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41740800000030

第30章 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或许只隔了一层薄薄的纸(3)

6戒掉模仿的习惯——可以没学历,但不能没创意

总是模仿别人的人永远不会走向成功,即便他模仿的对象是一位成功者。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它本来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一种原创的力量。倘若一个人总想着要偏离自我而妄图成为另外一个人,那么他模仿的成分越高,他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自己不能为别人所模仿的独特的经历。他们走过的路,往往不适合别人跟着重新再走。与其走一条别人走过的旧路,不如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新路。因为一条新路,总是会遇到更多的未知的障碍。看清自己面前的路,还要留意别人走过的路,一定会让我们受益颇多,因为它会避免我们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这就意味着,在某些时候,为了尽快获得成功,我们可以模仿他人。但如果一味地模仿,不知道变通,就会成为自己的负累,最终会迷失自己。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麻雀,非常羡慕孔雀。孔雀的步法是那么骄傲!它高高地昂起头,抖一抖身上美丽的羽毛,开屏的样子是那么的漂亮!

“我也要像孔雀那样,”麻雀想,“到时候,大家一定都会过来赞美我。”

麻雀伸长自己的脖子,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抖开尾巴上的羽毛,想要做一个“麻雀开屏”的动作。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步子。可这些动作下来,麻雀感到非常吃力,脖子疼,脚也疼。最糟糕的是,其他鸟类——不可一世的黑乌鸦、美丽的金丝雀,都跑过来挖苦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一会儿,麻雀就受不了了。

“我不要学了,”麻雀想,“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我还是安心地当个麻雀吧!”可是,当麻雀还想像原来那个样子走路的时候,已经不行了。它再也没有办法走了,只能一步一步地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麻雀只会跳不会走的原因。

你可以模仿别人,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否则就会失去本来的自己。就像麻雀一样,为了模仿孔雀,连走路都不会了。

总是模仿别人的人永远不会走向成功,即便他模仿的对象是一位成功者。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它本来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一种原创的力量。倘若一个人总想着要偏离自我而妄图成为另外一个人,那么他模仿的成分越高,他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差异化,永远都是制胜的法门。做自己吧,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能用创新的方式做事的人。

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还是个不太富裕的国家,仅有3家小规模的汽车制造厂,年产量只有几百,而当时的美国福特公司每天下线10000辆T型轿车。丰田喜一郎非常看好汽车业发展前景,他投资13万美元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尽管对这个行业很有信心,但他在汽车制造方面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呢?丰田汽车公司开始模仿。

丰田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是美国克莱斯勒的Airflow车型,他们模仿制造出来的AA样车进入小批量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丰田的管理层们相信:模仿比创新更简单,但倘若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丰田开始对美国车进行逆向工序分解,并大量采用雪佛兰、福特的零部件。为了让这些从美国拿来的技术适应日本的市场环境,丰田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比如,当时日本的汽车市场小一些,而从美国引进的生产线适合大批量生产,为了节省模具,减少机床数量,日本将投资巨大的冲压工序改为手工敲打。这样的模仿式创新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的丰田只能说是半个“剽窃物”。

而到了上个世界80年代,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模仿中发展起来的丰田车已经扬名世界,在技术上也有了许多创新。就算在美国本土市场,美国的汽车公司也败给了日本这个徒弟,日本汽车以优质、廉价、油耗低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欢迎。现在,美国老师开始转过头来学习日本汽车公司的特色技术和理念,就这样,模仿创新者成了师父的师父。

在模仿中成长起来的丰田公司,迎来了翻身的时刻。或许在发展最初,丰田模仿了美国的技术,但他们并不仅仅止于模仿。创新,才是丰田制胜的法宝。

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那丰田就不是现在的丰田了。同样,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那你就不是你,而是别人的翻版了。遵从你自己的内心,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你才能活出真正的你。当你成功的那一天你会发现,你对别人的模仿、羡慕是无知的。

从今天起,戒掉模仿的习惯,可以没学历,但不能没有创意。开辟属于自己的路,否则你不会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的足迹。

7让“怀疑”转变为“感叹”

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法克服的障碍,往往只是虚张声势的假象,真正难以突破的障碍,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相信自己,那我们就能做到无往而不胜。

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终其一生却一无所成,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试问,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能做好什么事情呢?还想奢望别人对你有信心吗?

有的人,不管他们想要做什么事情,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可能招致的失败,以及失败后随之而来的耻辱,以至于内心完全被恐慌占据,于是一件本来可以成功的事情也会被他们搞砸。而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身上具有极强的成功素质,因为他们相信:

“虽然我不聪明,但我能做成这件事情!”

“虽然我不漂亮,但我偏偏就是要做成那件事情!”

“虽然我没有钱,但是会全力以赴完成这件事情!”

关于这个话题,有一个案例: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家境贫寒的少年在15岁时,写下了他的毕生愿望:“要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和麦金利峰;要到亚马逊河、尼罗河和刚果河探险;探访亚历山大和马可·波罗一世走过的道路;驾驭野马、鸵鸟、骆驼和大象;读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拥有一项发明专利;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给非洲的孩子筹集一百万美元捐款……”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写了127个愿望。不要说实现了,就是看一看,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

家人、朋友都认为这些愿望太不切实际,劝他放弃。可是,少年的全部心思早已被那一生的愿望紧紧地牵引着。就这样,他开始了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霜雨雪,愣是将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一次又一次地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44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别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脚下的时候,他自信地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然后浑身都充满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只需要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可以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往往会遇到两堵墙的阻力。一堵是外显的墙,这是来自于整个外部大环境的围墙,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另外一堵是内隐的墙,这是来自于我们自我设限的一道围墙,我们如何看待这堵墙决定了它的厚度。虽然两堵墙同时存在,但是我们心里的那堵内隐的墙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足够自信,这堵墙的阻力就会变小,甚至是消失;如果我们不自信,那这堵墙的力量就会变得无限大。

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法克服的障碍,往往只是虚张声势的假象,真正难以突破的障碍,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相信自己,那我们就能做到无往而不胜。

一个晴朗的上午,有十几个穿戴整齐的人正站在机场上等待跳伞。这时,一个盲人在一只导盲犬的引领下走了过来。

“你也是来跳伞的吗?”有人小心地问道。

“是的!”盲人以洪亮的声音答道。

“啊——”人群中发出了一声轻轻的惊呼。

“你们一定在想我一个盲人跳不了,是吧?”盲人很开朗地大笑道。

“对啊,你怎么跳啊?”看到盲人并不介意,众人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

“没什么难的,我跟你们一样就可以了。”盲人以一副理所当然的口吻答道。

“可是,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跳呢?”有人问。

“哈哈,我虽然看不见,但我能听见,开始跳伞的警告广播一响起,我就抱着导盲犬跟你们一起排队往下跳就行了。”

“那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拉开降落伞吗?”又有人问。

“教练不是讲了吗?从跳下的那一刻开始数,数到‘5’时拉开就可以了啊。”

“可落地的时候呢?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落地啊?那可是跳伞最危险的一刻。”还有一人问。

“这不难,当导盲犬吓得乱叫时,同时我手中的绳索变轻时,我就做好标准的落地动作,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全都哑口无言了。

那天训练结束后,教练对大家说:“在这次训练中,做的最好的是张荣。”

“张荣是谁?”大家不约而同地问。

“他。”教练指了指盲人说。

约翰·戈达德也好,张荣也罢,他们做事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信,所以他们心里那道墙的阻力才会变得微乎其微。面对“怀疑”,他们不畏惧、不退缩,最后回以大家的是“感叹”。

我们的人生,或是我们口中所谓的“残酷的命运”,跟我们的不自信有莫大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能力并不突出的人却做得很好,而我们的境况反而不如他们。这时我们会觉得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帮他们,而在自己身上则有一种东西总是在扯我们的后腿。事实上,拖我们后腿的就是一颗自卑的心。

想成功吗?那就给自己的自信筑个巢。别人不相信我们可以,但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让那些“怀疑”的声音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