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北京小吃
42724000000012

第12章 蒸煮类(6)

做凉粉的讲究

先将干绿豆淀粉在盆内用温水化开,搅拌均匀。然后把大锅放上水,烧开改成小火,将patch开的水淀粉慢慢倒入锅内,同时用木棒沿同一方向搅拌。待淀粉在锅中逐渐变成白色稠糊后,用舀子将稠糊舀出,倒入架在凉水缸上方的“漏盆”(盆底状如漏勺的盆),使淀粉形成一头圆一头带尖的凝冻漏在下面的盆里。再经换水,使凉粉凉透。

这样制出的凉粉因形状得名为“蛤蟆骨朵儿”,或是“漏鱼儿”。

也可将熬好的绿豆淀粉糊盛到盆内冷却成一整块,卖时再切成细条状,或是用一种叫“刮挠”的工具挠成圆形粗条,称为“刮条。”

凉粉的“浇头”要用patch开的芝麻酱、好酱油、米醋、咸胡萝卜丝和鲜黄瓜丝,辣味调料有蒜泥汁、芥末糊及辣椒油。

买凉粉的讲究

凉粉价钱虽不贵,但对质量和卫生却一点不马虎。从外形看,粉冻清白光亮,无杂质异物、无疙瘩,不碎不糟,质地柔软但富于弹性。入口筋道利落,清凉爽口,一口入肚,能体会一种透心的凉爽。

凉粉的作料种类丰富,颜色鲜明,各是各的味儿。混合到一起,可称酸辣鲜咸窜,利口、通气、开胃。

过去做凉粉为追求白色效果,往往加入一些明矾。但是明矾含有铝离子,对人体有害,还有一股涩味儿。如碰到白度过高的凉粉要加小心。

吃凉粉的讲究

吃凉粉儿一要讲究凉,二要讲究作料。

过去卖凉粉的摊子把做好的“漏鱼儿”盛到坛子里,用凉水拔着。有人买当时现盛现浇汁儿。为了显得凉,也有人在案子上码放一块天然冰,将盛有凉粉的碗放在冰上。骄阳如火,过路的行人看见冰,如同在沙漠之中望见绿洲,谁能不被吸引!当然冰镇的凉粉价钱也要高一些。

北京有几种吃食全仗作料:涮肉、老豆腐、凉粉。吃凉粉当然最好是全作料。不过有人不喜欢吃蒜后的气息,那就改用芥末糊。发芥末单是一门功夫,发的不好不仅不辣,还会发出苦味来。

吃凉粉不能太“文”。凉粉名为吃,实为喝。区别就在于“嚼”否。老北京人一勺凉粉带汤入口,绝没有细嚼慢咽、放到嘴里慢慢儿咂摸(zamo,仔细辨别)滋味儿的。都是“吸溜”一声趁凉下肚,让凉粉从上膛一溜儿到肚子里,开出一条凉胡同来。痛快!真要在嘴里嚼半天,都嚼热了,那还吃个什么劲呐!

北京人吃凉粉时不就别的,要的就是爽利。如果您还买了烧饼一类的干货,最好先吃完了再吃凉粉。如果拿凉粉就着,有点儿糟践它的凉气儿了。

花絮

凉粉历史悠久,据考证在北宋时期就有记录。《东京梦华录》载,当时街头有“细索凉粉”。味道如何已不可考,形状估计与前面介绍的“刮条”差不多。

全国各地名为凉粉的小吃也不少。著名的如“川北凉粉”,原产四川阆中一代,以豌豆淀粉作原料制成粉坨。切丝,放酱油、花椒粉、辣椒油,味道浓烈。

“鸡豆凉粉”,以云南丽江特产鸡豆为原料。暑季中,晶莹的粉片与红辣椒、绿韭、花椒、青葱、芥末、醋等作料浇拌,色香味俱佳,开胃爽口,已成为当地名吃。

四川成都附近客家古镇洛带镇还有取名为“伤心凉粉”的,据说一开始凉粉卖不出去,每天都要扔掉不少,老板甚为伤心,遂将凉粉取名为“伤心凉粉”。岂料不久后“风水”大转,伤心也变做了开心。不过名字还是留传下来了。还另有一种说法,说是客家人漂泊异乡,聚会时难免伤心,吃凉粉不禁落泪,故名“伤心”。

“冰盏”当当酸梅汤

“冰盏”一响,不用吆喝老北京人也知道这是卖酸梅汤的来了。不论多热的天,一碗酸梅汤入口,号称“冰凉镇齿”,令人暑气全消。

小吃虽小,也有露大脸的。信远斋的酸梅汤就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那是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当时民国政府刚成立不久,为了让世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农工商部组织大量中国土特产及食品参展,其中就有信远斋的酸梅汤、酸梅糕。结果许多产品获奖,像贵州茅台酒、张裕公司白兰地酒、信阳毛尖茶等。信远斋的系列产品也荣获奖牌。

过去,北京夏季饮料最常见的就是酸梅汤。在街头、庙会,摆摊或推车的小贩,右手执两个小铜碗,俗称“冰盏,”有节奏地击打。清脆的声音传出,不用吆喝,老北京人也知道这是卖酸梅汤的来了。不论多热的天,一碗酸梅汤入口,号称“冰凉镇齿”,令人暑气全消。

做酸梅汤的讲究

酸梅汤的主要原料是乌梅,也就是当年曹操率队行军时,望梅止渴的青梅。把青梅采下,经烟熏成乌黑色,即成乌梅。

将乌梅用水清洗后放入大锅温水中,加热至90℃,不要开锅,否则香味差。停火浸泡。水温低于60℃后再加热,数小时后将水滗出备用。在大锅内再放水,再次加热浸泡,最后将乌梅捞出,把两锅乌梅水混合,在锅内加热,熬炼浓缩,适时加入桂花卤,玫瑰卤、白糖,达到要求浓度即可出锅。经过滤、包装即为成品酸梅汤。

加工、盛放酸梅汤时忌用铁器,否则易产生铁锈味。

买酸梅汤的讲究

过去卖酸梅汤用瓷罐盛放,周围用天然冰围起来保持低温。车上插一杆月牙戟,表示夜间制作。戟上挂一面小旗,上写“玉泉山热水梅汤,”打消顾客怕生水制作的顾虑。小贩一边敲击冰盏,一边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如有顾客购买,即从瓷罐里用竹提子打出梅汤,盛入小瓷碗中。

正品酸梅汤汤色深褐清亮,味道酸甜清香中带有较重烟熏味,别具一格。

区分酸梅汤质量好坏一是看原料,二是看浓度。别以为酸梅汤都是用乌梅制作的,那样成本太高。过去许多所谓酸梅汤都掺加杏干、山楂干,还有的根本就不加乌梅,整个儿是杏干水。酸度不够加柠檬酸,香味不够加香精,甜度不够加糖精,颜色不够加煳糖,纯属假冒伪劣。这种酸梅汤虽可以假乱真,但烟熏的煳味和白糖的浓度是仿不了的。

真正好酸梅汤讲究“挂碗儿,”也就是喝完梅汤后,有一层液体粘连在碗壁上,形成一层褐色的膜状。这是白糖溶液达到一定浓度的体现。

喝酸梅汤的讲究

酸梅汤必须冷饮。或是站在街头一饮而尽,或是坐在室内细品慢啜,都可以体味酸梅汤的风格:凉、酸、甜、香。在盛暑饮一杯酸梅汤,不仅酸甜可口、齿颊留香,还可起到开胃、补充水分的功效。

乌梅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能有效地抑制乳酸的产生。而人体内乳酸含量过高,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喝点酸梅汤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很有帮助。此外,酸梅还能平降肝火、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并有清肠胃、驱虫、防止腹泻等功效。

酸梅汤味道虽酸,却属于碱性类食物,如果肉类等酸性食物吃多了,喝点酸梅汤会有助于体内血液酸碱值的平衡。

酸梅汤凉,要适度饮用。一次饮用过多易伤及牙齿及脾胃,并有可能破坏体内正常酸碱平衡,表现为“上火”,胆热,鼻内生疮。

花絮

说酸梅汤就不能不提到“信远斋”。

据说清代时,河北衡水萧家在北京东琉璃厂文明胡同口对面开了一家店,取名“信远斋”,主要经营蜜饯、果脯、糖粘等小食品。后来店主从宫中御膳房厨师处得到宫廷饮料配方,制成桂花酸梅汤出售很受欢迎,被称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

信远斋备有自制木冰箱,内部放置两个明代青花瓷坛,周边用天然冰围拢,每天清早即将酸梅汤倒入坛内冰镇。有顾客要喝则用木提子舀出,盛在讲究的小瓷碗内。顾客坐在店内歇息,边品尝着酸梅汤,边欣赏店内陈设的古玩字画,以寄文人雅兴。此外还备有盒装酸梅糕和瓶装酸梅卤,方便顾客购买。在古玩铺、旧书店林立的琉璃厂,信远斋也算是个另类。

到清代末期,信远斋达到顶峰,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曾为信远斋题过“信风开到荼糜径,远浦芬来兰蕙香”的词句。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也曾题写过“信远斋”“蜜果店”的匾额。

1915年,信远斋的酸梅汤系列制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大奖,是北京产品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奖牌之一。酸梅汤也因此愈发出名。

信远斋的酸梅汤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入口酸甜香凉、沁人心脾,饮用后唇齿留香,还讲究“挂碗,”因而很受顾客欢迎,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声誉。当年鲁迅先生到璃厂旧书店购书就曾多次光顾。京剧大师梅芳、尚小云、马连良等也曾是店里常客。

如今信远斋还在,酸梅汤也在。想了解京传统饮料的,不妨尝一尝。

回汉两族各有别的包子

北京包子有回汉民之别。回民包子以鲜牛羊肉做馅,外形不提褶,俗称“一把揪”。汉民包子多为猪肉大葱,收口处似鸟笼顶部。提褶可多达18~24条,也有包成大饺子样的。

北京包子有回汉民之别。回民包子以鲜牛羊肉做馅,薄皮大馅,暄腾软和。外形不提折,用一手顺势捏拢,外表有呈一条线形的楞边,俗称“一把抓。”这是回民包子与汉民包子在外形上的重大区别。回民包子多在羊肉铺卖,称“羊眼包子,”用木桶做蒸笼,添水时不用掀木桶,从边上续水。包子出锅时,将蒸屉提起,把整屉包子扣到案子上。如果顾客买走,往往用一片白菜叶垫着,既方便又不粘底。

汉民包子多为猪肉大葱,薄皮大馅,收口处提摺,似鸟笼顶部。提摺可多达18~24条,一般为12摺,太少就不像样了。也有汉民牛肉馅的包子,像双手挤饺子一样的包法,俗称“大饺子。”

无论回民汉民,卖包子时均吆喝:“刚出笼,热的吃。”

羊肉包子配豆腐脑,猪肉包子配炒肝。也可配炸丸子汤或炸豆腐,都是一餐美食。

面褶如花的烧卖

烧卖又称作“烧麦”“稍卖”或“稍麦”等,明代称“纱帽”,清代称俗“鬼蓬头”,薄皮大馅,顶部收口处为石榴花状。

烧卖历史悠久,北方地区多有制售,称作“烧麦”“稍卖”或“稍麦”等。明代称“纱帽”,清代称“鬼蓬头”。烧卖与汉民包子的主要区别是顶部不封口,面皮留褶如花瓣。烧卖以猪肉或三鲜馅为多,高档的有蟹肉馅。烧卖薄皮大馅,在顶部收口时捏成石榴花状。

烧卖是小吃常见品种。吃烧卖配粳米粥、馄饨或汤均可。冬天可配砂锅类。

重阳时节吃花糕

花糕是重阳节食

用的节令食品,用江米面打底子,三至四层,层间铺豆沙馅,最上面码放栗子、桃仁、瓜仁、松子仁等果料,按习惯吃花糕需配饮菊花酒。

花糕又称“重阳花糕”或“栗子糕”,比较大,类似生日蛋糕。属于重阳节食用的节令食品。花糕用江米面打底子,三至四层,层间铺豆沙馅,最上面码放栗子、桃仁、瓜仁、松子仁等果料。因顶层花哨多彩,故称花糕。点心铺制作的较为精致。蒸锅铺制作的则大多码放红枣,价格较低廉。

重阳节时,普通人家往往买一个花糕在家中摆放,以增添节日气氛。晚餐分食,按习俗要配饮菊花酒。

现在在小吃店已很少看到。

豆粒碎碎豆patch糕

做豆碾糕要用两层江米面,中间夹熟白芸豆馅儿蒸熟,最后在面上撒一些碎豆粒,浇上红糖水或蘸白糖,是旧时小朋友喜欢的食品。

“豆碾”是指破开瓣的豆子。豆碾糕又叫“豆渣糕”,用江米面蒸熟铺底、盖面,中间夹熟白芸豆馅儿,最后在面上撒一些碎豆patch,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卖时浇红糖水或蘸白糖,凉吃热吃均可。口味清香甜糯,是旧时颇受欢迎的儿童食品。

用瓦盆做的盆儿糕

盆儿糕是用底部带眼的特制瓦盆内制成的,好吃且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