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42255300000025

第25章 不争一时得失,人生永不迷失(4)

的确,我们都能够辨明是非,不会冤枉一个人,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仅仅辨明是非,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遇到的问题。即使全世界都认为你是对的,如果不能够解决问题或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结果只能是我们维护了自己那全世界都认可的面子,问题依然存在。

接受一人指责,避开众人耻笑

《任子》中说:“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多听他人的意见,就能够变得更加明智。因此,当有人指责我们时,不要立即敌视对方。如今,很多人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世,很少有人愿意轻易得罪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正视他人的指责,如果有错及时改正,就不会一错再错,铸成大错,受到众人耻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总有考虑不到的事情。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学的东西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另外,在处理同一种事情时,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不能保证每次都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犯下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应对上面的这些情况,唯一的方法便是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哪怕是他人严厉的指责也应该虚心接受。

然而,古往今来,却又有多少人固执己见并执迷不悟,结果落得悲惨下场!西周夷王姬燮死后,其子姬胡即位,是为厉王。厉王即位后,在宠臣荣夷公的影响下渐渐有了贪利的嗜好。

厉王三十年(公元前848年),大夫芮良夫进谏厉王:“王室真要衰落吗?荣夷公喜欢独享利益而不知大难正在靠近。利益是从世间百物中得到的,应该使其充满于天地。如果想独占它,就会招致很多害处。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利益,大王怎么可以专享呢?大王这样做只会引起众怒,大难随时都有可能到来。荣夷公以专利来教唆大王,大王怎么能够保证社稷经久不衰呢?作为王者,应该疏导利益,使其广布天下。否则,天下之人每日都会生活在警惕之中,担心自己的利益被大王占有,久而久之就会对大王产生怨恨。所以,用来赞美功德的诗中写道‘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中写道‘陈锡载周’,正是因为历代君王因惧怕大难而广布利益,周朝才能延续至今。如今大王采取专享利益的做法,这是需要杜绝的。普通人要想专享利益,必定会成为盗贼;大王继续这样做的话,很少有人会愿意依附大王。如果继续重用荣夷公,周朝必将走向衰败。”厉王非但没有因此惊醒,反而对芮良夫的这番肺腑之言视若罔闻,并最终擢升荣夷公为卿士。

厉王不仅贪婪,而且为人暴虐,生活奢侈,国人对其多有责备。召公进谏说“民不堪命”。厉王大怒,专门派人在国内监视国人,一旦听说有人责备他便将此人杀掉。不久,国人大都把不满憋在心里,各个诸侯也都不再前来觐见。

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厉王对待国人更加苛刻,以致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能用眼神进行交流。厉王大喜,得意扬扬地告诉召公说:“我已经消除了国人对我的责备。你看,他们连话都不敢说,还如何责备我。”召公反驳道:“大王这种做法并没有消除国人的责备,只是暂时阻隔了他们的责备而已。堵住国人的口舌比堵住水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堵住水流,只能换来暂时的安宁。时间一长,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冲开堤岸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堵住国人的口舌同样如此。要想消除水患,就要在大水来临之前主动挖开堤岸,对水流进行疏导;要想彻底消除国人的责备,就要让国人畅所欲言。天子之所以要听政,就是要从文武大臣口中得知民声,然后仔细斟酌,争取事事不悖民心……”厉王不听,仍然我行我素。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年后反叛周朝,合力攻打厉王。厉王被击败后,逃向山西一带。

古时候,有一位名为蹶叔的人。此人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自己好朋友的话,他也听不进去,直到尝尽苦头后才知道悔悟。

蹶叔种庄稼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在地势高的地里种水稻,在地低的地方种高粱。他的好朋友知道后,立即赶来劝阻。他对蹶叔说:“水稻喜欢潮湿的环境,而高粱喜欢干旱的环境。地势高的地方难以蓄水,而且比较容易干燥;地势低的地方容易蓄水,而且容易保持潮湿。可如今,你违背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将水稻和高粱的生长环境互换,丰收对你来说,一定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蹶叔对朋友的苦心劝说毫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种地。恍惚间,十年的光景过去了,蹶叔的丰收梦从来没有实现过。每年年底结算的时候,他都是入不敷出。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此时,他想起了朋友对他说的话,责怪自己没有听取朋友的屡次劝阻,以至于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他来到朋友家,真诚地向朋友道歉,感谢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并表示以后一定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

蹶叔不愿意再种庄稼了,他将家中的地卖掉后开始做起了生意。蹶叔既没有经验,又不愿意思考,只是肤浅地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来采购需求量最大的货物。他的好朋友再次劝阻他说:“成功的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是不会像你这样做的。他们眼光独到,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看准某种货物有盈利空间时,便会在其价格猛降的时候囤货。当下一股抢购热潮到来时,他们便能够利用其中的差价赚得丰厚的利润。与他们相比,你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做是很难盈利的。因为某种货物一旦出现抢购热潮,采购价格一定会相应地上涨。如果此时购进这种货物,必然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败下阵来。”然而,蹶叔又恢复了他的一贯作风,对好朋友的话置若罔闻。如此以来,蹶叔的货物进价高,售价自然不会低。在竞争过程中,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商户竞相压价,而自己却不敢参与。因为对他来讲,参与就意味着亏本。可是到了后来,他不得不将积压的货物处理掉。在做生意的这十年中,他的境况与种庄稼时相似,同样是一年不如一年。朋友的话总能在这个时候,并且只能在这个时候唤醒他的大脑。他带着愧疚来到了朋友家,再一次真诚地道歉,真心地感谢。蹶叔回家后心情烦躁,想出海放松一下。朋友陪他来到海边,在他将要出发的时候诚心对他说:“出海后,行至海水归聚处便可,千万不要继续向前行驶,否则将无法返回。一定要记住!”蹶叔答应朋友,一定会记住他的忠告。随后,蹶叔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向大海深处驶去。几天过去了,蹶叔来到了海水归聚处。此时,他虽然仍然记得朋友的劝诫,但他不愿意那样去做,仍然一意孤行,毫不犹豫地前行。就在一刹那,蹶叔和他的扁舟被双双卷入了深渊之中。蹶叔此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这不见天日的深渊中,蹶叔别无选择地忍受着黑暗、孤独以及大浪的撞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一天,海中的鲲在化作鹏的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在这巨浪的狂啸下,蹶叔和他的扁舟从深渊的下面被抬了起来。此时,蹶叔满脸泪水,划着船回家了。

此时的蹶叔,双鬓斑白,形容枯槁,犹如风中残烛。他脚步蹒跚地来到了朋友的家,见到朋友后,他费力地向朋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道:“你是我一生最真诚的朋友,你的话我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尽管你每一次都是正确的。我发誓,今后一定认真悔改。”

朋友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淡然地说:“如今,即便是真心悔改,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