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农家乐办出特色,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努力。宏观的是当地政府的个性化的全盘规划与打造。有人对北京民俗村和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地在发展模式上存在惊人的相似,市场的季节性与政府的乡村发展(尤其是扶贫)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①有景点依托;②亲情服务,“家”的感觉;③垄断客源分配的行政权力;④良好的区位: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再有就是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由于市场需求的季节分明,因此在经营上:①采用季节差价与人数差价。一般吃住一天消费为成都40~50元,北京70~80元,因季节价格上下浮动10%~20%。保持最低价,不打价格战是他们的“共同纲领”。②客源分流机制。互相推荐、共同致富是他们的“行业规矩”。农家乐之间相互介绍无法接待的游客,适当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政府先扶持后规制: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前期在资金、手续、税费、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方面普遍采取扶持政策。然后采取标准管理逐步规制。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特色,塑造“家园”。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大众化向特色化发展;由一般建筑风格向川西民居风格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在“农”、“家”、“乐”上做文章,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家”的感觉,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北京民俗村的发展战略是:实行以民俗村为中心的“分”、“家”战略。与成都的规模经营出特色的做法相反,北京强调“分”出特色。“分”即地区分工、产品分类、顾客分层、服务分级。分出特色、分出市场、分出规模。在产品上分出家庭旅馆(家院)、特色餐饮(家饭)、观光农园(家田)、观光果园(家园)、休闲渔场(家池)、民俗节庆(家庆)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家”即把民俗村建设成为北京市民的“第二个家”。其特征是:硬件上,干净、卫生与舒适;服务上,重视人文关怀、亲情与乡情。
从微观上讲,是自己搞好自己的特色农家乐经营。要根据本地风俗民情特色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经营。这不仅要在自己的农家乐建筑特色、环境设计和菜品上去下工夫,去体现,还要挖掘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让游客乐于参与其中的民俗节庆与农事娱乐活动。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却去给游客做海鲜菜;如果你住在江南却把蒙古的民俗活动搬来,你自己既不熟悉,又陌生,也让游客觉得别扭,这样你的农家乐也会办得南辕北辙,远离主题,甚至跑题。有句行话叫“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强调的就是特色,就是个性。我们在这里改一下,“农家乐越是自己的,就越是大众的。”
在现实经营中,参考一下办得成功的农家乐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老成渝路23公里处山泉铺的张家大院农家乐,是龙泉最早的一家农家乐。张家大院占地面积100余亩,在这里可观花、品果、卡拉OK、的巴、垂钓、开篝火晚会、休闲娱乐,这里还承办各种宴席、一次性可接待1200人,有大型停车场,一次可以容纳300辆汽车,院内还有大型的会议室。张家大院园区植物覆盖率达90%以上,园内栽种了桃树、枇杷、梨树、银杏、桔子树、脐橙、葡萄、海棠、小叶榕等多种植物,其中桃树与枇杷1000多株。3月观花;4月有樱桃;5月有枇杷;6至8月有水蜜桃;8至9月有葡萄、梨;11至12月有脐橙。林木葱郁、鲜花盛开,阳光缕缕、丹桂飘香;这里的“烤全羊”、“烤鸡兔”、“盘盘鸡”“球溪鲢鱼”堪称一绝,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成都城外餐饮、休闲的好去处。
成都洛带的金长城生态园是成都市独一无二,美好享受的休闲度假山庄。金长城生态园修建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龙泉山脉之中,它的后面山上有金龙镇党委、政府和人民修建的五个烽火台的金龙长城;它的前面有一泓碧水的金龙湖,湖上有情人索桥;山顶有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有着美妙传说的金龙寺,可供朝拜、祈福;山庄有一流的厨师、各类特色佳肴(风味烤鸭、烤全羊等),有可供观赏的千亩樱花、牡丹;孔雀、鸵鸟、山鸡等,有可供200人以上会议餐饮、住宿、娱乐的场所,有可享受别具一格的竹楼小别墅。可骑骏马、可登长城、可拜寺庙、可荡情人索桥。这里山势巍峨,满山青松翠柏,奇花异草,鸟语花香,湖水湛兰,波光粼粼,鲜鱼垂手可钓,能让游客吃得开心,玩得尽兴。
这两个案例的农家乐,不管是对菜品、环境还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都进行了很好的彰显,它们首先把自己和谐地融于自然风光,或拥山水花木于胸怀,突出农家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在服务设施方面提供了成熟的周全的服务。
附:我国风俗民情剪影
我国风俗民情剪影
节令民俗往往附带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同时也给农民朋友开办农家乐带来无限商机。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民情风格迥异。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土人情。民俗是千百年来不同地域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并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先民,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如此种种,几乎四季不断。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几个地域的民俗文化活动。
苏州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廿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成为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四川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之内主要有:
农历2月15日——成都花会
清明节——都江堰放水会
4月1日——龙泉桃花会
5月份——天彭牡丹会、瓦屋山杜鹃节
6月24日——凉山火把节农历
农历6月10日——黄龙庙会
8月1日——塔公草原赛马会
8月31日——合江荔枝节
9月9日——泸州名酒节
10月中旬——米亚罗红叶节
阿坝藏羌民俗风情古朴而多姿多彩,锅庄舞、羌族刺绣、藏羌山歌等无不引人入胜。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占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年满十五周岁的羌族男子历史上尚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好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许”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许”诵经祷告(俗称打“太平保护”)祭家神、祭羊神。
四川阿坝每年的民俗节庆活动有:
国际熊猫节
大型综合旅游宜传促销节庆活动,于每年的9月举行。集旅游观光、招商、商贸、学术研讨、艺术展示等为一体的大型特有活动。
摩朗节
该节日本来是一个大型宗教活动,但因群众广泛参加,既有观赏性又具娱乐性,于是逐渐成为传统节日。摩朗节又称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四年创立的。该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结束。最热闹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九这天。
看花节
这一节日流行于嘉绒藏族地区。各个村寨的过节时间都不尽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这段时间,是嘉绒地区的黄金季节,漫山遍野盛开着鲜花,全寨人倾巢出动,来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帐篷,带上美味佳肴,一玩就是10余天。这叫看花节。
雅敦节
该节日翻译成汉语,就是“庆祝夏季到来”,流行于若尔盖县。时间大致在7月至8月。无垠的草原,山花烂漫,牛欢马叫,于是用歌舞美酒来欢庆,形成节日。
牦牛文化节
大草原特有节日,节日时间在夏季7月,规模很大,活动项目很多,赛牦牛和赛马,服饰、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比赛以及举办商品交易会。
祥隆节
流行于红原县,时间在7月至8月间,以村寨为单位,野外搭帐篷野炊,数日不归。节日期间的野餐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游牧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文艺、服饰文化及待人接物等礼仪。
藏巴拉节
流行于壤塘县,时间在每年的8月18日,“藏巴拉”为藏族供奉的财神爷,而壤塘境内,正好有一座“藏巴拉”神山,县名也由此山而得名,“壤塘”是财神坝子的意思,8月18日是个很吉利的数字,到了这一天,人们成群站队地道景色秀丽的林边河畔或绿茵似锦的草地,搭起—顶雪白的帐篷,欢度“藏巴拉”节,祈祷幸福昌盛,六畜兴旺。
扎崇节
流行于阿坝县,时间在每年的7月。该节日历史悠久,最初是以陶罐贸易为主的商贸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传统节日。节日期间,阿坝河两岸的草原上,帐篷如浩空繁星,商贸活动和歌舞娱乐交织错综,人山人海,一派盛世升平景象。
祭山节
流行于茂县,时间—般在每年的农历9月至6月。这天,每家房顶插上杉树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点松光,烧柏枝,各寨羌民杀牛宰羊祭山,跳锅庄、饮酒吃肉,尽欢而归。“释比”敲羊皮鼓唱史诗,还要表演裸脚踩踏烧红的铁锅和犁铧的绝技。
雪梨节
流行于金川县,时间在每年的4月。金川雪犁,神州闻名,共有81个品种,其中的金花梨、鸡腿梨品质超群,是历代进京贡品。到金秋,漫山遍野的梨林挂满硕大的梨果,香飘十里,沁人心脾。雪梨节间,游人可以随意入林摘果品尝,还可欣赏到金川嘉绒藏族热烈奔放的歌舞和大渡河上游“东女国”遗民的民族风情。
黄龙庙会
黄龙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农历六月十五为正会期,通常自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开始,到六月十六结束。参加庙会的人不仅有藏族,还有回、汉、羌等民族;不仅有本地人,而且还有来自青海、甘肃等省的各族群众。
重庆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居住在黔江区的土家族,有过年、赶年、唱傩戏、跳摆手舞、跳花灯等传统节目和民俗活动。过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日子,摆手舞就是一种由祭祀演变而来的民俗活动。秀山的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自发组成花灯队,提着花灯,走家串寨,敲锣打鼓,拜年纳福。秀山花灯调《黄杨扁担》声名远扬。
赶秋节是渝黔湘边区苗族的节日。每年“立秋”之日,苗寨人邀朋结伴,举家盛装出动,汇聚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歌台赛歌等令人目不暇接。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万盛苗族的“踩山节”,男子跳芦笙舞,女孩唱歌,青年男女以吹笙对歌互诉衷肠,寻找伴侣。每逢节日,各民族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出秋色、北帝出游、上元灯宴、提灯会、烧花炮、摆神供、赛龙舟、舞十番、舞龙狮、八音锣鼓、生菜会、行业师傅诞、乡饮酒礼……,佛山还有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放纸鹞的习俗,富有特色。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折射出昔日醇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
昆明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需要特别注明的是,以下活动的时间概指农历时间。
花山节
正月初二,苗族在禄劝、富民、安宁等地山区举行最具特色的是芦笙舞、斗牛和爬花秆。
金殿庙会
正月初九,各民族在金殿举行活动。集市上有名土特产和风味食品,还有群众文艺活动。
密枝节
二月十一日,彝族在石林风景区请密枝神,是群体性的祭祀活动。
目脑纵歌
二月下旬,景颇族在云南民族村品尝景颇族米酒,游客参与跳景颇族“目脑纵歌”舞。
三朵节
三月下旬,纳西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祭“三朵神”活动、纳西族民间打跳活动。
三月三
三月三日,各民族在西山等风景名胜区郊游、踏青、赏花
三月街
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彝族在西山区、安宁市举行盛大物资交流会、民族歌舞表演等。
泼水节
公历四月中旬,傣历新年,傣族人们在云南民族村相互泼水以示祝福。
绕山灵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白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祭神拜祖民间活动。
山抗节
四月16-19日,布朗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祭山神祈丰收、民间歌舞表演、吃团圆饭。
扩塔节
四月21-23日,拉祜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祭祖先、“猎虎”表演、芦笙舞会、“雀哈雅米表演”。
插花节
五月5-6日,彝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插花、跳舞、祭祖、祭山神、祭田祈丰收活动。
登巴节
五月7-8日,藏族在云南民族村表演弦子、锅庄舞。
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彝族、白族在石林风情区举行对歌、跳舞、摔跤等活动。
苦扎扎节
八月初,哈尼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歌舞表演、祭磨秋活动、荡秋、磨秋表演。
转海节
九月初,摩梭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歌舞表演。
新米节
十月中旬,佤族在云南民族村举行电脑祭新米、拉木活动、“镖牛”活动,还有佤族民间表演。
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祭敖包
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敖包在蒙古语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游牧地域分界之处或在辨识方向上垒石为记,谓之敖包。敖包通常设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草原高丘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由三个低平的圆柱体重叠而成。有单个的,也有敖包群。敖包上插杆子挂旌旗。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牧民们便举行祭敖包活动,将经文写在纸条或布条上,展挂于树枝,插在敖包上。有条件的地方会请上活佛和喇嘛,由喇嘛吹奏法号、焚香、诵经,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绕包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活动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有的青年男女避开人群,溜到草丛中谈情说爱,相约再见日子,即成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那达慕
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充分展示了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赛马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数百名少年骑手身着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夺目的头巾,扬鞭跃马,欢呼声和马蹄声响成一片,激荡着蓝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
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一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像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第四章 农家乐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