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遗址总面积约有10万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村落,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
半坡民族遗址主要部分是居住区,从居住区的东面即制陶比较完善的建筑情况来看,半坡氏族已过着永久的定居生活。围绕居住区的是一条宽、深各约5~6米的大围沟,抵挡猛兽和其他氏族的进攻。居住区被一条小沟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所大型房子,是氏族公社成员活动的公共场所。大房子周围有许多住宅群,有方形的、圆形的、有地面的,也有半地下的,这种布局显示了当时氏族公社集体生活的图景。半坡的房屋建筑,不仅有了墙壁和屋顶,而且柱下面有的还垫上杂草硬土或碎陶片,这是我国建筑技术史上柱基础的原始形式。所有房屋有以下共同特点:门都向南开,一进门的两边各有一道小隔墙,屋子中间有一个灶坑,主要建筑材料是草、泥土和木料。
半坡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骨和陶片等原料制成的。出土的工具有斧、铸、凿、刀、铲、锄、网坠、杵、纺轮、磨盘、陶刀等,其中农业生产工具很多,说明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当时的经济基础。在遗址中还发现一些粟的朽粒和类似芥菜籽和白菜籽的种子,还有许多猪骨和狗骨和少量的牛、羊、马、鸡的骨头。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饲养家畜了。半坡氏族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从事制作毛皮,挖凿容器,编结席、篮和鱼网,纺线织布及制作陶器等。半坡的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少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用慢轮修筑陶器口部。陶坯干后加大密度和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容器上绘出黑或红色的花纹来,放在窑中烧。由于当时窑室封闭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大多呈红色或红褐色,而且硬度很高。陶器种类最能代表半坡氏族特点的是圆底钵、卷唇圆底盒、葫芦瓶、大口小底瓮等。陶甑和陶罐的发明,使人们除了吃烧烤食物之外,还能吃到蒸煮的食物,这是生活用具方面的一个很大进步。半坡陶器上的各种花纹主要是由各种三角纹、线纹、圆点等组合起来,反映了艺术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总共发现了112个,可以归划为12种不同形状,显然含有12种不同的意义,可惜现在已无从了解了。
从氏族的墓地看,半坡氏族成年人埋葬在公共墓地,小孩瓮棺埋葬在居住区内。埋葬样式很多,说明埋葬死者有一定制度。随葬品在女性墓中较多,反映了妇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男女是分葬的,没有发现男女合葬的情况,这是由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当时还没形成,人们还过着对偶婚的原故,这都说明半坡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对成人死者的鉴定看,死者年龄一般30岁左右,从儿童的瓮棺数量之多来看,可见当时人们活的岁数并不很大。在生产负担很重、生活十分艰苦的远古社会,人类寿命短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