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4263100000063

第63章 高允宁死不说谎

平城北魏皇宫里。皇太子拓跋冕听完师傅高允讲解一段《史记》后,就顺便问他当今兴修“国史”的事。这部“国史”原是皇帝宠臣司徒崔浩主编的。高允因为职务是著作郎,加之文笔稳健,见识渊博,也参加了编写。

“崔司徒确实有才能,难怪皇帝几十年来一直对他那么信任!”皇太子礼貌似称赞,实际暗中带刺的说,“这回国史修成,他可又得高升了。”

“我以为,崔司徒锋芒毕露,疏于检点自己。”高允有点忧虑地说,“而且经常推荐那些无功也无本领的亲戚、朋友、学生当官,争权夺利。长此以往,我看是祸啊!”高允的谈论,触及了皇太子胸中的闷结,他对崔浩本来就有点不满意。前些日子,崔浩要让几十个姓崔的本家人出任地方官员,皇太子反对,他就和太子力争,结果还是照他意见办了。崔浩还向皇帝建议,回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封建制,把中国分成一个个小国,还说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是错误的。他的用意是希望凭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势力,和北魏鲜卑族政权分庭抗礼,这当然是皇太子难以容忍的。而崔浩却毫无忌惮,这回在北魏国史编写好后,他还向国库开支了三百万钱,让石匠把它一个字一个字地镌刻在高矗的碑石上,石碑一座接一座排立在平城西郊大路边,给来往过路人诵读。“国史”里有关鲜卑族老祖宗的家底全都毕露无遗,供人指摘。这样,包括皇太子在内的鲜卑贵族对他更痛恨了。

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崔浩侮辱了自己祖宗,就下令逮捕他和他的家族,并且还准备将参与编写“国史”的所有人员和他们的家族全都杀头,高允当然也在被杀之列。但皇太子不忍心,他请来高允讲读,其实是设法为他开脱,救他一命。因为高允平时谨慎、正直,很得太子敬仰。

皇太子带高允去进见太武帝。走到宫门,皇太子对他说“先生上殿见到至尊(皇帝),至尊如果询问,你必须要按照我说话的意思回答。”又再三嘱咐高允“千万别忘记,切切不可讲自己要说的话。”“请问殿下,为什么要怎样啊?”高允有点疑惑地问。“到了大殿上,你就知道了。”皇太子说。

到了大殿上,皇太子向皇帝诉说高允为人从来小心谨慎,虽然参加崔浩编写“国史”,但职务低卑,起不了什么作用,所有文字修饰,定稿都由崔浩最后总裁,请赦免高允。皇帝就问高允“国史”是否都由崔浩审定?皇太子用眼色示意高允,要他顺着话说下去,这样就可以开脱了。

“《太祖纪》是前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纪》、《今纪》,乃是我和崔浩合作的,但是由于崔浩事务繁忙,只抓大纲,至于编写,还是我的笔动得多。”高允没有按照太子的话说,竟直率、如实地回答了。

皇帝听了大发雷霆,怒斥高允说:“你竟超过了崔浩所为,哪能赦免死罪?”皇太子见高允为讲真话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很佩服,他赶忙插话说:“高允是一个小官员,看见皇帝威风凛凛,才惊惶失措,语无伦次的。可他平时和我说,那都是崔浩所为。”皇帝又问高允,东宫太子所说的,是这样吧?

“我的罪可以灭族,但我不愿说谎话。太子因为我侍讲时间长,可怜我,为我乞命,但他确实没有问我,我也没有讲这事。”高允不愿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

太武帝听了高允侃侃而谈,颇有感慨地对太子说:“这是个正直的人啊,临死前还那么老实,不愿说谎欺骗。”于是就宣布赦免高允的死罪,并让他起草一份诏书,内容是从崔浩起,凡参与修史的共128个官员和崔浩的家族全都杀头。

高允没有立即起草诏书,皇帝催促了几次,他才对皇帝说:“崔浩如果有其他罪恶,当然可以处死。如果只是因为写史获罪,那也不至于处死刑。”皇帝又发了脾气,经太子再三请求,才再次赦免高允,并同意他的请求,除崔浩外,其余127人及崔浩的家族也都赦免了。

几天后,高允和皇太子又在一起闲谈。“人都应该是见机行事的。我想为你开脱,可你却始终没有按我的意思办,使皇帝一怒再怒,”皇太子责备高允说,“想到这里,我也真是心有余悸。”

“写历史的目的是使后人警戒以往过失。崔浩按自己好恶作为写史标准,这是最大过错,至于写皇帝活动、国家事务,那还是需要的。”高允心平气和地解释,“我和崔浩同事,哪能因此推卸责任,要我说违心的话,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我实在不愿意。”

皇太子听了高允这番话,对他更加敬佩了。

修身点拨

不说假话,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北魏太傅高允,基于自己诚信为人之道和对皇上的忠诚之心,置生死于度外,坚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实属难能可贵。

社会是复杂的,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或者利益,可能不宜说真话,但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说假话,并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真话。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容易。许多时候,说真话往往会受到迫害,而说假话倒可能富贵发达,所以我们要有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念,更要讲求对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揭穿坏人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