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20600000018

第18章 招聘方有哪些伎俩

在这次为时一年多的应聘过程中,我打交道的单位不下20个,深度接触的单位不下10个。其中,大多数单位还是对应聘者负责的,实事求是的,对我们应聘者是理解和照顾的。但也有部分单位对应聘者敷衍了事,不负责任,领导不懂政策,考虑问题一切从本单位利益出发,漠视应聘者的正当权益,对应聘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招聘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应聘者所采取的手段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是吹。

一般单位都会把自己往好里吹。如果他想要你,他会把他们的待遇吹得天花乱坠。说他们单位如何如何好,将来如何如何有前途。

许多单位招聘人员都善于吹。无非是吹福利待遇好,又有房子,有安家费,家属给安排工作,职称可以提前评等等。结果去了以后,完全不是那回事,许诺的东西根本实现不了。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你的一切关系都过去了,除了好好工作,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有一家单位领导,我们第一次谈时,声称他们目前学校还有120平方米的房子五套,说我过去保证给我一套。这很好,我心想。

“你要早点决定,否则房子可能就没有了。”他说。

“好的。”我答应他。

第二次谈时,他告诉我,“我们已经引进了四位教授,用去了四套房子,现在还剩下一套了。这一套,我们预备留给你的。”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当然很感动,这位领导是一片真心实意,我可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

于是,几天之后,我决定过去签约。但签约之前,房子问题我需要落实。

“对不起啊,我们目前已经没有房子了。我们只能给你一些住房补贴,你需要到市场买”。

我晕。就短短几天,房子就没了?后来,我一想,也可以理解,我没有职称,不是专家,人家一开始就可能是说的好听,听得舒服。并不是真心想送给我这个大龄讲师一套房子。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怪我太老实。

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实事求是难道不好吗?讲假话难道有快感吗?看样子又是一个伎俩。

为了招到人才,说话有一定水分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一种广告手段,一种公关术。但吹过了头,说话水分太大,做的承诺太虚,就走向了反面。对于吹得太凶的单位,应聘者要保持一份警惕,私下做一些必要的调查,不要轻信。反过来,还有的单位更愿意保持低调,对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甚至往差里说。你也没必要害怕。去过之后可能并不像他说的那样糟糕。他之所以这样说,也许正想考验你的诚意呢。

二是糊。

什么是“糊”呢?“糊”就是模糊,就是说话模棱两可,就是可以做这样解释,也可以做那样解释。反正好歹凭他一张嘴。

比如,招聘单位说,“我们解决家属工作”。这是典型的模糊语言。如何解决,是正式调动?还是人事代理?还是临时安排一个工作?这他们自己清楚,应聘者是不清楚的。正式调动与安排工作是有本质区别,人事代理与进编也是有很大不同。对这些问题,应聘者必须详细了解,从一开始就必须问明白。否则到了后一阶段就非常被动。

其实,应聘单位是有政策底线,知道你的问题能解决到哪一步,他们不跟你明说,尤其不过早亮出底线,说给你的是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比如,大概、也许、好像、再问一问之类的字眼。反正应聘单位垄断着话语权,享有政策的解释权,最终如何解释,完全看他们的需要。

所以,在应聘过程中,一旦遇到他们口里吐出这些字眼,可要特别小心。他们也许是一种习惯性辞令,并不是有意坑你,但你必须问清楚,不要怕麻烦,不要怕人不高兴。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所得到的信息越精确越好。领导口中说的话具有权威性,但不是作后的裁决。最后的裁决是政策文本。必要时你要查阅这些政策文本,将事情弄得水落石出。

三是稳。

招聘单位如果想要你,知道你也有许多单位在考虑。这时他们会想出许多招数稳住你。不让你挑来挑去。

稳住你的办法很多,比如,“你的家属的事我们正在想办法,迟早会解决的”;“下星期,学校开会,我们把你的情况向校领导汇报汇报,估计问题不大”;“暑假领导不在,机关也不上班,等8月底上班时,我再把情况跟学校有关部门谈一谈。我这一边要你是没有问题”。

那你就等吧。等十天半个月,再等上一个月。反正他们都同意了,签约是迟早的事,等一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可是,这时候你可要警惕。他们是真的要你吗?只有你一人应聘那个岗位吗?他们的专业肯定会招生吗?院系不会调整吗?总之,这里面还有许多变数,只要没有正式签约,这些变数随时都会发酵,让你措手不及,所谓夜长梦多就是这个道理。又是你认为绝对有把握的事,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让你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让你措手不及。不相信吗?煮熟的鸭子还会飞掉呢。

我在北京一家民办学校应聘就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去这家单位应聘,试讲也讲过了,条件也谈妥了,只等着签约。可几天后,那边传来信息,他们原先打算开设的专业没有考虑成熟,当年不招生!不招生还要老师干什么!不用他说,你自己会乖乖走人。

应聘方有多项选择,招聘方也有许多选择,他们也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考察。他们先稳住一下基本达到条件的,然后中间淘汰哪些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再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如果有更合适的,就会毫不留情地淘汰哪些不是很中意的。招聘方与应聘方是一种双向选择关系,没有签约以前,所谈的一切对谁都没有法律约束力。应聘方千万不能被招聘方的口头承诺束缚手脚。

四是拖。

就是想办法拖住你,尽量将签约往后拖。当然,这种“拖”也可能是双方的。比如,应聘方一方面答应要来,希望尽快签约。一方面又找各种理由,将试讲、面谈、签约时间往后拖。目的只有一个,对目前的目标还不是很满意,还在寻找更好的目标,等待其他的消息。一旦找到更合适的,就会放弃这个目标。这种方法应聘方也会如法炮制。在经过面谈达成初步协议之后,作为应聘方也许急于想签约。但此时招聘方则不紧不慢,态度不积极。他们会找出各种借口将签约往后拖。还有的招聘单位在你试讲以后,迟迟不告诉结果。他们可能对你不是很满意,或者还想寻找更好的对象。如果他们实在找不到,他们才会把目光再回到你身上。

总体来看,应聘方是弱势群体,一般是拖不起的。而招聘方更有条件拖,他们拖得起,时间的砝码总的在他们一方。

不论是应聘方,还是招聘方,凡是找理由往后拖的,不管理由是什么,都是一种信号。说明对方目前还不想达成协议,还在观望。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天,哪怕往后拖一个星期,拖一两天。因为有的事情可能就在这一两天发生戏剧性变化,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五是吓。

不想要你的时候他会用负面的言辞把你吓走。比如,“我们这个单位是民办高校,将来还不知道怎么样。”说出这样的话,你可能要考虑了吧。

如果他们想要你,而你还在观望,还没有签约的意思,他们也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你很优秀,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不过,望你早做决定。你知道,想来我们这里的博士很多”,也许就你一人来应聘这个岗位,但信息不对称,只有他们在自己知道真相。

如果你还想讨价还价,他会冷不防送上一句:“现在的就业形势我了解,博士太多了,找工作不好找。”好不吓人,是不是?事实也是如此,这你也了解,“还是签吧。”听他一点拨,你做出了决定。

如果在讨论家属问题时,你不满意,不想来,权威的声音又来了:“我们学校今年还解决家属工作,从明年起就不解决家属了。”或者,“早决定对你们有利,晚了就没有位置了。”来不来?这些都是大实话啊,作为应聘者你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六是骗。

高校招聘与企业招聘还有一定区别,明目张胆的骗不是很多,毕竟是斯文之地。但也不是没有。

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有个单位承诺给他们夫妻安排一套过渡房,后来因为工作解决不好,他妻子不想去了。这时人事处告诉他,学校过渡房是安排给夫妻双方过来的。如果一人来,就没有过渡房。没有住房当然非同小可,可是这位同学后来得知,不是这回事,这个学校给所有的博士都安排了过渡房。

有的学校承诺解决家属工作,等你信以为真,与学校签了约,报了到,学校就以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家属工作的事化为泡影。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单位都是靠这些方式对待应聘者的。大多数学校人事部门和院系对应聘者还是负责的。笔者在应聘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非常通情达理、非常人性化的领导。他们理解我们求职者的苦衷,尊重求职者的选择,对求职者的表现了高度的宽容和耐心。这些人事部门和院系领导赢得了我的敬意和尊重。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单位最终都没有搞定,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也知道目前的有的政策不合理,但他们无法突破目前的政策界限,所以也表现得很无奈。毕竟,他们代表的是学校的利益,至于政策是否合理,不是他们能说了算的。

就业胜经第18条: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多一个心眼,千万不要对招聘单位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对于招聘单位的许诺,绝大部分是要打折扣的。应聘者要从不同的侧面设法了解招聘方的真实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进退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