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第三卷
42414000000067

第67章 处富知贫 居安思危

“原文”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一个人当身居富有和权贵的地位时,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一个人在当青壮年身体健康时,必须想到年老身体衰弱以后的悲哀。

“解说”

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滋味不好受,才能珍惜眼前的事业和幸福,认真做事,不稍懈怠。遗憾的是有的人身处富贵之乡而不知珍惜,骄恣放纵,结果白白毁掉了幸福基业,事到临头,追悔莫及。少壮之时,要知衰老之时的艰难,珍惜黄金时光,发奋努力,否则一生一事无成,老来不堪回首。一个人要爱惜生命,珍视幸福,珍惜机遇,多为将来考虑。

“例解”

花瓶虽好看 但是容易碎

夏侯玄(209—254年)是魏晋之际的玄学大师和玄学的奠基人之一。字太初,是魏征西将军夏侯渊的从孙。他的父亲夏侯尚与文帝(曹丕)友善,为魏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都督南方诸军事,封昌陵乡侯。

夏侯玄“少知名”,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东晋袁宏作《名士传》,把他和何晏、王弼列入正始名士(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号)。所谓“名士”,也称“名流”、“名胜”,是魏晋世族门阀中的领袖人物。一般来说,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出身名门贵族。《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和《世语》说,宦官曹腾的养子,即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可见当时曹氏和夏侯氏实为一个家族。而夏侯玄的母亲又是权倾内外的大将军曹爽之姑,所以夏侯玄是地地道道地皇亲贵族。第二,是要善于清谈老庄和辨析名理(辨析名理,就是以先秦名辨的方法考查名与实的关系。如“才性之辨”、“言意之辨”都是著名论题)。夏侯玄则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和何晏、王弼等“竞为清淡,祖尚浮虚”。他们的谈风,都是魏晋名士所津津乐道的“正始之音”。第三,要有美好的仪容。魏晋名士对容止都很讲究。被《名士传》列为“中朝名士”的卫筁,“总角乘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市”。《世说新语·容止篇》说夏侯玄与魏明帝后弟毛曾并坐,时人把他们说成“蒹葭倚玉树。”就是以粗俗的芦苇和美好的玉树分别比喻毛曾和夏侯玄,可以想见夏侯玄的照人丰采。因为他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自然地被视为“名士”的代表人物。

夏侯玄学识渊博,在政治上颇有见地。能通达事物深奥的道理,掌握事物的准则。他在司马懿面前是后生小辈,用他自己的话说:“此人(指司马懿)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要“问以时政”。在答司马懿问时,他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审官择人。他主张选拔人才时,中正官只应负责考查人的品德,排列高下等次,而授官用人之权,则应归于朝延。二是除重官。他提出省去郡守,只设州刺史。即裁撤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淘汰冗官,提高效率。三是改服制。他认为车辆服饰,应力求朴素,反对奢靡。以上建议,司马懿认为“皆大善”。他有知人之明,作中护军时,所选拔的武官都是俊杰之士,后来大多成为州郡的长官。他以为人光明磊落、从容镇定著称于世。

情操的高尚,使他摆脱了趋炎附势的庸俗。他二十岁时,做散骑黄门侍郎,一次进宫去见明帝,与皇后弟毛曾并坐,他以此为耻,脸上显露出不愉快的神色,因此得罪了明帝,被贬为羽林监。毛曾出身微贱,他父亲毛嘉本是典虞车工(葬后举行安神祭时,搬运祭品的工人),就因为女儿立为皇后,才获得封侯之赏,毛曾也做了驸马都尉。对这样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他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一方面说明魏晋时期门第的森严,一方面也说明他不会屈己就人,讨皇上的欢心。

他的身份、学识、品德和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号称有“知人之鉴”的晋中书令裴楷,说见到他“肃肃如入宗庙中,但见礼乐器”。意思是看见他,如同进入宗庙之中,令人肃然起敬。一次他去参加司空赵俨的葬礼,因为去得较迟,先到的宾客数百人,皆“越席而迎”。甚至在他身陷囹圄以后,作为贵公子的钟会还到狱中要求和他结交。他在士大夫中的声望,从此可见一斑。

夏侯玄的政治生涯是同曹爽共浮沉的。曹爽执政时,玄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正始五年(244年)春,曹爽为了在天下树立威名,兴兵伐蜀。他和夏侯玄率兵十余万,自骆谷(今陕西成固县东北)入汉中,为蜀将王平所阻。加上道路险远、粮草不继,蜀大将军费礻韦又率大军来救。如果退路再被阻断,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候,司马懿写信给夏侯玄,要他赶快退兵。在撤退当中,由于遭费礻韦阻截,伤亡惨重,而关中财富,也严重损耗。为这件事,夏侯玄受到时人的谴责。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乘曹爽随魏帝曹芳谒高平陵之机,勒兵屯洛阳浮桥,迫使曹爽交出政权,以侯爵返家,接着司马懿又诬曹爽谋反,杀死曹爽和他的党羽。夏侯玄虽然因“有天下重名”没有被杀,但也被夺走了兵权,改任大鸿胪,又转为太常。他因为受到贬抑,心中怏怏。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为大将军,继续秉政。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皇后的父亲张辑密谋,打算借策封贵人(宫中女官名),天下临轩的机会,让宫门卫兵杀死司马师,由夏侯玄辅政。这件事被司马师察觉,李丰被处死,夏侯玄也被捕入狱。由于他不肯招供,延尉钟毓就亲自审问他。他严肃地责备钟毓说:“我有什么罪!你要作为公府的令史来诘问我吗?供辞你就代我去写吧!”他所说的公府令史,意思是钟毓不是以廷尉的身份,而是秉承司马师的意旨,作为他的僚属来审讯自己。这是对钟毓的极大讽刺。钟毓认为他是有崇高气节的名士,不可能使他屈服,但是又必须按照司马师的意图迅速结案,就连夜代他写好供辞,流着眼泪拿给他看。他看了以后,仍不发一言,只是点了点头罢了。夏侯玄被杀后,还被夷灭三族。

看似不倒翁 说倒照样倒

王黼(1079—1126年),字将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王黼原名甫,因与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宋徽宗改赐今名。造物主对王黼颇为慷慨,使他生就一副“美风姿”,“面如傅粉”、“目睛如金”;还给了他“多智善佞”的聪明头脑和能说会道的口才。王黼的命运也颇佳,虽然“寡学术”,但却中了崇宁进士第。王黼中进士后,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领导编修《九域图志》。司理参军这个官并不大,野心勃勃的王黼不甘心就此沉于下僚,他无时不在做着升官梦。但是他知道,靠学术而出人头地,对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武略他更是一窍不通,而且军戒之道又充满危险,他也无心靠此道去猎取高官厚禄。那么,就只有通过歪门邪道去投机钻营了,而这又正是他之所长。因而,王黼刚一涉足官场,便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变化,窥伺着钻营良机,寻找着得力靠山。至于编修《九域图志》,他只不过是敷衍塞责罢了,其兴趣不在于此。

何志的父亲何执中为朝延重臣,他虽然“碌碌庸质”,但由于地位高,实际权力和影响并不小。王黼认为他可资利用,便千方百计巴结奉迎,首先取得何志的好感。最后终于使何志向其父推荐了他。何执中一见王黼,即为其漂亮的仪表和便捷的口辩所吸引,再加上王黼巧妙的谄媚逢迎,庸相何执中果“喜其人”,于是极力上荐王黼,使王黼很快升为校书郎、符宝郎、左司谏。

王黼略施小计,便旗开得胜,连晋官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暗自得意。但这只不过是他向上爬的第一步,他岂能以此为满足。王黼利用过何执中之后,随即转移了目光,他开始在寻求新的更大靠山。善观风向的王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最后将搜索的目光停留在蔡京身上。此时,王黼了解到,张商英虽居相位,但“寝失帝意”,不被徽宗所喜,后来,又听说徽宗曾于钱塘召见蔡京,并遣使赐给蔡玉环,于是便准确地嗅到了徽宗再度起用蔡京的意向。因而他决定开始新的政治投机。他先是“数条奏京所行政事”,无耻地为早已臭名昭著的蔡京歌功颂德,接着又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对张商英进行弹劾。此举投合了徽宗的心意,因而张商英随之被罢免了相职。蔡京复相后,非常感谢王黼弹张助己之功,因此对王黼大加提拔,接连除授王黼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只用两年时间,王黼便从校书郎这样的小吏骤升到御史中丞这样的高位,他的第二次投机又大获成功。投机,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他更加如痴如狂地迷恋上此道了。

找到了蔡京这个大靠山后,为了进一步加深蔡京对他的好感,王黼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即谋罢何执中的官位,而使蔡京专执国政。为此,他不惜恩将仇报,上疏弹劾何执中,竟将何的“罪状”罗列至20条之多。此时,他不仅一脚踢开了何执中,而且还投井下石,其人品之卑劣,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此过程中,何执中还蒙在鼓里,“犹称黼不已”,直到他获悉真相后,才气愤地大骂王黼“畜生乃尔!”

时郑居中颇有权势,王黼看到他未来潜力很大,“复内交居中”。不过他这次投机不为得计,蔡京因与郑居中不合,看到王黼又去巴结居中,不禁发怒,结果将王黼贬为户部尚书。

没有创造性 最终入绝境

1940年4月7日,路易斯·埃伦伯格和哈罗德·罗斯纳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开设了一家零售服装商店。1946年被纺织业和代理业的巨商——联合产销公司购买,并将新商店命名为罗伯特·霍尔商店。联合产销公司的董事长马丁·施瓦布仍保留埃伦伯格和罗斯纳两人经营这家商店。由于处在战后经济复苏阶段,人们希望能买到价格便宜的商品,罗伯特·霍尔公司适应这一需要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49年,公司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服装连锁商店,也是唯一一家以大量传统方式经营的最主要的服装连锁商店,但由于不能随着市场发展和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致使公司60年代后期出现了问题,最后于1977年6月30日被正式关闭,再也没能重新开张。

罗伯特·霍尔这个名字是凭空造出来的,没有实际的意义。然而据认为它包含了一种蓝领的含义。这使联号在对希望取得蓝领工人这一市场进行广告宣传时可以把名字叫得响一些。最初的50家商店,大多数置于统楼层上,这样的选址带着廉价和管理费用低的形象。此外,在战争年代,不仅禁止建造新房屋,而且商店的设备和装置也非常缺乏,由于公司采用简单的经营方法,可以很快地开张新商店: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统楼层,只要把挂满服装的衣架搬进去就行了。而传统的服装零售商店的发展却恰恰由于缺少合适的新址而受到阻碍。

罗伯特·霍尔服装公司的目标市场是那些关注价格的消费者,这些人大多数是蓝领工人。公司并不欣赏大拍卖或降低销售的方式,但他们却采取了非常大方的退货策略——如果客户对所买的商品不满意便可退货。1951年,路易斯·埃伦伯格去世,哈罗德·罗斯纳接替他成为罗伯特·霍尔公司的总经理。罗斯纳执行的仍是他和埃伦伯格在创立初期确定下的一套经营方针,简单、高效、位于租金最便宜的地区,使毛利率降到最低——这些被认为是保持公司目标的基础。外国人也为这些经营方法所吸引。1959年12月,苏联人为考察美国的经营方法来美国访问,罗伯特·霍尔公司成了显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效率的最好例子。到1965年,罗伯特·霍尔公司已拥有376家商店,除出售服装外,还出售化妆品、药品、电器和其它商品,还开始尝试租赁商店。

然而,危机在悄悄地向罗伯特·霍尔公司逼近。60年代末,购物中心成为主要趋势,顾客喜欢在购物街购货,因为这儿舒适方便,同时又能购到各种商品。而罗伯特·霍尔公司仍强调它左右无邻的独立地理位置。在297 家商店中,只有 40家位于购物街上。顾客日益希望使用赊购方法,而竞争对手正在提供这一业务,但罗斯纳固执地反对这种做法。

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流行款式成为推销时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女式服装。但在消费者眼里,罗伯特·霍尔公司并不是一家时装店,多数人仍认为它是一家男式服装店,以价格低廉的男式服装轻便大衣而知名。事实上,1965年的销售额中有45%来自女装。1969年,为了推动罗伯特·霍尔服装店注重时髦的形象,罗斯纳聘请了意大利米兰的女伯爵安东涅塔·里娃·宁尼每年为公司独家设计18种流行款式,并担任公司的时装总顾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在60年代和70年代,服装市场从保守型转为随便型。罗伯特·霍尔公司错过了这一时机。它的服装风格仍是保守型的。在经营初期,保守型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顾客花不起钱对他们的服装做太多的式样变化。在式样缺少变化的那个时代,也就不需要削价或大拍卖。然而当人们希望穿着随便大方时,公司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危机终于来临了。1975年,出现了2160万美元的亏损,而1976年亏损达418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滞销品积压过多,而且减价太迟。马丁·施瓦布感到了罗伯特·霍尔公司经营状况的严重和危急,被迫改组了最高管理层。公司的管理层很快认识到需要改变糟糕的经营,更新商店的形象,约有150家不能赢利的商店被关闭,对老商店进行重新装修,还把未来的扩展目标放在购物街上,从而与竞争对手一决高低。公司还加强了广告宣传,在一些商店集中的地方进行现场广告。然而,这一切努力没能使公司从困境中走出来。

长期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导致了霍尔公司悲剧的发生。公司非常固执地不愿把座落在城市非商业区的独立商店迁往购物更集中的郊区商业街。而 70 年代的商店中心已转到繁华的商业街。作为价格低、没有装饰的服装连锁商店,罗伯特·霍尔公司这一形象不再受到欢迎。二战后,人们崇尚俭朴,商店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但到 70年代,整个国家变得富裕,对那些注重质量和时髦的年轻人来说,人们就不再喜欢霍尔公司的形象了。

罗伯特·霍尔公司,没有注意到那些不断探索并取得成功的零售商所用的有效经销技术,对那些卖不出去的商品,由于没有及时削价销售,积压太多,最后还是被迫降价。公司一直没有意识到需要更新商店、设施和陈列。在认识到需要向顾客提供赊销业务时,却没能做到。在经营上,也忽视了引进科学的方法。例如,控制削价幅度;进行地区性分析,了解哪些商品最畅销;强调商品的营业额;试验新款式,采用大拍卖和其他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推销方法。

从罗伯特·霍尔公司的倒闭,我们可以发现其深刻的教训,就是成功并不等于可以一劳永逸。除非一个企业对变化反应敏捷,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否则,成功可能会很快地导致失败,甚至是灾难。马丁·施瓦布曾懊悔地指出:“在成功背后潜伏着最大的危险。”

任何组织机构都应补充新鲜血液,吸收来自组织外部的经理和职员,那些可以带来新的思想、并对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提出挑战的人。尽管从内部提拔可以鼓励下级人员,并增加他们的某些动力,但这也能走向极端。结果在一个缺乏独创性的组织环境中压抑了创造力、新的思维和新的动力。从内部提拔太多的人中,形成了一定的惰性,使公司一成不变。此外,一个组织要周期性地去掉组织本身的朽木,即那些不能适应工作任务、“过时”了的经理人员和雇员。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引起伤害,做起来也会有些困难,但为了组织的利益,在需要的时候应及早作出决定,决定提早退体或转移到一个次要的位置上。

最后一个教训是,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对于零售商来说,自然这也就意味着对商店进行更新改造。这样的更新应当是经常性的。在多年的疏忽以后,突然凭一个计划匆忙地进行补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因为任何公司的管理和财务资源都无法充分提供这样做的基础。如果循序渐进,每年都做一点,那么一个公司就会发现它总是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并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

居安不思危 遭灭顶之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波兰拥有 3400万人口,面积达 39.9万平方公里,拥有一支80万人的军队,其陆军实力在欧洲居第五位。然而,使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在法西斯德国的进攻下不到一个月就灭亡了呢?

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部分。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若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便把波兰作为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让出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港,在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之间隔着狭长的“波兰长廊”。希特勒上台后就把眼睛盯向波兰。1938年德国顺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随即向波兰提出将但泽和“波兰走廊”并入德版图,波兰拒绝了德国的这些无理要求。1939年4月3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关于制定对波兰作战计划的指示。4月11日,希特勒签署了进行备战的训令,规定德军应于9月1日以前作好一切准备。

德军侵略波兰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利用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而后,从两个方向实施钳形突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占领南部和西部工业区,随后向波兰腹地推进,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军集团,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调转头,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为此,德军将军队编为两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集结了21个师(第3、4集团军),配置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由伯克上将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由33个师编成(第14、10、8集团军),配置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两个集团军群分别由凯塞林将军指挥的第一航空队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4航空队担任配合。另外还有预备集团军。德军用于对波作战的兵力总共有62个师(其中7 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4个摩托化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000架飞机。德军的作战企图是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对波兰实施向心突破。“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首先截断但泽走廊内的波军,然后由东普鲁士南下,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首先歼灭波兰西南部的波军,然后向北推进,从西南迂回华沙。

战前,波兰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英、法等盟国身上,因此一直没有认真进行备战。波兰认为:德军主力为英、法所牵制,就不可能东调,即使东调攻波,其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至30个师,所以直到德国发动进攻的前两天(8月30日)才宣布总动员。波军也制订了对德作战计划,具体部署是:主力沿波兰同德和斯洛伐克接壤的边境全线展开。“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个步兵师)、“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2 个骑兵旅)和“莫德林”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配置在北部地区,阻止德军从东普鲁士进攻;“波莫瑞”集团军(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配置在西北地区,扼守但泽,阻止德军突破波兰走廊;“波兹南”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罗兹”集团军(4个骑兵师、2个骑兵旅)“、克拉科夫”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装甲摩托化旅、1个山地步兵旅、1个骑兵旅)配置在德、波边境上,其任务是掩护西部和西南边境;“喀尔巴阡”集团军(2 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装甲摩托化旅)配置在波、捷边界上,其任务是保卫南部国境线;“东普鲁士”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为第二梯队。

按照这一计划,波兰武装力量的总人数达到150万人。然而,战前波兰尚未全部完成军队的动员、集中和展开,能用于作战的只有100万左右的陆军、4300门火炮、220辆轻型坦克和650辆超轻型坦克。波军在各防御地区展开的兵力只有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波兰海军共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波军统帅部鉴于海军驻泊地紧靠作战地怕有危险,战前便令3艘驱逐舰驶往英国。波兰空军共有飞机824架,但可用于作战的只有470架。

1939年8月31日黄昏,一批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队队员,按规定计划,“袭击”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小城格莱维茨,并炸毁了一座桥梁。德军“占领”该城的电台后,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了几具身穿波兰军服、但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德国的所有电台便广播了所谓“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波战争。

9月1日凌晨4时 45分,德军在黎明前的微曦中分三路向波兰发起了“闪电战”。装满炸弹的轰炸机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德军航空兵首先袭击了波兰的 21个机场,并以大量轰炸机密集突击波兰的中心城市、通讯枢纽、电站、桥梁等,6000门大炮向边境沿线猛烈轰击。德军的地面部队,特别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迅速突破了波军的防线。与此同时,停留在但泽港外进行“友好访问”的德国军舰,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潜伏在波兰的“第五纵队”纷纷破门而出,有的冒充波军混入边境夺取军事要地;有的冲进波军指挥部,夺取无线电通讯设备,发布命令,打乱波军的指挥系统。

波兰军队仓皇应战,只有20个师和12个旅投入战斗。400架第一线飞机未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上,无数大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未及撤离就被摧毁,部队间的联络中断,波兰全国陷入一片混乱。波军统帅部曾决定在西布格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组织抵抗,但未能实现,波军节节败退。9月6日波兰政府迁往卢布林。9月7日,德军“北方”集团群重创了“波莫瑞”和“莫德林”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强渡了维斯瓦河,并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重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并突破了波兰西部的防御的整个纵深,前出到维斯瓦河和华沙,从南面包围了“波兹南”集团军。

从9月8日起,德军开始实施新的战役,目的是合围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攻占波兰的中部和首都华沙。德军使用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迅速向波兰腹地推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方向实施突袭,9月11 日前出到华沙——布列斯特铁路,距华沙仅30公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 14日在维斯瓦河以西合围了从波兹南但泽走廊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合围的状态。至19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沿西布格河南下,攻占了布列斯特。与此同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16日在符沃达瓦地区与北线德军会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内的波军。

9月3日,英、法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政府再三请求盟国立即予以支援。根据军事协定,英、法本应以航空兵对德国实施突击,以法军主力对德西部边境实施进攻。但英、法政府实际上是宣而不战,未认真援助波兰。当时,德军主力已投入波兰战场。在西线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齐格菲防线,但英、法军队却不积极作战。直到9月9日,法军第4集团军的部队才开始对萨尔布吕肯地域发动有限的进攻,突入齐格菲防线8至10公里,但这一进攻也于 12 日就停止了。英国对德宣战后从本土派往西欧大陆的兵力只有 4 个师。因此,战后德军约德尔将军曾说:“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 110个师在西线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英国将军富勒也说,法国际军“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所以,英、法对德宣战,实际上并未对德军的侵略行动产生阻碍。

此时,德军继续向波兰纵深推进。合围华沙后,于9月17日限令华沙当局在12小时内投降。华沙守军和居民拒绝投降,进行了华沙保卫战,在武器、弹药、食品、水电严重匮缺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德军第8集团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于27日攻占了华沙。波军12万人放下武器。至9月底,所有被围的波军陆续被歼,波兰灭亡。在德波战争中,波军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俘近42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03万人,失踪3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