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悠着点,别太累
41563500000021

第21章 当个悠闲的快乐人(3)

有一年春天,高尔基病倒了,没有钱医治自不必说,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吃饭喝水,是人的一大欲望。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或者食物太少,填不饱肚子,就会受到饥渴折磨。古往今来,在饥渴面前放弃做人的原则,自甘下流,以致偷盗、抢劫、诈骗,滑向罪恶深渊者确实不少。高尔基则不然,他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宁可做苦力,一天干16个小时的活,也不让口腹折磨波及心性,变成心性之害,给自己带来耻辱。

这种身处逆境而能够无愧无悔地立身于世,能够远离耻辱的人生态度,高尔基从小确立,并在后来的日子里长期坚持。1884年,他来到喀山,一边广泛地接触知识分子和贫民的生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边靠自学读了许多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以及安徒生、巴尔扎克、大仲马等伟大作家的作品。虽依然贫困,囊中无钱,遭人冷眼,甚至是亲属的冷眼,但他陷于贫困中不丧失气节,不忘记志向,不仅会在欢乐时微笑,也会在困难、挫折中微笑。命运丝毫不能妨碍他的欢乐,他每日里除了辛勤工作便是苦读。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对于他尔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高尔基写出了著名诗篇《海燕》和著名长篇小说《母亲》、《童年》、《人间》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即使面对逆境,也要相信和理解你是你生命的主人,此谓人生大智慧。

你若能如此,无论在任何境况下,始终以命运主人的积极心态去怀抱希望,努力奋斗,那么,人生路上快乐的小鸟必将凌空高翔!

谁说命运不能掌握熟悉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都知道他们曾经对“命运”这个词十分青睐,并进行过一番富有哲理的思考和分析。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说:“人生贵贱,各有命定。”

庄子说:“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在我国汉代,有一篇《命录》的文章,对命运下了定义。文中这样写道:“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生死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命录》的作者,是汉代大名鼎鼎的大学问家王充,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生活的时代仕有遇否,农有水旱,商有盈亏,得失富贫福祸各不相同,于是有感而命笔,写下了这篇著名文章,将人们的得失、福祸和成败与否,统统归之于“命”。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命”作为一种文化的细胞,早已植根于芸芸众生的心中。把仕遇、商盈、将赢、事成看成是命好或命运好,将仕否、商亏、将输、事败等等看成是命不好或命运不好。古人如此,许多现代人也概莫能外。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确实有个“命运”的问题。认命、相信命运,作为一种人生现象,或作为一种人生心理的排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众所周知,人的生命历程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不能够成功;有的人少有求知之趣,缺乏奋斗之心,反而能够轻易地获得成功,攫取财富、权力和声名;有的人一生平淡无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总疑天下皆负我;有的人积极向上,创造生活,虽几经曲折,却终于柳暗花明;有的人欲望有度,知足常乐,一生风平浪静;有的人贪得无厌,私欲无穷,骤然之间境遇突变……在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生历程面前,有些人哀叹自己“命苦”、“命不好”,有些人哀叹苍天的偏心,命运的不公,将自己的不幸全部归结为天生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驾驭,在运作,在安排,根本不去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不可或缺,不去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变现状的积极意义。于是,人们总喜欢好运、成功和幸福,而一旦某种挫折、厄运和灾难来临之时,又常常陷入痛苦和哭泣之中,将自己的不幸看成是命中注定,即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将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绝对化,不承认、不相信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和命运的观念是既陈腐又错误的。

没有支点的心灵,犹如高楼丧失顶梁柱。要使自己在挫折面前经常拥有力量,就要让灵魂有个战胜挫折的支点。请谨记:灵魂或者说精神的支点,是人生永远不落的金太阳!有了它,何处不是阳光灿烂?何处不是欢歌笑语?

当张海迪下肢瘫痪,终生残疾时,她并没有低下头来,反而高昂起头颅向命运挑战,用那只有力的右臂,撰写了一本又一本着作,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她?可以肯定,一定有一种比手臂更有力的东西在这位残疾者灵魂里推了她一把,也许,这种东西就是她的灵魂支点。

浮力定律的发现者阿基米德曾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那么,只要给灵魂一个支点,当然也可以撬动人生长河中的一切厄运。

懂得了给灵魂一个支点就可以拥有罕见的力量这个道理,人就不仅永远不会被厄运所吓倒,而且还会树立信心,坚强地战胜人世间所有的不幸。

为什么有的人把爱作为灵魂的支点,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浮力定律的发现者阿基米德曾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只要给灵魂一个支点,当然也可以撬动人生长河中的一切厄运。

绪和生命的奇迹?为什么有的人把“对失意说不”作为灵魂的支点,可以经历千百次失败而最终获得成功。这一切,便是灵魂中的那个支点所起的作用。

为何重提安贫乐道“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这种从孔孟那里找到的语言,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迂腐,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他们可能会问个不休:在历史性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摆到每一个人面前之际,为何要执意与春风得意的阳光坦途背道而驰?

在千千万万个中国人陶醉于金钱魔力无穷的日子,为何要再提“安贫乐道”这个命题?

在没有谁像现代人这样迷恋财富的时刻,为何要重弹先前的旧曲老调?

试问,这不是与时代气氛很不协调吗?

试问,这不是与大家都想富起来的欲望唱对台戏吗?

试问,这不是非常非常的不合时宜吗?

是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贫困之后,在发财致富的机会骤然间摆到人们面前之时,“富起来”这个词儿一夜之间变成了香味扑鼻的鲜花,谁都想闻一闻。于是,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的一些国人这样白日里想富,夜半里思富,连梦中也是怀抱着一个金娃娃!当“富起来”这三个字如同汹涌的感情潮水,席卷走眼前的一切,然后跨过了冰封雪冻的江河,飞越了层峦起伏的关山,超越了停滞不前的空间,将影响波及全国每一个城乡的时候,那么谁还敢站出来言“贫”呢?谁又敢挺起胸脯谈“安贫乐道”呢?

因此,人们的上述追问,似乎愈加坚定,愈加执著。

然而,我们真的富起来了吗?真的将贫穷抛到九霄云外了吗?

其实,严格来说,真正富起来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不过处于温饱或小康之中,而且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之中。请你实实在在地思考一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无数事实证明,富起来并非易事,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吃力地爬呵!爬呵!爬呵!向崎岖的山路,向重叠的雪峰,向封冻的冰川……因此,致富确实不容易,而且少不了要积以时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心灵躁动也无济于事,要是一味盯着致富的果实,肯定忍受不了苦干仍未脱贫的痛楚。安贫乐道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个视角上。请注意,这里所提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与致富相悖,更不是阻止你去勤劳致富,甘心于忍受没有钱财、衣食不周的磨难,而是劝你心儿不要躁动,不要太急于致富,更不要因暂时无法致富就一蹶不振,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躺倒不干,或者自甘堕落,做出无耻勾当,滑向罪恶的深渊。

“我们说,致富难,但事实上,有些人不是一夜之间就暴富了吗?”有人曾经这样提出问题。不错,这样的事实存在着。但是,暴富的人是极少数,真正富起来的也不多。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虽然勤劳刻苦,奋斗不息,但往往不能成功,往往与富起来无缘。于是,有许多人哀叹命运的不公,有许多人哀叹自己只好认命,他们在一声声的叹息中,无可奈何地向命运妥协了,低头了,消沉了,躺倒不干了,更有甚者,去偷、去摸、去抢,去绑架、去杀人、去放火,那是可悲的。

因此,假如一味不安分,一味感叹“不公平”,一味抱怨“生不逢时”,那就肯定无法摆脱那些难以言状的困惑。倘若你在茫茫大千世界里,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正视不公现象,做一个顺应世事、安分守己的平凡之人,安心于在贫穷中乐道,为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使劲,为埋头苦干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喝彩,那么很快你就会从叹息摇首之中脱颖而出并找到快乐。

春秋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别注重教育,提倡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提倡“因材施教”。他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学得好的有72人,即所谓72贤人。这些贤人的出身各异,有来自名门贵族的富家子弟,也有来自农夫之家的穷光蛋苦孩子。而孔子最看重的得意门生,却是着布衣草鞋的穷学生颜回。

颜回住在小巷陋室之中,一瓢水,一筐干粮就满足了。他一日两餐,每餐吃一碗饭,喝一瓢凉水。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他改变初衷,更没有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年年、月月,他研究学问,兴致勃勃、孜孜不倦,成绩列在72贤人之首,深得孔子的爱戴和信任。孔子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正是看中了颜回这种贫穷而能安心的品性,所以才特别喜欢他,器重他,并把他树为安贫乐道的典型。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孔子深知,贫贱的处境,往往会使许多人吃不了苦而放弃凌云之志,或在贫穷中哀叹命运不如人,或一蹶不振而丧失气节,或去偷摸、去乞讨、去寄食。而颜回却不同,他能耐得住清贫,还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孔子才破例树立他这个典型,其意是提倡一种美德,即在清贫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自己志向的美德。孔子认为,造物主的用心,就是要用贫穷来考验读书人。贫穷而能安心,不为名利所动,而且还能够乐在其中的,才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