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鱼生存的载体,掌握好水情是钓鱼的前提条件,下面将垂钓时的水情常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垂钓水域
首先要分清垂钓水域是活水还是死水:
活水有两种说法:指流动水域,另一种指静水中有外来的新水。死水泛指封闭型的水体。很显然,活水比死水含氧量高,天然饵料也相对充足,因此除寒冷的冬季外,其他时间钓活水总比钓死水上鱼要好。尤其当闷热天气压低时,在封闭型的水体中很难钓到鱼,而在活水中却容易有所收获。
在死水中垂钓,要选择有新水流入的地方下钩才会钓得多。例如养鱼池的进水口两侧,开启的增氧机四周(或开泵冲水的水管旁),稻田放水时的野河、沟渠的流水口附近,山塘水库的溪流入水口,放水闸门旁边,过水涵洞两侧以及山涧瀑布下面等处。这些地方溶氧较高,食物丰富,加之鱼类天生喜欢顶水上游,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故常常能钓有所获。
在流动的江河或走流的野水沟渠垂钓,应选择河流弯道内侧、坑塘沟渠的甩湾处下钩较为适合。这些地方水流比较平稳,滞留食物较多,是鱼儿嬉戏、觅食、栖息的好场所。鱼类喜欢流水,因为流水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尤其是水流平缓之处,更是它们的聚集、觅食之地。鱼类喜欢溯水而上,但水流不能过急,若流速过大,便很难稳住身体,觅食也多有不利。淡水鱼一般喜欢在流速0.5~1米/秒的地段活动,在这样的流速范围内,鱼儿行动自由、省力,又有食物可寻觅,大于或小于这个流速,便会向别处游去。
江河溪流等流动水域,各处的流速差异很大,一般上游和狭窄地带流速高,中游、下游和宽阔地带流速低;主流流速高,支流流速低;深水一侧流速高,浅水一侧流速低;转弯处正对主流一面流速高,对面流速低,外侧流速高、内侧流速低。
当流速过小时,鱼则在贴近主流的中、下一带活动、游弋。至于那些无流的岸边静水区域,除一些小杂鱼外,个体稍大的鱼一般不肯前去。因此,水流小时就要贴近主流附近下钩,逆水而上的鱼常在这里返身折回,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水深对鱼的影响
淡水水域
养鱼池和野塘沟渠、溪流略浅。一般1~3米的水深较为理想,但最浅不得小于30厘米。在浅水域要寻找浅中深处下竿,例如锅底坑、深沟、洞穴等水底地形变异处。
深水水域
江河、湖库应略深。但一般最深不得超过5米。鱼儿喜欢在相对较深的地方活动,特别是大鱼,往往藏在深水之中或远离岸边的湖心,有的则躲进障碍物中隐居,在深水中应寻找较浅的部位,如凸台、石峰、斜坡与平面的交界处或障碍物附近。
水涨水落对鱼类活动的影响非同一般。江、河、溪、湖、库的水位在汛期时有涨有落(池塘、野河等静水体,在雨季水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鱼类对这种变化极为敏感。涨水时溶氧增加,并带来大量天然饵料,此时正好下竿。不过,这是指涨势缓慢而言。若涨得太快,水质必浑浊不堪,同时水温也会发生改变,鱼儿一时难以适应,产生恐惧感,无心进食,四处逃窜。落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若是缓慢回落,影响不太明显,如果回落太快,鱼就很难见。
水体的清浊与颜色
一眼望见底的水域,表明水质过于清瘦,藻类及浮游生物奇缺,即便有鱼也很少。再者说,水色过清,人鱼可互见,鱼儿哪里还敢上前索铒,早被人影竿影吓跑了。但在清漾的水域内,如若大雨降临有股带泥浆的浑水流入,夹杂着丰富的饵料,这又是鱼儿争相游食、逆水而上的好水域。
浑如泥浆的水体,必定缺氧,鱼儿虽能勉强活命,但却极不舒服,呼吸困难,表情痴呆甚至麻木。况且能见度太低,鱼的视觉受阻,难以发现饵物。须等上几日待混入水中的各种杂质得到部分沉淀,咸水淡化到一定程度再钓,或寻找有清水流入的地方下钩,才会有鱼。
淡黄色水体
水质优良,肥瘦适中,透明度不受影响,是鱼儿的乐园。
淡绿色水体
鱼儿有安全感,行动自由,摄食随意,到处游弋,有良好的食欲。
土黄色水体
虽然比不上淡黄色水体与淡绿色水体,但如果水色清浊适中,并有活水流入,微生物丰富,也属于钓鱼的“肥水”。
深绿色水体
浮游生物多,有机物含量高,水质偏酸偏肥,鱼儿不愁吃喝,对一般饵料不感兴趣。特别是大量投放禽畜粪便的池塘,水下微生物奇多,鱼儿终日饱腹,对人工投下的饵食特别挑剔,轻易不肯咬钩。虽然有鱼但属难钓之水。
棕红色水体
一般为工业废水,不可能有鱼。
灰色水体
一般为矿山废水,如果有也是死鱼。
墨绿色水体
上面常漂有一层泡沫,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入夏以后,泡沫尤为突出,鱼儿厌食,极难垂钓。
黑紫色水体
水面漂浮一层黑乎乎的油脂,或者是乳白色的黏液,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恶臭气味或硫磺气味,表明水质污染严重并极有可能含有毒素。这种水域中鱼儿处在死亡的挣扎线上,不可能有胃口。即使钓上鱼来也不能食用。同时恶劣环境对钓者的健康也有影响,故不可垂钓。