

作者简介:刘媛媛,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北京100084)

参考文献:

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莱辛. 拉奥孔[M]. 朱光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赫金. 时间的形式与长篇小说中的时空关系[A]. 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聂绀弩. 萧红选集?序[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朔风. 生死场读后记[A]. 萧红全集[Z].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葛浩文. 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霍布斯. 利维坦[M]. 上海:商务印书馆,

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萧军,侧面[M],香港:海燕书店,

茅盾. 呼兰河传?序[A].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萧红. 七月(第15期)[A]. 季红真. 萧红传[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莱辛. 拉奥孔[M]. 朱光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萧军. 八月的乡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麦青. 萧红的呼兰河传[A]. 周锦. 论呼兰河传[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美]约瑟夫?弗兰克等.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光潜.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A].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3月

选 目

戏剧性讽刺(节选):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艾晓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3期

论萧红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绝望/宋剑华、宋琼英//《徐州师范大学学扳》(社科版)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洪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巍巍耸立一丰砷:评萧红的历史地位/光明、童翁//《萧红研究》(第3辑)孙延林主编哈尔滨山版社,1993年9月

向着人类的愚昧/季红真著/《寻求者的梦魇》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鲁迅小说传统与萧红的小说创作/秦林芳//《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期

女性的洞察:论萧红的《马伯乐》/艾晓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4期

探讨文学史编写的一个问题:萧红研究得失谈/王观泉//《语文学报》,1982年第l期

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论萧红、迟子建的地缘小说/李晓华//《北京入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期

现代文学史上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倪婷婷//《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文体风格的多种实验:四十年代小说研读扎记/钱理群//《文学评论》, 1987年第3期

端木藉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马云//《河北学刊》,2001年1期

抗战以来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七月》,1938年1月16日第2集7期

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七月》,1938年6月第3集3期

左翼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独特形态/莲子//《文学评论》,1990年第10期

喜剧的前台,悲剧的画外音

诗意地栖居:论萧红笔下的有二伯/蓝露怡//《文艺理论批评》,1990年第1期

论乡村家园想象中的客居者“回家”之旅/叶君//《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品的精神差异性/黄晓娟//《东方丛刊》,2002年4期

《萧红评传》第八章《结论》/葛浩文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

萧红研究的新超越:读《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王科、牟维珍//《北方论丛》,2003年1期

萧红作品中对农民文化的反思/艺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心灵的妙语:论萧红与佛学的沟通/黄晓娟//《学术交流》,2002年第5期

“诗”与“史”的逆向:评萧红的《生死场》兼论女性写作/陈守红//《中国文化研究》(京),2000年《秋之卷》

萧红短篇小说论析/刘锡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4期

存 目

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艾晓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03,入选本卷第一章

回望家园:萧红、林海音与迟子建创作的文化选择/安菲//《学术交流》

谈抗战文艺的风格:兼论萧红的小说/曹聚仁//《文汇报》(港

无华秋水与波平:萧红研究现状刍议/曹革成//《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09,入选本卷第一章

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柴平//《外国文学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三) /陈宝珍//《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萧红生平与创作/陈隄//《语文双月刊》

试谈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陈端林//《社会科学辑刊》

萧红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陈国恩//《北方论丛》

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特征/陈汉云//《河南大学学报》1998.06 又载《社会科学家》

试谈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陈宏//《牡丹江师院学报》

萧红与冰心、卢隐、丁玲语言风格比较谈/陈宏//《江汉论坛》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陈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与《七月》的文学因缘/陈世澄//《萧红研究》第二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09,入选本卷第一章

萧红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嬗变/陈世澄//《黑龙江社会科学》

浓郁的东北风,多彩的风俗画:萧红作品的乡土色彩/陈伟、郑丽秋//《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杜

萧红小说代表作的文学独创性/陈晓霞//《宜宾学院学报》

萧红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陈昭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乡土小说的诗意书写/程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及其创作/程克夷//《艺丛》

从《马伯乐》的成就看萧红的讽刺艺术/程仁章//《萧红研究》(第二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09,入选本卷第一章

萧红被放逐的灵魂/宗元//《济宁师专学报》

从情绪记忆到“应感之会”:中国写意乡土小说对题材的反刍处理/楚卫华//《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萧红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体现/崔瑛//《语文学刊》 (呼和浩特)

论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崔远程//《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论萧红的存在之思/崔云伟、崔心慧//《海南大学学报》 (海口)

论萧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描绘及思考/单元//《嘉兴学院学报》

童趣映照的自然之美:萧红、迟子建比较论之一/单元//《江汉论坛》

白山黑水孕育的女性情怀:萧红、迟子建比较论之二/单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论萧红文学创作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单元//《咸宁学院学报》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单元//《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论萧红乡土小说的价值/单元//《江西社会科学》(南昌)

萧红眼中的鲁迅:一个同时代人对一个真实伟人的记录/单元//《咸宁师专学报》

试论萧红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单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略论萧红乡土小说的讽刺艺术/党永芬//《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不拘格套,独抒性灵:论萧红小说的文体风格/党永芬//《青海社会科学》

回首向来萧瑟处:论萧红晚期小说审美意识的独特性/邓小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福州)

生的坚强,爱的幻灭:解读萧红的生命意识/邓正平//《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用心灵折射蛮荒世界的苦女人悲歌:试论萧红小说中女性的苦难困境/董玉芝//《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论萧红“越轨的笔致”/杜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生死的述说:论萧红作品的话语方式/杜希宙//《衡水学院学报》

东北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创作路向/樊星、喻晓薇//《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2.06,入选本卷第一章

重读萧红: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范逸清//《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中的战争书写/方华蓉//《江西社会科学》

悲情与温情:萧红、迟子建小说创作比较/房萍//《当代文坛》

萧红小说漫论/丰昀//《浙江大学学报》

萧红笔下的贫困文化/冯健飞//《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海口)

身体的毁损,精神的驯服:论萧红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冯永朝//《阴山学刊》

断裂与弥和:评萧红文本的双重视角/葛明婧//《时代文学》 (双月版)

浅析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巩占龙//《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谈萧红的创作风格/顾尚满//《社会科学辑刊》

论萧红抗战文学的文化蕴涵/郭佳阳//《绥化学院学报》

萧红、迟子建儿童叙述视角之比较/郭秀琴//《阴山学刊》

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郭秀琴//《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呼和浩特)

论萧红小说中的绘画艺术/郭秀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科饭)

萧红艺术风格散论/郭一文//《艺谭》

用不同色彩谱写女性的歌:丁玲、萧红、张爱玲小说比较/韩日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在生存需求与浪漫爱情之间:对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良关系的几点考证/郝庆军//《甘萧社会科学》2005.05,入选本卷第一章

论萧红小说的死亡主题/郝庆军//《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论萧红小说主题意蕴的多义性/何江凤//《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温厚、宽广的人伦关怀:试论萧红小说的审美价值取向/何莲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试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何平//《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

论“萧红式”女性的悲剧美/何晓晔//《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萧红小说的民族风格特点/赫英伟、王金萍//《龙江社会科学》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洪玲//《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03,入选本卷第一章

论萧红对民间俗语的运用/侯广旭//《呼兰师专学报》

论萧红的家庭意识及其意义/侯运华//《河南大学学报》

回眸凝涩处,妙笔写故土:沈从文与萧红比较研究/侯运华//《河南大学学报》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胡慧明//《云梦学刊》

萧红创作心态论/胡慧明//《求索》

自然地流露 自觉地僭越:论萧红的创作风格/胡苏珍//《井冈山师范学报》(吉安)

行吟在山水之间:萧红、迟子建乡土意识比较/胡亭亭//《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女性主体身份的失落:萧红小说中女性的亚文化地位/胡亭亭、王洪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萧红迟子建生死观之比较/胡亭亭、王洪涛//《黑龙江社会科学》

论萧红小说的“荒山”及其诗意化/胡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萧红的文学道路/华铭// 《辽宁师院学报》

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黄晓娟//《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黄晓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无法追寻的家园之梦:萧红、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比较/黄玉梅// 《时代文学》 (双月版)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季红真//《读书》(京)1999.09,入选本卷第一章

小女儿心态与大作家才情:论萧红的人生与创作/季金香//《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抒情诗、风土画:萧红创作的特色/季路//《文学书窗》

萧红小说的言语方式初探/贾浅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略论鲁迅、毛泽东、萧红对萧军人格的影响/江少英//《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追求本真的生存:萧红小说的文化哲学意蕴/姜红//《安徽大学学报》

萧萧落红觅归处:论萧红小说中的色彩意蕴/姜红//《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与张爱玲为人与为文的比较研究/姜丽娜、陈新//《佳木斯大学学报》

萧红小说创作略论/姜影//《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论萧红作品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姜志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富有散文风韵的抒情小说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蒋明玳//《常州教育学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蒋明玳//《扬州师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蒋明玳//《东疆学刊》

女性人文主义视域下的萧红:有关《生死场》/金小玲//《浙江师大学报》(金华)

批判与眷恋:萧红笔下的人与自然/金鑫//《鲁迅研究月刊》

萧红复合视角管窥/蓝露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喜剧的前台,悲剧的画外音:论萧红笔下的有二伯/蓝露怡//《文艺理论与批评》

萧红创作中的一枝奇葩:女性意识下的爱情悲剧美/李彪//《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明丽的忧伤:浅论萧红、迟子建小说的美学风格/李博微//《开封大学学报》

面对生命的沉思:从萧红的人生悲剧看其小说的悲剧意识/李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萨满文化对萧红和迟子建平民文化立场的影响/李枫//《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小说中萨满文化的双重呈现/李枫//《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

绝望中的女性呐喊与徘徊:萧红及其女性人物论/李海燕//《文艺理论与批评》

东北作家群的出现/李辉英//《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入选本卷第一章

萧红短篇小说论/李计谋//《社会科学辑刊》

萧红早期创作一瞥:谈《跋涉》集中女作家五篇小说/李计谋//《语文学报》

“萧红现象”阐释/李计谋//《学习与探索》

“萧红现象”的文化阐释/李计谋//《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09,入选本卷第—章

两萧早期创作比较谈/李计谋、果崇普//《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略论萧红是“散文型”作家/李计谋、果崇普//《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萧红短篇小说之鸟瞰/李计谋、果崇普//《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启蒙叙事与女性视角的交织:萧红乡土小说论析/李静//《社会科学战线》

识萧红/李平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萧红和“萧红体”:叙事学视角的解读/李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萧红小悦创作的美学追求/李舒杨//《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李喜华//《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

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论萧红和迟子建的地缘小说/李晓华//《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迟子建对萧红的继承和超越/李晓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试论萧军和萧红的自叙传作品/李薰风//《呼兰师专学报》

悄声吟唱爱国情:评萧红初登文坛的创作和思想/李重华//《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评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和思想/李重华//《绥化师专学报》

萧红创作体裁说/李重华//《学术交流》

向死而生:冯歪嘴子与福贵的生存哲学/梁倩//《安徽文学》 (下半月)

传统与反传统的纠葛:对萧红后期作品的一种观察/林敏洁//《书屋》

相交相恶自有因:萧军、端木蕻良与骆宾基的情感纠葛/林敏洁//《纵横》

萧红与迟子建创作中的儿童视角/林淑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林贤治//《新文学史料》

萧红和他的弱势文学/林贤治//《萧红十年集》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入选本卷第一章

萧红早期小说中的女体书写与隐喻/林幸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萧红的“祖父情结”/刘爱华//《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悲悯和寂寞:叙事范式冒险的意义:萧红小说的艺术魅力/刘爱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发自黑土地的呐喊:浅谈萧红作品的特色/刘春生//《学术交流》

论萧红笔下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刘端、汤晓红//《吉首大学学报》

论萧红的文化心理的悲剧根源/刘世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两位才子的生命意识:萧红、三毛比较谈/刘术人、赵晓红//《长白论丛》

萧红:漂泊岁月寂寞路/刘思谦//《“娜拉”的言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09,入选本卷第—章

解读萧红的叛逆姿态/刘文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幽暗时间中的文学一角:关于《新满洲》杂志/刘晓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海口

从“本色”到“艺术化”:萧红小说的语言探索/刘新英//《中州大学学报》

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萧红“回忆”题材系列与严歌苓《穗子物语》合论/刘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萧红:生命边界的孤独者/刘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成都)

试论萧红与迟子建叙事视角与创作风格之比较/刘永泽//《宜宾学院学报》

心灵走在回家的路上:作家的故乡记忆与艺术的精神还乡形式/刘雨//《文艺争鸣》

简论萧红小说的时空形式/刘嫒媛//《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02,入选本卷第一章

浅谈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卢安奎//《龙江社会科学》

论《呼兰河传》及其评论/陆文采//《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02,入选本卷第一章

浅淡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陆文采//《社会科学辑刊》

爱国主义激情一直在她心中跳动:读萧红在香港发表的两篇著作扎记/陆文采//《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陆文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萧红的坎坷经历及其文学创作/陆小惠//《珠海论坛》

追寻生命的真义:论萧红作品的生命意识/吕新//《浙江学刊》

试论萧红小说的现代意识/吕新梅//《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清新隽永 诗情画意:浅谈萧红小说语言的抒情性/罗琼//《修辞学习》(沪)

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罗琼、沈醒东//《江海学刊》(南京

悲情女儿国: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马春娟//《中国图书评论》

萧红论(上) /马春林//《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萧红论(下) /马春林//《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马大康//《文学评论》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涵/马丽敏//《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小说中的思乡之情/马群学//《呼兰师专学报》

对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再认识/马伟业//《学术交流》 (哈尔滨)

三位女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对丁玲、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探讨/马忠莉//《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论萧红的生命体验/马伟业//《学术交流》1997.03 入选本卷第—章

《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摩罗//《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03.10,入选本卷第一章

萧红小说中的陌生化技巧/年慧敏//《牡丹江大学学报》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宁萍//《呼兰师专学报》

漂泊与回归:关于萧红的女性空间/牛晓霞//《甘肃高师学报》

女性之态和人生之梦: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平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钱理群//《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钱理群//《十月》1982.0,入选本卷第一章

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说起/秦林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结构/秦林芳//《江苏社会科学》

论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秦林芳//《江海学刊》

论萧红的家园意识:兼论萧红的人生悲剧/秦林芳//《呼兰师专学报》

—位作家的由来:尖锐的疼痛与心灵的写作:论萧红的创作道路/邱培成//《北方论丛》

苦闷的黑土之魂:论萧红/曲若镁//《龙江社会科学》

论萧红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曲伟//《辽宁师专学报》(铁岭)

孤独与漂泊:从女性主义视觉解读萧红/屈雅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萧红小说的悲剧美/冉小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通辽

对国民性的思考和生命意义的探索:重读萧红的《马伯乐》/冉小平//《三峡大学学报》 (宜宾)

何人绘得萧红影/桑农//《徐州师院学报》1996.04,入选本卷第—章

萧红与三毛:跨越时空的比较/沙金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于无声处听惊雷:试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悖论及其文化内涵/余国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修辞特性/申债//《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昆明)

萧红的《呼兰河传》/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九龙昭明出版社,1978.11 ,入选本卷第一章

三郎、悄吟的《跋涉》岁月/司马桑敦//《明报月刊》

肖红与乡土文学/宋德胤//《学术交流》

灵魂的“失乐园”:论萧红小说女性悲剧意识/宋剑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萧红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绝望/宋剑华、宋琼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7,入选本卷第—章

女性悲剧命运的自我言说:庐隐、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本意义/宋剑华、杨姿//《求是学刊》(哈尔滨)

存在之思:萧红文本的文化哲学意蕴/宋琼英//《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后期萧红转向问题研究/孙宝灵//《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巧设“文眼”文情并茂:也谈萧红小说散文化审美倾向/孙臣//《松辽学刊》(四平)

读萧红作品记/孙梨//《大地》

独特的视角 诗意的抒写: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片论/孙丽玲//《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的和绮丽的:萧红张爱玲小说文体片论/孙丽玲//《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比较/孙丽玲//《延边大学学报》 (社科版)

萧红的小说艺术/孙中田//《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略论萧红后期的创作心态/谭晓云//《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中的萧红/唐利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谁人绘得萧红影:萧红传记述评/唐明星、关素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京) (社科版)

色彩斑斓仪态万千:论萧红小说的抒情语体/滕新贤//《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论萧红女性的内审意识/滕新贤//《呼兰师专学报》

萧红的创作个性、心理和风格/铁峰//《呼兰师专学报》

萧红小说中的妇女形象/铁峰//《辽宁师院学报》

萧红创作主体论/铁峰//《龙江社会科学》

萧红前期小说浅谈/铁峰//《文学论丛》1983(内部印刷)

梦回呼兰河: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王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关于萧红的纪念与研究/王观泉//《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09,入选本卷第一章

被人遗忘:“不甘,不甘”:倡议研究萧红/王观泉//《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1980.04(内刊),入选本卷第一章

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视角/王洪涛//《学习与探索》

关于萧红身世的几个问题/王化钰//《哈尔滨研究》(黑)

论“女神祟拜”在萧红小说中的变形:以《后花园》、《呼兰河传》为例/王金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入选本卷第—章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新论/王金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凄婉柔韧的主旋律 豪迈雄健的变奏曲: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特质/王妹//《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权意识/王妹//《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萧红文化现象扫描/王庆斌//《剧作家》(哈尔滨)

试论萧红与阿赫玛托娃相似的艺术风格/王挺//《绍兴师专学报》

“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王维国//《河北学刊》

一样孤独两样情:萧红与张爱玲创作比较/王文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萧红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王小平//《艺谭》

简论萧红小说的主情倾向/王小平//《呼兰师专学报》

萧红与杜拉斯艺术风格/王晓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试论萧红作品中的故土情结/王雪环//《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东北作家群/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上)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入选本卷第一章

论萧红的创作方法/王义禅//《呼兰师专学报》 (哈尔滨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王义祥//《学术交流》

缺席的意义:萧红小说解读/王玉宝//《殷都学刊》 (安阳

论萧红的文学观/王玉屏//《惠州学院学报》 (社科版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王源//《山东社会科学》

难以承受的生存之重:萧红小说的人文关怀/王智慧//《山东师大学报》(济南)

论萧红小说中的大地母亲原型/王忠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社科版

无处安放的灵魂:论战争对萧红创作的影响/魏家李//《沈阳大学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乡土特色/文立祥//《学习与探索》

浓妆淡抹总相宜:萧红、张爱玲小说妇女问题之比较/吴爱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吴怡//《上海师范学院学报》

同构效应的突显:论萧红性格与创作的联系/伍晓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版

萧红研究/肖凤//《现代文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论萧红的《呼兰河传》/肖海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肖海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与性:女性自我的真实镜照: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观照视野/肖南//《文艺评论》(哈尔滨)

论女性文学视野中的萧红与林白的创作/肖向东、刘文菊//《齐鲁学刊》(曲阜)

女性的天空:丁玲和萧红作品中女性形象之比较/谢兰香//《焦作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父爱的缺失与找寻: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谢丽娟//《哈尔滨学院学报》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小说中的个体叙事/谢淼//《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不同的潜在时代领域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萧红、张洁、铁凝女性创作比较/谢西娇//《湖北经济学院》 (社科版

萧红笔下的有二伯/欣文//《语文学报》

萧红的创作个性与文学命运/邢富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论萧红对鲁迅小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邢富君//《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萧红创作初论/邢富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萧红创作的时代内容与艺术足迹/邢富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略论萧红后期创作/邢富君//《社会科学辑刊》

天涯何处是归路:萧红的忆旧情结/熊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童年经验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熊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熊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萧红小说文体特征探讨/徐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冷冽与温柔的纠结:谈萧红与迟子建小说情感叙述的差异/徐晖//《小说评论》

论萧红短篇小说的肖像描写艺术/徐树森//《牡丹江师院学报》

萧红生命意识中的父亲情结与祖父情结/徐晓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论纲/徐晓杰、刘军、朱玉珠//《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论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徐晓杰、刘军、朱玉珠//《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从“东北形象”的塑造看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徐晓燕//《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萧红小说中的女儿性/徐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萧红及其作品/许宝铭//《文坛》

论萧红小说的抒情性/薛丽敏//《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

文学的个人主义:在上海大学文学周的讲演/阎连科//《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萧红和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阎志宏//《社会科学辑刊》

“谁说话”与“谁见到”:萧红小说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杨丹//《社会科学战线》

体验与旁观:肖凤《萧红传》与葛浩文《萧红评传》比较/杨会//《文艺评论》

萧红的生命体验与抗战期间的小说创作/杨天舒//《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坎坷四载文采璀璨:谈萧红1934年至1938年的创作/杨雪平//《文学论丛》

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杨艳群//《河北理二学院学报》(唐山)

萧军、萧红文化素质之差异/杨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10,入选本卷第一章

和谐的历史主题二重奏:萧军与萧红的小说创作/杨永群//《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血泪的控诉,正义的呐喊:论萧红作品中的寂寞和悲哀/姚祖发//《固原师专学报》

生活在别处:论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叶君//《求是学刊》

诗意地栖居:论乡村家园想象中的客居者“回家”之旅/叶君//《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

论萧红香港时期的文学创作/叶振忠//《中国文学研究》

论萧红的“恋家情结”/叶振忠、满力//《呼兰师专学报》

生的顽强,死的挣扎:解读萧红对“生命”的阐释/艺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萧红作品中所蕴涵的生命哲学/艺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艺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的童年母题创作与文学个性的形成/易惠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论萧红童年母题中的死亡叙事/易惠霞//《船山学刊》

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游友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萧红作品的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游友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意蕴/于文夫//《社会科学战线》

魂牵梦绕的故园情:论萧红在香港的生活和创作/袁桂娥//《许昌师专学报》

萧红研究没有冷落:鲁迅的接受美学观/袁良骏、郎道蓬//《呼兰师专学报》,

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曾利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选择与疏离:论萧红小说叙事策略的嬗变及其思想意义/翟慧清//《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詹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简论萧红小说的创作道路/张德丽//《延安大学学报》

性格、情感、文学:解读萧红/张广昆//《呼兰师专学报》

失落的小世界:萧红、迟子建儿童叙事小说比较/张菡//《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张浩//《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科版

重帷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清结/张华//《保定学院学报》

美国汉学中以葛浩文为代表的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研究/张杰//《新文学史料》

无法挽回的“寂寞国”:萧红生死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张岚//《江汉论坛》(武汉)

挣扎、觉醒、抗争三部曲:谈萧红早期创作的三篇小说/张鲁丹//《文学论丛》

丁玲与萧红笔下的典型及其成因之比较/张庆玫//《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言说方式/张瑞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萧红小说的抒情特色/张修德//《许昌师专学报》

丁玲、萧红小说美学风格比较论/张秀琴//《宁夏大学学报》

丁玲、萧红小说女性塑造之比较/张秀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萧红:女性写作与寻找家园/张叶红//《江西社会科学》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张忆//《学术月刊》

冰心、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婆婆”形象/张艺芬//《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论萧红的创作/张宇宏//《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萧红论/张毓茂//《新文学论丛》

悄然吟唱着生命的悲歌:论萧红的艺术个性/张志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一生都在逃亡:读季红真《萧红传》/张志忠//《文论报》(石家庄)

黑土地女性自由与尊严的呼唤:萧红、梅娘女性意识比较/张子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后期小说的乡情民俗描写/章云、桂芝//《绥化师专学报》

萧红论/赵凤翔//《开封师院学报》

浅论萧红创作的故乡情结/赵琪//《山东师大学报》

人类情感的缺失:萧红小说独特的表现视角/赵欣若//《河北学刊》

卢隐、萧红艺术风格比较论/赵学芳//《临沂师专学报》

论小说十家/赵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05,入选本卷第一章

由梦魇向童真回溯:萧红对故乡的双重文化情结/郑春凤、王金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萧红作品的空间文化意蕴/郑萍萍、崔云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萧红的中国心/钟汝霖//《黑龙江艺术》

萧红十年的文学道路/钟汝霖//《北方论丛》

反帝爱国女作家萧红/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

枯树搭成的花架: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结构特征/钟希高//《山东文学》

论情感缺失对萧红、张爱玲创作的影响/周爱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生命体悟:萧红小说深层哲学意蕴/周春英//《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萧红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特点/周清和//《萧红研究》 (第二辑)哈尔滨出版,

试论萧红乡土文学创作倾向及其特点/周清和//《绥化师专学报》

文化的剖析和批判与对生命力的张扬:论东北流亡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周晓平//《江西社会科学》

略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周艳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女性低空下的吟唱:萧红前期作品女性特征探微/朱锦花//《学报》 (社科版)

《孩子们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作品的一种细读/朱自奋//《山东社会科学》(济南)

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邹午蓉//《南京大学学报》

萧红小说中的男性群像/邹群燕//《求索》(长沙)2008.12,入选本卷第一章

试论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左文//《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萧红研究》硕士、博士网络版论文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王黎君//华东师范大学2008.03.1l/// 2007年博士后

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张毅//山东大学2007.07.19///2007年博士

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张云峰//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0///2007年博士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张瑞英//山东师范大学2007.09.20///2007年博士

“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李长虹//吉林大学2007.09.25///2007年博士

骆宾基评传于立影/于立影//东北师范大学2006.08.10///2006年博士

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化/金刚//山东大学2007.07.19///2007年博士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黄晓娟//华东师范大学2003.03.10///2007年博士

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闫秋红//2008.08.26///2003年博士

庐隐和萧红抒情小说比较论/廖群//苏州大学2002.10.30///2002年博士

萧红文本:生命之在的诗意裸露/郭海霞//陕西师范大学2009.04.23///2008年硕士

萧红小说的创作历程及传播/张芳明//陕西师范大学2009.04.03////2008年硕士

张爱玲与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比较/钱芳//山东大学2009.11.25///2008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绘画美/杨玉娟//首都师范大学2008.12.25///2008年硕士

萧红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与文化阐释/陈三霞//兰州大学2008.10.31///2008年硕士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废园意象/魏芳芳//苏州大学2008.10.16///2008年硕士

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廖语眉//华中师范大学2008.08.11///2008年硕士

论萧红、孙犁的“乡土写实抒情小说”/邹婕//西南大学2008.07.20///2008年硕士

“生死场”:萧红小说的创伤体验与诗性展现/薛荣玉//山东师范大学2008.07.23///2008年硕士

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程丽//华中师范大学2008.02.27///2007年硕士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谢翠蓉//湖南师范大学2007.10.19///2007年硕士

北方的痛与南方的悲/黄琳//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0///2007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蒙太奇叙事/孟娜//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0///2007年硕士

悲剧人格造就的“荒凉”文学/姜丽娜//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0///2007年硕士

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郎学初//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0///2007年硕士

《生死场》阅读史及其经典地位的形成/王艳//中央民族大学2007.07.04///2007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诗学”意蕴/江少英//福建师范大学2007.06.08///2006年硕士

张爱玲和萧红相似而不同的人生经历对各自创作的影响/韩智坤//四川大学2006.01.19///2006年硕士

萧红小说创作新论/陈晓霞//四川大学2006.01.19///2006年硕士

越轨的笔致/赵娟//安徽大学2006.11.19///2006年硕士

萧红悲剧意识论/姜一//延边大学2006.10.31///2006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对土地与生命的人文关怀/郭玉斌//吉林大学2006.08.30///2006年硕士

萧红: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王丹//东北师范大学2006.08.10///2006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赵琴//西北大学2006.08.10///2006年硕士

《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王琦//吉林大学2006.08.30///2006年硕士

萧红小说文化意藐新探/宋喜坤//东北师范学2006.08.10///2006年硕士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齐秀娟//东北师范大学2006.08.11///2006年硕士

灵魂漂泊的精神家园/李刚//东北师范大学2006.08.10 ///2006年硕士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程金芝//山东师范大学2006.08.08///2006年硕士

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再探/李军//南京师范大学2006.10.27///2006年硕士

跋涉在苦难尘间的生命书写者/邹水萍//南昌大学2006.08.08///2005年硕士

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源与流/孔凡梅//山东大学2005.10.17///2005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生命悲剧意识/史利颖//安徽大学2005.09.20///2005年硕士

中国现代画境小说探索/周翔华//广西师范大学2005.11.04///2005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徐慧//华中师范大学2005.07.22///2005年硕士

萧红创作的心理学透视/马丽敏//陕西师范大学2005.07.17///2005年硕士

探寻萧红的双重世界/张泉泉//安徽师范大学2005.07.28///2005年硕士

抒情小说体式的拓展和陌生化叙事:《呼兰河传》解读/施琴//华中师范大学2004.07.28///2004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秦祖辉//扬州大学2004.09.16///2004年硕士

真切与迷茫:简论萧红的苦难意识/陈武军//吉林大学2008.09.08///2004年硕士

论萧红女性主义创作/章琦//西北师范大学2004.07.13///2004年硕士

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论/陈保荣//曲阜师范大学2004.08.23///2004年硕士

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张正华//郑州大学2004.09.27///2004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童年母题叙事/易惠霞//湖南师范大学2003.09.10///2003年硕士

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郑萍萍//青岛大学2003.09.09///2003年硕士

诗意的悲悯:萧红小说的叙事分析/罗维//湖南师范大学2003.09.10///2003年硕士

论萧红叙事文本的形式创造/季敏//扬州大学2003.12.09///2003年硕士

读解萧红小说中的女性立场/余娟//江西师范大学2003.07.22///2003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黄腊喜//华中师范大学2003.03.05///2002年硕士

萧红小说主题意蕴探究/廖群//苏州大学2002.10.30///2002年硕士

萧红:艺术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沉醉/闵青//华中师范大学2002.07.10///2002年硕士

东北黑土地上独特的生命视角/李峰//华中师范大学2002.04.19///2002年硕士

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冯健飞//华中师范大学2001.09.20///2001年硕士

性灵之歌:论萧红的小说创作/高云书//西北师范大学2001.10.16///2001年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