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20600000012

第12章 苟富贵,勿相忘

2010年7月15日,我们几位同学最后一次来到颐和园。我们都明白,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徜徉在这个湖光山色之间。走着走着,忽然老丁对我们说,“苟富贵,无相忘”,我们明白老丁的话意味着什么。

我曾对老丁说过,我这一辈子是无法翻身了。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不要灰心。不要轻言放弃,机会总会有的。”老丁安慰我。

我知道这时老丁在安慰我,我心里清楚得很,不是放弃不放弃的问题,在时间的天平上,我已经是没有砝码了。而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像我这样传统的人,是找不到发挥的舞台的。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也许是接受现实,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平平安安地度过剩下的岁月。人生还期待什么呢?

“你以为我们还能干出什么事吗?”我问老丁。

“此话怎讲?”老丁有点不解。

“以你我工作15年算,大不了写60篇文章,上3000节课。这就是你的全部的价值。还不说这些文章多少是有真知灼见的,多少是文字垃圾,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浪费了纸张、浪费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再说上课,你站在讲台上,有哪些是言不由衷的?哪些是对学生有用的?你难道不知道在中国,今天的真理在明天就成了谬论了吗?”

“你不要说得太悲观。”老丁对我说。可是他又找不到反驳我的理由。他知道我说的是事实。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的基本事实。上千万的大学老师都是这样过活的。他们写文章,做学问,他们唾沫四溅的给学生灌输。最后,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写得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对这个社会到底有多大作用。为了评职称,写着连自己都不愿意看的东西。为了挣课时费,不惜透支身体地上课。这就是大部分大学老师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大学教师大部分都出生于工农家庭,尤其农村出身的很多。从本质上说,他们在社会的金字塔里还处在中下阶层。

所以,我与老丁说的这番话不是没有来历的。我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不会盲目乐观。“苟富贵,无相忘”是一种理想。因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富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师是一个既不能“富”又不能“贵”的职业。

是的,我们将要从此分手,我们将要各奔东西。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新的环境,一个自己尚不知道的环境。而我,还要为自己的工作奔波。

我所在的学校就业率据说还是比较高的,在北京高校是不错的。但每年也还有一定人数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落实单位。

毕业典礼那一天,我正前往房山区良乡的一个民办高校试讲,学校毕业典礼没有能参加,也没能和年级的同学合影留念。没有办法,人家要你去试讲,而且明确告诉只有这一天,其他时间都不行。为了这一次试讲,提前了一天到达,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试讲完毕。但一试讲完我又放弃了去那个学校任教的念头。

毕业典礼结束后,按照学校规定,毕业生必须在7月17日之前离校。宿舍不能住,只好就搬到了南院招待所地下室里住两天,等候北京的最后一个消息。这两天我遇到了本年级的其他三位同学,一位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在政治局常委一位秘书答应帮忙,他一直等了六七个月,还没有结果。现在学校都已经毕业了,他只好搬到招待所里,准备再等两天。

第二位是一位女同学。这位女同学来自西北,是学国际政治的,多才多艺,在学生会做过学生干部,每次主持节目都是她,是本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想到她的工作也没有落实。她爱人在北京读博,她自然不想回去,想留在北京。好不容易通过各种关系解决了北京户口,可是却不能解决工作。到毕业的那一天,最后一个线索也断了。一说到工作,她就唉声叹气,一脸无奈。“没想到找工作这么难”,她说。“没有关系,不要着急,工作总会能找到的,”我们安慰她。其实,我们说这话时,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第三位是一位河南籍小伙。30刚出头,还没有结婚,学经济的,导师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在上英语课时,我与这位30岁的小伙在一个班。他的条件应该说比我们优越得多,年纪轻轻,又有工作经历,在深圳和广州大型国企工作过多年,给人的印象精明能干。他的工作也没有落实,据说,他的眼界比较高,一般单位是不愿考虑的。所以,他宁愿等。可是等的日子也不好过。那么多同学都找到了工作,离开了校园,校园里只留下自己孤单的身影,内心压力可想而知。据说,这次找工作的不顺,他的体重整整减了十公斤!

我离校时见到他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以前是一个很精神、一脸自信的小伙,现在却像蔫了似的,说起话来有气无力。我们都走了,他还在等,等待那个最好的单位。我默默地为他祝福,想必他现在已经在国家部委上班了吧。如果这样,他的等待,他的为了工作瘦了十公斤还是值得的。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会为那种没有把握的等待而放弃现在的机遇的。

老实说,我的心态是比较好的,虽然离校时自己的工作还没有落实,自己的还是能吃能睡,体重大概一斤也没有减。

两天来,和这几位同学相处,我想到一个名词:“难友”。难友,顾名思义就是一起受难的人。难友的遭遇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遭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找工作不顺。他们的心境也相似,就是特别焦急,特别难受。盼望早日脱离苦海,早一天上班。过去也许厌恶劳动,可是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劳动是最美丽的。

如果说,把凡是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都称为难友,那么这个难友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在一个学校总有几十上百,而就全国范围来将,这个难友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权威数字表明,这个队伍至少有100万左右!

他们的心理状况有人过问吗?他们的境遇有人同情吗?他们的声音有人听吗?他们的夜间发出的悲泣有人安慰吗?谁关心过这些求职者的生存状态?

毕业并没有让人兴奋,2010年7月19日,我心情沉重地乘上了回到湛江的列车。

就业胜经第12条:找工作不能挑肥拣瘦、犹豫不决。求职中的机遇是稍纵即逝,永远不会有第二次,容不得你犹豫。至于单位的好坏是相对的,要学会用辩证眼光看。今天的馒头抵得上明天的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