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书,常常得到一本好书就可以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每日素面朝天,醉心读书。李清照出府上街,很少买针线首饰,她最爱去的地方是琉璃厂的书市和旧物市场。那里不单可以找到最新刊印的书籍,还能偶然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珍宝。
这天,清明刚过不久,初春的明媚阳光,柳枝初发的新芽,春天的气息让人觉得怠惰了一个冬天的心也开始骚动起来。李清照这天的心情也出奇的好,一向不爱衣装的她,突然想到前几天母亲刚刚命人给自己剪裁了一身春装,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在意,至今还闲置在衣柜里没穿过一次。据说,那是用家在江南的姨母专门寄给家里的最新样式的丝绸制的,是一袭淡淡鹅黄色的裙衫。李清照把那件衫子找出来,在铜镜前试穿一下,果然很适合今天的心境。于是,她就穿着这件新衣出门踏青了。
可是,出门没多久,李清照就又习惯性的来到了大相国寺的琉璃厂。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这天在琉璃厂闲逛的人也格外的多。李清照在一个有一个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有趣的东西果真不少,可早就有了鉴赏经验的李清照知道,那大多是赝品或是近几年的物品,货真价实的珍品还是不易发现。
李清照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觉得很有意思。她就这样走到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小角落,那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包袱皮,上面码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然,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徕顾客,像是很安静的等待着。这引起李清照的好奇心,她走过去,还没和老者攀谈,就先被地上的书给吸引住了。只见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天呐,这不是她早就梦寐以求的古书吗?李清照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先拿起一本来翻看。果然就是她久已闻名却难见庐山真面目的《古金石考》。相传,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没想到今天竟在这里能够见到。李清照雀跃的心情完全表现在脸上,老者捻着胡子,微微笑着,知道遇到了识货的人了。
李清照看了好一会儿,越看越着迷,突然才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看见老者笑眯眯的看着她,只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作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老人说着,声音哽咽。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懂它的人啊!你要能买了它去,也是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同情地看着老人,问:“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可是,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李清照二话没说,把自己随身带的荷包里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只想出门闲逛怎么也不会多带钱啊。李清照有点着急,她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了,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
看看老人和他面前的书,李清照突然觉得很是无助,她真的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能留下这套书,再帮助一个困顿中的老先生。怎么办,怎么办?看李清照急成那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可是时间不等人,他看看时间,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理很不是滋味,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这一攥让李清照灵光一现,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以的老人站在那里。
没过多久,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他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多的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您就不用推辞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宝贵的《古金石考》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
修身点拨
过人的才智,需要付出过人的努力,痴迷专著是得到成功的必要条件。唯此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专心致志达到最后的目的。譬如李清照,一代词人才情智慧兼备,这和她醉心读书,读书成痴有极大的关联。为书她不惜卖掉新装,只着淡薄的衣衫行走街头。即便是后来她和丈夫一起还是对书执着一心,经常为得到一本少见的古书兴奋不已。这才有夫妇两人后来著述的《金石录》这本极有价值的金石篆刻图鉴性质的图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