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41740800000019

第19章 不是没有时间,是我们自己在给自己设限(1)

1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不要自我设限

令大部分人在成功路上止步不前的,不是环境因素,也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自我设限的信念。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品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克服障碍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仅仅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已。为什么有的人会成功,而有的人却会失败?成功的法门究竟来自哪里?事实上,一切都源于大脑的思维方式。失败者在自己内心设置层层枷锁,对大脑进行自我设限,以至于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一旦自我设限,就不再一往无前,甚至不断降低成功的标准,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你只能做到这样了。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变得害怕失败,做事畏首畏尾,以至于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后只能甘于平庸。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则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玻璃杯中,发现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来,跳起的高度为其身长的100多倍。按照身高与跳起的高度作比例计算,如果跳蚤像人这么大,那么它跳高的高度可以达到200多公尺。这一项纪录即便是最优秀的跳高选手也不可能做到。

随后,科学家们在跳蚤所在的玻璃杯上加一个玻璃罩,“咚”的一声,跳蚤撞在玻璃罩上。连续多次后,跳蚤变聪明了,为了避免碰撞,跳跃的高度总保持在玻璃罩以下。

一天后,科学家把玻璃罩拿掉,跳蚤还是维持在原来的高度跳动。三天后,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跳。一周过去了,跳蚤还是在玻璃杯里跳来跳去,这时的它再也无法从杯子里跳出来了。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都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起初的时候,意气焕发,不断地追求成功,但总是事与愿违,屡试屡败。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他们开始质疑自己,开始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便早已取消了原有的一些限制。就如同“玻璃罩”被拿掉了,可这时的他们早已没有了再试一次的勇气。他们被撞怕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头上的“玻璃罩”依旧存在。就这样,他们体内蕴含的巨大潜能就这样被扼杀了。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敢于向自己挑战,并战胜自己,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如果你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征服自己。突破自我,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能够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往往取决于给自己设定的心理高度。倘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那么你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倘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那你的人生注定会变得平庸。

下面让我们看一个80后的不设限人生:

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家庭,一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如同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副模样起初就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以想见,这样的身体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困难。尼克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他妹妹称之为“小鸡腿”,因为他们家的小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无法走路,不能提东西,并且常常忍受被众人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令他十分消沉,甚至想到过自杀。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爸爸妈妈在他墓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活着,是他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这让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尽管尼克没有健全的四肢,但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副好口才。他经常用十分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不在意周围人讶异的眼光,他非常努力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19岁时,尼克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一次次的拒绝并没有使他放弃。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终于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尽管薪酬只有50美元,但他非常高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序幕正式拉开。

尼克的嗓音富有磁性,语言幽默,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跟别人分享,给人以力量与勇气。经过多年的磨炼,尼克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身体上的缺陷,帮助他超越了四肢健全的大部分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尼克天生没有四肢,他突破了身体的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一头雄狮。人只要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自我限制,唤醒自己心中沉睡的雄狮,那么奇迹就会发生。不管你过去怎样,现在怎样,你只要问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不断朝目标前进,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你依然不放弃,那么,你就已经取得了成功。

令大部分人在成功路上止步不前的,不是环境因素,也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自我设限的信念。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品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克服障碍的能力。很多人没能实现自身的潜能,他们往往对自己乃至这个世界抱有某种设限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他们无法与成功结缘。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不要自我设限,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更广阔的天地,才能飞上更高的天空。

2走出个人舒适区,让世界了解你

乐意走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比别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安于舒适区则会让我们停止前进的步伐而不自知,当我们有天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的时候,惊觉已迟。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我们做擅长的事情,跟熟悉的人交往,这令我们非常舒服。可在舒服的同时,我们前进的步调也因此而放慢了。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当慢慢熟悉了水的温度时,也就没有了危机意识。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无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旦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到恐惧、彷徨、无奈,变得无所适从,这其实是非常可悲的。

有一群大雁落在公园的湖边,它们打算把这里当成暂时的家,等到了秋天的时候再飞往南方过冬。

公园里的游客看到这些大雁感到十分惊奇,纷纷掏出一些鱼片、饼干等食物丢给大雁。起初,大雁不知道游客们丢的是什么,“哗”地全散开了。等游客们离开以后,它们才慢慢地靠近那些食物,美美地品尝起来。

时间长了,大雁发现游客不会伤害它们,每当游客丢下食物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地一哄而上。久而久之,大雁们就以游人们给的食物为生,一个个长得圆滚滚的。

很快,秋天到了,大雁们依旧每天过着舒适的生活。它们不想去南方了,飞那么远,太累了。

冬天来了,大雪下个不停,公园里的游客越来越少了。大雁们躲在洞穴里瑟瑟发抖,它们又冷又饿。有几只大雁想要往南方飞去,可是笨重的身体以及寒冷的空气让它们没飞多远就折了回来。

大雁贪图一时的舒适和安逸,忘了想要飞往南方的事。当冬天来临时,沉重的身体再加上环境的因素,使得它们只能滞留在北方,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经常这样。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会让我们渐渐习惯舒适,特别是当我们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慢慢失去了改变的能力,贪图安逸而不自知,并且让我们忘了那些曾经很想做的事,那些曾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

舒适区是扼杀梦想的最大元凶,成功者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敢于向自己的梦想发起挑战。

有一天,龙虾和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了。看到龙虾正在脱掉自己的硬壳,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十分担心:“龙虾,你怎么能丢掉保护你的硬壳呢?难道你不担心被大鱼一口吃掉吗?照你现在的情况来看,随便一个急流都会把你冲到岩石里去,到时候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知道,我们龙虾每次成长,就一定要先把旧壳脱掉,才能生长出更加坚固的外壳。现在暂时面对危险,是为了将来更安全而做准备。”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寄居蟹一样,一天到晚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从来没有想过怎样让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壮。如果一个人总在寻觅庇护和舒适区,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明白一个道理:船停在港湾里是很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龙虾不脱掉硬壳是很安全,但会阻碍它的成长;我们待在舒适区里是很安全,但那不是生而为人的意义。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从不舒服到舒服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留恋于舒适区,跟留恋于温水中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当想要跳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为时已晚,只有寻找不舒服,坚持做以前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才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乐意走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比别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安于舒适区则会让我们停止前进的步伐而不自知,当我们有天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的时候,惊觉已迟。

过去做的每一件事,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而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将造就我们将来的生活处境。生活很有意思,我们现在越是想过得舒适一些,未来就越可能吃更多的苦,但如果我们现在能给自己找一些不自在、不舒服,将来可能就会过得很舒适。所以,如果你想将来过得好,那就走出个人舒适区,让世界了解你。

3思维定式害死人——警察看谁都像坏蛋,

老师看谁都想教育几句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我们的人生才能自由,才能进入一片新的天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罢,都是流动的,我们的思维更应该是流动的,停滞僵化只能导致慢性死亡。

一个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现象就是思维定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将其纳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框架,按照特定的思考程序去考虑问题。这样做往往判断错误,致使结果往坏的方向发展。

人的思维如同魔方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是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使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男性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粗心大意、毛毛躁躁;与女性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她们温柔娴雅、心思缜密;与老年人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顽固不化、因循守旧;与年轻人交往时,我们又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年纪小、办事不牢靠。具体到个人,男人也有心思细腻的,女人也有毛手毛脚的,老人也有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也有性格稳重的。

如果遇事总是凭借惯性或者以往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往往会将自己困得更牢。因此,要想摆脱困境,改变目前的状态,不妨反过来思考,自己是否已经进入了思维定式的怪圈。

在一个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槽马上就要满了。于是,实验员想要关上水龙头,就在这个时候水龙头坏了。只要再过半分钟,水就会从水槽里溢出来,流到实验台上。如果实验台上的仪器遇水就会引起爆裂,而仪器里的药品遇到空气就会燃烧起来,接着整个实验室就会变成一片火海。一想到这种情景,实验员们就感到害怕。如果实验室着火,他们只能葬身火海。那位实验员一边堵住水龙头的水嘴,一边急得大喊大叫。

死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嘣”的一声,只见一位女实验员把自己手中的瓷研杵扔到水槽里,把水槽底部凿了一个洞,水直流而下,实验室里一下子化险为夷。

事后,同事们问她,在那么紧要的时候,怎么会想到这么做呢?她微微一笑,说:“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缸》,我只是照着做一遍罢了。”

女实验员仅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这篇课文,事实上这个“缸”就好比是我们的思维定式,许多时候我们会错失许多机会,就因为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我们的人生才能自由,才能进入一片新的天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罢,都是流动的,我们的思维更应该是流动的,停滞僵化只能导致慢性死亡。

大家都知道,北极几乎常年处于严寒之中。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在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只能把冰块切割成砖状来建造房屋。倘若向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爱斯基摩人推销冰箱,他们会接受吗?这不就相当于把取暖器卖给赤道居民一样傻吗?然而,一位叫沃特森的美国旅行家却做到了。

一次,沃特森和朋友一起去北极探险,他目睹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在那里,沃特森感觉自己就像身处于一个大型的冰箱里一样。朋友开玩笑说:“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爱斯基摩人不需要冰箱。”

听了朋友的话,沃特森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想法,他笑着说:“我看未必,我就有办法把冰箱卖给他们。”朋友哈哈一笑,只当沃特森在开玩笑。

很快,沃特森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找到一位当地居民,向他展示冰箱的另外一个作用:把当地居民刚刚捕获的猎物以及自己带去的矿泉水、食物等一起放进冰箱里。接着,沃特森把冰箱的温度调到4摄氏度。第二天,他们打开了冰箱,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