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我们脑中的瑞士军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7100000020

第20章 类人猿的不伦之恋(6)

在早年同居之外,丽波曼认为,还有一条亲属识别的线索,长久以来被人忽视,那就是母亲围产期联系。——当在孩子呱呱坠地之后,母亲把它抱在怀里喂奶,假如这一幕被另一个孩子看到,他就会认为自己跟那个幼小的婴儿是亲人。这个线索简单粗暴,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看到这一幕,自己的下意识就会偷偷地记载下来:我们是同胞兄妹,诸如此类。不过,这个线索只对年长的孩子有效,因为只有他才能看到妹妹吮吸母亲的****。年幼的孩子没法看到兄长吃奶的样子。两条线索的作用在后来的研究中被揭示出来。丽波曼和图比夫妇发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同居时间可以预测他们想象兄妹乱伦时的厌恶之情,也能预测他们对这种行为的道德谴责。可是在年长的孩子那里,母亲围产期联系起着更重要的影响。丽波曼说,“不管是跟年幼的同胞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还是十五年,只要一想跟对方发生性关系,由此导致的性厌恶都极为强烈”。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早年同居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他能通过母亲围产期联系确认跟他人的亲缘关系。目睹母亲喂养年幼婴儿的效果非常强烈,乃至于年幼的孩子至少需要跟同胞一起生活十五年,他们在想象兄妹乱伦时,才能拥有跟兄长一样的性厌恶强度。这里不得不说一句,阿瑟·伍尔夫可能要感谢一下丽波曼女士。因为他在分析台湾地区童养媳资料时,发现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童养媳被收养时的年龄越小,她们婚后的生育力就越低。这似乎很好解释,因为收养时年龄越小,意味着童养媳跟小丈夫早年同居的时间越长,他们之间的性厌恶可能也越强烈。问题是,这种现象只在童养媳年龄小于小丈夫的时候才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丽波曼认为,假如被收养时女孩年龄大,那么她会不时看到母亲喂养另一个小男孩的场景,这种围产期联系将在她的内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因为她的身体告诉他,那时自己的亲弟弟(虽然实际上不是)。不管以后跟这个小男孩一起生活了多久,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在潜意识里相信,他是弟弟而她是姐姐。

丽波曼还跟加州的两位研究者伊丽莎白·皮尔斯沃斯和马蒂·哈瑟尔顿合作,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她们发现,排卵期的女大学生会减少跟父亲打电话的次数和时间,这样的事情在平时可不会出现。比如,平时这些女生每天给母亲打电话0.6次,每次3分钟,每天给父亲打电话0.5次,每次2.2分钟。爸妈得到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可是到了排卵期,这些女孩子就不知道着了什么魔,赤裸裸地表现出对父亲的冷淡和排斥。她们现在每天给妈妈打电话0.8次,每次3.6分钟,而每天给爸爸打电话的次数降到了0.2次,每次也只有1分钟。除了打电话,她们在接电话时也有变化。无论是平时还是排卵期,她们接听母亲电话的时长没什么差别。可是,在排卵期时,她们会迫不及待地跟父亲说“抱歉,拜拜”。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女孩子到了排卵期更想跟妈妈聊天,于是留给爸爸聊天的时间就少了。莉波曼检验了她们的通话时间,发现女孩子给妈妈打电话的时间长,给爸爸打电话的时间也会长;同样,她们给妈妈打电话的次数多,给爸爸打电话的次数也会多。这就意味着,这些女孩子对父亲的冷淡跟妈妈无关。真正的原因可能跟乱伦回避有关。在《风流鬼的卧底报告》中,我曾谈过排卵期的女性更爱好基因的男人,特别是在选择情人而非爱人的时候。排卵期最容易受孕,于是选谁不选谁做配偶可谓生死攸关。除了选好基因的男人之外,她们还会双管齐下,避开不适合做配偶的男人——其中就包括父亲。万一这时候跟父亲发生不伦之恋,简直就是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于是,减少跟父亲的接触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策略。

此外,丽波曼还提出,亲属识别将起到两种作用:一种是驱动指向亲人的利他行为,一种是导致避开亲人的乱伦回避。英国阿伯丁大学的丽莎·德布林等人也指出,面孔相似影响人类的两种行为,但方向似乎不一样:在社会交往中,你会帮助面孔相似的人。但在找对象时,你未必会选择她们。德布林通过软件设计某个异性的面孔,发现她们的面孔跟自己越相似,人们越认为她们可靠,值得信赖。不过,是否选她做长期伴侣,面孔相似就没什么影响了。而在考虑选择短期伴侣的时候,面孔相似还产生了副作用。面孔相似的人跟自己很可能是亲人。简单地说,我们觉得亲人可信但不可欲,通常不会想跟她们一起滚床单。

站在韦斯特马克肩上的,不只丽波曼一个人。精神病学家马克·埃里克森留意到,韦斯特马克效应只能解释一部分乱伦现象:亲人早年分离,长大之后相聚,于是干柴烈火燃起,两人不能自拔。阿奈斯宁和拜伦都是这种类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也是同一个模式。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如萨默赛特毛姆的《书包》,伊萨克迪内森的《少女门廊》。这种乱伦的特点是:双方一拍即合,心甘情愿,没有谁有意见。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乱伦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那些破裂的家庭中:家人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亲情缺失,酗酒、吸毒、婚姻不和,父母忽视或虐待孩子。在父女乱伦的家庭中,母亲常常是一个有意无意的帮凶,她会包庇甚至怂恿丈夫的恶行,而不是帮助女儿。父亲是侵犯者,女儿是受害者,父女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情感联系。在父女乱伦中,女儿平均的年龄在八岁左右。在兄妹乱伦中,乱伦发生时,兄长的年龄在十一岁到十四岁之间,而妹妹的年龄最早是七岁。兄长通常是侵犯者,妹妹是受害者。两人的童年常常是凄惨的,经常被父母疏远和虐待。这真是一幅悲惨家庭的图画,这幅图画需要新的解释,因为卷入其中的人们有过共同生活的早年经历。它跟我们前面提及的干柴烈火式乱伦迥然有别。

埃里克森认为,正常的早期共同生活可能导致三种机制的联合启动:亲子依恋、乱伦回避和亲缘利他。任何一种机制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其他两个的正常运作。安全依恋会强化亲情,压制****。在以色列集体公社中,男人和女人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亲情,因此长大后彼此才丝毫不会有****,他们说感觉对方就像亲兄妹一样。相反,童年遭受的虐待和忽视会在潜意识层面上破坏亲情,这有可能会进而促使****的产生。明尼苏达大学的艾伦·斯鲁夫和玛丽·瓦德观察过近两百位母亲跟孩子的交往方式。绝大多数的母亲对孩子充满爱意和温柔,但也有一小撮母亲让人大跌眼镜。即使面对着摄像头,她们也会以轻佻挑逗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比如,有一位母亲要孩子吻自己,孩子不答应,她就一把抓住孩子,狠狠地对他一阵狂吻。不要以为这样的母亲爱孩子,恰恰相反,她们对孩子亲情淡漠,时不时地疏远他们或虐待他们。斯鲁夫和瓦德得出结论,正常的“温柔”母亲会及时回应孩子,而“性感”母亲很少及时回应,还经常打断孩子的活动。还有研究者发现,早年受过虐待的父母会以“性诱惑”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交往,哪怕这个过程被人看到,她们似乎也毫不介意。埃里克森推论说,这意味着他们在亲情和****之间没有适当的界限,而这种混乱似乎跟他们的童年依恋受损有关系。还有一些家庭,父亲跟女儿之间没有信任,感情疏远,关系紧张,而父亲虽然没有明显的乱伦举动,但会对女儿做出很不正经的行为:比如,向女儿展示自己的性感内裤,经常跟女儿讨论男女性爱。同样,这些父女之间没有正常的亲情和依恋。这些事实,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意味着乱伦回避需要两套防线:一套是早年同居,一套是安全依恋。

埃里克森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因为他注意到,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很少有针对幼崽的乱伦行为,可是人类中针对儿童的乱伦行为没有那么罕见。于是他提出,这可能是现代文化造成的结果,“在其他动物中,乱伦回避的机制很容易被干扰或打乱,没有理由相信我们人类是一个例外”。现代文化的影响,完全有可能干扰或打乱人类的乱伦回避机制。比如,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6]认为存在产后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对于母婴依恋格外重要,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荷尔蒙是催产素和催乳素。不过,母婴依恋需要有家人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母亲跟婴儿保持密切的身体接触。可这些要求很可能在现实中折戟沉沙,满足不了。护士会把婴儿抱到婴儿房里去,而不是放在妈妈身边。妈妈常常给婴儿喂奶半年就不再让它碰自己的乳房,因为家里有奶粉。此外,母亲喂养可能会参照所谓的“科学标准”,每隔多长时间喂一次,而不是根据婴儿的需要,灵活而及时地喂养。甚至在婴儿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跟孩子分床睡,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独立性。还有,不少父亲跟孩子的接触较少,他们忙于工作,忙着赚钱,但却不肯花时间陪他们。而在离婚率高涨的今天,不少孩子都会跟继父或继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很可能成为虐待的受害者。这些因素都意味着,母婴之间的亲情和依恋很可能遭受强烈干扰,亲子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大大减少,于是孩子更可能成为乱伦的受害者。最后,埃里克森写了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社会科学家认为自然界中乱伦频发,而人类中则很少,因为有文化禁忌。可是,当21世纪来临的时候,这个观点不可思议地发生了逆转。现在我们知道,乱伦在自然界中很少,而由于文化的影响,在人类中反而不那么少”。

继续交锋:百年战争的延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韦斯特马克跟弗洛伊德之间的争论称之为学术界的百年战争。韦斯特马克假设出现于1921年英文版的《人类婚姻史》中,在此之前的1913年,俄狄浦斯情结的弑父假说第一次出现于德文版的《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的观点在20世纪前半叶风光一时,而从60年代开始韦斯特马克假设则不断得到来自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证据支持,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不过,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和文化建构主义者一直试图反扑,他们更愿意相信弗洛伊德是对的。2010年,两位心理学家克里斯·弗莱利和迈克尔·马克斯撰文,声称他们通过多个实验,证明了人类具有潜意识的乱伦倾向。不过,很快就在同一个期刊上,丽波曼和费斯勒以及迈阿密大学的亚当·史密斯就撰文批评他们,说弗莱利和马克斯把结果“翻译”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先来看看弗莱利和马克斯的研究吧。他们认为,人类就有潜意识的乱伦倾向,就是觉得亲人会更性感,适合滚床单。不过,鉴于文化禁忌反对这一点,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否认。弗莱利和马克斯通过多个实验来检验这个观点。在实验一中,他们让被试评价陌生人是否性感。结果发现,假如在此之前很快呈现异性父母的照片,快到被试看不清楚这张照片里的人是谁,那么人们会认为这个陌生人更性感。在实验二中,他们发现跟自己更像的面孔被人们评价为更性感。在最后一个实验中,同样是要求评价模拟照片的性感程度。不过,当告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乱伦的影响因素之后,人们降低了对相似面孔异性的性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