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第三卷
42414000000017

第17章 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原文”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

一个人的爵禄官位不可以太高,如果太高就会使自己陷于危险状态;一个人的才干本身不可以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如果都发挥出来就会由于江郎才尽而陷于没落状态;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不可以标榜太高,如果太高就会遭到无缘的毁谤和中伤。

“解说”

古代开国功臣多被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汉初二杰,“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只有“子房托于神仙。”其实,在其他事上同样应该知道进退深浅。人和人在一起,因利益之争,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交,都有可能产生矛盾,所以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例解”

秦皇兴土木 役民又劳众

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不顾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广大人民对于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迫切要求,继续以无休止的徭戍役使人民,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给,因而使秦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早在兼并六国时,每当秦军攻灭一国,秦始皇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并在咸阳北阪上大兴土木,仿照各国宫殿的式样修建。当时在渭水北岸,从雍门以东,直至泾水、渭水一带,建成无数的宫殿。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对咸阳宫加以扩建,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形成渭水南北,宫观殿屋星罗棋布,遥遥相对,复通甬道纵模交错,绵连不断的景象。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一座规模更加宏伟的朝宫,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又破土动工了。这就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阿房宫又名阿城,是朝宫的前殿,因作宫于阿房故名。故址在今西安三桥镇南,阿房村及古城村一带。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庭中能容纳上万人,下面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载:“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已建成的离宫别馆依山跨谷,辇道阁道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据司马迁记述,当时“关中计言三百,关外四百余”(《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形成以咸阳为中心,遍及渭水南北,函谷关内外的宫殿群。秦始皇广治宫室,耗费无数,后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秦始皇不仅生前穷奢极欲,还要为死后安排豪华的享受。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征用刑徒七十余万人,并从巴蜀、荆楚等地调运各种建筑材料,途中转输十分艰难。他在即位之初,开始预建陵墓,即骊山墓。据载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墓内修筑宫观殿宇,陈设各种奇器珍宝。经考古调查及发掘,现陵墓陵丘高四十三米,基身设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两千五百多米”,外城周长近六千三百米。在陵东侧发掘出三个兵马俑葬坑,总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马“约六千余件”,形状与真人真马相仿。兵马俑坑的布置,是按军阵场面排列的,体现了当年煊赫的军威。然而未等骊山陵墓全部完成,这位始皇帝便死于东巡途中。

不辨忠和奸 失策杀晁错

西汉最初几个皇帝都比较有作为,象汉高祖刘邦,任用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等名臣,奠定了大汉帝国的基础。文帝比较节约,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景帝也不是昏庸之辈,景帝之子武帝更是雄才大略。但汉高祖当年打天下,功臣名将甚多,汉高祖将他们封在全国各地,后来又怕他们功高震主,一一翦除,代之以自己刘姓子弟。但刘姓子弟在自己的封地称王之后,单独发展,渐渐积累起实力,到景帝时又形成威胁中央的局面。而景帝在处理“削弱藩王”的大事上未能分清忠奸,以致失策。

景帝手下的重要谋臣晁错,很早就提出削藩的政治主张,即由西汉中央政权收回赋予藩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只将他们养尊处优,不问政事,减除对中央的压力。汉景帝在这件事上很犹豫,对同姓子弟下不了手,况且反状不明显,很难用一个名义着手此事。晁错就恳请景帝以大汉江山为重,并告以前代的教训,景帝才想有一番作为。但晁错的父亲听说晁错建议削藩的事,老泪纵横,认为晁错离间皇室骨肉,会遭人忌恨,下场会很凄惨。晁错却说:“为了陛下的威严、大汉江山的稳固,虽然晁错可能遭人忌恨,也是值得的。”

削藩的消息传播出去,那些拥兵自重早就蠢蠢欲动的藩王们马上勾结起来,由吴王刘濞领头,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了叛乱,打着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的旗号,向长安进攻。汉景帝接到战报,大惊失色,向群臣问计。晁错主张征召兵将,准备粮草,向叛乱的吴楚等七国发动反攻,彻底征服他们,维护中央政权的权威。但晁错的仇人一个名叫爰盎的大臣却对景帝说根本无须担忧,因为“吴楚七国虽然财力丰富,也积蓄了很多年,但手下并没有精兵强将,天下有抱负的正直之士不会投靠他们。七国不过是招揽了一些市井无赖之徒,战斗力很差,不会成功。”汉景帝就说:“虽然这样,但时间一长,也会造成很大损失,你有什么妙计平息七国叛乱么?”爰盎故作沉吟,摇头晃脑地请求给他时间考虑。过了几天,爰盎偷偷进宫,求见景帝,他向景帝分析形势,说:“吴楚七国互相勾搭,他们说当初高祖分封刘姓子弟们为王,在自己的封地上自立王国,本来生活得很好,年年向中央进贡。现在晁错违背高祖的遗志,擅自诬蔑藩王,削夺他们的权力和土地,当然要造反,诛杀晁错。所以,依臣下看,只要斩杀晁错,派使臣去安抚七国,七国一看到晁错的人头,一定会停息叛乱。”景帝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不能因晁错一人得罪七国,只要能尽快结束战争,牺牲一名臣子不算什么。

晁错正在准备讨伐叛军,没料到景帝会听信谗言,已传下诛杀的旨意。他穿戴整齐,接听圣旨,却是景帝下令处斩他全家的命令。晁错便在长安东市被杀了头,还连累了全家。忠臣晁错不幸身死,爰盎得到升迁,而七国之乱却没有平息,汉景帝反而得了忠奸不分的骂名。

轻信奸谗言 险失栋梁材

唐高祖武德年间,天下大势尽入唐朝之手。但武德初,仍有王世充、窦建德等力量居于中原一带。唐高祖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率军扫平这些割据势力,每每捷报传来,李渊十分高兴,对李世民也越来越信任,封赏越来越高,但也有不分是非,斥责李世民的时候。

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围困洛阳很久,终于使王世充被迫投降,以保全性命。李世民进入洛阳城,下令封闭府库,等待高祖派人来清点接收。高祖便派了贵妃等若干人马来洛阳接收宫储殿藏,以及宫女,但李世民负责全城的大小事务,贵妃便向李世民索取珍奇珠宝,并且为自己的军中家属请功求官。李世民却对她说:“洛阳行宫中宝物奇珍都属大唐,要一一登记在册之后往朝中报告,并交由朝廷处理,我不能私自授人。官职功劳更加应该给那些有功负伤的将士,没有军功的不能授予。”对李世民的婉言谢绝,贵妃等人十分生气。李世民又因为皇室淮安王李神通攻打洛阳立下赫赫战功,赏赐给他几十顷田地,以示对他的功劳十分肯定。这些田地十分肥沃,张婕妤的父亲相中了,也要得到这些地,他向张婕妤诉说了要求,请女儿去向李渊要。高祖不明缘由,便下诏赏给他。而李神通因为受李世民赏在先,不肯答应。张婕妤对高祖说:“您已经下诏赏田给我父亲,秦王李世民违抗诏旨,将它给了李神通,您可要为我父亲作主。”高祖大怒,斥责李世民说:“你秦王的命令现在比我的诏书还强吗?你竟敢私自作主乱赏田地!”李世民十分恐惧,又无可奈何。

高祖又对裴寂说:“李世民长期统兵征战,下命令自作主张习以为常了,不听我的话了。”尹德妃的父亲倚势骄横,唆使家奴将秦王府的杜如晦扯下马来,暴打一顿,并加以凌辱!还告到高祖那说秦王纵容部下对他家的人施暴。高祖越发对李世民生气,几次要降他的职,只是考虑到李世民的指挥才能才没有这样做,但他的不辨忠佞已很明显。

赵构听谗言 罢相讨金欢

南宋高宗赵构,在即皇帝位的初期,做了一些好事,其中之一就是拜李纲为相。

李纲原来是北宋力主抗金的名臣。宋钦宗要是能坚持重用李纲,也不至于父子一起当俘虏。现在,南宋高宗终于要起用李纲了,这就引起那些主和派大臣的恐慌。中丞颜岐居然连上五道奏章说:“张邦昌是金人所喜欢的,还应再拜他为相;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下诏拜相,还是应该乘他还没到京城时把他罢免了。”这是要皇帝喜敌国金人之所喜,恶金人之所恶,一切看金人的眼色行事。这时的宋高宗还算明白,他对颜岐说:“我做皇帝,恐怕也是金人所不喜欢的吧。”言下之意是,你是否打算也罢免我呢!这一下,颜岐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不过他还不死心,又把自己的奏章给李纲看,企图让李纲自己主动引退。宋高宗听说李纲到达京城,派人迎接慰劳,又是赐宴,又是召见。李纲见了高宗,涕泪交流,高宗十分感动。李纲谈起颜岐的奏章,斩钉截铁地说:“我但知有赵氏,不知有金人,自然为金人所恶。说我的才能不足以任宰相可以,说我为金所恶所以不当宰相则不可。”高宗说:“我久已了解你的忠义智略,要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拜你为相不可,望你不要推辞。”

当时还有一个大臣叫范宗尹的,官拜右谏议大夫,也附和颜岐,说李纲名过其实,却有“震主之威”,以此阻挡李纲的拜相,但高宗不听他的,还罢了他的官。

李纲拜相后立即向高宗建议办十件大事。这十件大事是:一,议国是;二,议巡幸,三,议赦令;四,议谮逆;五,议伪命;六,议战;七,议守;八,议本政;九,议久任;十,议修德。这十件大事中,议谮逆,即要查办被金人立之为楚帝的张邦昌;议伪命,即追查“受伪官”,也就是在傀儡皇帝张邦昌当政时期任命了官职的人。宋高宗对其他的八件都同意照办,惟独对上述两件“留中不发”,也就是搁置起来,没有实行。李纲又上书力争,并对高宗说:“张邦昌留在朝廷,路上都会指着他说:‘这也是一位天子啊!’”说到这里,李纲声泪俱下,对高宗说:“我决不和张邦昌同列,我要是见到他,一定用笏痛击他。陛下如果一定还要用张邦昌,请罢免我。”宋高宗于是把张邦昌贬至潭州。后来,张邦昌也终于在潭州被杀。

李纲拜相初期,尽管言论刚直,高宋还能容忍和采纳。但是,没有多久,高宗的态度就有了重大变化,对李纲的种种建议,都“留中不报”了。高宗任命黄潜善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则改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位居黄潜善之下,黄潜善是高宗的心腹,是大臣中主和派的首领。黄潜善善于揣摩高宗的心意,一方面竭力主张与金人和议,一方面又怂恿高宗“巡幸”南方,到扬州去。这两条如果付诸实施,就必然形成偏安江南、把中原大片国士包括北宋旧都拱手送给金人的局面。当时,所有的爱国的文臣武将,无不切望宋高宗能回到汴京(开封),把一切抗金力量都团结起来,驱逐金人,迎还徽、钦二帝。李纲当然更是如此。他一接相位,就立即推荐抗金名将张所和傅亮为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这样就守住了两河之地,使中原有了可靠的屏障,朝廷无北顾之忧了。李纲又推荐名将宗泽为开封留守。开封经宗泽的一番整顿,形势顿时改观,为高宗北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纲竭力劝说高宗不要南巡,而应回归故都,即使暂时不能还都,至少也要选择关中或南阳等地,以示不忘故都,维系人心。可是,宋高宗根本听不进去。他一会儿表示同意去南阳,一会儿又改变了主意。其实,他压根儿就不想北上,而一意南下。正是在这件事件上,由于李纲一再据理力争,高宗觉得这个人成了他南下的障碍,自然就非要赶走不可了。高宗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先罢免李纲所推荐的张所和傅亮。李纲听说要罢免傅亮,到高宗面前力争,并说如果你一定要罢免傅亮,就交付黄潜善施行,放我回归故乡。高宗并没有因此收回成命。李纲不得不再次上疏请求辞职。高宗责问他说:“你所争的都是一些小事,为什么要这样啊!”李纲说:“方今用人才,将帅是最紧要的,怎么能说是小事呢?”这时,黄潜善等一班主和派大臣纷纷乘机攻击李纲,要求高宗罢免他。高宗也就顺水推舟,把李纲从相位上撤了下来。李纲从拜相到罢相,前后只有77天。从此,河北、河东的招抚司、经制司都被废除,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是李纲所规划的军政民政,全被废置,金人的气焰也就更加嚣张了。

李纲罢相后,宋高宗又诛杀太学生陈东和布衣欧阳澈,因为这两人都一再要求让李纲复职、罢免黄潜善等奸佞。两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不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之流泪。陈东死后,尚书右丞许翰说:“我和陈东都是为李纲而谏争的,现在陈东被杀,我却留在庙堂(朝廷),这可以吗?”他连上八道奏章请求罢官,终于也和李纲一样被撤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