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这四方面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爱国意识和公民意识。其中公民意识的最基本素质就是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则是由理想、道德、法律来支撑的。
为了配合“三五”普法,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通过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法制教育系列化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有机结合,并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要精心组织,做到系列化。
法制教育系列化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重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等等,使法律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做到细水长流,实现法制教育的长期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我们确定了如下课时计划:①开学初,请公安、司法部门的专家、领导,与学校领导磋商,与班主任座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我们为什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报告;②节假日前夕,春游、秋游高潮期间,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辅导活动;③接近期末,假期即至,学生将大批流入社会,此时则安排《治安管理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使法制教育与实际挂钩,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④10月份,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向学生进行《国旗法》、《国徽法》的教育。
以上工作安排,使法制教育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法制教育单元化
如果整个法制教育是一个系列化的链条,那么,法制教育单元化则是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
在每一个单元中,我们恰当地使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之中。例如,在进行《国旗法》单元教育时,我们首先请革命老区红安县委宣传部、四中名誉德育高级教师胡耿同志做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的革命传统报告。国庆节期间,又特地从北京请到了天安门国旗卫士,来校进行升国旗表演。升旗仪式后,国旗卫士周亚辉又为同学们做了《国旗在我心中》的报告。这些活动,使《国旗法》单元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有力的深化。随后,各班又以《爱我国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征文比赛、演讲会、主题班会。其中优秀的作品被推选到周一进行国旗下讲话,或在全校进行广播,或在黑板报上宣传展览。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紧凑、完整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单元。
三、法制教育网络化
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校园是环境的一部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格、气质、情操、能力、智慧诸方面的形成。所以,法制教育必须网络化,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在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使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班会、深入到共青团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比如学校专门设立了普法宣传栏,张贴有关宪法、法律的条文和图片,并将校训、《武汉四中礼仪常规十六条》、《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常行为规范》张贴在走廊、教室的醒目之处;成立了每天早上校门口的“纪律监督岗”;并利用班会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故事会;团委会编辑了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法制园地”小报。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2.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我校长期跟军事经济学院协调配合,学校为每个班级聘请了两名警官作为该班校外辅导员及法制教育宣讲员,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和学生们一起活动,班主任也经常带领学生到军事经济学院去体验军人的生活作风和学习纪律。凡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对新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强化组织观念,在训练中,教官对学生不迁就、不照顾,以培养其能吃苦、守纪律的作风。军训完毕,新生要向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汇报军训成果。
3.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网络,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第一,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第二,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使学校、家长的“联手”管理和教育得心应手、有的放矢。继而形成育人合力,减少学生违纪违法的诱因,做到防患于未然。
4.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网络,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我们通过街道、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做到互相配合。比如寒暑假期间,学校与街道、派出所取得联系,做好对学生的检查、监督、评价。假期结束,街道对学生统一填写假期活动考评表,家长签字后交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评依据。
由于我们认真抓好法制教育,我校学生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变,道德素质有了提高,校园生活活泼有序。目前,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风气正在我校逐步形成。
给他们一片纯静的天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抢劫、盗窃、流氓、强奸等类型上,我省某县1996到1998年共抓获14—17岁青少年犯罪嫌疑人87名而在校生便占了45名。在这些人员中,大多家庭生活水平不低,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是由于贪图享乐,家教不严,过分追求刺激等。固然,违法犯罪属一种个人行为,可对于这样一班不谙世事的学生,社会、家庭以及我们的学校难道就能说:这一切与己无关吗?
社会环境
当前我们的社会转向市场经济,潮涌而进的城市物质文明及外来文化、港台电视、报刊、录相、游戏机充斥在每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生受到很大影响,乃至不分泾渭良莠,而兼收并蓄,甚至于取其糟粕,弃其精华,由此而受到侵蚀,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实不乏其人。这就很容易出现不择手段追求金钱享受的犯罪行为。
家庭环境
当今独生子女均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父母总是不切实际地予以满足。
有的家长自身就有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赌博等,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有的家庭夫妻不和,甚至离异,给子女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还有父母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子女从小染上利己主义的不良习气,一旦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无视社会行为的准则,与社会对立,轻则行为越轨,违反纪律,重则犯罪。
学校环境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总是围绕着少数高分学生转,而对大多数特别是那些差生失去了信心,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个别老师还把成绩差的学生当成包袱,轻视、讥讽、挖苦,导致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久而久之,逐渐便染上恶习。
对于这些尚无法明辨社会是非的青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常因茫然而显得不知所措,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架起一盏红绿灯,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筑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一青少年犯罪的战略预防体系中,家庭被称为“第一道防线”。这道具有特别意义的防线在某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学校、社会所无法办到的。那么,如何筑好这道防线,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加强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家庭职能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它是决定青少年个人社会化是走向成功还是失败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社会大变革中。由于经济改革、代际冲突,人口政策的推行等促使传统的家庭结构趋向解体,代之而起的是核心家庭的增多。这使青少年教育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双职工”和农村“双劳力”家庭无暇教育子女,二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教育普遍存在。此外,“缺陷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犯罪率往往高于正常家庭。这些问题表明,目前家庭的教育功能正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起家庭教育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大事的观念。同时,国家与社会应为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如开展家庭理论研究:出版有关刊物、书籍;设立家教指导、咨询机构:开办各种家长培训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于那些缺陷家庭,则要以积极主动的学校与社会教育去弥补不足。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内容。当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片面重视智育。有的甚至不顾子女承受力、不顾子女实际情况,搞“超常教育”。而应对孩子进行的一些起码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则少得可怜。这种畸形教育状况势必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因此,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必须克服这种只重智育而轻视全面教育的倾向,应当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性教育、婚恋教育,并应当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视一切犯罪为违背伦理道德的丑恶行为,它是对犯罪的一种强大的预防、抑制力量。当前,我们不仅要反对腐朽的封建主义家庭伦理道德,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家庭美德,而且要注意抵制资产阶级金钱至上、性解放等腐朽思想对家庭的侵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的传统家庭美德。每个家庭都应当本着互敬互爱、互相谅解、互相体贴、互相帮助、民主平等的原则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解决好家庭内部的矛盾,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睦稳定、充满温暖与亲情的家庭环境。
第四,创造健康家庭文化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的书刊、画报、音像制品也悄悄渗入家庭。这些精神鸦片形成家庭亚文化圈,诱发家庭成员犯罪,对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强、模仿力强的青少年毒害尤甚,成为青少年犯罪无形的教唆犯。因此,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清除家庭精神污染已成为家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大事。一方面,每个家庭要用健康、积极、有益的精神食粮引导青少在自觉抵制精神鸦片;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健康文化氛围,大力开展融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家庭文化活动,如家庭书画、摄影、花卉养植、编织、居室布置、智力竞赛、诗歌竞赛等。这些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促进家庭美满、和谐,又能使青少年在文明家庭中健康成长。
第五,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每个父母随时都在用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子女应注意方法,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要棍棒教育。
警惕青少年团伙犯罪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随着国门洞开,西方社会一些不良的社会痼疾也流入我国,还有一些青少年受“暴力”影视作品影响,也模仿着成立起什么帮什么会,争强好胜,恃强凌弱,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杀人好玩
报载,京西某居民区宿舍楼内发生一起凶杀案,死者既不是什么“大款”,更非漂亮小姐,而是一位沿街收破烂的小伙子。他为什么被害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半年后,一名少年在盗窃自行车时被抓获。审讯时,他不但交待了伙同他人多次盗窃自行车、销赃获利的罪行,还交待了他与同伙为图“找乐”而杀害他人的经过。而死者正是那位无辜的“收破烂”者。据案犯交待:犯罪的导因是五六名小伙伴结伙找“刺激”,而将无辜者杀害。这个团伙作案后,因未及时侦破,他们更加胆大起来,竟以“英雄”自居,肆无忌惮地打架滋事、偷盗财物,直到东窗事发。
此案披露后,学校震惊,家长也深感意外。他们还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呀,怎么会做出这样无法无天的事呢?在校在家他们看起来都是不错的呀!但他们不知道:这几个孩子自上学后,就以所在小区为区域,结盟为“兄弟会”,并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当问起为何杀人时,他们的回答竟是“好玩儿”,一点儿法律意识都没有。这倒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倘若早些发现孩子们不正常的成帮搭伙现象,及早采取防范措施,这些孩子没有“近墨者黑”的机会,没有恃众凌弱的能力,也就不会滑向犯罪的泥坑了。
孩子为何入“伙”
不正当的青少年团伙,其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对封建社会团伙组织的模仿,是其重要原因;其次,学校、家长教育不当,简单的训斥,家长粗暴的棍棒教育,使部分孩子到家庭、学校以外去寻求慰藉,把“哥儿们”当作亲人;还有离异家庭,或家庭里因变故双亲不全,或父母不在身边的,也容易使孩子过分依赖团伙的威力而甘心入伙,误入歧途。
初一学生小松,几年的求学生涯,换了两次学校。父亲又在长途列车上工作,顾不上管他,他怕同学欺生,就组织几个孩子结伙,号称“九条龙”,并规定了入伙条件:一条“龙”有事儿,就群起而助之。他们虽还未达到触犯刑律的程度,却也搅得班级混乱,邻里不安。
一些影视作品、武侠小说里对什么“青红帮”、“斧头帮”、“镰刀帮”的欣赏式描绘,使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无意中受到毒害。这是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直接诱因。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把一些学校区分为普通校、重点校,过早在孩子们心灵内造成了差别。前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升学没希望,导致纪律松懈,学习不努力,特别是一些都是采用粗暴的训斥和变相的体罚的作法,使那些学生感到在学校“写不完的检讨,罚不完的站”
,在学生中受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温暖,于是,只好在校内校外,邀上几个“合得来”的哥儿们,寻找慰藉打发时光。
再者,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金钱、女人,整日抽烟喝洒、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影响,染上恶习。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有的家长忙于赚钱,抱定“树大自然直”的信条,轻易地放弃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结盟拜把”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