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41740800000024

第24章 悲剧不在于开始后被别人淘汰,而在于开始前被自己淘汰(3)

一天,白马与毛驴结伴到山区去。在平坦大道上,白马四蹄翻腾,长鬃飞扬,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把毛驴甩到了后面。白马转过头来看了看毛驴,见它摇着两只大耳朵,不紧不慢地在后面跟着,白马着急地对毛驴大吼道:“喂,你怎么不把脚步迈得快一点?看你那慢腾腾的样子,照你这个速度,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你这黑驴子,真是个庸才。”

毛驴听了白马的训斥,既不生气,也不泄气,依旧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

进入山区后,山路变得又窄又陡,崎岖不平。白马的速度不知不觉地就慢了下来,身上的汗水像刚洗过澡一样。此时毛驴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很快就赶到了白马前面。

白马看毛驴走起羊肠小道的时候那么的轻松,不解地问道:“黑驴子,你为什么走起山路来比我快呢?”。

毛驴回答说:“因为各有所长,在一定条件下落后的不一定是庸才啊。”

在平坦的大道上,白马速度比毛驴快得多。而在羊肠小道上,毛驴跑得比白马快。可见,个体的技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不管你是正寻找自己位置的年轻一代,还是韶华已逝的中年人,都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都要正确认识你自己。凡事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贬低自己,更不能因为一时的成败在生命河流里迷失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地位等,往往会出现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的情况。比如在走上坡路的时候,会觉得只要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自己要想的东西,甚至还将某个运气或者机遇也当成是自己能力非凡。这样的得意者事实上是平庸的人。而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又容易把当下的逆境以及各种不利的因素当成是自己的无能,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贬低自己,甚至没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产生自卑心理的人,通常对外界的反应很敏感,十分容易接受消极的暗示。

张太太经常去寺院上香。她与别的香客有一些不同,她在寺院待的时间比较长,有时还会住上一两天。

寺院的客房并非在寺里,而是在寺院外不远的地方。

有一次,张太太在佛堂里看到了戒痴,于是就问智缘师父:“寺里那个很可怜的小和尚是谁?”

智缘师父感到奇怪,为什么张太太觉得戒痴很可怜呢?

张太太说:“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事实上,并非寺里穷得没钱给戒痴做新衣服,而是戒痴性子顽皮,常常在寺里乱跑,有时还跑到山上爬树摘果子,从树上摔下来很多次,却依旧不改,给他做的新衣服很快就会被穿破。寺里没有条件给他常常做新衣服,师父看到了就会帮他补补,若是看不到,戒痴就会穿着破衣服在寺里跑来跑去。

这次有施主指了出来,智缘师父就交代一名弟子给戒痴找一套新的僧袍穿上。

戒痴张着手,让师兄帮他穿衣服,手脚兀自不老实地在新衣服上拉扯。这时,戒痴忽然问道:“师兄,上午那位可怜的太太是谁?”

师兄感到奇怪,追问了几句,才知道戒痴口中的可怜太太居然说的是张太太。

张太太衣着讲究,身上看起来总是金灿灿的,脖子上金项链的成色比佛像上的金漆还要货真价实。

戒痴说:“你看她穿的衣服很华丽,可她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有时看待一件事情的方法确实如此。评价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结果——倘若目光落在张太太眉头上就会觉得她十分可怜,倘若目光落在张太太的衣物或金链子上,或许就会觉得自己可怜了。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仅仅盯着它的某一点看。若是用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就会让人滋生无谓的自大情绪;若是看到别人的长处正好是自己的短处,又会让人觉得自卑。只有看清了所有,才能全面地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大和自卑的情绪也就不会出现了。

无论是自视过高,还是妄自菲薄,都是大错特错。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对自己各个方面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与定位。否则,毁损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现在,甚至是一个人的未来。

7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座右铭

许多人因为出发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上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沿途中发生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杂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于不得不停了下来,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拼搏,拼命地让自己“忙”起来。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顺利。当我们踏上征途,当我们扬帆出航,在茫茫大海中,怎样锁定航向,怎样才能不被风浪左右呢?

许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握紧梦想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风浪之中,慢慢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航道,尽管依旧在努力拼搏,却只是随着流水,漂向一个迷茫的漩涡。

读中学的时候,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里。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竟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往前跑,并爬到了另外一棵大树上。兔子在树上,慌忙之中没有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根本不会爬树;而且一只兔子也不可能同时将三只猎狗砸晕。”“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也想不出问题了,老师才接着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想到,那就是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回到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因为兔子的出现,我们的头脑不知不觉跟着兔子走了,而土拨鼠竟在我们脑海中消失了。

这个故事跟我们的人生非常相似,土拨鼠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但总是被猎狗和兔子等龙套角色扰乱视线。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刚开始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各项目标也都非常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不知不觉忘记了最早的出发点。

每个人都明白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在临时的干扰前面,经常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所以,我们不妨经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哪儿去了?

有一位教授对学生们做了一个测试。教授问:“假如你到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细,一棵粗,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要砍那棵粗的了。”

“如果细的那棵是红松,粗的那棵是杨树,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们一想,红松比杨树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那假如红松弯弯曲曲,而杨树却很笔直,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们虽然有些疑惑,却依然回答道:“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歪歪扭扭,什么都做不了!”

这时教授又加条件了,他说:“尽管杨树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样的话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不知道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学生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就更没有价值了!”

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弯曲得十分厉害,砍起来很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大家索性也不去考虑教授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说:“还是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要砍容易砍的!”

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们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教授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你们怎么就不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一直在换条件,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假如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想要取柴,就砍杨树。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上山砍树!”

许多人因为出发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上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沿途中发生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杂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于不得不停下来,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当我们每走完一段路,不妨停下来,回头看看身后,看看在日落之前能否走回去;或不时地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我要去干什么?这样才不至于绕得太远,迷失自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切事物都在变,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变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