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宣统皇帝出宫。次年,一些流散在社会上的原清宫御前厨师,在刚辟为公园的北海公园北岸五龙亭附近,开设了一家“仿膳茶庄”,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仿膳饭庄”前身。
茶庄初期以点心茶食为主打。由于仿膳的豌豆黄选料严格、加工精细、味道独特,远胜过庙会和市面上出售的“糙豌豆黄”,所以很快便享誉京都,成为仿膳的代表作。几十年来,豌豆黄帅旗不倒,近年更与烤鸭一起,被国际美食界评为北京代表菜。
做豌豆黄的讲究
以仿膳做法为例:首先是手工精选原料,选出颗粒饱满、颜色正常的京东“四眼井”白豌豆。这种豆子“沙性”好。然后把选好的豆子用石磨碾压破瓣,去皮浸泡备用。再用铜锅烧水(不能用铁锅,否则豌豆黄颜色发黑。)将豌豆瓣放入锅内,稍加碱,慢火将豌豆煮成稠粥状,然后带原汤过罗。
所谓过罗,就是用木铲把豌豆瓣通过马尾罗面擦成细泥。然后将过罗的豌豆泥放入铜锅内加白糖一起炒。用微火慢慢炒去水分,使豌豆黄“上劲儿”。火候很重要,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太嫩则水分大,不能凝固成块,成品发水。太老则“劲儿大”,凝固后会有裂纹,影响外观,口感也差。
炒豆黄的诀窍是在炒制的中期,及时用木铲将豆泥铲起来,让其自然流下,看看流淌情况,称为“看溜儿”。若豆泥已流淌得较慢,淌下去的豆泥不是随即与锅中的豆泥相融合,而是先形成一个小堆,然后逐渐平复(俗称“堆丝”),此时即可起锅(若是流淌的豆泥已“断溜儿,”即形成一段一段下淌,那就是炒老了)。起锅后的豆泥倒入马口铁模具内,盖上光滑的薄纸,防止风干。晾凉后入冷库,促使豆黄进一步凝结,以获得良好的“卖相”和口感。
装盘时将豆黄切成四方块状,码成金字塔形。
买豌豆黄的讲究
纯正豌豆黄块形完整,刀口边缘整齐,颜色金黄,豆沙细腻。无颗粒,无板结。
入口清凉滑爽,甜润绵沙,清香利口,豆味浓郁,不patch不干不艮,讲究入口用舌头一抿很快化开,无异物感。
炒制欠火的豆黄易碎,口感发水,缺乏应有的沙性。火大则发干,口感发散。
有些店家为降低成本,会采用各种偷工减料的方法。其一,使用部分杂豌豆甚至白芸豆代替,然后加入黄色素,使成品看起来颜色鲜亮。其二,缩短炒制过程,在锅内加入少量溶化的琼脂(又称洋粉),这样可以加快豆黄凝固,水分大些也无妨。但是这种豆黄颜色发亮,口感像果冻。
吃豌豆黄的讲究
过去豌豆黄是春夏季节的时令小吃,现在已成四季食品。
豌豆黄既可作为一顿大餐前的冷点,也可当作随口闲食,还能作为喝茶时的点缀。在“仿膳”是作为冷点的。
当然,餐馆和小吃店也有豌豆黄,成品大多较粗糙,至于怎么吃倒不必太拘泥,您尽可以就着各种冷热甜食同吃。
过去还有一种糙豌豆黄,原料及工艺都不太讲究,不过罗,只是将杂豌豆去皮后放入砂锅微火慢焖。豆子焖烂后加糖和小枣,有的还加些石膏水促进凝固。豆泥冷却后将砂锅倒扣过来,形成大坨状。有顾客买时用刀切成大块,上面点缀些金糕小片。
这类小贩大多在庙会叫卖,例如三月三的蟠桃宫庙会。吆喝声为:“哎——,这老大块嘞——。”
豌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清热化湿。适合夏季食用。豌豆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分接近人体,易被人体吸收,有良好营养滋补作用,但是痛风病人需慎用。
花絮
说起豌豆黄传入宫廷的经过,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夏日里某天午后,慈禧正坐在北海北岸的静心斋内纳凉,忽听围墙外大街上传来几声吆喝,心里纳闷,便问是干什么的。太监听了听,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听甚为高兴,传旨将小贩带进园中。一会儿小贩来到,跪见慈禧,双手呈上豌豆黄和芸豆卷。当时天气正热,几块凉糕下肚,慈禧不觉神清气爽,遂赞不绝口,并将小贩留在宫中寿膳房,专门制作豌豆黄和芸豆卷。当然,那时的豌豆黄还比较粗。不过不要紧,不管什么食品,只要一进了宫,就变“秀气”了。豌豆黄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今天仿膳的精品。
仿膳名品芸豆卷
芸豆卷制作精细,它能使宴会档次明显提高一大截。芸豆卷和豌豆黄是同门兄弟,原来同是民间传统小吃,后来又在同一天“进了宫”,成为慈禧太后的御膳。
芸豆卷和豌豆黄是同门兄弟,原来同是民间传统小吃,后来又在同一天“进了宫”,成为慈禧太后的御膳。
芸豆卷制作精细,外皮颜色洁白,馅料细腻香甜,是精美的夏季冷点。餐桌上有了它,顿时使人眼前一亮,再矜持的客人也无法拒绝它的诱惑。宴会档次也会显得提高一大截。
做芸豆卷的讲究
制豆泥
先用小磨将芸豆破碎去皮,放入盆中充分浸泡,然后用手搓揉,把豆皮去掉。将芸豆瓣放在开水锅里加碱煮制,煮到豆瓣可以用手指搓捻成粉时,捞出用布包好,上笼屉蒸15~20分钟。
取出后趁热过罗:方法是在盆上面翻扣一个细目马尾罗,将豆瓣分批倒在罗上,用木板刮压豆瓣,使之通过罗面形成小细丝,落到盆内。豆泥晾凉后盖严,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防吸潮。用时倒在湿布上,隔布揉匀润。
制馅
芝麻白糖馅:将芝麻仁筛去杂质,在微火上焙黄擀碎,加白糖拌匀。卷芸豆卷时,再加入糖水泡过的糖桂花。
澄沙馅:将红小豆煮烂,过罗。然后漂出胶质,留取澄沙,加白糖炒制而成(豆馅、豆沙馅、澄沙馅三者不同,在后文介绍江米面炸糕处有提及)。
成形
用一块约40厘米见方白湿布,铺在案子的石板上。将揉好的豆泥搓成条,放在湿布中间。用光滑的茶刀先将豆泥条按压成厚片,再抹成均匀的薄片,厚度约0.3厘米。最后切去四周边缘,形成6厘米宽、20厘米长的长方形薄芸豆片。
在豆片上面均匀地铺撒一层白糖芝麻馅,厚度为0.3厘米。再将湿布撩起盖在馅上,垫着布把馅轻轻压实。如果是澄沙馅则将澄沙铺在豆泥片上,用茶刀抹匀,厚度为0.3厘米,然后卷压成为一个切面为“城门洞”形的长条,即为芸豆卷。最后切去两端不齐的边,再切成2厘米长的小段即成。
将小段轻轻翻转,切口朝上,呈金字塔型码放在小盘中。也可与豌豆黄拼盘。
买芸豆卷的讲究
芸豆卷外形美观精巧,颜色鲜明,洁白中带着芝麻馅的浅黄或是澄沙馅的棕红。横断面为云状图案花纹,形象美观,如同工艺品。吃起来质地细腻,清爽利口。
芸豆卷质量的关键是“匀”和“细”。首先芸豆皮层的厚度要匀,不能薄的薄、厚的厚。其次馅的厚度也要匀。最后卷的手劲儿还要匀,形成云纹要对称,不能一边大、一边小。“细”则是说豆泥口感要细腻,澄沙颗粒要细腻,成形时卷制也要细致。
吃芸豆卷的讲究
芸豆卷是“细”小吃,讲究进餐环境氛围和进餐心境。如果匆忙中随口一吃,真有些对不起点心师的精心劳动。最好是在较为安静优雅的餐厅,亲朋聚会,正餐前喝茶时点缀几块,要有豌豆黄相伴,两者味道、口感互补。
现在流行下午茶,芸豆卷应是首选茶点。如果环境较差,宁可“打包”带回家去,也要在安宁的气氛、平和的心境中,伴随一杯香茶细细品尝。
芸豆卷原料和工艺要求都很精细,一般的小饭馆做不了。即使有售,质量也难以保证真要想吃还是去靠得住的地方为好。
花絮
芸豆又名四季豆、玉豆、饭豆、龙爪豆、豆色白豆。原产南美洲,明朝后传入中国。
芸豆营养丰富,是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尤其适合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低血钾症和忌盐患者食用。中医认为芸豆性味甘平,有补脾、化食、止泄功效。另外吃芸豆对皮肤、头发大有好处,可以提高肌肤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机体排毒,令肌肤青春常葆。芸豆中的皂甙类物质能促进脂肪代谢,所含的膳食纤维还可减少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芸豆卷”是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招牌名点。1984年全国烹饪大赛,点心师张占华,依靠清宫御厨牛文质老师傅当年的亲传亲授及自己多年的操练,以芸豆卷和豌豆黄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清宫御点也从此又增新辉。
慈禧最爱小窝头
盛传“宫廷小窝头”是栗子面做成的,是不是呢?实为玉米面,品尝小窝头时,一定要带有对其身世的介绍才有意境。要为充饥解饱,还是换成大窝头更经济实惠。
清末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一干人慌忙向西北方向逃跑。当日里来到京北昌平一个名为西贯市的乡村(现阳坊附近),住在李家老店。经过几十里的奔波,惊恐不安的慈禧此刻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本想传膳,太监回禀,因走得匆忙,未及带上寿膳房的厨师。
李家老店仓促之中没有准备,只得将庄稼人的粗茶淡饭奉上。慈禧饥不择食,见一个黄澄澄的东西,不及细问先大口吃起来,一时只觉香甜无比。几口下肚稳住了神,才问起此乃何物。太监回禀:“窝头。”慈禧从此将这救驾的窝头牢记心中。次日继续北行,进入怀来县。知县吴永居然能以七品芝麻官之位在榆林堡单独接驾,简直史无前例,此后更是步步高升。因得到提前通知,吴永已经预作准备,慈禧等人才算吃上饱饭。从此虽不是顿顿燕窝鱼翅,也不至于再啃窝头。
及至订立了“辛丑条约”,两宫回銮,慈禧依旧花天酒地。怎奈山珍海味虽好,难忘窝头美味,毕竟患难之交情意深。遂传旨下去:我还要吃窝头!这下难坏了寿膳房,虽说前明有过朱洪武大宴群臣,“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传说,但老佛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是出了名的,万一圣颜一怒,谁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害怕归害怕,窝头还得做。御厨绞尽脑汁,在保留窝头外形的原则下,采取小而精的方针,终于做出袖珍窝头并博得慈禧的喜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宫廷小窝头”。
做小窝头的讲究
小窝头仍以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先将黄玉米面过罗,然后掺入黄豆粉、精面粉、白糖、小苏打,加入温水,慢慢和匀。然后将面团揪成每个重5克(干面)的小剂儿,左手捻转,右手指(食指或小拇指,视操作者手指粗细而定)蘸上糖桂花水,钻捻成窝头形状,最后上屉蒸熟。
买小窝头的讲究
刚出屉的小窝头外形规整,玲珑可爱。底部直径2厘米,高度3厘米,壁厚0.3厘米。看起来绝不像食品,而像是模型。颜色金黄,气味清香,口感松软,味道甘甜。绝无普通百姓家常窝头的粗粝艮硬。
如果面的比例不对或是火大,蒸出的小窝头可能出现裂纹。如果小窝头发硬,颜色偏暗,则八成是剩货。
吃小窝头的讲究
小窝头仅仅是品尝,当不得饭吃。否则您一顿怎么也得吃个二三十个。
小窝头一定要热吃。在较为正式的宴会上,小窝头是作为宴会最后的热点心上桌的。随同的还有炸酥盒子、炸三角等小点心。吃热点是对整个宴会的补充,同时也是宴会的尾声。
如果不是宴会而是一般品尝,那就无所谓,先吃后吃都行,但是一般不就任何菜。否则嘴可能忙不过来,把小窝头和菜都耽误了,谁的味儿也没品出来。品尝小窝头时,一定要带有对其身世的介绍才有意境。若是单纯为充饥解饱,还是换成大窝头更经济实惠。
花絮
过去传说小窝头是栗子面的,其实是误解。如果说有栗子味儿,倒还贴谱。白糖、黄豆面、糖桂花与玉米面和在一起,蒸出小窝头来,从形状到味道还真有点儿栗子的感觉。
玉米原产南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现代研究证实,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粥样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维生素E还可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
看来,无论从历史文化到营养健康,小窝头都有独到之处。
暄暄腾腾吃蒸饼
老北京山东“三哥”做的蒸饼有十几层,蒸饼中的“贵族”当属宫廷小吃“千层饼”。千层饼里不仅码放葡萄干、蜜枣、瓜条、金糕、青梅、桂圆干、瓜子仁等果料,层数更可达81层。
旧时上海弄堂里常有“老虎灶”卖开水,每天烟雾水汽缭绕。老北京的街头则有“馒头铺”,整日里也是腾云驾雾。如今老虎灶还可见到,可馒头铺却是踪迹难寻了。
老北京的馒头铺又叫“蒸锅铺”,起源约在明代。馒头铺的掌柜伙计多为山东德州、临沂人,吃苦耐劳,为人耿直,也很谦和。北京人习惯称山东人为“三哥”,这些馒头铺也在“三哥”的努力下,一代一代传承着。
蒸锅铺本小利微,专门蒸售各类面食:馒头、花卷、糖三角、蒸饼之类。最有特色的当属馒头,不知道的人,若看见如何加工“杠子馒头”一定吓一跳:只见案板上堆着一大坨面,一根粗木杠,一端插在石头柱子的孔里,另一端骑坐着“三哥,”用体重压面。名副其实的杠子馒头。难怪山东馒头好吃,山东人舍得出力呀!
山东馒头虽好吃,味道却有些单调。好在有各种口味的蒸饼,麻酱的、豆沙的、小枣的。其中最常见的则要数椒盐千层饼,因其销量大,卖者、买者均简称“蒸饼”或“千层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