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苏向阳还记得那间馒头店,那在北京的日子。那时候,苏向阳是北漂一族,每天都过着十分匆忙的生活,不但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还感觉到脑细胞不够用。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苏向阳起了个大早,在清闲的街边晨跑。那样子的日子是让苏向阳感觉到舒服的。那一天,苏向阳如同往常一样,起来跑步。只是,这一次,他跑了另一条街,那条街,苏向阳从来没去过,也正是因为那一次晨练,让苏向阳结识到了一位馒头店的老爷爷。
那个店是个早餐店,也顶多算是,因为没有招牌,没有服务员,没有摆放整齐的桌椅,也没有五花八门的食品。在一张破旧但干净的桌子上,放着一些面粉,旁边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辛苦地劳作着。看到这一幕,苏向阳自然地走了进去,苏向阳一直不怎么喜欢吃馒头,因为苏向阳是个典型的南方人。而且苏向阳的生活习惯里也没有馒头,苏向阳是带着好奇心走进店子的,他并不想吃什么馒头。就在苏向阳走进店子时,老爷爷慢慢地直起身来说:“年轻人,要点什么呢?”苏向阳说:“要碗粉吧。”老爷爷望了眼苏向阳,一脸愧疚地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们这里只有馒头呢。”就在这时,一个妇女走进来说:“他刚刚就是要馒头呢,您怎么可能没有呢?”苏向阳感到有些反感,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有什么权利决定我吃什么呢。妇女在说完之后,向苏向阳使了使眼色,意思是叫他看看墙上。苏向阳便望了过去,只见斑驳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打印的纸,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请好心的你照顾照顾我爷爷的生意,他老了,要生活,我真心地感谢你。”落款人是他的孙子。苏向阳不屑道:“哟,还打同情牌?”妇女有些不解,问苏向阳说:“嗯,你是觉得我写的这个有什么不好吗?如果不好,我可以改呢。”苏向阳越来越不解,这个妇女又和这个老爷爷啥关系。这时,苏向阳被迫要的馒头做好了,老爷爷正准备拿出来,只见妇女走上前去,将馒头装在袋子里,递给苏向阳。苏向阳接过馒头,付了钱,妇女又将钱放进了老爷爷的铁皮盒里。老爷爷的铁皮盒里有一大推七零八碎的零钱。苏向阳要走了,妇女对老爷爷说了几句话之后,便赶上了苏向阳,妇女说:“你好,我是这个胡同小学的老师,你可能刚刚不理解我为何这样做,那我现在告诉你吧。”苏向阳反正闲着没事儿,也就点了点头。妇女告诉苏向阳,这个老爷爷有一个孙子,本来和他相依为命的,可是孩子得了癌症,自杀了。在这之前,他们并不算穷,他孙子的父母去世得早,爷孙两经营着一家早餐店,早餐店生意还可以,可是好景不长,他的孙子得了癌症。他的孙子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所以就将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都拿去治病了,结果却是徒劳。后来,他的孙子放弃了治疗,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窘迫了。孙子在这里给老爷爷弄了个门面,本想让老爷爷回老家养老,可是老家的房子已经卖掉,而在这里住,又不是城市户口,得不到低保。
于是,孙子就四处求街坊邻居,说是帮老爷爷弄了家馒头店,自己死后请他们帮助帮助老爷爷。街坊邻居算是看不过去,也都纷纷答应了下来,事情办妥之后,孙子便去投江自杀了。日复一日,邻居们都没有忘记他孙子的话。苏向阳听到这里,觉得自己有些惭愧。
又是一个周末,苏向阳再次去那个不像早餐店的馒头店。这次,他要了两馒头,认认真真地啃了起来,苏向阳仔细看了看墙上的纸,纸上用碳水笔写着,“老爷爷今天好像感冒了,我给老爷爷买了药,请记得叮嘱老爷爷吃”“老爷爷的手脚越来越不好使了,你们能自己去做的就自己做吧”“老爷爷的眼力不好,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在馒头里,请谅解”……这些字迹各不相同,显然来自不同人之手,这会儿,那位女老师又来了,她见苏向阳正看着墙上的字,便微笑着偷偷地告诉苏向阳,其实那个打印的字,是我弄上去的,当初老爷爷问我是啥,我就说是店里的规矩,因为老爷爷不识字,他也就这样信了。
看到这里,苏向阳忽然觉得这条街的人都是天使,或者说,都是比天使更好的人。苏向阳再一次认认真真地看了小店,他发现这店子里不再简陋粗糙,相反,这里面充满了满满的爱,这种爱,正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就如苏向阳手里的馒头一样。
如果大部分都能养成一个好习惯,那么就会感染周围的人,渐渐地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好习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同情怜惜别人,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善事,温暖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