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做书十日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41795600000008

第8章 营销力:火力全开

作为出版人,对每一本自己出版的书负全责,相当于产品经理的角色,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远去,想让自己的书被更多人看到,就要在营销上下功夫,既要下笨功夫,也要使巧劲儿。在有些大公司,营销有专门的部门、团队,有套路,有机会参与其中学习体会一下是很好的,但这里只说一下作为编辑身份如何参与推动营销工作。

图书是商品,就得遵循商业规律,尽管我们多少都会有些理想主义,总强调图书跟大白菜是不一样的,是特殊商品,但其实每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本性特色,都跟大白菜不一样不是?凡事需要先摆正心态,不卑不亢,既不要只重视内容而瞧不起营销,也不要不管内容咋咋呼呼营销。能够适当地挖掘每本书的特质,适当的凸现和包装之,能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它,把那令您自己引以为傲的内容和精神传递更远更广,当然是好事嘛,不要觉得吆喝自夸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想通这一点,放下那些无谓的清高,踏踏实实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踏实,让我们的图书走得更远吧。

每本书出来,首先有几个基础通道要一一坐实,在基础工作到位的前提下,根据每本的具体特点琢磨出一些特殊的创意。

基础渠道大致包括平媒和网络两部分。

平媒这一块,可控性比较差,相对比较被动。除了日常维护一定的媒体关系,新书出来及时发送新书资料和寄送样书,基本也没有太多办法,可以多根据出版前后的时机,为媒体琢磨出切入点,毕竟人家是媒体,有自己的受众和广告商,有自己一堆事儿,尽可能为对方想得更细致点,比如通稿写出来,给每家发的时候,做出微小的调整,令对方收到后能更方便处理。而每封邮件的内文也不要完全复制粘贴,针对对方特点有所区别,口吻,侧重点,期望值,等等,有的放矢,并且给出进阶方案,比如说,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我们还可以提供作者访谈稿,可以安排专门的采访,等等。过去经常在实体店搞一些活动的时候,比较方便约上一帮媒体朋友一起谈,容易就活动本身上个稿子,现在行业不景气,车马费也高,实体店影响减弱,这类活动也不是很划算了。

另外,尽可能出版同一类书籍,维护同一类媒体,不然书的性质不同,针对媒体不同,每次都是新开发,工作量巨大,效果还差。

通稿和样书发出后,要及时跟进,别不好意思,经常问问,对方印象深刻,才有可能在合适的机会下帮个忙。

网络这部分,基础工作也不少。首先是当当卓越这些大网站,产品文案一定要认真处理,跟图书勒口上印刷的文案版本是有所区别的,更针对网络阅读的特点,直接,条理,顺畅,不玩虚的。这部分在写作力也谈过。

接下来,豆瓣信息的完善,网站产品页面下面几条读者评论,商品问答,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等等基本信息要铺满。

尤其是豆瓣,很多人并非豆瓣深度用户,不上去评论或者写东西,但买书的时候却会习惯性的去搂一眼豆瓣评分,看看别人的书评,更遑论豆瓣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

然后是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充分利用,开展适当的活动,主动圈给相关的大V,设置适合转发的话题,如果仅仅是呆板的图书广告,别说人家不喜欢帮转发,就算转发了,也未必有人爱看,需要主动用心去顺应互联网传递的特点。这方面这样干说是没什么感觉的,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实例,关注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出版账号,时时观察体会,看人家哪条传播的好,哪个活动开展的火热,哪个长微博让人拍手叫绝,看得多了慢慢就体会多了,总结经验未必能到位,潜移默化吧,这世界变化太快,僵硬的条条框框没用,适度的模仿才是最有机会超越提高的。

网络媒体的连载或者专题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操作起来跟平媒差不多,要多考虑对方的媒体特点,尤其注意的是,如果有机会获得连载或专题推荐,一定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这个宣传效果,注意观察网站销售数据,有时候实在是非常明显。

另外电子书也要尽可能及时上线,爱读纸书或者说适合纸质阅读的内容,不会因为电子版的廉价而缩减需求,反而还可以把电子版当做宣传手段,令更多人看到。

完善基本信息,添加评论,准备通稿和作者访谈,从内容方面说,基础工作基本也就这些,这些都做好,如果还是觉得有潜力,就再考虑做些活动。

现在地面店的销售惨淡,书店活动影响较小,除非可以形成媒体话题,调动媒体前往并有发稿机会。书会书市,一般也只有年度重点书才值得安排现场活动,否则可能卖几千册书的利润还不够折腾一次。实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媒体发稿,不是为了现场能卖掉多少,当然超级畅销书不在此列。

比较现实的就是在网络上搞些活动,既能解决成本,又能增加曝光率,转发量,引发讨论,出版人自己也免于奔波劳苦四处求人。

转发或评论赠书是最常规的,一般也不至于太冷场,就怕那书白送都没人要。结合书本身的特点设计活动比较好,比如我们之前出版《女人明白要趁早(三周年纪念版)》,就发起寻找老读者的活动,拍照发布当年与初版的合照,可以赠送新版,读者很活跃,甚至直接发布的就是新版旧版的合影,因为很多读者从阅读这本书得到不少正能量,有一定纪念意义,也愿意传播给身边的好朋友。

这也就说到了口碑传播,很多书的确是靠口碑卖起来的,但这应该是在一定基数上的再扩大,而不是从零开始放着不管任由它自己去,不是出版人犯懒的借口。

其实,所谓读者调查读者分析,所谓营销总结,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却已经没有一个稳定的所谓读书人的群体,很难说某本书就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群体一定会买,或者说一定会读,前一本书营销时的成功创意,也未必能够重复,但基本的基础工作一定要先做扎实,其他方式方法通道渠道就要多想多试,有时候自己没报什么希望的一招反而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