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生物进化、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生物一步一步地进化,一方面进化为最复杂的植物,一方面进化为人类。古猿为什么能进化为人类?古猿又是如何进化为人类?应当说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生物自身和外在条件来看,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地理环境因素。人类的进化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环节,生物进化首先与一定的环境有关,古猿进化为人也与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有关,原来的类人猿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它们已适应那里的气候和森林的环境,主要靠攀援前进,也无需直立行走,这时的古猿是不可能在森林中自然而然地进化为人类。森林的生活环境不可能使古猿进化为人,就像生活在水里的鱼永远不会自动进化为两栖类一样,只有当水生动物被迫走向陆地时,由于条件的变化,才迫使水生动物进化为两栖动物,进而进化为爬行动物。
在新生代的中新世时期,约距今2500万年以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岩浆横流,使地球发生了沧桑巨变。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引起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又引起了原始森林的变化,大面积的森林带被毁,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原来的南方热带雨林的常绿树变成了落叶树。由于森林带减少,常绿树又变成了落叶树。使原来生活在森林中的古猿面临了生存的困难,森林中可供古猿生存的食物越来越少。原来全部靠攀援前进的古猿由于森林树木的减少,有时也不得不到地面去靠下肢行走。森林的减少,常绿树变成了落叶林,地面食物的吸引和森林食物的减少,就成为古猿走出森林的直接外因和强大的推动力。古猿被迫走出了它们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地面。
是不是来到地面的古猿都进化为人类呢?很显然不是所有古猿都进化为人类。否则现代就不会有类人猿了。据大量的化石和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原来走出森林的古猿有很多支。其中有一支由于生理机能不能适应地面的生活环境而灭绝。现在的类人猿虽然有的是腊玛古猿的一支,但和腊玛古猿还有一定区别,这就说明:原来的腊玛古猿现在已不存在的。而另外一支由于又找到了新的森林,仍生活在森林中,失去了进化的外部条件,也就保留了类人猿原来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类人猿。其中来到地面的另外一支,由于生理机能在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中又不断改变原有器官的生理机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这支古猿在体质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视野扩大,感觉、听觉发达,头部面部形态改变,骨盆变宽,胸部变扁,四肢发达。由于生理器官的变化,使古猿越来越适应地面生活,而地面生活又推动了古猿不断进化的历程,经过长期的磨炼,古猿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古猿进化为人奠定了物质基础。
真正使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决定因素不是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是通过劳动。劳动才导致整个身体各个器官的相应发展,使从古猿向人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由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化规律是古猿向人类转变的重要内在根据。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据一定规律的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古猿向人类的进化也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规律。无机条件对生物的生存、发展有选择作用,这种选择就是优胜劣汰,实质上也是生物界的生存斗争。生物之间彼此也有选择作用,这就使生物的生存不完全是随机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选择,就像有的鱼选择了海洋,海洋选择了咸水鱼;而有的鱼选择了江河湖泊,江河湖泊又选择了淡水鱼一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必然使生物在起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进化,必须会从低级生物向高级生物进化,也必然会产生较高级的生物类型。从古猿到人,单靠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但单靠生物自身的遗传和变异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自身的遗传变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猿类种类很多,为什么并不是每一种古猿都能变成人?这就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自身的遗传和变异的结果。一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的灭绝,也可以促使生物进化;另一方面,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生物由于内因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仍保持原有的特性,有的则会进一步演变。水生动物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就是如此,有的水生植物到陆地进化为陆生植物,有的仍留在海中。有的水生动物到陆地进化为两栖类,有的不适应陆地又回到水中。
自然环境只是生物进化的外因。根本原因还在生物内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第三纪的渐新世以后,处于同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却使腊玛古猿产生了三种不同结果。一部分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不明显,不能适应陆地气候而灭绝;一部分仍回到森林中生活,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变为今天的现代猿类;另一部分生理机能在新的环境下能向有利于适应新环境的方向发展,不断淘汰,生命强的被保留下来,不断地使各种器官更加完善,逐步完全适应陆地生活,最后才发展为人类。这表明,古猿转变为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