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李嘉诚
经过在茶楼一年多时间的磨练和成长,李嘉诚观察事物的心智和眼光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完成了一个从普通跑堂到优秀店员的转变。就在这个时候,舅父建议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来上班。此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生意正隆,事业蒸蒸日上,在香港业界已占有半壁江山。
对于舅父的邀请,李嘉诚考虑了好长时间。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莽撞的少年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尝试从事新的职业,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钟表毕竟是一门构造复杂的技术,学会后肯定有前途。再说,在茶楼做事没什么发展,整天干一些粗活笨活,而且自己对这一行业已相当熟悉,没必要再做下去了。这次舅父又是主动让他去,当然不能辜负他的一番好意了。因此,他决定接受舅父的建议。但李嘉诚认为这是为舅父做事,不是接受恩惠。
1945年,16岁的李嘉诚辞去了茶楼跑堂的工作,来到舅父的钟表任。
李嘉诚深知,舅父从小辍学就当了学徒,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奋斗才成就了现在这份家业。他把舅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时刻在鞭策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像舅父一样的大事业。所以,他任劳任怨地干着自己的杂役工作。由于在茶楼里的锻炼,他做的每件事都有条有理,又快又好。
勤快好学的李嘉诚,在中南钟表公司很快就受到大家的好评,有的员工夸他说:“李嘉诚只要一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听到员工们对他的赞扬,舅父为有这样出色的外甥而倍感骄傲。庄静庵回忆起少年时的李嘉诚,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都像大人。”这是舅父对他的充分肯定。
钟表公司打杂不像茶楼那么来回跑动,每当干完自己的工作后,李嘉诚总是静静地站在师傅旁边,一边学习、一边模仿。由于他超强的记忆力和深刻的悟性,没过多久,李嘉诚就不仅学会了钟表的构造和原理,而且还能做简单的修理。
没经舅父的督促,李嘉诚便在空余时间主动学习修表技术,这让庄静庵大为震惊,他相信这个外甥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必定能超越自己。庄静庵还不时地向姐姐庄碧琴夸奖李嘉诚。听到儿子表现这么优秀,做母亲的心里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政府开始接管香港,大批在逃海外的难民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重返家园,给本来就物资贫乏的香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食品供应不足,燃料短缺,住房紧张。一刚到高升店时,李嘉诚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店员,其他人都没把他当回事。由于此前在茶楼积累的丰富阅历,再加上对钟表工艺的了解,这个当学徒还不到两个月的小伙子,很快便适应了新环境,竟然像一个做了多年的老手一样。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对每款表的产地、样式、功能等,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个透彻,令每位顾客都连连点头。凭借他的出色表现,高升店的销售额也比以前增长了不少。
庄静庵对李嘉诚的出色表现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真是打心眼里为自己能有这样出色的外甥而啧啧称赞。
由于在中南钟表公司的突出表现,李嘉诚的收入也提高了很多,除了家里的日常消费外,他尽量把节省下来的钱偿还爸爸治病时的债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那些曾经在危难关头给予他们全家帮助的人,李嘉诚更是铭记于心、千恩万谢,时常找时间去拜访他们。工作闲暇之余,他还不忘帮弟弟妹妹辅导功课。晚上,李嘉诚还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知识。同时,他还买了一些经商类的书籍,一有空便自学。
由此可知,胸怀壮志的李嘉诚,绝不想甘为人下,满足于现状。他正努力为未来的创业做最充足的准备。
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样条件,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专心致志,勤奋刻苦,好学多问,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做下去,自然会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说,勤奋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做生意更是如此,只要你肯下苦功做别人不肯做、不愿做的事。
远见卓识的推销员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用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李嘉诚
1946年,为了寻求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年仅17岁的李嘉诚毅然离开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来到一家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名气的五金厂做了一名普通的推销员。香港人把这一行业俗称为“行街仔”。由此可见,这份工作被大多数香港人看不起,属于低级工作。但对于当过茶楼跑堂和钟表学徒的李嘉诚来说,从事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太正常了,他自己认为这份工作非常好,不仅可以锻炼人,而且还可以学到一些新知识。
李嘉诚在五金厂的主要任务是上门推销铁桶。刚到五金厂时,他仍然是全厂最年轻的一个工人,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年轻就阅历浅。心高气傲的李嘉诚暗自发力,在短时间内,一定要做得和其他老推销员一样优秀,甚至超出他们。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刚开始那一段时间,他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屡屡遭到顾客的拒绝,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铁桶一个也没有卖出去。
能学会,从事推销工作,完全是靠在实践中摸索、领悟。但有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让客户信任你,然后才会信任你推销的产品。李嘉诚觉得自己经验不足,还得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教训中循序渐近。因为做推销和跑茶楼、当店员有所不同。同时他还觉得,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你必须讲真话、讲实话;其次,你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其中包括你的衣着和姿势。形象好的人往往能给他人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条件。
虽然生活很朴素,但李嘉诚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特意买了一些衣服,虽不是什么名牌,但却相当整洁。除了在形象上修饰自己之外,李嘉诚还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交流技巧。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待人热情、谦和,说话温文有礼,客户对他的印象也逐渐加深。
此外,聪明的李嘉诚还总爱思考问题,琢磨一些非常规的推销办法。
当时,一些酒楼、旅店、店铺对五金厂生产的镀锌铁桶很是青睐。
所以,推销员们一拥而上,竞争相当激烈。李嘉诚却逆道而行,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区。因为之前他经过调查发现,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的是铝桶而不是白铁桶。假如平均一户家庭需要两只铁桶的话,居民区的铁桶市场就非常的庞大。事情果然如他所料,铁桶在这里很受大家欢迎。还有一次,李嘉诚去一家新开业的旅馆推销铁桶,但不巧的是,这家旅馆的老板与另一家五金厂刚刚达成铁桶购买协议。然而,李嘉诚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这个老板聊起了家常。从他口中得知,他儿子整天缠着他去看赛马,但旅馆开业在即,老板抽不出时间陪儿子。李嘉诚灵机一动,在小职员的安排下,自己掏钱带那位老板的儿子去看了赛马。
一些样品走先街串巷,车上车下,从早到晚,马不停蹄,走上百里路。
由于他在茶楼积累下捶摸顾客心思的经验,一接触客户,李嘉诚便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往往成功率很高,他的业绩也与日剧增。
李嘉诚推销商品之所以能超越其他推销员,就是因为他付出了高于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
经过学习和实践,李嘉诚已对推销工作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摸清市场动向,建立销售渠道,广交朋友,才能做好生意。他对香港各大区域、街道市区客户的需求与消费情况都了如指掌。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能、款式,他马上就知道这批货往哪送,那批贷又往哪送。由于他勤于动脑,乐于行动,很快成为五金厂业绩最出色的推销员。老板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公司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老板常在其他职员面前激动地说:“李嘉诚是咱们五金厂里的第一功臣。”
为了褒奖和鼓励李嘉诚,老板亲自提出要给李嘉诚加薪,并提升他的职位。不料,被李嘉诚婉言谢绝了。更没有让老板想到的是,李嘉诚向他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因为在推销铁桶的过程中,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李嘉诚逐渐认识到塑胶产品不久将取代铁桶。因为塑胶产品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色彩丰富、美观适用等特点。所以,他决定再次跳槽到一家塑胶裤带公司。
为了感谢五金厂的老板,临别时,李嘉诚提醒老板要尽快调整产业,转行做其他事,但要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这家五金厂审时度势,积极转投生产系列锁,才避免了被塑胶制品冲垮的厄运。李嘉诚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由此可见一斑。
李嘉诚给出了我们答案:“具有判断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做出适当的判断。”离开五金厂是李嘉诚生平第三次跳槽。那么,等待他的是阳关大道呢,还是独木小桥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19岁的总经理
眼光要放远,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实,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变为可能。
———李嘉诚
从五金厂辞职后,李嘉诚很快便进入了一家塑胶裤带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比较开明,他拥有超强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他以塑胶裤带起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便开发出十多个产品。此时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市场竟争也愈来愈烈。为了把握主动,老板到处招聘推销人才,前来应聘者络绎不绝,但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雇员却少之又少。
这时,性格稳重、诚实腼腆的李嘉诚被老板一眼看中。老板从李嘉诚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这个小伙子气宇非凡,当即决定把他做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塑胶裤带公司一共有7名推销员,李嘉诚依然是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其余几个都是公司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经验十分丰富,而且已经拥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这无疑给李嘉诚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而有了动力才会更加奋发的搏命。为了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李嘉诚为自己制定了奋斗的目标。首先利用3个月的诚还不间断地关注整个塑胶产品的市场动向。为了拓展市场,把更多的产品推销出去,他还积极地从报纸或是杂志上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资料,仔细地写下来,然后向老板提出建议:哪些产品需求量大,哪些产品应该改进。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加盟塑胶公司后不到一年,李嘉诚便超越了其他6个推销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在老板拿出财务统计结果时,他的销售额居然是第二名的7倍!这份数据,令那些有着多年推销经验的老手都俯手称臣,人人莫不谈论推销奇才李嘉诚,对李嘉诚刮目相看,感叹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嘉诚在塑胶公司主要负责推销新型洒水器的工作。有一次,李嘉诚一大早就来到一家公司,原本等部门负责人来了共同洽谈业务。这时,正好有一位公司的服务员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推销洒水器呢?于是,他拿出洒水器帮服务员洒水。李嘉诚心想,现在要是能让职员们看到自己的洒水器那该有多好啊!肯定能为一会儿谈判的顺利进行开个好头。说来也巧,果然有员工提前来了,而且还是负责日用品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地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经理很愿意定购这种塑胶洒水器。
由于在塑胶公司出色的销售业绩,1948年,刚满19岁的李嘉诚就被提拔为公司的业务经理。不久,又荣升总经理,公司一切日常事务都由他全权负责,老板对他更是信任有加。李嘉诚逐渐成为了塑胶公司的顶梁柱。
从一个还没有初中文凭的打工仔,努力一两年便升上行政要位,李嘉诚就是靠着这种不折不扣的拼搏精神,一步步地将不可能变成了可他,仍一如断往地衣着朴素、待人热情,经常与工人们一起现场指挥、调度。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历亲为,很少见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李嘉诚凭借自身的勤奋和聪颖,很快便掌握了塑胶厂的大小生产环节和管理体制,并带领塑胶厂全休员工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公司的声誉与日剧增,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正当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又做出一个让常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离开塑胶裤带厂。
老板也许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没有强留。更没有埋怨李嘉诚“不念旧恩,弃他而去”之类的话。而是请李嘉诚到酒楼,为他设宴饯行。对此,李嘉诚感激涕零,对老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之所以要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开办一家塑胶厂。开厂难免会使用在你这里学到的技术,也会开发一些同样的新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即使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不过我承诺绝不会带走你的客户,用你已建成的销售网来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怀着愧疚之情的李嘉诚和老板合影留念后,就离开了塑胶裤带公司。他这次离开,不是跳槽,而是要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满足,有的人在取得小小的成功之后便志满得意,不思进取,有的人却永不满足,时刻激励自己,锐意图新。只有后者才会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很显然,李嘉诚就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