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通论
42071600000041

第41章 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政策仿真(3)

1.厦门市人口分布总述

根据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人口概况公报,厦门全市户籍人口从1990年的111.85万增长到2005年的153.22万,常住人口从117万增长到225万。在厦门市的人口增长中,自然增长占有一定的比重,虽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再生产惯性形成的客观效应,人口迁移增长是新时期厦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变动是密不可分的。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变动来看,由于厦门市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特别是城市内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城市规划等政策行为的影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口增长的差异及人口分布的变动。

从常住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人口的主要增长位于思明区与湖里区,其中思明区从1990年的36.64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76.8万人,人口总量增长了一倍多,而湖里区更是从7.62万人增长到了47.4万人,人口增长达到6.22倍,可以看出岛内人口增长非常迅速。从人口密度来看,厦门市岛内人口密度增长迅速,远远高于岛外和全市平均水平。

地理学者汉森(M.Hansen)认为,城市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一般存在着集中——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五个过程。在国外,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人口的“扩散”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大规模开始了,这种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郊区化”。

所谓的郊区化就是指当代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成为具有市区各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过程。一个城市的郊区化一般是以人口的郊区化为先导和指示。对人口郊区化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概括出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从理论上作出了诠注。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郊区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分别对北京、广州、上海、沈阳、大连和杭州等东部发达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许多非常有用的结论,利用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统计资料,从人口的空间变动及人口的郊区化两个方面结合来研究厦门市人口空间变动规律及郊区化特点。

厦门市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部分。

中心城区,包括思明和湖里两区(即岛内),是厦门海湾型城市的核心区;近郊区,包括海沧和集美两个区,它们通过海沧大桥和集美大桥直接和中心区相连,是中心区的扩展;远郊区,包括同安和翔安两区。

2.厦门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首先看分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在1990年至2000年间,就人口年均增长率而言,位于中心区的思明区(6.43%),湖里区(18.43%)和近郊区的海沧区(13.60%)较高,它们均高于市区平均值(5.73%),其余各区都小于平均值。

再从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地域层次来看,1990-2000年间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了147.75%,年均增长9.50%,增长速度很快,近郊区增长了70.71%,年均增长率5.49%,而增长最慢的是远郊区,五年间增长了13.16%,年均增长率1.24%,这期间各层次的地域密度均有所增长。

可以看出,在1990-2000年间,人口总数在这一时期飞速增长,厦门市人口出现了向中心区聚集的现象,由于思明区与湖里区的人口飞速增长,一下子将岛内的人口密度提升到很高的阶段(8096人/km2)。近郊区的海沧虽也有较大增长,但对总的人口分布影响不大,远郊区增长速度缓慢。表明此时段厦门人口聚集力量优于人口扩散力量,人口不断向中心聚集。

在近五年间,厦门市的人口空间结构仍出现变动。那么,2000-2005年间厦门市人口空间变动的原因何在呢?

2003年,厦门市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各区范围有了较大变化,进行适当处理后,仍可进行比较,与1990-2000年期间相比,2000-2005年间厦门市各区增长率的变化明显减小,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近郊区的集美区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8.64%,其余各区都小于3%,此阶段海沧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9.58%)。再从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地域层次来看,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最快,从150.39%变化到13.26%,年均增长率则由20.15%变为2.52%,近郊区虽然人口增长速度也有下降,从61.91%变化到10.41%,年均增长率由10.12%变为2.00%,但与中心区的增长差距明显变小,远郊区依然是增长最缓慢的区域。

2000-2005年间,各区人口增长速度变化范围从-39.56%到51.32%,与1990-2000年(13.16%~442.63%)相比有所缩小,年均增长速度也大幅度下降,说明人口增长开始变缓。由于岛内的人口密度已经过高,提升幅度有限,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增长幅度下降最大,此时近郊区与中心区的差距变小,说明近郊区对中心区的人口分散作用已有一定体现。厦门市的人口空间增长出现两个明显的阶段,首先是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阶段,最后是人口向近郊和远郊扩散阶段,与此对应的人口增长的地域分布出现了有规律的“一边特别大,一边小”和“一边大,中间逐步变大,一边小”演变,由此而引发的厦门市郊区化出现有规律的圈层扩展现象,其人口郊区化的强度较弱(北京、上海、大连和杭州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现象,它们的中心区的人口增长出现负增长,但厦门市还一直没有出现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厦门市的人口向心聚集力还较强,人口离心扩散力不足以推动人口的外迁,可见厦门市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郊区化”。

从三个密度区总人口增长的情况来看,中心区人口增长最快,1990-2000年的人口增长为147.75%,远远大于全市74.59%的平均水平;市中心区2000-2005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减缓,且减缓速度最大,降到了13.26%。

近郊区人口增长一直处于居中位置,但应该看到在2000-2005年间,近郊区与中心区的增长差距有所减少,城市人口分布出现这样的变化特点说明城市辐射力还不强,但近郊区最新的增长已显现端倪。远郊区人口增长一直处于最低,变化也很小。以上分析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市人口增长还主要发生在中心区。从人口密度分布来看,中心区人口增长虽然最大,但已出现减缓趋势。

总结90年代以来厦门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显着上升,但进入新世纪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第二,人口聚集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力量还将是主导厦门市郊区化进程的主要力量,郊区化的出现及其强度的加大是不可避免的,在最近5~8年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同增长的现象还会继续。

第三,近郊区人口增加次之,并显现出强大的后劲趋势,城市人口分布还未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因为中心区人口密度并未出现降低,说明市区人口还没大量外迁,无法分担中心城区核心部分的人口密度,需要增大了外缘地区的人口密度,这将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布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继续减慢,估计这种正增长可能会持续5~8年。估计厦门市出现真正意义的中心区人口负增长的“郊区化”还需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

第五,近郊区的人口将持续加快增长,其中集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

3.厦门市人口分布重心分析

人口分布重心来源于物理学的重心概念,指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时,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不同时间段人口重心的变迁可以反映人口分布变化的过程,其迁移方向代表人口分布的伸展方向。基于此,分析人口重心变化情况对了解和研究人口分布演变的过程、发展方向、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分别选取了1990年、2000年、2005年三个样本的数据,并计算它们的人口分布重心,得出结论可知,厦门市人口分布重心由西向东移,由南向北移动,并且始终在思明区内。人口重心移动共2.74公里,平均每年移动0.1827公里。人口重心的移动速度不是很大,但从“人口重心始终落在思明区内”,可以看出由于岛外人口密度的增加较之岛内而言还相当缓慢,因此如果这样的增长持续下去,厦门人口重心将始终无法向岛外延伸。

(二)厦门市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

1.厦门市适度人口分布测算(基于P‐S方法)

为了对厦门市的适度人口分布进行一个合理、科学的测算,作者运用上文所述的可能-满意法,利用系统工程的科学算法,对其进行一个推算。在着手进行分析和预测之前,课题组在对厦门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相关的人口政策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经济、社会生活、人口密度、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指标体系,此体系共有指标18个,利用指标间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构建出9组可能-满意度的组合。如指标GDP与人均GDP,都与人口密度指标有关系,通过两者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形成一个可能-满意度曲线的组合。其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资源四大类,当然每一类别下均有若干细化的子类,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经济

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潜力以及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大小,对一个城市的其他各方面都起决定性作用,它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人才的大量引进,自发地调整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各种组成结构。人口数量的机械增加主要的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创业空间,因此要想使人口的总量、人口的素质大大提高,首当其冲的是规划好厦门的经济发展速度,大量引进各种资金来源,协调各产业结构的发展平衡态势,协调区与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人口规划的不平衡性,使经济得以全面快速地发展。

[经济水平]厦门是我国的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速度及其建设都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其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受到许多城市居民的羡慕,美丽温馨的感觉给岛内的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契机。然而作为经济特区,它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结构发展结构与地区的不平衡,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对经济发展造成许多的负面作用。在2003年,厦门市的GDP是759.69亿元,是深圳的26.56%,如此小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几个大城市中也是位列尾翼,这对厦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想将厦门建设成为海湾型的新型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重中之重。

在未来的2020年前,根据人口的发展规律和正确的人口政策导向,随着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到时厦门的人口发展将逐渐趋于平衡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根据目前厦门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建设新型城市所要求的目标,作者对经济发展做一个上下限的估计,以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预测厦门在2020年全市的GDP最高值为10959亿元,这个可能度为0;最低值为3981亿元,这个可能度为1;也就是说,在未来的2020年,厦门市的全年GDP就当在3981亿到10959亿元之间。

厦门市在2003年的人均GDP为53586元,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以上述同样的方法,通过对其经济发展速率的确定,以及厦门市人均GDP的发展速率一般低于经济总量发展的规律。

[劳动力需求]经济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之上的,要达到和实现所期望的经济总量,那就需要相当的劳动力,需要社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源。作者从全市的经济发展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出发,先分析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量是多少,而后从全社会可能要提供的劳动力人数来描述其人口分布的可能满意度。

按厦门市2000年全年的GDP总量和2000年全社会劳动者数来计算,厦门2000年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为1038161人,社会劳动生产率为48342元;在2001年上升为52454元。按照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一个较低的发展速度,预计厦门在2020年时劳动生产率在24万元到37万元之间。根据厦门在2020年时所预计的经济总量范围,在2020年社会需求劳动者数在162万到457万之间。当低于162万时,将造成劳动力的不足,定义这个劳动力总数满足经济发展的可能度为0;当劳动者数高于457万,完全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定义这个可能度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